在中国基督教传播史上,挪威传教士艾香德(1877-1952)是一位颇受争议性的先锋人物。因为他的宣教对象是中国宗教人士,尤以佛教僧侣为主。作为北欧的传教士,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掌握了汉语,并经常走访中国和东南亚的佛寺与僧侣直接对话和学习。他更于一九三零年在香港沙田的道风山上建立一个宗教对谈中心,吸引不少宗教人士慕名上山,交流对话。
本书的出版是纪念艾香德开创道风山八十週年。全书分两大篇章。上篇包括艾香德亲自说明道风山的工作原委,以及五篇田道乐教授研究艾香德的专文。田道乐是艾香德的重要副手田莲德的儿子,出生于道风山。借赖田道乐的研究,可窥见艾香德的母语书写文档,差会文献及私人藏书的眉批笔记,这些资料是一般英语学人不易掌握的。下篇是汉语学界对艾香德的工作和耶佛对谈的评论,七位学者分别来自两岸三地的大学、神学院和佛教研究中心,各人抱持不同的问题意识,学术传统和研究视角,使本书的主题更趋立体和多采。
作者简介
杨熙楠
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创办人兼总监,「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策划。编有《汉语神学刍议》,合编有《翻译与吸纳》、《西方学术与汉语思想前沿》(第一辑)六卷本、《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天皇制和基督教》、《西方学术与汉语思想前沿》(第二辑)四卷本、《中国学术与汉语神学》三卷本、《汉语神学读本》两卷本。
编者前言:道风山的汉语神学
上篇:艾香德和他的工作
道风山的开创和它的工作(节录)
─艾香德
艾香德和中国基督教神学
─田道乐 柯进华译 王蓉校
艾香德的圣山
─田道乐 柯进华译 王蓉校
艾香德的基督教礼拜仪式中的佛教修辞
─田道乐 柯进华译 王蓉校
「十架之美妙,无量之宏愿」:从艾香德到田道乐
─田道乐 何庆昌译 赖品超校
艾香德与道风山年表
─田道乐 柯进华译 王蓉校
下篇:汉语神学与耶佛对谈
在中国佛教徒中宣教:历史与神学的反思
─赖品超
从太虚大师对基督教态度的变化看近代耶佛相遇
─学愚
宗教对话:艾香德牧师与中国佛教
─孙亦平
混合主义的迷思─析论艾香德以耶释佛的尝试与根据
─李智浩
继承和超越艾香德传统的宗教混合主义
─王志成
倾听圣言:基督教与佛教的诠释对话
─赖贤宗
西谷启治对佛教之推进,以及其宗教对话之意涵
─邓绍光
这本《风随意思而吹:艾香德与汉语神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股清新的文人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对艾香德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将他与“汉语神学”这样接地气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读过一些关于西方神学汉译的介绍,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这次的书名就点出了核心,让人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在汉语的语境下,去解读、去转化那些原本属于另一种文化基因的神学思想。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个西方神学概念,在汉语里找到了怎样贴切的表达,又比如艾香德如何处理一些在东西方文化中可能产生歧义的术语。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我很好奇他如何在不失原意的同时,又能让中国读者感到亲切和理解。或许,这本书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汉语的可能性,以及它在承载深邃思想时的力量。
评分光是书名“风随意思而吹”,就充满了哲学意味,隐约暗示着一种开放、自由、不拘泥于形式的精神。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概念,一个能被风吹动、随心而发的“意”,与神学这样严肃的领域结合,该是怎样一番奇妙的景象?我猜测,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会充满一种生命力和人文关怀。艾香德,这位神学家,想必有着一颗敏感而又深刻的心灵,他能在西方的神学体系中,捕捉到那些与中国人心灵深处产生共鸣的部分,并用汉语这个载体,将它们生动地展现出来。我很想知道,他会选取哪些具体的西方神学议题,又会如何借助汉语的独特魅力,来阐释它们?是借用诗经的婉约,还是论语的哲思?抑或是道家思想的空灵?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本身就充满挑战,也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评分“艾香德与汉语神学”这个组合,乍听之下,似乎是学院派的研究,但“风随意思而吹”却又增添了一份诗意和灵动。我总觉得,好的神学探讨,不应该只是象牙塔里的学术游戏,更应该与人的生活、与文化的根脉紧密相连。因此,我特别好奇,艾香德这位神学家,是否能将深奥的西方神学,转化为一种“可理解”、“可感悟”的汉语神学?他是否在其中融入了中国人的情怀和对世界的独特观察?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让神学的智慧,像春风一样,悄悄地渗入读者的心中,引发思考,带来启迪。同时,我也好奇,他如何处理一些西方文化特有的概念,比如“恩典”、“救赎”等等,在汉语中会不会有更贴切、更具东方意蕴的表达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风随意思而吹:艾香德与汉语神学》,给我一种很特别的感受。它不像是那种生硬的学术专著,反而有一种文学作品的韵味。我一直对西方神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与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哲学体系的汉语文化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艾香德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他可能是一位非常有见解的神学家,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去探索神学思想在汉语语境下的可能性。我尤其好奇,他如何处理那些在西方语境下习以为常,但在汉语中可能需要重新解释或转化的概念?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翻译案例,或者对一些关键词的独到见解?“风随意思而吹”这个副标题,更是给我一种开放、包容、充满创意的感觉,仿佛神学的探讨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可以随心而动,随时代而变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风随意思而吹”,就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感受到一股自由的气息。而“艾香德与汉语神学”这个副标题,则勾勒出了一个明确的研究领域,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西方神学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汉化”过程,其中充满了挑战与创造。艾香德这位学者,究竟是如何在这条道路上探索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因地制宜”的神学思考,不只是简单地把西方的理论搬过来,而是真正地与中国的文化、哲学、甚至人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我很想知道,他会如何处理那些在中国语境下可能显得陌生或难以理解的神学概念,又会如何利用汉语的魅力,让这些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汉语神学”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神学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长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