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中国首次派遣120位幼童前往美国新英格兰留学。这群有幸能步出封建中国的孩子,迎向了开阔的大千世界。
他们学习科学、数学、军事等现代知识,见证了电话、留声机与各项划时代发明的诞生;他们在美国开国百年纪念博览会上谒见美国总统格兰,也在风景如画的哈特福与作家马克吐温成为朋友;他们进入耶鲁、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大学,依照各人的特质接受美国的现代教育,成长茁壮……
然而留学教育计画,却因保守势力的反对,被迫终止,这群学子还未来得及完成学业,旋即回到风起云涌的中国。
唐绍仪、詹天佑、梁敦彦、蔡廷干、容良等人,这些归国学子,纷纷投身军队对抗列强无情炮火;戮力建造中国自立完成的第一条铁路;创办了现代化教育学府;出任外交任务力挽狂澜。这群中国留学教育计划下的学生们,他们的人生际遇波澜起伏,大喜大悲,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故事,也是中国迈向现代与民主的故事。
作者简介
里尔.莱博维茨 Liel Leibovitz
以色列人,出生于特拉维夫,1999年移民至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曾于《犹太文化》担任编辑。目前任教于纽约大学并从事写作,其合着作品:《神选之民:美国、伊斯兰与神圣选择之试炼》(The Chosen Peoples: America, Israel, and the Ordeals of Divine Election)。
马修.米勒 Matthew Miller
与里尔.莱博维茨合着《莉莉玛莲:二战军人之歌》(Lili Marlene: The Soldiers' Song of World War II),目前定居于纽约。
序
◎第一部
第一章 耶鲁大学的一年级生
第二章 满清帝国
第三章 外国人
第四章 自强运动
◎第二部
第五章 抵达美国
第六章 韦拉街上的禁城
第七章 黯然归国
◎第三部
第八章 系狱
第九章 不堪一击的大帝国
第十章 百日维新
第十一章 夕阳余晖
结语
谢辞
资料出处
注释
书写中国历史颇为不易,即使只是书写其中一个历史片段也得有爬梳史料的耐性。撰写本书,除了记录中国错综复杂的过往以外,还得细述一百二十个人的传记。而这一百二十个人则是当年「中国留学教育计划」(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下的留美孩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为中国帝制末期的领袖人物,大力推动改革。这本书很难写得好,但是这个「中国留学教育计划」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坚持不懈地完成本书。
对于中国、美国以及中美之间的关系而言,「中国留学教育计划」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今日鲜少有人知其原委。在北京一个下雨的午后,我们在电视上首次接触到这个故事。电视萤光幕上一张起皱泛黄的老照片:一群身穿宽松丝质长袍的中国男孩,背景则是美国新英格兰质朴的风景。这些中国男孩是清廷于一八七二年送往美国留学的孩童。当时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各方面发展还未起步,希望经由美国名校的教育,可以造就出一批振兴国家的领袖人物。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老帝国和最年轻的共和国的子弟们,在康乃迪克州、麻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和纽约州的中学和大学聚首,一起赛球、交换想法,而他们之间的交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中美两国各自的发展。
本书虽是历史着作,但也是一本关于现代世界的入门书。如果本书中的人物漫步在今日的珠海大街或是哈尔滨,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和当年他们奋力促使古老中国现代化时所遭遇的挑战及机会如出一辙。如果他们来到今日的美国,也会遇到当年给予他们帮助的热情,以及阻挠他们的偏见,虽然过去一百年间发生的事情太多,远非本书所能涵盖,但今日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却与当年这些孩童所面对的没有什么不同。
这个机遇彻底改变了这群学子们的人生。他们一方面迷恋现代机械、全球贸易、西方对创新和进步的诠释,另一方面却又是古老中国的子民,在奋力争取全盘改革的同时,也仍然遵奉旧日的礼教,以中国的文化与传统为傲。尽管留学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但面对各种激烈而纷杂的主张与意识形态,仍力图在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自我与国家民族之间,找到和谐与平衡。
我们希望那些扬弃中国思想而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以及那些断然否定美国价值的人,都能一读此书。由此书中,可以看到中国力求成为现代国家的简史,也可以看到美国如何成为一个影响国际的国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来自两个国家、两种迥异文化、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人,相逢交会,共同营造更美好的未来。这个故事带来宝贵的启发,值得我们细细回顾。
《幸运的孩子: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群人的“幸运”经历,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知识、对未来的不懈追求。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用坚韧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汲取着西方文明的养分。书中对他们情感世界的描绘,那些思乡之情、对祖国的牵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留学生”这个群体,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是国家发展的先行者。阅读此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为国家进步默默奉献的先驱者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翻阅《幸运的孩子: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洪流之中。书中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的故事,像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点亮了中国近代史的天空。我被他们身上那种敢于突破藩篱、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深深吸引。他们远行异乡,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学识精进,更是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这种使命感,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他们面对文化冲击时的迷茫,也能感受到他们克服困难时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书中对于他们与导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以及在异国他乡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的描写,都让我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奋斗的史书,更是一幅描绘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画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与梦想,也让我对“求知”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幸运的孩子: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仿佛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非凡勇气与智慧。书中描绘的场景,不仅仅是简单的留学经历,更是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跨越大洋时的忐忑与憧憬,听到他们在异国他乡求学时的朗朗书声,甚至嗅到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时,空气中弥漫的复杂情绪。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或文弱或豪迈的身影一一呈现在眼前,他们不仅要面对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要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期望。读这本书,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是什么样的家国情怀驱使他们远赴重洋?这些问题,这本书似乎都给了我一些模糊却又深刻的答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留学”这个词的意义,不再仅仅将其看作是一段经历,而是视为一种使命,一种对未来的探索与担当。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首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成长的赞歌,让我深受鼓舞。
评分读完《幸运的孩子: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我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那个时代先驱者的崇敬,也有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书中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段段个人的留学故事,更折射出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中,人才培养与国家进步的紧密联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身上承载的沉甸甸的期望,也看到了他们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孤独与挣扎。然而,正是这种磨砺,让他们拥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坚定的信念。书中的细节描写,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求学过程中的不易,无论是经济上的拮据,还是文化上的隔阂,亦或是身份上的认同困惑。但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在学成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幸运”,是能够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并为之不懈奋斗。
评分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那就是知识的力量和求索的精神。《幸运的孩子: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不仅仅是记录了一群人的过往,更是一种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乃至社会变革的深刻反思。书中描绘的留学生们,他们不仅仅是接收西方先进知识的容器,更是将这些知识带回祖国的火种。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孜孜不倦地学习,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无论是来自学业的挑战,还是社会的偏见,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然而,正是这种压力,磨砺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变得更加坚韧。当我读到他们回国后,如何运用所学报效国家,如何在中国大地上播撒科学与文明的种子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幸运”,并非仅仅是能够出国深造,而是拥有改变自己、甚至改变国家命运的潜力与担当。这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幸运,一种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幸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