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孩子: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幸运的孩子: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iel Leibovitz & Matthew Mill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872年,中国首次派遣120位幼童前往美国新英格兰留学。这群有幸能步出封建中国的孩子,迎向了开阔的大千世界。

  他们学习科学、数学、军事等现代知识,见证了电话、留声机与各项划时代发明的诞生;他们在美国开国百年纪念博览会上谒见美国总统格兰,也在风景如画的哈特福与作家马克吐温成为朋友;他们进入耶鲁、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大学,依照各人的特质接受美国的现代教育,成长茁壮……

  然而留学教育计画,却因保守势力的反对,被迫终止,这群学子还未来得及完成学业,旋即回到风起云涌的中国。

  唐绍仪、詹天佑、梁敦彦、蔡廷干、容良等人,这些归国学子,纷纷投身军队对抗列强无情炮火;戮力建造中国自立完成的第一条铁路;创办了现代化教育学府;出任外交任务力挽狂澜。这群中国留学教育计划下的学生们,他们的人生际遇波澜起伏,大喜大悲,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故事,也是中国迈向现代与民主的故事。

作者简介

里尔.莱博维茨 Liel Leibovitz

  以色列人,出生于特拉维夫,1999年移民至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曾于《犹太文化》担任编辑。目前任教于纽约大学并从事写作,其合着作品:《神选之民:美国、伊斯兰与神圣选择之试炼》(The Chosen Peoples: America, Israel, and the Ordeals of Divine Election)。

马修.米勒 Matthew Miller

  与里尔.莱博维茨合着《莉莉玛莲:二战军人之歌》(Lili Marlene: The Soldiers' Song of World War II),目前定居于纽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耶鲁大学的一年级生
第二章 满清帝国
第三章 外国人
第四章 自强运动

◎第二部
第五章 抵达美国
第六章 韦拉街上的禁城
第七章 黯然归国

◎第三部
第八章 系狱
第九章 不堪一击的大帝国
第十章 百日维新
第十一章 夕阳余晖

结语
谢辞
资料出处
注释

图书序言

第六章
韦拉街上的禁城

孩童在新英格兰,觉察出美国东岸与西岸的文化差异,竟然和其景物的差异一样深刻。火车行进麻萨诸塞州以后,可以看见殖民时代式的房屋、教堂的尖阁。行人装扮整齐、文质彬彬,而且在这里见不到自己的同胞。东海岸与加州不同。迟至一八八○年,已有一百二十万人口的大都会纽约市,华人居民不到八百人。比起美国人的奇装异服和旧金山令他们喜爱的奇异风景,新英格兰的市镇和学校更让孩童大惑不解。容闳在香港的时候曾设法把美国生活的基本情形教给他们,由基本英语文法和社交的技巧教起。但是当火车在春田市慢慢停靠下来的时候,许多孩童向窗外张望,明白自己对未来的情形仍是一无准备。火车站上聚集了许多外表古怪的人,男人衣领浆得硬硬的、戴着高顶丝质礼帽,女人戴着有系带的软帽、身穿内有笼状衬衣架的衣服。这些人显然不是穿着肮脏工作靴的加州矿藏探勘员,而是美国的绅士淑女。

孩童尚未下车,这些绅士和淑女便一拥而上把他们团团围住,轻声向他们打招唿、瞪着他们看。当地的新闻界也像西部的新闻界一样,认为这些刚到的孩童是真正的名人。当地报纸的记者很少问问题或正确描写中国留学教育计划,而是任想像力驰骋,把孩童们说成上海富商之子,可以带着中国人的自矜轻易与美国最上流人士交往。有一家报纸说他们是来美国学习,以便未来在中国的众多学者间显姓扬名。 孩童只看得懂最简单的英文,不能玩味这位美国记者使用的优美辞藻,是否有不妥之处。

容闳已于数星期前先来到春田市准备接待孩童。他站在一旁观看这场热闹,不过看见童即将走上多年前他走过的道路,这番感触却不见于他的日记,日记中所记只是一个人面临复杂作业上的问题时的感触。中国留学教育计划的执行完全是靠容闳一个人。与他同任计划主管的陈兰彬不懂什么英文,也不认识美国人,与周遭格格不入。因而容闳得独自一个人找抚养孩童的人家、安排他们入学、把计划介绍给当地的政客和教士,也为孩童可以经常聚会学习儒家礼教而兴建了一栋房子。不过对于他自己当年稚龄在陌生国度的焦虑和失落之感的记忆犹新,他记得自己在群众围观下的痛苦感觉,他憎恨这样毫不留情的注视。为使孩童尽快适应环境,他安排了一次短暂的美国东北部导览,带他们去各地见识有趣的景物,如哈特福城的兵工厂和市政府。

不过学生们所到之处,当地人的好奇心仍然难以抑制,不论是住在小镇或大城的新英格兰人都无法忽视这群身穿丝质长袍、辫子在身后飘荡的孩童。有一次他们在春田市一家饭馆吃饭的时候,旁桌上的一个美国女人一言不发站了起来,走到他们面前,像在梦中一样抚弄他们的辫子,饭馆的人把她赶了出去,孩童们为之失笑。他们几天后造访哈特福时,遭到美国孩子一路追赶,你推我挤的抢着看来到美国的这群新人类。这次却不是什么有趣的事。孩童们受不了这样的注视,胆小一点的记起在中国时所听到关于美国人的恐怖故事,说他们想拿华童当杂耍中的珍品,有些孩童不知道如何撵走脉脉含情注视他们的美国孩子,但有些却想到办法,他们由口袋中掏出几个零钱丢给美国人。当地的孩子你推我挤抢拾丢过来的免费零钱,哈特福的上流社会人士觉得很有趣。《哈特福晚报》(Hartford Evening Post)报导:「想想看!不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把铜板丢给开化的新英格兰清教徒孩子!」

孩童到来不久,容闳便把中国留学教育计划由春田市搬到哈特福市,或许因为哈市令他想到上海。位于康乃迪克州河岸的哈城,是商人的安全所在,这些商人像容闳一样,因全球市场的贸易而致富,它也是美国保险业的中心。就每个人的财富额来说,也是美国最富有的城市。和上海一样,哈市也是致力于改变和力求进步的基地。一六三九年,这里的一群英国殖民者成为最初按人民意向建立政府的人。一八一四年,新英格兰各地的代表在此集会,研究是否要为了抗议与英国作战而脱离合众国。一八四四年,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共美术馆华兹渥斯美术馆(Wadsworth Athenaeum)在此开幕。哈市也是主张废止黑奴制度者和艺术家的家园。史托(Harriet Beecher Stowe)在写成《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一书以后不久,迁居于离马克吐温家不远的庇护所山(Asylum hill)的一所大别墅。马克吐温来到哈特福时默默无名,可是在将近二十年后离开这里时,已是美国经典着作《汤姆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顽童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和《亚瑟王宫殿的康乃迪克州美国佬》(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的作者,备受推崇。他描写哈特福时写到:「在我有幸见过的美丽城市中,以哈特福市最美。」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