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验证了休闲与社会发展的关连性,并且提供目前最深入的观点,多元的检视休闲社会形成之结构。本书作者群援引美国社会学家Thomas M. Kando切入学术研究的结构性观点,试图对于台湾的休闲社会发展,在东西方文化冲击影响之下所形成之内容提出诠释与批判。本书的主要特色有:
.以多元学科的构面,检视台湾休闲社会发展之成因。
.以跨领域学者共同参与,对于休闲社会发展提出批判。
.以概念、实例及图片,完整提供学生建构学习之所需。
.以议题为主轴,并辅以讨论问题来辅助学生贯串学习内容。
这是一本研究「休闲社会学」和相关领域的学习者、教师以及实作者的教科书,同时也是那些想要了解休闲社会形成之内涵的社会大众,所必读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许义雄老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前行政院体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宏裕老师
明新科技大学服务事业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第一章 休闲社会的形成及其因应 1 许义雄
第一节 前言 2
第二节 当前社会的特征 3
第三节 休闲社会之形成 9
第四节 休闲社会的负面形象 16
第五节 休闲社会的因应 18
第六节 结语 23
参考文献 27
第二章 休闲社会学重大议题 29 陈渝苓
第一节 休闲是门社会学科 30
第二节 社会学门发展上的重要议题 32
第三节 社会趋势的转换与思考重点 46
参考文献 49
第三章 休闲与政治 53 林建宇
第一节 前言 54
第二节 政治的意识形态 55
第三节 市场干预 56
第四节 国家为休闲的推动者 58
第五节 控制措施 61
第六节 结语 66
参考文献 67
第四章 休闲与经济 69 林皆兴
第一节 休闲的经济观 70
第二节 休闲选择的要素 77
第三节 休闲时间的配置 82
第四节 休闲时间的成长 85
第五节 休闲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90
第六节 休闲活动的观察 91
参考文献 97
第五章 休闲与教育 101 苏维杉
第一节 前言 102
第二节 社会中休闲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102
第三节 教育与休闲参与动机和阻碍 109
第四节 教育是如何影响休闲 114
第五节 二十一世纪的休闲和教育 120
第六节 结语 124
参考文献 127
第六章 休闲与性别 129 陈永祥
第一节 前言 130
第二节 休闲束缚、性别与社会建构 134
第三节 休闲与性别化的空间 154
第四节 休闲与酷儿理论 160
第五节 结语 163
参考文献 167
第七章 休闲与宗教 171 李明宗
第一节 前言 172
第二节 宗教的本质:圣与俗 173
第三节 空间向度的圣俗辩证 174
第四节 时间向度的圣俗辩证 184
参考文献 193
第八章 休闲与大众媒体 195 邱建章
第一节 前言 196
第二节 大众媒体作为一种休闲活动 197
第三节 大众媒体对休闲意象的再现 206
第四节 大众媒体与社会批判 208
第五节 结语 213
参考文献 218
第九章 休闲与现代科技 221 吴崇旗
第一节 前言 222
第二节 休闲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224
第三节 现代科技对休闲的冲击 231
第四节 结语 235
参考文献 237
第十章 休闲与团体生活 239 沈易利
第一节 前言 240
第二节 休闲借由团体得到发展 241
第三节 休闲与团体的依存关系 243
第四节 运动团体即为小型社会 250
第五节 休闲活动中体验失败的珍贵 254
第六节 结语 257
参考文献 259
第十一章 运动休闲发展与社会变迁 261 林本源
第一节 前言 262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原因与范畴 263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 267
第四节 社会变迁与体育运动 273
第五节 结语 279
参考文献 282
第十二章 休闲与永续观光 285 颜怡音
第一节 前言 286
第二节 永续发展兴起的背景和内涵 287
第三节 永续观光的缘起 295
第四节 永续观光的原则 301
第五节 永续观光和生态观光 304
第六节 结语 306
参考文献 308
邱序
本书共分为12章。结构性的将休闲社会的发展,勾勒出具体而完整的陈述与发展图像。本书分别就休闲社会学发展基础概念,提供读者社会发展与休闲社会形成之间的关联性;其次,针对休闲社会形成过程中之结构性影响因素,如政治、经济、教育、性别、宗教面向的内涵加以介绍;最后,将现代休闲社会发展的关注焦点,如大众媒体、社群发展、环境永续、科技应用面向提出讨论。全书落笔平实,立论公正客观,视野广阔,论述切中肯綮,对台湾未来休闲社会之发展,应有具体之功能与效用。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形成,服务业已取代制造业,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主体。其中休闲产业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型态多元,大众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而蓬勃发展。自2001年实施周休二日,全面性引动了台湾休闲社会的建构。就工作时间而言,随着各行各业工作时间缩短、各大科学园区工作两天休息两天的特殊工作型态,增加了休闲社会建构的多元化。其次,台湾国民所得从1981年的2,728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7,542美元,提供了休闲社会建构发展的经济动能。1987年解严及开放两岸探亲,台湾民众透过观光旅游的互相交流,增添了台湾社会迈向休闲社会发展丰富化的潜力。
本书由前行政院体育委员会主委、台湾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及实践大学荣誉教授许义雄博士策划,明新科技大学服务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刘宏裕博士统合汇整,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撰述而成。作者群类皆硕学俊彦,学有专精,且均获有博士学位,为人处事,备受肯定,着书立说,有口皆碑,实为国内休闲学界,难能可贵之人才。尤其,本书架构严谨,议题设定能唿应社会之现实,所持观点更能契合学习者之需要,实为不可多得之参考用书。
出版前夕,先读为快,特撰数语,积极推荐,并聊表敬意,是为序。
前国立体育大学校长邱金松谨识
2010/07/21
许序
台湾将「休闲研究」纳入学术殿堂,开设课程,创立系所,进行钻研,应是1970年代以后的事。首先,固然是台湾经济奇蹟,国民所得增加,有钱有闲现象浮现,生活品质的问题,自然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台湾的改革开放,人民自由进出国门,观光旅游风气渐开,休闲娱乐逐步融入生活;更重要的是,网路活络,终生学习的社会兴起,学校鼓励学习带得走的能力,落实「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的生活体验,改变了青年学子的为学态度。特别是,全球化趋势,波涛汹涌,莘莘学子背负着国际化的重责大任,前仆后继,与日俱增,营造台湾社会一股新兴力道;尤其,台湾运动休闲与游戏机产业,蓬勃发展,举世驰名,带动国人关注休闲社会的重要议题,此起彼落。
休闲社会学,是休闲研究相关系所的必备课程,系应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休闲现象的专业课程。犹记得,2008年中,邀集同道友人,商议共同执笔,提供一本适合国情的专书,作为国内开发本领域的教材。一者,希望有益于学生思考台湾休闲社会的走向,使理论的学习,可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二者,更期待,经由所提供的议题,可以举一反三,厚实专业研究的基础,发扬光大,与国际接轨。
在盱衡国内外本领域专书后,共同决定以「休闲社会学」为书名。理由之一,基于真实从论述中生产的前提,强调本书重在议题之提出,鼓励多元论述,表达不同的观点,谋求多数认同的共识;理由之二,本书的议题,无法涵盖全面的社会现象,作者群专攻领域,同中有异,所持论述,虽均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惟仍期盼能就提供的文本,深入分析、批判与综合,导出有意义的知识。
成书过程中,感谢刘宏裕所长的费神费事,从约稿到汇整主持编务,劳心劳力、辛苦备尝,由衷感激。扬智文化公司总经理叶忠贤先生,慨然应允出版,编辑部热心协助,诚挚表示谢忱。尤其,交大博士生陈銮及明新科大硕士生连文同学,不辞辛劳,细心协助校稿,功不可没,特别感谢。爰缀数语,是为序。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实践大学荣誉教授 许义雄 谨识
2010/08/01
者序
本书是继2007年于华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运动研究方法》之后,再次和国内12位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完成之专书。编者在大学教授「休闲社会学」此一课程,一直苦于没有适当的授课教材,坊间的教材常常无法满足授课需求,因此开始规划休闲社会学专书教材。一般社会学家研究重心大都放在对于工作、阶级、权力、社会阶层,乃至于后现代化与全球化概念的讨论,也认为这些是主流的社会学研究领域,相对较为忽略休闲社会学这一新兴研究议题。
然而,战后台湾社会快速变迁和国民所得的持续增长。台湾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生活型态亦逐渐多元呈现,休闲已成为生活的重心。笔者观察台湾休闲社会的建构发展历程,还可以进一步结构性的探讨。随着台湾社会发展,文化建构层面就越加丰富,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的需求就会相对提高。紧接而来,国人工作方式,面对生活内容的态度也将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本书尝试提出影响台湾休闲社会形成之面向,及其形成之社会议题和所面对之挑战。
本书进一步试图引用美国社会学家Thomas M. Kando对于休闲研究切入的方式──运用社会学和跨领域方法评析休闲发展概念。经过作者群共同努力之后,终于完成出版《休闲社会学──议题与挑战》一书。本书为一休闲社会学的集体尝试,虽然有既定之撰写结构,也参考西方学者之相关概念,然而希望此一初步的学术探索,能为日后台湾休闲社会学的学术建构跨出第一步。衷心期盼专业同好,加以指正,以作为再次修正时之参考。本书能顺利出版,要感谢扬智文化的编辑群,若没有他们的专业协助,本书将无法将成果呈现给读者。
明新科技大学
服务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刘宏裕 谨识
2010/08/08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以及“休闲”二字传递出的轻松意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当我阅读到第一部分关于“时间”的部分时,我深感共鸣。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仿佛被生活推着往前走。而书中对“休闲”的定义,并非简单的“无所事事”,而是对一种有意识地、主动地对生活进行调整和重塑的过程的探讨。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谓的“忙碌”是否真的有意义,又或者我只是在被动地消耗时间,而失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带来愉悦和满足感的“休闲”。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时间贫困”的观点,让我醍醐灌顶。我常常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觉得自己的个人时间被严重挤压,仿佛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变成了“补救”时间,用来处理堆积的家务或处理工作中的余波。这本书却鼓励我将休闲视为一种“投资”,是对身心健康的投资,是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投资。这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时间的方式,也开始尝试在日程中为真正让自己放松和充电的活动腾出空间,哪怕只是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或是一次与朋友的深入交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重新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自在。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休闲与技术”的章节。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手机、电脑、社交媒体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们在休闲领域的影响更是巨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评技术,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了技术是如何重塑我们的休闲方式。比如,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在线社交的兴起,让休闲变得更加便捷和即时,但也可能导致我们沉迷其中,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和深度体验。书中提到的“信息过载”和“注意力碎片化”问题,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我常常觉得,尽管我接触到的信息量前所未有的丰富,但我的注意力却越来越难以集中,学习和思考的效率也因此受到影响。作者还探讨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新型休闲体验,这让我对未来的休闲形态充满了好奇。它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技术所奴役,找到一种更加健康、平衡的休闲模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休闲的未来,与技术的演进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尤其是关于“社会阶层与休闲”的讨论,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休闲是一种普遍的需求,但很少去深究不同社会群体在休闲方式和机会上的差异。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休闲选择和体验。比如,作者提到的一些关于“文化资本”如何转化为“休闲资本”的观点,让我对一些看似“高雅”的休闲活动有了新的认识。我曾经认为,艺术展览、古典音乐会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消遣,但书中却分析了这些活动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符号价值,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区分和固化社会阶层的隐形机制。这让我意识到,休闲并非完全是个人化的偏好,它也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结构之中。更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书中也探讨了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兴起,如何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新的休闲空间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可能加剧了数字鸿沟和信息茧房的现象。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对休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看到表面的活动,而是能够去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动因。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享受休闲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和反思那些可能存在的社会不平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休闲的社会功能”的深度挖掘。我之前一直认为休闲主要是个人的事情,是为了放松身心,逃离工作的压力。但这本书却揭示了休闲在社会层面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其影响远比我想象的要广泛。比如,书中提到,休闲可以是一种社会化工具,通过参与集体性的休闲活动,人们能够学习社会规范,培养合作精神,增进人际关系。我联想到学生时代的集体春游、体育比赛,确实是增进友谊、培养团队意识的好机会。作者还探讨了休闲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通过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转移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关注,从而维持社会稳定。这种观点虽然有些颠覆,但细想之下,也并非空穴来风。此外,书中也提到了休闲在促进社会流动性方面的作用,比如一些通过发展个人特长而获得社会认可的案例。它让我认识到,休闲不仅仅是简单的“玩乐”,而是与社会结构、文化价值、个体发展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现象。这本书让我对“休闲”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狭窄的词汇,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探讨“休闲与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休闲活动如何塑造和表达个体身份的心理层面。作者通过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观察,展现了人们如何通过参与特定的休闲活动来构建和维系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比如,一些人选择户外运动来展现自己的活力与健康,另一些人则热衷于参加各种知识分享会来塑造自己“求知若渴”的形象。书中还提到了“社群”的概念,即通过共同的休闲兴趣形成的群体,这种社群感如何进一步巩固了个体的身份认同,并可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回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确实如此。我曾经因为喜欢某个乐队而加入了他们的粉丝群,在那里我不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觉得自己在这个群体中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书中这种对“小众文化”和“亚文化”群体休闲方式的分析,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现实,也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思考维度。它让我意识到,休闲不再仅仅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更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塑造和表达,是我们在广阔社会中定义自己存在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