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解殖与回归(思想19)

香港:解殖与回归(思想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期的专辑是「香港:本土与回归」,香港脱离殖民统治和重新成为中国一部分,已经14年了,香港人——由政府高层到一般市民——似乎依然未有认真做好准备,在不同领域及方面去面对回归、「一国两制」及它们所带来的挑战。本期专辑收录了下列文章:

  1. 叶荫聪:〈香港新本土论述的自我批判意识〉,探讨香港的本土论述,具有较强的自我批判意识,对香港的殖民特性、资本主义制度、都市消费生活方式等採取批判。同时,它更能激发出一种民粹式的情感,试图摆脱全球资本主义及国族主义对香港的地缘政治定位。

  2. 罗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归论述〉,探讨早期香港关于「回归」的争论,虽然无法等同于香港版的「统独」争论,但对于探索本土文化政治未来,这种历史回顾所展示的驳杂的民族主义经验及其局限,对我们还是满有启示。

  3. 吕大乐:〈终于需要面对未来:香港回归及其设计上的错误〉,探讨治港蓝图之失败,正在于当年错误地以为「不变」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可是实践经验正好说明,延续旧制度不是出路。

  4. 周思中:〈无怨无悔的解殖思考〉,探讨倘若国族主义及排外情绪,都是后殖民政权的致命诱惑;海地两个世纪的独立史告诉我们,相反的尝试并不就是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沉重的代价甚至不禁令人问道,真的有选择存在吗?

  5. 王慧麟:〈废妾四十年:殖民体制与现代性的暧昧〉,探讨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英国殖民主义,香港走不上现代性之列车,一些港人仍然坚信的民主、自由及法治之价值,不可能在香港生根。管治香港之难,在于需要更细致地了解殖民管治对香港之影响。

  6. 邓小桦:〈重回文学公共性的追寻:香港近年实践概览〉,探讨近年香港文学界出现对公共性的唿声,有意识地发扬「公共性」此一概念,其改变有背后之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吴忻怡/舞动当代台湾──从云门历史探看台湾社会变迁
李淑珍/台湾思想史上的科月人(1970-2010)

■ 香港:解殖与回归
吕大乐/终于需要面对未来:香港回归及其设计上的错误
叶荫聪/香港新本土论述的自我批判意识
罗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归论述
王慧麟/废妾四十年:殖民体制与现代性的暧昧
周思中/无怨无悔的解殖思考
邓小桦/重回文学公共性的追寻:香港文学近年实践概览

■ 思想访谈
单德兴/宗教与文学:王文兴先生访谈

■ 思想评论
崔卫平/思想即处理自身黑暗
黄 悦/文学作为一种认识:从曹征路的「底层小说」所想到的
丘慧芬/恪守与超越:《宅兹中国》探讨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意义
姚新勇/掷地有声还是高举轻放?:评葛兆光《宅兹中国》

■ 思想人生
张灏:探索时代/李怀宇

图书序言

致读者

  今天的香港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思想的探索十分活跃,社会上也各种争论杂陈,其间所呈现的动力令人称羡。在走完殖民地的阶段、完成回归的历史任务之后,香港彷彿总算满足了外来的期待,如今终于可以回来料理自己心底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社会?

  要回答这类问题,不能不去面对各种历史的积累、环境的给予、自身的想像,以及难有定论的种种向往与期待。香港的主体意识,围绕着「去殖」与「回归」的历史主轴浮沉,也受制于殖民与回归的逼仄现实条件。由于现实条件迥然不同,香港的思想讨论与社会发展,与台湾并不相类,但是相互之间又有许多可以参考攻错的地方。香港要如何发展不以国家为模式的民主制度,如何形成非国族、非族群、非省籍导向的自我认同,如何透过「对话」、「介入」而非「斗争」或者「逃离」寻求他者的平等承认,在在构成了高度挑战性的议题,值得香港内外的人们关切。

  借着香港朋友(包括了不克撰文的梁文道以及周保松二位)的热情协助,本期《思想》以「香港:去殖与回归」为专辑,展现了当前香港知识界之反思状况的部分面貌。由于篇幅限制,我们未能邀请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作者参加这次的对话。但基于本刊促进华人世界思想交流的宗旨,未来一定会积极补足这个遗憾。

  葛兆光教授的《宅兹中国》出版以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前期《思想》发表了张隆溪教授的评论,本期又刊登丘慧芬以及姚新勇两位教授的进一步商榷。张、丘二位都从《宅兹中国》衍伸讨论到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姚新勇教授则指出书中不自觉地回避了当前中国有关正当性与族群的两项关键议题。从这些文章,读者可以看出,这本书所引发的讨论并不局限在单纯的史学争议,而是无可避免地带出了民主、认同、多元差异、学术自由等等高度规范性、高度争议性的议题。这次的争议充分显示,在香港、在中国大陆、乃至于在台湾,学术实践与政治关怀的合一与区分,仍然需要知识分子细致面对。

  「云门舞集」以及《科学月刊》堪称台湾的文化地标。它们在台湾出现于同一个时代,由同一个世代所发动、都发挥过庞大的影响,也都致力于塑造一种新的文化。吴忻怡与李淑珍两位教授,分别撰文追溯这两个团体的起源、演变、与内外限制,相信读者会很感兴趣。此前讨论云门舞集,大多数只注意到它在艺术上的特色,吴忻怡却特别注意云门与台湾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有很独特的见地。

  最后,王文兴教授的访谈,特别着意于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经验与看法,所触及的信仰与理性、超越与内在、乃至于文学境界与宗教境界的分隔等纠结,很多人不见得意识分明地思索过,但在某些时刻仍会萦绕在我们的内心。这篇访谈,当能引起你的一些思绪。

图书试读

无怨无悔的解殖思考

周思中

2007年,时值回归中国10周年,香港发生了一场保卫「皇后码头」运动。运动的主体是一群自称「本土行动」(local action)的香港社会行动者,而保卫的对象皇后码头,则是香港常识里歴任港督下船履新的一个公众码头——特区政府要把码头身处的贵重海傍发展为大商场及大型基建的要冲。运动持续超过半年,其间「本土行动」不断被亲政府的报章及评论批评为「怀殖民地的旧」。

2001年3月上旬,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司司长于财政预算中提议,向所有香港市民派发6000元,引发了社会对于居港未满七年的所谓「新移民」是否应受惠于同一措施的讨论。以「为香港人发声,捍卫本土文化,保障香港权益,抵御文化清洗」为主张的网络组织「本土力量」(Hong Kong Native Power)应运而生,该群体以香港的移民政策(主要是由内地来港的「新移民」为主)为焦点,反对特区政府「派钱」给新移民。

事实上,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一边厢以国民教育、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济合作关系、基本法23条国家安全立法、香港与深圳的边界规划、广州深圳香港高速铁路的修建等政策及手段,文攻武斗,把香港进一步地定位为另一个中国城市。另一边厢,各种各样的措施又激发起各种抗共甚至仇恨中国的情绪,包括内地孕妇来港产子、「自由行」游客不文明的旅游风格、炒高奶粉价格、炒卖豪宅推高香港楼市、当然也包括对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干预香港事务的积怨,造就了以「他者」作为敌人来定义自身的廉价条件。

三十年来,从前途谈判始,历经后过渡期及回归,香港进步的知识及社会运动界一直在排他、攻击性的国族主义,及殖民主义以外,寻找和实践第三条路。然而,零七年保卫天星皇后码头后,事隔不过四年,由被误解为保卫殖民像征皇后码头的「本土行动」,到看来充满排外情绪的「本土力量」,这场闹剧,在殖民遗产解殖方案等思考几乎已一片死寂的今天,难道就是香港——地球上最后的殖民地之一,并且以不成立独立主权国为解殖方案的例子——寻找本土性的宿命吗?

对甚至从未曾有系统、有沉淀地形成的本土关注,是否必然会在开花结果前便勐然转化为排外主义?这种转化虽然在历史上绝不罕见,但在香港出现的形式,却是「大香港式的」反国族主义的排外倾向。从殖民地过渡到后殖民阶段,除了爱国主义及怀殖民地的旧之后,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有没有一种既不排外、亦非爱国主义的路径呢?或从最低限度看,如何理解这种转化的意义或警号?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