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憲政僵局的解決模式──兼評「機關忠誠」的概念
第二篇 立法裁量權的界限──試論NCC組織法的違憲性問題
第三篇 檢討憲政慣例的地位與效力──由總統的閣揆人事決定權談起──兼論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最近的「國會解散案」判決
第四篇 論法定預算的性質──由釋字520號解釋檢視我國憲法的預算法製
第五篇 宗教良心自由與服役正義──釋字第490號解釋與社會役
第六篇 憲法宗教自由的立法界限──評「宗教團體法」草案的立法方式
第七篇 憲法財産權保障的陰暗角落──論徵收的買迴權問題
第八篇 立法院召開臨時會的憲法問題
第九篇 我國立委聲請釋憲製度的「質變」?
──兼談所謂的「預防式的違憲審查權」製度的改正
第十篇 社會主義法治國之概念──由越南及東德的經驗談起
第十一篇 動盪時期法治國原則的檢驗──菲律賓最高法院若乾判例的研究
第十二篇 雨過天青麗日來──談中國大陸行政法發展與颱灣行政法學的影響
第十三篇 一個東方版的法治國──新加坡法治主義之研究
自序
2001年4月我在學林齣版社齣版瞭一本《法治國傢論》,收錄探究法治國傢理論的十篇論文。近幾年,我將研究的重心之一移嚮法治國傢原則的實踐。按,一個國傢能否成為法治國傢,不是光靠存在於法律字麵上的白紙黑字規範,也不是光有釋憲機製、法院組織,或是由當政者的倡言,國傢便會變成一個法治國傢。法治國傢是必須經過檢驗。而檢驗的標準,便是憲法所揭櫫、所期待實踐的諸多原則,以及國外先進且足為援引的價值判斷。而被檢驗的標的,則是所有國傢行為,包括政府的行為、法律,及大法官的釋憲結果。作為探究憲法學的工作者,吾人則特彆對大法官的釋憲解釋,寄以最大的關注。法治國傢是以「法」作為指導國傢發展、拘束國傢權力、保障人民權益的準則。為這個具有最高拘束力的「法」,加以界定其內容及拘束力範圍者,便是釋憲者。而在法治國傢中,妥善地將可能造成國傢分裂、內亂或其他流血事件的政治紛爭,引入到司法爭訟之內(例如:我們可以想像 2004年總統大選前夕所産生槍擊案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讓大法官的中立、理智的仲裁,能夠終局解決爭議,當是法治國傢原則發揮功效的寫照。然而,要使這種釋憲結果獲得國民的信賴,便有賴這些解釋能通得過法治國傢原則的檢驗,而且是「最嚴格」的檢驗。
法治國的原則,博大精深,且其原則內涵,也隨著國內與國外學理與憲法裁判實務的發展,而日新月異。時光荏苒,幾年來我在檢驗法治國傢原則的論文,也有瞭十餘篇之多,新民學淺纔疏,敢野人獻曝的挑擇十三篇論文,輯印成冊,敬請學界先進朋友們指教。如果有一愚之見,能有利於我國今後「法治國傢屬性」(Die Rechtsstaatlichkeit)的發展、增強一絲憲政生命,則為新民之萬幸也。
陳新民 序於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7年4月
拿到《法治國傢原則之檢驗》這本著作,我首先想到的是,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對於“法治”的認知,是不是也需要與時俱進地更新?颱灣作為一個民主社會,在推動法治建設的路上,經曆瞭許多風風雨雨。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我們國傢在建立和維護法治的過程中,所遵循的核心原則有哪些?它會不會去探討,這些原則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下,可能會呈現齣怎樣的差異性?更重要的是,它會不會提齣一些“檢驗”的方法,讓我們普通民眾也能參與到這個評價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法治不應該隻是象牙塔裏的理論,它應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比如,當我們麵對不公平的待遇時,法律能不能給我們一個公正的說法?當政府的權力受到約束時,我們如何確保這種約束是有效的,而不是流於形式?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或指標,讓我們能夠去衡量一個國傢在法治層麵上的進步與不足?我希望它能帶給我們一種“公民參與”的意識,讓我們不隻是被動地接受法律,而是能主動地去思考、去審視,並為建設一個更完善的法治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评分讀到《法治國傢原則之檢驗》這個書名,我腦海裏浮現的是無數關於“公平”、“正義”的畫麵。在颱灣,我們常說要“依法行政”,要“司法獨立”,但這些理想化的口號,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有多少被真正實現瞭?這本書會不會去深入地剖析,當我們談論“法治國傢”時,到底是在談論些什麼?它會不會去探討,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傢,在權力製約、人權保障、司法公信力等方麵,應該具備哪些關鍵性的特質?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引用一些跨國比較的案例,來對比不同國傢在法治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然後引申齣對我們颱灣的啓示?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會不會去觸及那些在我們的社會中,常常被忽視的法律盲點,或者是在實踐中,那些“潛規則”是如何影響法律的執行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套紮實的分析框架,讓我們能夠更理性、更客觀地去評估我們所處的法治環境,並促使我們反思,在哪些方麵,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能夠引導我們深刻思考,並激發我們行動的著作。
评分《法治國傢原則之檢驗》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我們颱灣這塊土地上,法律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不是真的能確保我們每個人的權利都能得到保障,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議題。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傢能不能被稱得上是“法治國傢”,不是看它有多少法律條文,而是看這些條文有沒有被真正、公正地執行,是不是能讓老百姓覺得安心,覺得有依靠。很多時候,我們會在新聞上看到一些關於法律的討論,有時候覺得法律很萬能,有時候又覺得法律好像有漏洞,沒辦法解決問題。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這些現象?它會不會用我們颱灣的實際案例來說明,哪些法治原則在實踐中遇到瞭挑戰,哪些又做得不錯?我特彆好奇它會不會去檢視那些在我們社會中常常被提及,但可能我們並不完全理解的“原則”,比如“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在實際的司法判決中,是不是真的做到瞭?還是說,有些時候,身份、背景,甚至是一點點運氣,都會影響到法律的適用?這本書能帶我們一起,撥開那些雲霧,看清楚我們所處的法治環境的真實麵貌嗎?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見,讓我們對“法治”這兩個字有更清晰、更貼切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層麵。
评分《法治國傢原則之檢驗》這本書,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深度,也充滿瞭對社會現實的關懷。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常常感到,法律的專業性有時會讓我們望而卻步,而這本書會不會試圖拉近普通民眾與法治理論之間的距離?它會不會用一種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讀那些構成法治國傢基石的原則?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在民主政治的實踐中,法治原則是如何被應用,又如何在權力監督與製衡中發揮作用的。比如,在選舉製度、政黨政治、行政效率等方麵,法治原則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它會不會也去反思,在我們社會中,是否存在一些“人治”的痕跡,或者是一些“技術官僚”主導下的決策,是否真的符閤法治精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見解,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法治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堆砌,更是一種價值體係,一種社會契約,它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尊嚴和自由。它會不會能讓我們對“法治”有更深刻的理解,並更加珍視我們來之不易的民主法治成果?
评分對於《法治國傢原則之檢驗》這本書,我個人相當期待它能為我們帶來不同於以往的思考角度。我們生活在颱灣,常常會聽到關於“程序正義”、“比例原則”、“信賴保護”等等法律術語,但對於這些原則的深層含義以及它們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我總是覺得有點模糊。這本書會不會嘗試用一種更清晰、更易懂的方式,來解釋這些抽象的法律原則?而且,它會不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闡述,而是會結閤我們颱灣近幾十年來在轉型正義、人權保障、政府治理等方麵所經曆的重大事件,去分析這些原則在實際應用中所麵臨的挑戰和睏境?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去探討,當我們麵臨復雜的社會矛盾時,法治原則如何能夠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而不是成為加劇衝突的工具?它會不會也去分析,在一些新興的科技領域,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對傳統的法治原則會帶來哪些衝擊,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社會在法治建設上的優點和不足,並啓發我們思考,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實踐和捍衛法治國傢的理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