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崔雅.吉兰.威尔伯
这本书要传达的讯息,也是读者信中所表达的:关于崔雅的故事如何感动他们,让他们记起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她试着平衡内在的阳刚/行动,与阴柔/存在,这样的企图如何直接碰触到他们在今日世界里最深刻的忧虑;她无比的勇气如何激励了他们,在自己难以承受的苦难中继续前进;她的例子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自己梦魇中最黑暗的时刻;她的「热情的静定」如何让他们安顿在真实的自我当中;以及为什么他们所有人都能从内心最深处明白,这本书其实有个深深幸福的结局。──肯恩.威尔伯(二版序)
《恩宠与勇气》是威尔伯与他的妻子崔雅的生命故事。透过崔雅的罹病、治疗与过世,他们共同构筑了五年充满爱、智慧与勇气的人生经历。书中并解析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等伟大的传统智慧,以及冥想的内涵、心理疗法与灵修的关系、健康与治疗的本质。威尔伯广博的论述质疑了传统与新世纪对疾病的治疗途径,并与崔雅的日记相结合,共同为健康与痊癒、整体与和谐、苦难与屈服描绘出一个鲜活的画像。
无论是在讲述一位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做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世界神祕传统的调查研究、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灵性发展意义的关系探究,这本书都是极为成功的。
作者简介
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
被誉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天才、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新世界观的原创者,他提出整合自然、文化、宇宙和意识的「大统一场理论」,提供了科学和社会崭新的典范基础。重要着作有《事事本无碍》(No Boundary)、《意识的光谱》(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万法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灵性复兴》(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以及他的个人日记《一味》(One Taste)等二十余本着作。《恩宠与勇气》是他难得的感性作品。
译者简介
胡因梦
名演员、作家与译者,现从事身心灵的整合研究与治疗,是国内重要的灵修思潮引介者之一。
刘清彦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学的是新闻却热爱儿童文学,每天专心翻译和创作童书,也经常到国内外为许多喜爱图画书的大人演讲或上课。
作者序文
其实结局是幸福的 二版作者序肯恩.威尔伯 (李淑珺译)
在写下这篇序的此刻,距崔雅过世已经十年了。因为她的存在,我多了无限多,也少了无限多。多了无限多,是因为认识了她;少了无限多,则是因为失去了她。但或许生命中事事皆如此:在同一时刻将你充满,又把你掏空。只是我们鲜少能见到像崔雅这样的人,因此那喜悦,那痛苦,如此更被强烈放大。
崔雅在每个认识她的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面貌,以下是我心中的崔雅。我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崔雅,或许甚至不是最好的崔雅,但我相信这本书是很完整的、平衡而公平的描述。尤其是这本书可以自由运用她自己的日记。崔雅成年之后都断断续续地写日记,我们在一起的那段日子,她几乎每天都写。
崔雅过世后,我一直打算不先看过就把这些日记全部销毁,因为它们对她而言是极度私密的。她从来不曾把日记给任何人看,包括我在内。不是因为她要保留或隐藏她「真正的感觉」,所以要将它们「藏在」日记里。事实正好相反,崔雅最特别的一点,事实上可以说是她最最令人惊讶的一点,正是她公开的自我与私下的自我几乎没有分别。她没有藏匿任何「祕密」的、她害怕或羞于跟全世界分享的想法。只要你开口问,她就会原原本本地告诉你她的想法,对你或对其他任何人,但是她表达的方式如此直接明白,毫无防卫,因此极少有人会因此生气。就是这样的基础,让她如此正直坦率。大家会从一开始就信任她,因为他们似乎都知道她绝对不会对他们说谎。据我所知,她也确实如此。
所以我曾经想销毁这些日记,不是因为她想隐藏什么,而是因为写日记的时刻是她单独与自己相处的特别时光,我觉得任何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应该侵入那个空间。但就在她即将过世前,她指着她的日记说:「你会需要它们。」她之前就要求我写下我们历经的折磨,而她知道我会需要这些日记,才能传达出她自己的想法。
在写《恩宠与勇气》时,我读完了她写在十大本笔记本跟许多电脑档案中的所有日记,因此关于书中涵盖的每个主题,我几乎都能从中找到一些片段,而能让崔雅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说话。在阅读这些日记时,我发现它们就如我所猜测:里面没有任何祕密,没有任何她不曾大致上跟我或跟她的家人朋友分享过的事情。崔雅公开的自我与私下的自我根本没有任何分别。我想,这正是她正直人格的一部分,我也认为,这跟她只能称之为无所畏惧的个性息息相关。崔雅有一股绝对无惧的力量,这绝对不是我随口说说。崔雅无所畏惧,因为她对你,对我,对上帝,或对任何人,都无所隐瞒。她面对现实,面对神圣力量,面对世界,都是完全透明的,因此对来自其中的一切也毫无畏惧。我见过她极度痛苦,我见过她极度忧伤,我见过她极度愤怒。但我从没见过她陷入恐惧当中。
你不难了解为什么许多人跟她相处时都会觉得充满生气,活力充沛,被彻底唤醒。即使是当我们进出各间医院,当崔雅经历一次又一次让人失去尊严的残酷经验时,许多人(护士、访客、其他病人、其他病人的亲友)都经常待在她的病房里,只为了在她身边,感受她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那股生命力与活力。我记得在德国波昂的一间医院时,我甚至得排队等候进她的病房。
她有时会很顽固;坚强的人经常如此。但是那顽固是来自于她散发活力、清明与存在感的核心,这给人无比的支持力量。与崔雅相处过之后,许多人都会变得更有活力,更开放,更直接。她的存在会改变你,这改变有时候很细微,有时候很重大,但无论如何都会让你有所改变,让你真正存在于当下,让你清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崔雅非常漂亮,但是(你会在书中看到),她却毫不虚荣,这点很令人讶异。她只是毫不自觉地做她自己,如此而已。那种自在的程度可与我认识的许多人比拟,包括一些灵性启发甚深的导师。她只是单纯而直接地,让她整个人存在当下。她对自己的不在意让她更是完全「就在当下」。在崔雅身边,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接近而聚焦,清晰而诱人,明亮而坦率,开放而活跃。
《恩宠与勇气》是她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许多人问我,既然我如此留心地将崔雅自己的文字与声音放在书里,为什么不把她列为本书的共同作者。我从一开始就想这么做,但是在跟编辑与发行人多次讨论过后,我们越来越清楚这么做会误导读者。就像一位编辑说的:「共同作者应该是主动与另一人一起写作的人。」有些读者认为我不肯定崔雅的贡献,但我绝对无意如此。我希望他们能明白,这本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包含了崔雅真实的声音,让她替自己发声。
崔雅在一本日记中写道:「跟香巴拉(Shambhala)的编辑爱蜜丽.贺班.赛尔(EmilyHilbrunSell)吃午饭。我很喜欢她,很信任她的判断。我告诉她我正在写一本书,关于癌症、心理治疗与灵性,并且问她愿不愿意帮我编辑。她说她很乐意,这让我更下定决心要完成这项计画!」结果崔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她的书,所以她要求我写这本书,但我很高兴能向各位报告,爱蜜丽确实是《恩宠与勇气》的编辑,而且做得好极了。
另外我想提几件小事。大多数人读这本书都不是为了了解我的工作内容,而是为了看崔雅的故事。如我在「给读者的短笺」中所说,第十一章的专业术语特别多,你绝对可以略过这章,而不会遗漏任何东西!(事实上,如果你想略过那章,可以只读穿插在访问之间的几段文字,因为里面有一些重要故事的成分;其他你大可以全部略过。读者若想了解关于我的工作的最新近况,欢迎阅读《整合心理学》(IntegralPsychology)。
在这本书的英文版里,所有节录自崔雅日记的部分,在左边留白处都会有一条垂直的实线(编註:中文版以仿宋体区分),而她其他的文字,包括一些信件,旁边则没有实线。她的信件虽然大多是私密的,但仍旧是对其他人开放的(对那些她写信的对象),而以实线标示的部份则是来自她的日记,因此是过去从来没有人看过的内容。
《恩宠与勇气》引起了热烈的回响,而读者们想回应的人并不是我。到今天为止,我收到李淑珺译来自全世界各地读者将近一千封信,而其中前所未有的比例都是写来告诉我,崔雅的故事对他们而言有多大的意义,如何改变他们的人生。有些人还寄来他们在襁褓中女儿的照片,宝宝的名字就叫「崔雅」。我可以从完全客观的旁观者角度告诉你,这些宝宝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女孩。有些来信的读者罹患癌症,而他们一开始都很害怕读这本书。但是一旦他们开始读,经常就能逐渐抛开恐惧,有时候甚至能完全不再惧怕,我真的相信,这是崔雅给他们的礼物。
「亲爱的肯恩,去年八月我被诊断出罹患乳癌。我动过部分乳房切除手术、淋巴结摘除手术,还接受过三星期的治疗。我现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与癌症息息相关。几个星期前,一个朋友向我介绍了你的书,我就知道我非读不可。但这个想法让我害怕,毕竟我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尾。
『但是,』我心想,『她得的癌症是比较严重的那种。』我很会自欺欺人吧?事实是,我得的是跟崔雅的癌症一样恐怖的癌症。而真相是,这本书有时候真的很『令人惊恐』,但同时又极度『让人自由』……」
让人自由,是因为崔雅几乎是一步步鉅细靡遗地描述她如何度过癌症的痛苦与折磨,走向灵性的自由与解放,而能压过死亡以及死亡必定带来的惊恐。就如我最爱的其中一封信所写(以下是这封信的全文):
「亲爱的肯恩.威尔伯,我现在十四岁。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很害怕死亡。但是读了崔雅的故事之后,我就不害怕死了。我想告诉你这件事。」
或者另一封信:「亲爱的肯恩,去年我被诊断出罹患转移性乳癌。我的一个朋友说我一定得看《恩宠与勇气》这本书,但我问他书的结局时,他说:『她过世了。』因此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都很害怕读这本书。
但是现在读完之后,我想要打从心底感谢你跟崔雅。我知道我也可能会死,但是阅读崔雅的故事让我不再害怕。我头一次觉得我摆脱了恐惧……」
大部分来信的读者并没有罹患癌症,只是崔雅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崔雅看来似乎「拥有一切」:聪明、漂亮、魅力、正直、幸福的婚姻、美妙的家庭。但是崔雅就跟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有她自己的怀疑、不安全感、自我批判,也对自己的价值与自己人生的意义感到深刻疑惑;更不用说因为与一项致命疾病残酷搏斗而烦乱不安。但在这些阴影相伴之下,崔雅仍旧打了一场漂亮的仗;而且打赢了,不论你如何定义「赢」这个字。崔雅的故事能启发我们所有人,因为她是带着勇气、尊严,与优雅,正面地面对这些梦魇。
而且她为我们留下了日记,清楚说明她是如何做到的。她描述了她如何用冥想觉察去承受痛苦,进而消除痛苦对她的掌控;如何没有封闭自己,变得怨怼愤怒,反而满怀着爱迎向世界;如何以「热情的静定」(passionateequanimity)面对癌症;如何摆脱自哀自怜,选择喜悦地生活下去;如何无所畏惧,不是因为她没有恐惧,而是因为她会立刻拥抱恐惧,即使在她清楚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时:「我会带着恐惧到我的心底。我会以开放的心情面对痛苦与恐惧,拥抱它,接纳它的存在。领悟这一点会带来生命中的惊喜。这使我的心洋溢喜悦,使我的灵魂充分滋养。我感到如此的喜悦。我并不想『打败』我的疾病;我要顺受,原谅它。我会继续向前,不带着愤怒与怨怼,而是带着决心与喜悦。」
而她确实如此,带着决心与喜悦迎接生与死,远远超越了生死所带来的令人厌烦的恫吓。如果崔雅做得到,那么我们也做得到;这就是这本书要传达的讯息,也是读者信中所表达的:关于她的故事如何感动他们,让他们记起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她试着平衡内在的阳刚∕行动,与阴柔∕存在,这样的企图如何直接碰触到他们在今日世界里最深刻的忧虑;她无比的勇气如何激励了他们,不分男女,在自己难以承受的苦难中继续前进;她的例子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自己梦魇中最黑暗的时刻;她的「热情的静定」如何让他们安顿在真实的自我当中;以及为什么他们所有人都能从内心最深处明白,这本书其实有个深深幸福的结局。
许多写信给我的人也是支持者,他们承受着双重的苦难:必须看着所爱的人受苦,同时不被容许有任何自己的问题。我希望《恩宠与勇气》也同时为他们发声。若你想看看一些读者对《恩宠与勇气》的信件回应,可以在《一味》(OneTaste)这本书中三月七日的日记里找到。
在我写这篇序的当下,崔雅的家人,瑞德跟苏、凯蒂、大卫、崔西跟迈克,都还健在并活跃着。崔雅常说,她无法想像比他们更好的家人,而我至今也深深赞同。
由崔雅跟薇琪.威尔斯(VickyWells)创立的「癌症支持社群」(CancerSupportCommunity)曾获得奖励肯定,并且仍在不断茁壮。如果你愿意捐款,或者你需要这个机构的服务,只要打电话到旧金山查号中心就能得知它的地点。
崔雅跟我在一起五年。那几年已经被凿刻到我的灵魂里。我真的相信我至今都信守承诺,我也真的相信那是因为有她的恩宠。而且我也真的相信,我们当中任何人都能够在任何时候,随时再遇见崔雅,只要我们能抱持着诚实、正直,与无惧──因为崔雅的心与灵魂就在其中。
如果崔雅做得到,那么我们也做得到。这就是《恩宠与勇气》要传达的讯息。
译者序文
也是自疗 胡因梦
一九九二年的初春,我和一名美国友人前往加州欧亥(克里希那穆提故居)寻幽访「圣」,途中经过旧金山的香巴拉书店,两人决定下车买几本好书,那段时期我的阅读仍局限在灵修的究竟真理,友人向我推荐威尔伯的着作,并买了这本《恩宠与勇气》送我当礼物.我看了看威尔伯凌厉而缺乏空间的眼神,便决定将此书暂时束之高阁。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洁生出世,产后的第二天我的身体突然瓦解,往后三年我度过了此生第一次的谷底经验.其原因、过程与微细的体悟,我不打算也无法在这篇序文中详加描述.我只能说谷底就是另一个高的起点,因为气血循环不良、失眠、消化缓慢、心跳过快、夜间惊恐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思维与情绪的反应,提供了我观察身心灵鍊锁关系的绝佳机会,也学会了顺受和纯然的觉知。
三年中我实验过各种另类疗法----针灸、刮痧、放血、草药、中药、断食、生食、精油按摩、磁能治疗与灵疗,最后发现主要的病源出自剖腹生产与右边卵巢的畸胎瘤.因为中药无法化解畸胎瘤,不得已只好选择二度开刀。
就在准备开刀的前十天,我不经意地从书架上取出了《恩宠与勇气》.记忆里,这本书描述的是超个人心理学界的天才肯恩.威尔伯与罹患乳癌的妻子崔雅.吉兰共同抗癌的心得,我想也许它能帮我面对十天后再度开刀的不确定感.我万万没料到,这本被我束之高阁长达五年的传记,竟然充分印证了我三年谷底经验中对生命的一些深层领悟。
阅读的过程中,我愈来愈意识到此书的重要.它不仅仅是癌症病患的经验谈,更是难得一见身心灵整合治疗、临终关怀与终极解脱的坦直实录。
放眼望去,国内外有关身心的着作通常无法上达灵修的层面,而灵修的教诲又往往略过肉体的现象与心理转化的进阶,即使某些密学导师有能力兼顾身心灵各个层面,其着作仍缺乏人性挣扎过程的微细描述.然而,诚如肯恩所言,崔雅四十一年的短暂生命,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人生情境最残忍的考验(她的癌瘤最后增长到脑部四个,肺部六十个,同时併发了糖尿病、导致左眼失明);她以书信体的方式,鉅细靡遗地记录癌症各种主流与另类疗法的疗程、方式、医药名称与她接受治疗后的身心反应;癌症云霄飞车的情绪起伏,夫妻之间面临严重磨难所产生的龃龉、甚至肢体争斗,对这些反应,崔雅赤裸而坦诚地自省与详加叙述,肯恩也佐以他的观察和剖析.虽然两人在结识前各有十多年的灵修基础,也都有所谓超个人(Transpersonal)的经验,但为了确保精神的稳定度和透过磨难转化自我的习性,他们广泛地含纳东西方的灵修途径---基督教的宽恕与向神臣服、佛法的内观与深思,以及藏密的自他交换观想和持咒法门;在最混乱艰困的阶段,他们借助心理治疗,帮他们挽回婚姻.总地来看,身心灵的治疗最不重要的反而是肉体的层面,灵性层面的纯然觉知一旦建立,肉身即使几近瓦解,病者的心仍然自在、解脱、愉悦、充满着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
崔雅的「贤内助」肯恩,早在二十三岁便撰写出《意识的光谱》这本长青心理学领域最通达、最广博的着作.到目前为止,他一共出版了十四本巨作,国内节译过来的只有《事事本无碍》(光启社出版).他以惊人的归纳研究能力,综合心理学、心理治疗、神祕主义与东西方各大宗教的灵修,也统合了哲学、社会学、超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与知识史等等,形成意识的「大统一场理论」.在这么多纯理性、纯知性的博杂作品中,我看重的却是这一本记录真实生命经验的传记.这位现代唯识学的爱因斯坦,以无比缜密的科学心思,解读了他与灵魂伴侣崔雅之间不可思议的业力轨迹.他为崔雅架构人生的方向,放弃自己的事业,甘心扮演顺从妻子的角色;他从无私的奉献中,真正体会了无我与解脱的第一义谛。
翻译这本书的心情非常错综复杂,早在去年十月开刀前,这本书已经被张老师文化公司预定为次年的重要出版品,但是着手翻译了五章之后,我发现自己的身体非常抗拒这项工作,主要因为心肾不交、脾胃受损,因此一集中用脑,便产生反胃的现象.于是张老师文化公司找到了救急的援手清彦.清彦以惊人的速度初翻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内文,我再以三个多月的时间加以细润.进度虽然缓慢,身体虽然不适,但整个过程仍然延续了三年来的自疗.我为崔雅与肯恩的磨难落泪,也为他们的领悟狂喜,同时更体会到不抗拒、不拣择的平等心,就是自我解脱与治疗自己的关键。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高雄的赖俊廷医师以及台中的李孟浩先生,在医学与心理学名词上给予我的协助,也要感谢隆宜修小姐的听写功力。
我发誓这本书出版后,一定要好好运动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勇气”的定义。通常我们认为勇气就是无所畏惧的冲锋陷阵,然而,《恩宠与勇气:生与死的灵性与疗癒(二版)》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往往体现在面对脆弱、承认无助,并在逆境中依然选择前行的微小行动中。书中有很多关于自我疗癒的实践方法,它们并非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贴近生活、易于操作的指引。例如,如何通过冥想来安抚躁动的思绪,如何通过正念来感受身体的细微变化,如何通过表达来释放压抑的情绪。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几次练习,虽然起初有些生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情绪波动变得更加平缓,对外界的干扰也似乎有了更强的抵抗力。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提升,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仿佛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稳定基石。
评分作为一个曾经被原生家庭的创伤所困扰的人,《恩宠与勇气:生与死的灵性与疗癒(二版)》就像是一剂温柔的良药,慢慢抚平了我内心深处的伤痕。书中对“疗癒”的阐述,并非简单地要求我们遗忘过去,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去接纳、去整合那些曾经的痛苦经历,最终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自我慈悲”的强调,它让我们明白,在追寻疗癒的道路上,我们首先需要给予自己足够的耐心和爱。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委屈和不公,并非我们的错,而是需要被看见和被理解的。通过书中提供的具体练习,我开始学会不再苛责自己,而是用一种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过去的阴影。这种转变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也让我有勇气去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去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柔和的色彩搭配上烫金的书名,让人一眼便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刻主题。我最近经历了一些人生中的重大变故,那种无力感和对未知的恐惧曾一度将我压垮。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翻开了《恩宠与勇气:生与死的灵性与疗癒(二版)》,原本只是抱着一丝希望,没想到,它却像一束穿越迷雾的光,照亮了我内心的荒芜。我尤其被书中对“恩宠”的解读所打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幸运或恩赐,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与生命本质相连的流动。书中引导读者去觉察那些不被看见的、在艰难时刻依然存在的支持与滋养,无论是来自他人的善意、大自然的呼吸,还是内心深处不屈的生命力。这种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困境,不再仅仅聚焦于失去和痛苦,而是尝试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微小却坚韧的生命痕迹。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反复品味和内化,但我知道,我正走在一条通往内在平静的道路上。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死亡这个话题都抱着一种敬畏又回避的态度,总觉得它过于沉重和悲伤,难以面对。然而,《恩宠与勇气:生与死的灵性与疗癒(二版)》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温和与坦诚,将这个禁忌的话题呈现在我眼前。书中并没有回避死亡带来的痛苦与挑战,但它更着重于探讨如何在生命的终点找到安宁与力量。我被书中描述的那些关于“告别”的细节深深触动,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生命体悟。它让我意识到,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转化,是生命周期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通过书中对灵性疗癒的引导,我开始学习如何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去接纳生命的无常,如何放下执念,拥抱当下。这种对死亡的全新理解,也反过来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更加懂得去爱和被爱。
评分每次翻开《恩宠与勇气:生与死的灵性与疗癒(二版)》,我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它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迷茫困惑时,用充满智慧和慈悲的语言,点醒你内心的觉知。书中关于“灵性”的探讨,没有宗教的束缚,也没有神秘的仪式,而是回归到生命本身最纯粹的体验。它引导我们去感受与宇宙万物的连接,去体会生命中的奇迹与恩典。我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感恩”的篇章,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拥有许多值得感恩的事物。这种感恩的心态,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深刻转变,让我学会以更加积极、更加有力量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去活出生命的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