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团包套的「套装旅游」,你以为是现代的产物吗?其实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已有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而且旅游设施逐渐走向商品化,比起同时期的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美酒佳餚、游船肩舆、旅游导览、游伴相随,皆让旅途可以更舒适、更尽兴。士大夫更是明清旅游文化兴盛的一大推手,旅游也成为明清士大夫文化的重要一环。大家耳熟能详的徐霞客,以长程的冒险旅行着名,然而,这样的「壮游」并非当时士大夫旅游文化的主流。从大量的日记、游记中,可以观察到他们频繁地出游,大多是距离不远的「浅游」,而且具有休闲娱乐及社交功能。明清士大夫所撰写的游记,看似文学作品,实则背后反映了士大夫的身分焦虑感。游记文体在书写上的变化,涉及到士大夫试图与其他人的旅游活动作区分的策略转变。到了晚清,曾与西方接触的中国人所留下来的旅行记录,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中国人对西方人的看法与态度。
作者简介
巫仁恕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学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长领域是明清城市史与明清社会文化史,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明清城市群众集体抗议、明清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着有专书《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2005)与《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2007)。
狄雅斯 Imma Di Biase
义大利威尼斯Ca' Foscari大学汉学系东方语言研究博士,博士论文主题是关于明清时期旅行者的研究。2002年在澳洲墨尔本斯温伯恩大学担任客员研究员,主要研究澳洲华人移民。其着作有论文〈征服新金山〉,以及专书《易经:中国人的代码》(2005)与《中国灵魂》(2007)。目前正在墨尔本大学撰写另一本博士论文,她尝试以心理学家容格的理论,来探讨有关中国人的「情绪」(emotion )。
读这本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洞穴,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艺术图像,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既严谨又充满趣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图像旅游”的分析,那些描绘山水风光的画卷、版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期待,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视觉指南”。书中对“旅途中的习俗”的描写也十分生动,比如不同地区人们的待客之道,或者旅人之间相互交流的经验和故事,都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人际网络。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江湖”和“侠客”文化的探讨,虽然不直接是旅游,但那些浪迹天涯、行侠仗义的形象,也深刻影响了人们对远方和未知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的出行意愿。这本书让我觉得,明清时期的旅游文化,是一个与当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它包含了经济、政治、宗教、艺术、文学,以及最普通的人文情感。它并非是静态的知识灌输,而是动态的文化变迁的生动展现。
评分这本书绝对让我眼前一亮,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结果完全不是!它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带我沉浸在明清那个充满诗意和烟火气的时代。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我亲眼目睹了文人墨客在西湖泛舟吟诗,听到了市井小民在古镇街头讨价还价的喧闹声。书中对各个著名旅游景点的描写,比如江南的园林,北方的名山大川,还有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古都,都细致入微,让人如临其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饮食文化的章节,那些曾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特色小吃,通过作者的描述又鲜活了起来,简直是让我垂涎欲滴。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风景,更重要的是挖掘了这些旅行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士人阶层的雅趣,商旅阶层的见闻,甚至还有普通百姓的节庆活动。它让我明白,旅游在明清时期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观光,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的寄托,甚至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其内容之丰富和视角之独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关于旅行目的地,更深入地探讨了旅行本身是如何塑造和反映明清社会的。我被书中关于“游记”文学的分析深深吸引,了解了当时的文人是如何通过笔墨记录他们的山水之行,这些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思想以及对社会的观察,都非常值得玩味。书中还探讨了“行当”与“行业”的演变,比如当时的驿站制度、客栈经营,甚至是卖艺乞讨的从业者,都展现了一个更加多元和立体的明清社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节庆旅游”的梳理,那些庙会、灯会、祭祀活动,都成为了吸引人们前往特定地点的重要原因,也折射出当时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娱乐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旅游活动与当时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是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它不是简单的历史碎片堆砌,而是将这些碎片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并非一本平铺直叙的历史叙事,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探险。作者以一种非常“玩味”的姿态,引导读者去探索明清时期的旅游文化,其语言风格轻松而不失深度,引人入胜。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但却意义非凡的旅行故事的挖掘,让我大开眼界。比如,那些关于求学之路上的艰辛与乐趣,或者为了商机而进行的漫长旅程,都展现了当时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韧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地图”和“路引”的讨论,这对于理解当时的交通状况和人们如何规划行程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对“ souvenir ”(纪念品)的早期形态的描述也很有意思,那些曾经被带回家的景物、器物,都承载着旅行者的情感和对远方的思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接地气、更加充满人情味的明清社会,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它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旅游方式和文化意义的思考,我们今天的旅行,与古人相比,究竟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次颠覆了我认知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明清时期的旅游文化更多是文人雅士的专属,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普通百姓是如何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的。书中对“民俗旅游”的描写,比如那些地方性的节日庆典、宗教朝圣,以及由此催生的集市和商业活动,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活力和热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乡愁”和“归乡”主题的探讨,对于那些常年在外经商或者务工的人来说,回家的路也是一次重要的旅程,而家乡的风景和记忆,则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这本书还涉及到了“女性旅游”的议题,揭示了在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是如何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限制,实现她们的出行愿望,这让我觉得非常难得。它不仅仅是关于“去哪里玩”,更是关于“为什么要去玩”,以及“在玩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维度来理解旅游,而不仅仅局限于风景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