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逐渐高龄化,失智症人口增加速度逐年加快,俨然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本书除了对该症作一番详细说明外,另依症状剖析患者心理,并对各个异常行为分别提出贴切的应对方法,如果能早日介绍此书给需要的人们,即可帮助他们免于因不了解失智症而衍生的误解,也不至于让病人的异常行为折腾得焦头烂额或束手无策,而能给病人适切的照护,病人也能过个比较安详的晚年。
作者简介
杉山弘道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医学部毕业、曾任新潟县长冈市长冈赤十字医院内科主治医师。1977年内科医院开业,1999年取得照护支援专业员资格。属日本内科学会、日本认知症(失智症)学会会员。着作多本。 唐福隆,高雄医学院牙医学系毕业后赴日留学,1982年取得日本国立新潟大学齿学博士学位。曾任新潟县阿贺町(前东蒲原郡上川村)村立齿科诊疗所所长。1987年起开业行医至今。 唐善惠,婚后随唐福隆赴日。日语能力检定一级合格,并持有齿科助手资格。曾在新潟市政府国际课担任中文翻译义工。平时除了帮忙医院工作外,亦热心参加社会福利活动。 唐氏夫妇另合译《嗥嗥苍狼》一书,该书曾荣获经济部颁发金书奖。日文翻译版已于2010年9月在日本出版发行、颇受好评。
译者序
作者序
第Ⅰ章 理解失智症的关键字
一、记忆
二、思考
三、感情
四、自我
五、日夜节律
六、对环境的适应
第Ⅱ章 过去的病期和关键字
一、健忘期
二、混乱期
三、痴呆期
第Ⅲ章 失智症老人的言行和应对的概要
一、对所有的失智症老人
二、失智症老人的异常行为对照护者来说几乎都是问题行为
三、失智症老人的应对法有某些部分与乳幼儿应对法相同
四、尽量活用失智症老人的残存能力
五、对所有的失智症老人没有共通的具体的应对法
第Ⅳ章 失智症老人的异常行为的个例和应对
一、记忆
二、思考
三、感情
四、自我
五、日夜节律
六、对环境的适应
结语
附录一 六个关键字
附录二 关键字在各病期的大略特征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预期它可能会有点沉重,毕竟“失智症”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不少负面联想。但它所呈现出来的视角,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几个核心的概念,像是“沟通的艺术”、“生活的重新建构”、“情绪的支持网络”等等,这些词汇本身就不带有什么压迫感,反而充满了积极的引导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理解非语言沟通”的部分深深吸引。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依赖语言去判断和交流,却忽略了眼神、肢体语言、甚至是行为背后所传递的讯息。当家里的长辈开始语无伦次,或者出现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行为时,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读方法,让我们知道如何从更深层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贴上“生病了”的标签。它就像是一本“失智症沟通指南”,教会我如何用更温柔、更有效的方式与失智症患者建立连接,甚至在某些时刻,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呼唤。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失智症”的“去标签化”处理。我之前接触到的信息,大多是从疾病本身出发,强调其病理、诊断和治疗。但这本书更侧重于“人”的层面,它让我们思考,失智症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整个家庭去共同面对和适应。它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在家中创造安全和熟悉的环境”的实用建议,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细节,比如如何布置家具,如何避免潜在的危险,如何让患者保持日常生活的规律性。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能极大地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减少他们的不安和焦虑。而且,它也强调了照顾者本身的心理健康,认识到照顾者也需要支持和关怀,这一点非常重要,常常被忽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能主动去学习、去实践,为身边可能面临失智症困扰的人们,提供更周全的支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补充,更是情感上的洗礼。它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引导读者去认识失智症,去理解失智症,甚至去“接纳”失智症。它没有回避失智症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和韧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寻找乐趣和意义”的部分,它告诉我,即使在失智症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依然可以创造美好的回忆。它鼓励我们去发现患者的“长处”,去发掘他们依然拥有的才能和兴趣,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失去”了什么。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身处困境中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它让我明白,面对失智症,我们不是只能束手无策地等待,而是可以积极地去经营,去爱,去创造有质量的生活。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推荐给所有人的“心灵指南”。
评分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失智症的“科普书”,所以做好了接受大量专业术语和医学知识的准备。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流畅易懂,更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分享她对于失智症的深刻见解。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条理,她将复杂的失智症过程,拆解成几个关键的“面向”,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失智症患者的权利和尊严”的讨论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们,即使记忆力衰退,患者依然是独立个体,拥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应该被当作“病人”来随意对待。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教我们如何在日常互动中,时刻保有对患者的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疾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同情心、更有智慧的社会成员”的书。
评分这本书,我本来只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买来翻翻看的,毕竟身边亲戚有长辈出现一些早期迹象,心里总归有点慌。但没想到,读完之后,整个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点温情的方式,把失智症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到的“看见”失智症,不是仅仅看到病症本身,而是看见背后那个曾经鲜活、有故事的“人”。它让我明白,即使记忆开始模糊,一个人依然拥有情感、依然值得被尊重。那些案例分析,真的是写到了心坎里,让我觉得那些遥远的医学术语一下子变得具象化了,好像就发生在隔壁邻居或者自己的家庭里。最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有办法”的感觉,不是说马上就能治好,而是知道该如何去应对,如何去沟通,如何去陪伴。以前总觉得失智症是一种无解的绝望,现在觉得,即使面对困难,我们依然可以保有尊严,并且找到相处之道。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恐慌,变成了一个有准备、有同理心的同行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