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葛拉罕与陶德所撰写的《证券分析》彷彿一盏明灯,为众多投资人指引方向,并成为华尔街的经典作品。尽管经历了七十多年,面对「后金融海啸时代」的来临,这本价值投资圣经仍能引导投资人,在瞬息万变的投资市场中赢得先机!
◆《证券分析:第六增订版》共分上、下两册,上册先带领读者认识价值投资的方法,并解释债券与优先股的投资原则;下册则着重于探讨普通股的投资理论及证券价值的时空视野。这本连股神巴菲特都力赞的好书,实是一本禁得起时间考验,也是投资人不容错过的不朽经典!
◆上下册目录:第一部分导言 不可或缺的教诲、第一章 证券分析的范围和侷限:内含价值的观念、第二章 证券分析的基本要素:质与量的因素、第三章 资料来源、第四章 区别投资与投机、第五章 证券的分类;第二部分导言 解开债券之谜、第六章选择固定价值投资的首要原则、第七章 选择固定价值投资的第二与第三原则、第八章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一)、第九章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二)、第十章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三)、第十一章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四)、第十二章 分析铁路和公用事业债券的特殊因素、第十三章 债券分析中的其他特殊因素、第十四章 优先股理论、第十五章 选择优先股作投资的技巧、第十六章 收益债券和保证证券、第十七章 保证证券(续)、第十八章 优先顺位证券持有人的保障契约和补偿、第十九章 保障契约(续)、第二十章 优先股保障条款:维持充足的初级资本、第二十一章 投资组合的管理;第三部分导言 血气与理智、第二十二章 特权证券、第二十三章 优先顺位特权证券的技术特点、第二十四章 可转换证券的技术特点、第二十五章 附认股权证的优先顺位证券与参与型证券、第二十六章 安全性有问题的优先顺位证券;第四部分导言 与现金流量共舞、第二十七章普通股投资理论、第二十八章 普通股投资的新准则、第二十九章 普通股分析的股利因素、第三十章 股票股利;第五部分导言 寻找理性投资、第三十一章 损益表分析、第三十二章 损益表的特殊亏损及其他特别项目、第三十三章 损益表的误导伎俩:子公司盈余、第三十四章 折旧和类似费用与盈余能力的关系、第三十五章 公用事业的折旧政策、第三十六章 投资者对摊提用的看法、第三十七章 盈余纪录的意义、第三十八章 质疑或摒弃过往纪录的特殊理由、第三十九章 普通股的本益比:针对资 结构变化所做的调整、第四十章 资本结构、第四十一章 低价普通股:收益来源的分析;第六部分导言 拆解资产负债表、第四十二章 资产负债表分析:帐面价值的重要性、第四十三章 流动资产价值的重要性、第四十四章 清算价值的意义:股东与管理层的关系、第四十五章 资产负债表分析(总结);第七部分导言 股市大假象与价值投资的未来、第四十六章 认股权证、第四十七章 融资及管理成本、第四十八章 企业金字塔信用扩张的几个问题、第四十九章 同业之间的比较分析、第五十章 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背离、第五十一章 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背离(续)、第五十二章 市场分析与证券分析;第八部分导言 与葛拉罕和陶德环游世界。
作者简介
班哲明.葛拉罕(Benjamin Graham, 1894-1976)
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被视为价值投资的创立者及现代证券分析之父。
大卫.陶德(David L. Dodd, 1895-1998)
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财务系,是葛拉罕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
第一部分导言 不可或缺的教诲
第一章 证券分析的范围和侷限:内含价值的观念
第二章 证券分析的基本要素:质与量的因素
第三章 资料来源
第四章 区别投资与投机
第五章 证券的分类
第二部分导言 解开债券之谜
第六章 选择固定价值投资的首要原则
第七章 选择固定价值投资的第二与第三原则
第八章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一)
第九章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二)
第十章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三)
第十一章 债券投资的具体标准(四)
第十二章 分析铁路和公用事业债券的特殊因素
第十三章 债券分析中的其他特殊因素
第十四章 优先股理论
第十五章 选择优先股作投资的技巧
第十六章 收益债券和保证证券
第十七章 保证证券(续)
第十八章 优先顺位证券持有人的保障契约和补偿
第十九章 保障契约(续)
第二十章 优先股保障条款:维持充足的初级资本
第二十一章 投资组合的管理
第三部分导言 血气与理智
第二十二章 特权证券
第二十三章 优先顺位特权证券的技术特点
第二十四章 可转换证券的技术特点
第二十五章 附认股权证的优先顺位证券与参与型证券
第二十六章 安全性有问题的优先顺位证券
第四部分导言 与现金流量共舞
第二十七章 普通股投资理论
第二十八章 普通股投资的新准则
第二十九章 普通股分析的股利因素
第三十章 股票股利
第五部分导言 寻找理性投资
第三十一章 损益表分析
第三十二章 损益表的特殊亏损及其他特别项目
第三十三章 损益表的误导伎俩:子公司盈余
第三十四章 折旧和类似费用与盈余能力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公用事业的折旧政策
第三十六章 投资者对摊提费用的看法
第三十七章 盈余纪录的意义
第三十八章 质疑或摒弃过往纪录的特殊理由
第三十九章 普通股的本益比:针对资本结构变化所做的调整
第四十章 资本结构
第四十一章 低价普通股:收益来源的分析
第六部分导言 拆解资产负债表
第四十二章 资产负债表分析:帐面价值的重要性
第四十三章 流动资产价值的重要性
第四十四章 清算价值的意义:股东与管理层的关系
第四十五章 资产负债表分析(总结)
第七部分导言 股市大假象与价值投资的未来
第四十六章 认股权证
第四十七章 融资及管理成本
第四十八章 企业金字塔信用扩张的几个问题
第四十九章 同业之间的比较分析
第五十章 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背离
第五十一章 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背离(续)
第五十二章 市场分析与证券分析
第八部分导言 与葛拉罕和陶德环游世界
【推荐序】
前言
华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在众多藏书中,我对当中四本尤其钟爱。它们每本都写于五十年或更久之前,但即使现在重读,感觉仍像第一次初遇,每每使我获益匪浅。尽管时光流逝、书页渐黄,这些着作的智慧却长存不朽。
这四本书之中,其中两本为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 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Adam Smith, 1776年)和班哲明.葛拉罕的《智慧型股票投资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jamin Graham, 1949年)的第一版。第三本正正就是阁下手中拿着的着作─班哲明.葛拉罕和大卫.陶德的《证券分析》原版。1950、1951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修读时,因有幸追随班哲明.葛拉罕和大卫.陶德两位老师,故对《证券分析》一书早有研究。两位恩师、一本巨着,均改变了我的人生。
从实用功利的角度来看,那时我所学到的知识,为我此后所有的投资和商业决策奠定了基石。在遇见班哲明和大卫之前,我早就被股市所吸引。我十一岁才攒足115美元并做了生平第一次投资,但之前我已把奥马哈(Omaha)公共图书馆里所有有关股市的书籍,一一读遍。我发现很多有关股市的书籍都很有意思、叫人着迷,但没有一本是真正有用的。
惟当我阅读到班哲明和大卫的着作,继而接触到他们本人时,我一路索求智慧的冒险长征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五十七年以来,我一直遵循他们展示的投资路线图,根本没理由要找过另一种路线。
除赋予知识以外,两位恩师还给我友谊、鼓励和信任。对于一个年轻的学生,他们毫不在乎可得到多少回馈,他们只是单向的、无私的提供帮助。而最终,这可能是我最佩服两位大师的地方。他们天资聪颖,注定成就一番事业;但他们慷慨谦和,却是自我的选择。
人性本恶论者可能会对他们的无私行为大惑不解。班哲明和大卫教导像我这样会购买超值股票或参与套利交易的年轻人,实际上就是在培育数以千计的潜在竞争者,直接与班哲明自己的投资公司葛拉罕-纽曼竞争。再者,班哲明和大卫还会在课堂和着作中使用当前的投资案例,这完全是为我们着想、代我们而做的。对我以及很多我的同学而言,恩师的行为和他们的知识一样,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不仅学懂如何聪明地投资,也学懂如何睿智地生活。
我所珍藏的《证券分析》,亦即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时阅读的那本,是1940年版。我肯定我至少读过四遍,显而易见,这本书真的与众不同。
至于说到我钟爱的第四本书,则更加珍贵,是大卫唯一的女儿芭芭拉.多德.安德森于2000年将她父亲的1934年版《证券分析》送了给我,书上附有很多笔记。这些都是大卫在准备发行1940年修正版时所写的。于我而言,没甚么礼物比这本书更有意思了。
第六版审订序
价值型投资必读的圣经
财经投资作家与专业讲师
齐克用
巴菲特说:这本《证券分析》是研究价值型投资的人必读之书,它是基本分析的基石。为什么?因为它是价值型投资的源头,同时也是巴菲特赚钱技巧的基础。很多人认为这百年以前的老古董书籍,是否已经过时?其中的道理现在还能用吗?这本被称为「价值投资圣经」的书,经过时间考验而能长久流传下来必有原因,巴菲特在前言中解说得很清楚,于此不再赘述。巴菲特拥有耀眼的财富是众所皆知的事情,这也是这本书更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
这本书的「证券」二字指的不是单独股票而已,而是有价证券,也就是包含债券、股票,甚至是衍生性金融工具。上册主要是探讨债券相关的有价证券,下册则探讨股票的投资价值。书中内容涵盖了大量的财务报表,而作者从这些财报里分析出超值的投资标的。借由其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到价值型投资的技巧。
从1999 年至2000 年的网路泡沫化,以及近期的次贷风暴来看投资,为什么会导致这些疯狂的现象?本书中第七部分「证券分析的其他方面:价格和价值的差别」探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背离,能够解释这其中的股市大假象。许多人认为投资很容易,尤其在软体很便宜、网路交易盛行的时代里,买股票如同买书一般容易,不少人相信任何人都可以不劳而获,但他们错了,因为要在股市中长期获利,必须努力研究分析工作。葛拉罕和陶德明白,要在股市成功必须付出努力。他们曾强调,分析之后只有特别的例子才会有正面的结论。因此对分析师来说,尚未发现具有实际的潜在价值之前,许多证券都必须经过检验。究竟分析师发掘拥有潜在价值的证券时,会採用什么方法?其实,主要的方法就是依靠努力及有条理的分析工作。
任何有意投资的人都应该阅读第七部分中的第五十章和第五十一章,这两章为读者提供了有用的清单,使用1930 年代的例子来告诉投资人,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并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标的,避开错误定价的陷阱。
书店里的书架上摆满巴菲特与价值型投资的书籍,但是你知道吗?真正大师推崇的却是这一本《证券分析》。巴菲特说:「我之前已把奥马哈市立图书馆里所有关于股市的书籍一一读遍。我发现很多这类的书籍都很有意思,教人着迷,但没有一本是真正有用的。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我从《证券分析》学到的知识,为我此后的投资和经营决策奠定了基石。」
《证券分析》于1934 年首次出版,第六版的原文书是依据1940 年的第二版增订。现在第六版翻译成中文后,个人荣幸受邀将中文版再加以校订,成为寰宇出版发行的版本。其中除了更正错误之外,还针对阅读顺畅度作修饰,期望读者阅读本书时能够更易懂、易读。
第六版推荐序1
依据这本书的建议从事证券分析,能得出的结论可分为:可以投资、不能投资、看不清楚。《证券分析》书中提到,在数字来源正确、公司经营层的诚信无疑虑之情况下,便能够分析出投资标的是否可以投资。若数字的正确性有疑虑时,所有的报表将无法连动推论;若向经营层打听也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时,这种情形就是属于看不清楚的状况。因此,对于上述看不清楚且无法分析的公司,就不要投资─这就是《证券分析》所阐述的简单原则。
《证券分析》提供了许多分析有价证券的方法,其重点在于常识的运用,并说明分析证券时应该想到的方向。从葛拉罕和陶德的真知灼见与思考过程可以看出,他们与一般投资者有相当大的不同,投资者总是试图以一般性或肤浅的态度来看待事情,并从中迅速找出投资标的。作者对证券分析目的之认知,并不是要确定某一证券的内含价值是多少,而是要证实该证券的内含价值是否足够且值得投资。葛拉罕和陶德指出,数据不足或不正确、未来的不确定性、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等状况,都是证券分析时会遭遇的障碍。作者根据有系统的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市场价格偏离证券的真正价值时」及「市场价格与真正价值存在差距时」,市场会自动进行调整。
当运用书中的分析方法寻找物超所值的投资标的时,还得注意「价值调整速度缓慢的危险」,因为投资标的价值被低估的情况有很多种,我们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这些影响因子的消退;但在实务操作上,却往往受制于绩效压力而无法接受一个宽松的等待期。故想运用价值型投资的哲学于自己的投资操作,必须再作调整。这本书教你数种弹性调整的方式,包括:(1) 着重于不太可能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2) 着重于挑选大众比较有兴趣的证券;(3) 根据总体的金融情况调整自己的分析,在景气和市场状况平稳时,着重于物色价值偏低的证券;当市场存在异常压力和不确定时,则应该更谨慎行事。
就价值投资而言,分析是全方位的,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案;是动态而非静态,其间细节是连动的。进行全方位思考之前,投资者必须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基础,否则思考的层面将不够宽广严谨。作者在本书中告诉我们,投资是件复杂且困难的事。一般投资者无法抱着现金在场外等待太久,但投资却是需要惊人的耐力、大量的经验,以及得来不易的独立思考能力。当读者彻底了解这些道理并确实执行后,交易的次数自然就会下降,并会了解巴菲特所说的「一生只能在卡片上打20 个洞」的道理了。
多数人不认为投资是困难的,他们把投资看成只是简单的买卖动作而已。相反地,他们认为,《证券分析》提到的投资前置作业过于困难,也没有保证稳赚不赔,甚至认为自己的投资金额并未大到像法人一样,因此没有必要花这么多心思研读《证券分析》。这也就是一般投资者没有办法赚钱的主因─「没有把投资当成事业」。奉劝有志投资的朋友,多用点心力研读《证券分析》,投资自然会开花结果。
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校长 郭宪章 2011.08
第六版推荐序2
投资能力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学习避开投资陷阱,学习分析某一时间点是否可以适当的价格买入或卖出证券。正确地研判买卖证券的时间点,是一个事前的工作,但很多人都在投资失败后才回头研究与处理。这本书是针对投资过程中的四个要素「证券、价格、时间、人」,进行逻辑推演并评估分析,透过案例解析的方式深入探讨,说明一个投资者应有的正确思考方向。
本书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证券分析的有效范围及其限制。运用资讯、工具与技巧于投资市场,应先弄懂它的有效范围及盲点。对于估算出来的价值与数据,应视它为估计区间,也就是说,进场布局要买在低档区,而不是准确地买在低点。这些都是「安全边际」的考量,用以确保投资过程中的弹性空间与适度调整。
这里引用《雪球:巴菲特传》(The Snowball)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证券分析》中的道理。1984 年,哥伦比亚大学为了庆祝《证券分析》出版五十週年,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会中巴菲特的辩论对手詹生说:「有些人看似能长期表现得比市场好,但事实上如果有够多的人掷硬币,一定会有一些人连续掷出正面,这就是随机运作的方式。」巴菲特对此的回应是:「或许情况真是这样,但如果连续掷出正面的人都来自同一个城镇,那就不是随机了。他们一定是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才能一再地掷出正面。」接着巴菲特拉出一张图表,上面有价值型投资专业经理人和他本人的历年绩效,这些人二十多年来掷出的硬币始终是正面的,这样的集中性可证明成功不是来自机运。
正确的方法总是经得起时间与环境的考验。2008 年的金融风暴,投资市场一片混乱,有人开始质疑巴菲特对价值型投资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但他表示,如果时间区间的范围太短,表面上看起来就会是如此。同样处于金融风暴的我们不禁要问,他到底有哪些能力让他保持镇定而不畏市场震盪?为什么他可以无惧于金融风暴呢?回头检视2008 年的金融风暴与2000 年的科技股泡沫,两者的情景都一样,这又再次证明《证券分析》书中的道理在百年之后依然有效。
这本书谈了许多的分析方法与逻辑推演,主要是告诉我们如何防止自己在投资过程中失去理智,不断地进出市场。牛顿投资失败之后曾说:「天体的运行轨道,我可以精确地计算到几公分和几秒之间的差距,但我却无法估算出一群疯狂的人会把指数带向何处。」了解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保持平常心,在变化多端的投资市场不至于惊慌失措。
要投资获利,靠的不是投资者的聪明才智,而是能够看到其他人因偏见而忽视的事实,进而领先市场找到真正的投资机会。投机大师李佛摩(Jesse Livermore)说:「在你什么也不做的时候,那些自觉必须天天杀进杀出的投机客正在为你的下一趟冒险之旅打点基础,你将自他们所犯的错误中欢唿收割。」这说明了投机客长期在市场杀进杀出的结果总是赔钱,同时也说明了避开这种错误能带来收获。这本书详细介绍如何评估投资标的之价值,如何避免犯错,以达到投资获利之目标。
台北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林靖 2011.08
《证券分析:第六增订版(上)》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圣经”。我当初选择它,主要是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经过时间检验的实操性所吸引。作者在书中对于各种分析工具的讲解,可谓是入木三分,不仅仅是罗列公式,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这些公式背后的经济含义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比如,在分析一家公司盈利能力时,书中提供的多种指标和分析角度,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数据,而是要深挖其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以及行业周期性影响。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估值方法的介绍,从DCF到相对估值,每一种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指出了其局限性和适用场景。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关于如何识别“低估”股票的论述,这不仅仅是寻找便宜货,而是要在深入理解公司基本面之后,找到市场暂时被忽视的价值。尽管我个人的投资经验尚浅,但通过阅读此书,我仿佛获得了一副透视市场的“X光片”,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企业真实的内在价值,从而避免很多盲目的跟风行为。
评分拿到《证券分析:第六增订版(上)》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书,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去咀嚼和领悟。我一直以来都对“价值投资”这个理念颇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个系统性的入门方法。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作者在书中对于如何进行公司基本面分析的阐述,堪称教科书级别。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竞争优势的部分,作者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让我了解到,一家优秀的公司不仅仅是盈利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难以被复制的护城河。书中的许多章节,比如关于盈利预测和风险评估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理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对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小,但我相信,对于任何想要在投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它都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的。
评分《证券分析:第六增订版(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体会,就是对“深度”的追求。我过去对证券的理解,很多时候停留在技术分析和市场情绪层面,总想着抓住一些短期的波动。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作者在书中,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如何从根本上理解一家公司,包括其商业模式、行业地位、管理团队以及财务状况。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自由现金流”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它来估算公司的内在价值。这让我明白,真正的投资,是基于对企业价值的深入洞察,而非对市场价格波动的预测。书中对财务报表的分析部分,堪称经典,作者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各种财务指标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识别“潜在风险”的论述,这帮助我更加全面地评估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对“深度”的探索,它让我意识到,只有真正理解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读到这本《证券分析:第六增订版(上)》真的是机缘巧合,当时我正沉浸在另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书籍中,突然被朋友推荐了这本。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金融市场,离不开对公司内在价值的深入探究,而这本在我看来,恰恰是这条道路上的基石。初翻开,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所吸引,感觉作者并没有把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概念化繁为简,用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让你一步步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书中的一些经典框架,比如对财务报表的深入解读,如何透过数字看本质,让我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安全边际”的强调,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在每一个分析环节中都贯穿始终的原则。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消化那些关于盈利能力分析、资产负债分析的部分,它们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评估一家公司的健康状况和长期潜力。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可以预见,这本书将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我会时不时地翻阅,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打磨自己的投资理念。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着我对复杂金融世界的好奇心。我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之前对证券分析的理解大多来自于零散的新闻报道和一些入门级的投资指南。但《证券分析:第六增订版(上)》这本书,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打开了我的视野。它没有那些花哨的预测和 the “一夜暴富”的承诺,而是踏踏实实地教授如何去“分析”一个证券。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部分,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讲述公司故事的语言。我学会了如何透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去判断一家公司的健康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书中的许多案例都非常经典,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长期价值”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投资不仅仅是短期买卖,更是对企业未来成长潜力的认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投资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凭感觉”做决定,而是有了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