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里教会我的生活道理

佛家故事里教会我的生活道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家故事
  • 人生哲理
  • 生活智慧
  • 心灵成长
  • 佛教文化
  • 正念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幸福生活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代宗师弘一大师指出:佛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解释人生和宇宙的智慧。他之所以以自己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佛家的研究和弘扬,也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真正地了解佛法,并且从中获得无穷的智慧与精神力量。就是这种智慧让这位当年的才子少爷放弃了世俗中的财富与地位,义无反顾地披上了袈裟,成了千百年来佛家追随者中的一个。

  佛教思想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此后与中国儒、道家思想并驾齐驱,乃至融合,形成了中国佛家的修身美德。从此,它便植根于华夏大地,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民俗乃至人的衣、食、住 、行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从一种独特的视角解释了对人生的理解、宇宙的参悟。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人生很苦。时光流逝两千五百多年,今人和古人面临的人生课题在本质上依然没有改变。在步履维艰的人生旅程中,我们脆弱的心灵,一如既往地遇到苦难的缠缚。佛最大的智慧在于敢于正视人生的现实,而不消极躲避,指出人类自身可以从痛苦中得以解脱,运用智慧来达到人生的圆满。

  佛家智慧,忍让超脱,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自然呈现本性。以此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入一个纤尘不染、像莲花一样洁净的清凉世界——涅槃世界。

  佛家智慧,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生活,那么你就将会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幸福源自于内心的简约。

  佛家的智慧,其实就是通过身与心的清净,来养足精神,从而脱离人生之苦……

  这些智慧都试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本书写佛家智慧,写得不是「空」,也不是「色」,而是选取佛家与现实人生密切融合在一切的人生智慧,诸如慈悲、清净、忍让、舍弃、精进、超脱等,结合最经典的一百多则佛家智慧故事,在精析佛理的同时,结合现实人生的种种境遇,使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佛典如同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

  忠心地希望,这些佛家故事如同一脉脉清泉,汩汩流淌,能给我们浮躁、喧嚣的生活带来一丝宁静和清凉;真诚地希望,这些佛家的智慧如同花瓣上滚动着的露珠,晶莹剔透,为我们拂去心灵的尘埃,从此,成为一个身心清净的人,淡泊名利的人,快乐无忧的人。

作者简介

李凌珺

  毕业于历史系,兼修佛学、神学、宗教历史的研究,是个不同于凡人的「神仙人」,一年之中半年徘徊于寺宇庙阁,多与僧侣为伴;此次是应主编恳切之邀提笔与大家共勉。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要求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佛教故事,并力求详尽自然: 《城市生存指南:在喧嚣中找到你的节奏》 作者: 李明远 内容提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都市生活往往伴随着无形的压力、迷失的方向感,以及对“意义”的探寻。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本集结了心理学洞察、实用时间管理技巧、人际关系智慧以及个人财务规划的综合手册,旨在帮助每一位身处现代都市丛林中的个体,学会如何高效地管理自我、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并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生活节奏。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选择的时代,但过多的选择往往导致决策疲劳和焦虑。本书从最基础的生存模块入手,逐步深入到精神构建层面,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框架,让读者能够清晰地审视当前的生活状态,并针对性地做出改变。 --- 第一部分:重塑时间观——对抗“忙碌陷阱” 现代都市人最稀缺的资源不是金钱,而是专注力与时间。本书首先聚焦于如何从“被时间推着走”的状态,转变为“掌控时间的主人”。 1. 深度工作与分块原则: 我们剖析了现代办公环境对注意力的碎片化攻击,并引入“深度工作块”的概念。这不仅关乎待办事项列表的安排,更关乎环境的设置、心流(Flow State)的诱导以及数字化干扰的物理隔离。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步骤指南,教你如何识别并消除那些看似必要、实则低效的“伪工作”,将精力集中于能带来长期回报的核心任务上。 2. 能量管理而非时间管理: 时间是恒定的,但人的精力水平是波动的。本章深入探讨了生理节律(如昼夜节律)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我们探讨了如何根据自己的“高能时段”来安排复杂思维任务,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恢复性休息”,区分“主动休息”(如短时冥想、伸展)与“被动休息”(如刷手机),从而避免在一天结束时感到精力耗尽的“电量耗尽综合征”。 3. 设定“非线性目标”: 许多人陷入了“线性努力陷阱”——认为投入一小时就必须产出一小时的成果。本书引入了非线性目标设定法,鼓励读者关注那些前期投入巨大但后期回报呈指数级增长的任务(如学习一项新技能、建立自动化流程)。这要求读者具备更强的远见,并有勇气在短期内接受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 第二部分:构建坚固的“自我堡垒”——心理韧性与边界感 在外部世界压力剧增的环境下,个体心理的稳固性成为生存的基石。本书提供了科学的心理调适工具,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内在秩序。 1. 情绪识别与命名: 我们常常被笼统的“不舒服”感所困扰。本章基于情绪科学,指导读者精确地命名自己的感受(是挫败感?是嫉妒?是疲惫?),因为只有准确地识别了情绪的源头,才能对症下药。书中提供了“情绪日志”模板和解读指南,帮助读者将潜意识的情绪反应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点。 2. 建立“不可侵犯的个人边界”: 都市生活中,工作、家庭、社交的边界日益模糊。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温和而坚定地设立和维护个人边界,尤其是在拒绝不合理请求、处理过度索取型人际关系时的实用话术。这是一种自我尊重的体现,也是防止“精力被榨干”的核心策略。 3. 应对“比较文化”的焦虑: 社交媒体制造了一个永不落幕的“成功展示会”。我们分析了“社会比较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变异,并提供了“聚焦内部价值体系”的训练方法。核心在于将评价标准从“我与他人相比如何”,转向“我是否在履行我的核心价值观和长期承诺”。 --- 第三部分:高效的人际网络与信息过滤系统 现代成功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互动和信息摄入。本书着重于如何优化你的社交生态和信息流,使其为你服务,而非成为负担。 1. 关系质量优先法则: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学会区分“消耗型关系”和“滋养型关系”。书中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关系健康度评估模型”,帮助读者识别那些单方面索取能量的关系,并提供渐进式疏远或重塑互动的策略。同时,我们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个由导师、同伴和支持者构成的“个人董事会”。 2. 应对信息过载的“数字极简主义”: 我们并非提倡完全切断连接,而是主张有意识地选择性接收信息。本书提供了定制化的“信息摄入过滤器”方案,包括如何选择性订阅新闻源、如何利用技术工具屏蔽无关通知,以及最关键的——定期进行“信息排毒日”,重建对注意力的掌控权。 3. 简洁而有力的沟通艺术: 在快节奏的交流中,清晰度胜过冗余。本章侧重于结构化表达,无论是邮件写作、会议发言还是日常交谈,都应遵循“结论先行,论据清晰”的原则。我们提供了“金字塔原理”在日常沟通中的简化应用,确保你的想法能被高效地理解和采纳。 --- 第四部分:财务自主的基石——理性消费与长期规划 经济压力是城市生存焦虑的主要来源之一。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财务管理,强调“为生活方式付费,而非为欲望付费”。 1. 区分“需要”与“被营销的想要”: 我们探讨了消费背后的心理驱动力——身份认同、即时满足和替代性消费。通过深入分析个人开支习惯,帮助读者识别那些为了“看起来成功”而产生的隐形债务和开支。 2. 建立“安全感缓冲垫”: 本书强调紧急储蓄和风险规划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积累,更是心理上的保障。拥有一个足够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垫,能极大地降低日常决策中的恐惧感,使你敢于追求更有价值的长期目标。 3. 自动化你的财务生活: 为了减少对意志力的依赖,本书提倡将储蓄、投资和基本账单支付实现自动化。通过设置清晰的自动转账规则,确保你的“未来自我”在你的“当前自我”未察觉的情况下,已经开始积累财富。 --- 结语: 《城市生存指南》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从被动的“应对者”转变为积极的“设计者”。在高度复杂的世界中,真正的生存之道并非跑得更快,而是找到一个最适合你生理和心理结构的持久步伐。翻开本书,开始有意识地设计你的每一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慈悲:予乐拔苦的博大爱心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016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021
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025
世有平等,然后有真慈悲 029
关爱每一个卑微的生命 034
常存悯物之心 038
菩提心源于对众生的爱 042
一言之善,贵于千金 046
智慧是善行的辅佐 049
慈悲:将孝心放到无限大 053

第二章 清净:心净则佛土净
认识自己,一室六窗 060
心净则佛土净 064
清净心的种子,必会长成参天大树 069
正心诚意,敬钟如佛 075
物无净秽,心有净秽 079
扫地,扫心地 083
清净无私的大爱 087
扰乱身心的「无明」 093
破除「我执」,获得解脱 096

第三章 忍辱:有容乃大,忍者无敌
忍辱不是做缩头乌龟 102
耐心,如流水磨棱角 106
容天下难容之事 110
公道自在人间 114
为了理想,把侮辱当饭吃 118
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121
稳定情绪,解脱自己 125
吃亏是一种长线投资 130
潜龙在渊,飞龙在天 134

第四章 舍弃:能舍方能得
世界本残缺,抛却求全妄想 140
舍得——小弃小得,大弃大得 146
有轻重便有取舍 152
知足常乐,放弃额外的追求 156
尽善尽美,用现实的方式去实现理想 162
人到无求品自高 166

第五章 自度:自己拯救自己
破茧成蝶要历尽磨练 172
除去恶念,方能得救 175
我有明珠一颗 179
心有清泉,沙子也成水 184
势如破竹的上进心 189
泥泞留痕,磨难是炼狱 193
自助者得天助 197
自己是最有威力的法宝 201

第六章 持戒:一切自由都有前提条件
坚持有原则的自由 210
心中不染铜臭 214
不做是非的传播者 218
贪戒:杜绝人生痛苦的最大根源 222
别为小事抓狂 227
嗔如刃,比刮骨钢刀更锋利 232
摆脱自大的「我慢」 236
谎言的纸包不住事实的火 240
恶语一句六月寒 244
理性约束,迈过人生的三重关隘 249

第七章 自省:心灵接近光明的象征
忏悔:生命之复活 256
自省像一道清泉 262
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26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70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273
覆水难收,后悔无益 276

第八章 精进:奋发进取,精益求精 谦虚有助于自我消融 282
为法忘躯,追寻充实人生 286
凡事认真,提升自我 290
为人所不肯为,成人所不能成 294
积极进取创造卓越人生 297
持之以恆方可登峰造极 301
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306
精进,永不停息 311

图书序言

前言

  人生都有迷茫的时候,漆黑的夜色,不知在困惑中坐了多久。蓦然回首,细数流光,我们遭受了很多的不如意,一路泥泞的道路,一路难言的委屈,我们不禁会问:倘若人的灵魂似莲花般纤尘不染,是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怒无奈?倘若人能如莲花那般无慾无求,是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拥有渊博的知识,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并不快乐。真如苏格拉底所说: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因为智慧会使人洞明人生的真理,会使人的行为合理,从而达到自由、快乐、解脱的境界。

  佛教就是这样的一种智慧。「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对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的大智大觉。一代宗师弘一大师指出:佛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解释人生和宇宙的智慧。他之所以以自己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佛家的研究和弘扬,也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真正地了解佛法,并且从中获得无穷的智慧与精神力量。就是这种智慧让这位当年的才子少爷放弃了世俗中的财富与地位,义无反顾地披上了袈裟,成了千百年来佛家追随者中的一个。

  佛教思想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此后与中国儒、道家思想并驾齐驱,乃至融合,形成了中国佛家的修身美德。从此,它便植根于华夏大地,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民俗乃至人的衣、食、住 、行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从一种独特的视角解释了对人生的理解、宇宙的参悟。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人生很苦。时光流逝两千五百多年,今人和古人面临的人生课题在本质上依然没有改变。在步履维艰的人生旅程中,我们脆弱的心灵,一如既往地遇到苦难的缠缚。佛最大的智慧在于敢于正视人生的现实,而不消极躲避,指出人类自身可以从痛苦中得以解脱,运用智慧来达到人生的圆满。

  佛家智慧,忍让超脱,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自然呈现本性。以此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入一个纤尘不染、像莲花一样洁净的清凉世界——涅槃世界。

  佛家智慧,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生活,那么你就将会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幸福源自于内心的简约。

  佛家的智慧,其实就是通过身与心的清净,来养足精神,从而脱离人生之苦……

  这些智慧都试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本书写佛家智慧,写得不是「空」,也不是「色」,而是选取佛家与现实人生密切融合在一切的人生智慧,诸如慈悲、清净、忍让、舍弃、精进、超脱等,结合最经典的一百多则佛家智慧故事,在精析佛理的同时,结合现实人生的种种境遇,使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佛典如同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

  忠心地希望,这些佛家故事如同一脉脉清泉,汩汩流淌,能给我们浮躁、喧嚣的生活带来一丝宁静和清凉;真诚地希望,这些佛家的智慧如同花瓣上滚动着的露珠,晶莹剔透,为我们拂去心灵的尘埃,从此,成为一个身心清净的人,淡泊名利的人,快乐无忧的人。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慈悲:予乐拔苦的博大爱心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弘一法师在他的有生之年发出了这样的唿声。他修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而是为了去普度众生,去担负一切众生的罪恶,愿意去代替他们受苦。

世间的生命原本是没有任何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它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且我们在关爱其他的生命的同时,其实也是对我们自身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善待他人的时候,他的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友好、充满温情。对于他人,假如你遇事往好处想,多感念别人的恩德,即使别人冒犯了你,也不介意,这样,别人自然会被你的诚意所感动,进而回报你以真诚。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自私是人的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本能慾望,它的存在与表现通常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私慾较强的人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的私慾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又心安理得地去享受。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弘一法师在他的有生之年发出了这样的唿声。他修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而是为了去普度众生,去担负一切众生的罪恶,愿意去代替他们受苦。以他的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担一切的罪恶,这就是佛家的无私与伟大,是佛家的真境界!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求佛问道,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着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

  「你们两位前往求佛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寡妇看到老三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老三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老三再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老三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们都长大了,老三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拿到《佛家故事里教会我的生活道理》这本书时,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读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结果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就像是在听一位很有智慧的长辈在分享他的人生经验。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像是一颗颗饱满的珍珠,串联起来却又有着不同的光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慈悲”的部分,书里讲述了一个关于互相理解和原谅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作者用很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佛法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让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好,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到沮丧,反而给了我一种前进的动力,让我想要变得更好。这本书不只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你迷茫时给予指引,在你失落时给予慰藉。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最近读到一本让人心灵澄澈的书,书名是《佛家故事里教会我的生活道理》,虽然名字听起来颇有哲理,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乏味。作者以非常亲切、生活化的语言,将佛陀的智慧融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仿佛是位长辈在旁边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放下”的篇章,以往总觉得“放下”是个遥不可及的概念,但在书中的故事里,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何因为放不下而带来无尽的烦恼,也看到了那些懂得放下的人,如何活得自在洒脱。像是那个为了别人丢在地上的橘子皮而耿耿于怀,结果自己摔倒受伤的故事,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但细细想来,我们生活中不也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吗?对一些小小的得失、不公耿耿于怀,最后受伤的往往是自己。这本书没有高深的佛学名词,也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这些充满智慧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读完之后,感觉内心一下子舒缓了许多,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似乎豁然开朗。

评分

**第三段评价:** 《佛家故事里教会我的生活道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我一直以来都对佛学故事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有些书籍会过于学术化,让人难以消化。而这本则完全不同,作者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佛陀的智慧编织在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我个人尤其偏爱书中关于“无常”的探讨,它并非教导我们要消极避世,而是让我们理解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从而更加珍惜当下,不被暂时的成功或失败所困。书中的例子非常贴切,比如那个关于花开花落的禅意小故事,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完之后,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中那些曾经执着的事物,原来它们也都是如此。这本书没有强加任何教条,而是通过故事引导读者去自行体会,这种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也更容易将书中的道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能够以更平静、更智慧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佛家故事里教会我的生活道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巧妙地将佛陀的教诲融入到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里,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村落,听长者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忍辱”的章节,书中讲述了一个人如何用包容和理解化解仇恨的故事,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面对冲突时的冲动和不理智。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宗教思想,而是让我看到,佛法的智慧其实是关于如何更圆满地生活,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它教会我,真正的强大并非在于征服他人,而在于征服自己的内心。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不足,也指明了提升的方向。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懂得如何去接纳生活中的一切。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说实话,起初我拿到《佛家故事里教会我的生活道理》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听起来很有深度,想看看里面到底有多少“干货”。结果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把原本可能枯燥的佛教故事讲得活色生香,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充满了趣味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因果”的阐述,它并非简单的宿命论,而是强调了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书中的故事,比如那个种下一颗善念最终收获一片花园的故事,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教会了我,即使是最微小的善意,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这本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真实而又充满智慧的案例,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真相。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宁静,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善待自己和他人。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