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两岸之交流急遽扩大深入,呈现风起云涌之变化,尤其是大三通直航之后,两岸已于2010年签订ECFA,不仅两岸经济息息相关,也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两岸学历相互採证及开放相互招考大学生、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将强力增进两岸高等教育学术交流之机会。且目前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之竞争下,大陆已经宣布未来二十年将建立高等教育强国,而台湾由于受到少子化之影响,势将面临空前剧烈之冲击。两岸因政治上之原因相隔六十多年,高等教育制度亦有相当之歧异,而观光旅游高等教育却为其中主要之一环,为帮助相互了解,提供教育改革之方向,本书採取比较教育之方法,对两岸观光旅游高等教育之发展、变迁、课程、师资等特质,加以分析比较,期能增进彼此了解与合作,俾供两岸观光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与世界国际旅游教育接轨之参考,是为撰写本书之动机与目的。
作者简介
邱筠惠
现职
中国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研究所博士生
学历
英国伯明罕大学观光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硕士
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观光管理系学士
经历
世新大学观光系兼任讲师
景文科技大学兼任讲师
东南科技大学休闲管理系兼任讲师
开南大学应用外语系兼任讲师
大华技术学院观光系兼任讲师
六福皇宫客服部专员
英商路透社公司秘书
美国One Step Travel 旅游谘商专员
着作
《两岸观光旅游政策与法规》,国立编译馆主编出版,2008年4月。
〈世界主要国家(美、日、澳、瑞)观光旅游教育之比较〉,《景文科技大学景文学报》,第18卷,第1期,2007年12月
李 序 i
自 序 iii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2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旅游观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 7
第一节 教育的基本理念 8
第二节 高等教育之基本理念 15
第三节 台湾大学法与大陆高等教育法 18
第四节 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与旅游观光产业 31
第五节 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 36
第三章 大陆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沿革与发展 39
第一节 大陆高等教育之沿革与发展 40
第二节 大陆旅游高等教育之沿革与现况 56
第四章 台湾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沿革与发展 73
第一节 台湾高等教育发展之沿革与发展 74
第二节 台湾观光高等教育之沿革与现况 81
第三节 国际化教育发展上之困境与解决方式 96
第五章 海崃两岸六校高等旅游教育比较 99
第一节 两岸旅游观光教育之比较分析架构 100
第二节 两岸旅游观光教育之分析比较 102
第三节 两岸六校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 111
第四节 台湾三所大学之评鑑结果分析 131
第六章 海崃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目前既存问题之分析 157
第一节 教育培养目标方面 158
第二节 课程体系方面 165
第三节 师资方面 172
第四节 交流与合作方面 173
第五节 评鑑与认可制度方面 178
第七章 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改革策略 181
第一节 教育培养目标方面之改革策略 182
第二节 课程体系方面之改革策略 194
第三节 师资方面之改革策略 208
第四节 交流与合作方面之改革策略 211
第五节 评鑑与认可制度方面之改革策略 220
第八章 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世界接轨与国际化 229
第一节 世界主要国家旅游观光教育之特色 230
第二节 美、英、澳、瑞士与两岸餐旅教育之比较 246
第三节 值得两岸借镜与参考之处 250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255
第一节 结论 256
第二节 建议 259
参考文献 267
推荐序
自2008年以来,两岸进入和平发展阶段,进行大交流、大合作与大发展。回想2005年连战和平之旅,两岸达成五项共同愿景,其后经历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譠、海基会与海协会亦有六次江陈会谈,因而两岸有三通直航、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AFA)及旅游观光自由行等划时代的创举。其中,两岸开放教育学术交流,学历採认及陆生来台相互招生,甚至文化交流合作等,皆是目前两岸竞争又合作的重要契机,亦是教育学术上可以相互比较研究、观摩与学习的历史转捩点。
届此两岸开放探亲、旅游与观光之历史时刻,旅游观光业自然成为两岸政府与民间关心的一大盛事,在高度开发的国家中,旅游观光服务业常是第三主要产业,从事服务业人口常占50%-60%以上,是国家经济成长的重要尖兵。因此,旅游观光服务人才的培育与训练,成为高等教育及专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以台湾而言,高雄餐旅大学的成就就是重要的实例之一;而大陆方面亦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因此,邱筠惠老师在多年研探旅游观光课程后,进一步从事与撰写《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比较》一书,时机极为恰当,主题颇为正确,研究结果宜深值珍视。
邱筠惠老师系吾好友邱锦添大律师的千金,她在台湾接受高中教育之后,先后到过英国伯明罕大学、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深造旅游观光政策与管理,目前她亦在中国暨南大学从事旅游管理之研究,她的好学与专精的态度与精神,令人敬佩。此外,她在研究之余,曾在台湾世新大学、景文科技大学、东南科技大学、开南大学、大华技术学院等着名大专校院任教,及在六福皇宫大饭店、英国路透社公司及美国One Step Travel旅行社担任旅游专员的工作,算是国内一位旅游观光学理与实务兼备的人才。
本书《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比较》分为九章,系探讨旅游观光高等教育基本理念、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沿革、发展与比较,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问题与改革策略,以及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国际化、结论与建议。本书体系完备,资料详实,极富创意。拜阅之余,为鼓励后进,特缀数语,乐为之序。
国立台北大学首任校长
前教育部政务次长
李建兴 敬识
作者序
近年来,两岸之交流急遽扩大深入,呈现风起云涌之变化,尤其是大三通直航之后,两岸已于去年签订ECFA,不仅两岸经济息息相关,也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尤其是两岸学历相互採证及开放相互招考大学生、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将强力增进两岸高等教育学术交流之机会。且目前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之竞争下,大陆已经宣布未来二十年将建立高等教育强国,而台湾由于受到少子化之影响,势将面临空前剧烈之冲击。两岸因政治上之原因相隔六十多年,高等教育制度亦有相当之歧异,而观光旅游高等教育却为其中主要之一环,为帮助相互了解,提供教育改革之方向,本书採取比较教育之方法,对两岸观光旅游高等教育之发展、变迁、课程、师资等特质,加以分析比较,期能增进彼此了解与合作,俾供两岸观光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与世界国际旅游教育接轨之参考,是为撰写本书之动机与目的。
本书计分九章: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旅游观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与第四章 分别介绍台湾与大陆地区旅游高等教育之沿革与发展;第五章 当前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第六章 当前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既存之问题分析;第七章 两岸观光旅游高等教育之改革策略;第八章 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之世界接轨与国际化;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由于作者才疏学浅,内容恐有不周之处,仍请学界、业界各方专家惠予指教,是所至盼。感谢台北大学首任校长李建兴先生百忙之中惠予题序,使本书增色不少,併此志谢。
邱筠惠
2011 年 5 月
我一直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揭示了支撑这个行业的“教育根基”。作者在探讨“高等教育”时,并没有止步于专业设置,而是进一步触及了人才培养的“灵魂”——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书中对于两岸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比较,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一方可能更侧重于“通才”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和跨学科能力,而另一方则可能更倾向于“专才”的培养,让学生在某一细分领域深入钻研。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岸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上的不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作者通过列举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现了如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创业实践,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此外,书中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也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在师资力量、科研设备、校外实践基地等方面,两岸高等教育机构有着怎样的侧重点和发展策略,这为我理解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本以为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论文集,或许会有些枯燥,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案例所吸引。书中关于“旅游观光”这个概念的界定,就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结合了两岸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给出了一个既具包容性又不失独创性的定义。这让我对后续内容充满了期待。接着,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书中也不仅仅停留在学历授予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科研创新等多个维度。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两岸高校的专业设置,而是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各自在发展理念上的差异,例如,一方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另一方则更强调理论深度和跨学科融合。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让我对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一些具体高等院校的案例分析,更是为我的理解增添了许多生动的色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校园里的教授们如何精心设计课程,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海峡的学术“旅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两岸在旅游观光高等教育上的成就,而是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文化渊源。在教育模式的比较上,书中涉及的层面非常广,从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再到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国际化”,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讨论,作者指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两岸的高等教育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有着不同的探索路径和策略。比如,一方可能更侧重于将旅游与管理、经济、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整合,而另一方则可能更强调旅游与文化、历史、艺术等学科的融合。这种对“融合”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未来旅游观光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考。同时,书中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比较,也引发了我对“何为成功”的哲学思考,是在于培养学术精英,还是在于培养服务社会、贡献经济的实用型人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的“内核”。作者在分析课程设置时,并没有简单地列出课程名称,而是深入探讨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如何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市场需求。比如,在探讨某一方的旅游专业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其如何强调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挖掘,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而另一方则可能更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课程设置中融入了大量的跨国案例分析和多语言教学。这种对“内涵”的挖掘,让我对两岸教育理念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估,也并非单一的标准,而是结合了就业率、行业认可度、学术研究成果等多个维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软实力”的关注,例如,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通过国际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评价高等教育的优劣,绝不能只看硬指标,更要关注其培养人才的“软实力”。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将两岸的旅游观光高等教育视为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着力于探讨两者之间的“比较”之处。这使得全书不仅仅是信息堆砌,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碰撞。作者在梳理两岸教育体系时,非常注重历史的维度,追溯了各自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这些演变如何影响了旅游观光专业的发展。例如,书中提到某一方在某个时期,因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这直接催生了相关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专业课程的改革,而另一方则可能在不同的历史节点,有着更为侧重于传统文化传承或市场化导向的教育理念。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两岸旅游观光高等教育的差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高等教育”的定义,也并非局限于大学层面,而是将一些高职院校、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模式也纳入了考量范围,这使得比较更加全面和立体。我对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比较尤为感兴趣,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教学案例,展现了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企业实践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