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专辑是「香港:本土与回归」,香港脱离殖民统治和重新成为中国一部分,已经14年了,香港人——由政府高层到一般市民——似乎依然未有认真做好准备,在不同领域及方面去面对回归、「一国两制」及它们所带来的挑战。本期专辑收录了下列文章:
1. 叶荫聪:〈香港新本土论述的自我批判意识〉,探讨香港的本土论述,具有较强的自我批判意识,对香港的殖民特性、资本主义制度、都市消费生活方式等採取批判。同时,它更能激发出一种民粹式的情感,试图摆脱全球资本主义及国族主义对香港的地缘政治定位。
2. 罗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归论述〉,探讨早期香港关于「回归」的争论,虽然无法等同于香港版的「统独」争论,但对于探索本土文化政治未来,这种历史回顾所展示的驳杂的民族主义经验及其局限,对我们还是满有启示。
3. 吕大乐:〈终于需要面对未来:香港回归及其设计上的错误〉,探讨治港蓝图之失败,正在于当年错误地以为「不变」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可是实践经验正好说明,延续旧制度不是出路。
4. 周思中:〈无怨无悔的解殖思考〉,探讨倘若国族主义及排外情绪,都是后殖民政权的致命诱惑;海地两个世纪的独立史告诉我们,相反的尝试并不就是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沉重的代价甚至不禁令人问道,真的有选择存在吗?
5. 王慧麟:〈废妾四十年:殖民体制与现代性的暧昧〉,探讨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英国殖民主义,香港走不上现代性之列车,一些港人仍然坚信的民主、自由及法治之价值,不可能在香港生根。管治香港之难,在于需要更细致地了解殖民管治对香港之影响。
6. 邓小桦:〈重回文学公共性的追寻:香港近年实践概览〉,探讨近年香港文学界出现对公共性的唿声,有意识地发扬「公共性」此一概念,其改变有背后之基础。
吴忻怡/舞动当代台湾──从云门历史探看台湾社会变迁
李淑珍/台湾思想史上的科月人(1970-2010)
■ 香港:解殖与回归
吕大乐/终于需要面对未来:香港回归及其设计上的错误
叶荫聪/香港新本土论述的自我批判意识
罗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归论述
王慧麟/废妾四十年:殖民体制与现代性的暧昧
周思中/无怨无悔的解殖思考
邓小桦/重回文学公共性的追寻:香港文学近年实践概览
■ 思想访谈
单德兴/宗教与文学:王文兴先生访谈
■ 思想评论
崔卫平/思想即处理自身黑暗
黄 悦/文学作为一种认识:从曹征路的「底层小说」所想到的
丘慧芬/恪守与超越:《宅兹中国》探讨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意义
姚新勇/掷地有声还是高举轻放?:评葛兆光《宅兹中国》
■ 思想人生
张灏:探索时代/李怀宇
致读者
今天的香港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思想的探索十分活跃,社会上也各种争论杂陈,其间所呈现的动力令人称羡。在走完殖民地的阶段、完成回归的历史任务之后,香港彷彿总算满足了外来的期待,如今终于可以回来料理自己心底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社会?
要回答这类问题,不能不去面对各种历史的积累、环境的给予、自身的想像,以及难有定论的种种向往与期待。香港的主体意识,围绕着「去殖」与「回归」的历史主轴浮沉,也受制于殖民与回归的逼仄现实条件。由于现实条件迥然不同,香港的思想讨论与社会发展,与台湾并不相类,但是相互之间又有许多可以参考攻错的地方。香港要如何发展不以国家为模式的民主制度,如何形成非国族、非族群、非省籍导向的自我认同,如何透过「对话」、「介入」而非「斗争」或者「逃离」寻求他者的平等承认,在在构成了高度挑战性的议题,值得香港内外的人们关切。
借着香港朋友(包括了不克撰文的梁文道以及周保松二位)的热情协助,本期《思想》以「香港:去殖与回归」为专辑,展现了当前香港知识界之反思状况的部分面貌。由于篇幅限制,我们未能邀请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作者参加这次的对话。但基于本刊促进华人世界思想交流的宗旨,未来一定会积极补足这个遗憾。
葛兆光教授的《宅兹中国》出版以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前期《思想》发表了张隆溪教授的评论,本期又刊登丘慧芬以及姚新勇两位教授的进一步商榷。张、丘二位都从《宅兹中国》衍伸讨论到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姚新勇教授则指出书中不自觉地回避了当前中国有关正当性与族群的两项关键议题。从这些文章,读者可以看出,这本书所引发的讨论并不局限在单纯的史学争议,而是无可避免地带出了民主、认同、多元差异、学术自由等等高度规范性、高度争议性的议题。这次的争议充分显示,在香港、在中国大陆、乃至于在台湾,学术实践与政治关怀的合一与区分,仍然需要知识分子细致面对。
「云门舞集」以及《科学月刊》堪称台湾的文化地标。它们在台湾出现于同一个时代,由同一个世代所发动、都发挥过庞大的影响,也都致力于塑造一种新的文化。吴忻怡与李淑珍两位教授,分别撰文追溯这两个团体的起源、演变、与内外限制,相信读者会很感兴趣。此前讨论云门舞集,大多数只注意到它在艺术上的特色,吴忻怡却特别注意云门与台湾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有很独特的见地。
最后,王文兴教授的访谈,特别着意于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经验与看法,所触及的信仰与理性、超越与内在、乃至于文学境界与宗教境界的分隔等纠结,很多人不见得意识分明地思索过,但在某些时刻仍会萦绕在我们的内心。这篇访谈,当能引起你的一些思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