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主要探讨静力学及材料力学二部分,是工程学科的基础,对于相关科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学问。为使读者易学、易懂、易记,本书以条理分明为原则,衔接高中职与大学课程,利用简明的观念、清晰的重点与精要的解题技巧使读者轻松掌握学习重点,相当适合自习、准备就业考试、升学考试及授课之用。
本书前半部分为静力学,主要强化力学基本工具、力学基本概念、力系的合成、刚体静力平衡、重心、结构分析、摩擦学、惯性矩等观念;后半为材料力学,详细介绍材料在弹性范围内的应力与应变、轴向负载构件、扭转、剪力与弯矩、樑之应力、平面应力、樑之挠曲、静不定樑等观念。
作者简介
王聪荣
学历∕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博士
现职∕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专任教授
刘瑞兴
学历∕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技职教育研究所硕士
现职∕国立苗栗高级农工职业学校生物机电科教师
《工程力学》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理论著作。它没有回避工程实际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反而积极地将其纳入分析范畴。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可靠性工程”和“不确定性分析”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将所有参数都视为精确的常量,而是强调了材料性能、载荷、甚至几何尺寸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变异性。通过介绍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作者引导我们如何量化这种不确定性,并评估工程结构在面临这些不确定性时的失效风险。我记得书中关于“故障树分析”和“事件树分析”的讲解,这些方法让我认识到,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失效可能由多种单一事件组合而成,而工程师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来识别这些潜在的故障模式,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我还对书中关于“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有所了解,比如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这让我明白了在工程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更要考虑其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易维护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工程设计,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认知之上的。
评分在翻阅《工程力学》时,我对于其中关于“材料的力学性能”的描述,印象尤为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力学原理,更是在引导我们理解材料在受力后的行为。作者对各种材料(如钢、铝、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参数的详细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工程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拉伸试验的详细描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应力-应变曲线,并解释了其中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以及断裂等阶段。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材料的“韧性”和“脆性”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工程应用中的考量。我还对书中关于材料的疲劳和蠕变的讲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述疲劳时,作者引用了飞机起落架在反复承受载荷下的失效例子,这让我认识到即使应力远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长时间反复加载也可能导致材料疲劳断裂。而蠕变的概念,则让我理解了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一些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变形,这对于设计蒸汽管道、核反应堆等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工程力学不仅仅是计算,更是对材料行为的深刻理解和预测。
评分《工程力学》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的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机械设计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从动力学章节开始,我对“惯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物体是加速、减速还是保持匀速,来解释惯性定律。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汽车刹车和碰撞的例子,通过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碰撞的冲击力,这让我对交通安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本书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讲解也非常透彻,通过对各种机械系统(如弹簧振子、单摆)的能量转换分析,让我理解了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只是形式不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工作和功率时,结合了举重、跑步等运动场景,让这些物理概念变得不再遥不可及。书中对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运动分析,特别是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转动惯量的概念,对我理解电动机、飞轮等旋转机械的工作原理非常有帮助。我还记得书中关于振动的内容,对简谐振动的数学模型以及阻尼振动的分析,都让我对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的来说,《工程力学》为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机械系统的运动特性。
评分第一次接触《工程力学》这本著作,是在大学时期,那时的我还是个懵懂的新生,对许多物理概念都模糊不清。这本书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我们认识这个物理世界。我还记得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静力学的平衡概念。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桥梁的支撑、起重机的吊臂,甚至是简单的桌椅,来解释力的平衡原理。这些例子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工程力学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刚体”概念的阐述,它打破了我之前对物体变形的固有印象,让我理解在某些工程分析中,将物体视为不变形的重要性。书中对力的投影、合力矩等概念的讲解,也是我当年学习的重难点,但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配以大量清晰的图示和详实的计算过程,让我豁然开朗。读完静力学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层次提升了不少,不再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是能初步分析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这本《工程力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启蒙读物,它为我打开了通往工程领域的大门,也让我对科学的严谨和逻辑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读完《工程力学》的振动章节,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又提升了一个维度。过去我总觉得振动是件坏事,会让机器产生噪音,甚至损坏。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振动在工程中也可能是有用的,比如某些设备就是利用振动来完成特定功能的。作者在讲解简谐振动时,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其数学表达式,并介绍了各种描述振动状态的参数,如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我还记得书中对受迫振动和共振的讲解,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有些桥梁在风的作用下会发生剧烈摇晃,甚至垮塌,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将共振描述成“能量的传递效率达到最大”,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其破坏性。这本书也让我了解到,工程师在设计时,需要主动避免共振的发生,或者通过设计合理的阻尼装置来抑制振动。我还对书中关于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分析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过程比较复杂,但作者通过分步讲解和引入简化的模型,让我得以一窥其堂奥。通过这些知识,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许多工程实例,比如洗衣机的减震设计、建筑物的抗震结构,都能看到工程力学原理的应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工程设计不仅仅是追求功能实现,更要考虑结构在各种动态环境下的稳定性。
评分《工程力学》这本书,它就像一本打开我思维的钥匙,尤其是在其关于“虚功原理”的部分。坦白说,初读时我被这个概念绕得很晕,觉得它比之前学过的任何东西都要抽象。但随着作者一步步的引导,从虚位移、虚功的概念入手,再到虚功原理在判断静力平衡和求解结构位移方面的应用,我才逐渐领悟到它的强大之处。书中用了很多巧妙的例子,比如通过虚功原理来求解一个复杂桁架的内力,或者一个连续梁的支撑反力,这些都比传统的直接受力分析要简洁高效得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这个原理时,强调了“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那么所有外力(包括约束力)作用在虚位移上的总虚功为零”。这个简洁而优美的表述,让我对力学问题的求解有了全新的视角。我还记得书中对“卡氏定理”的介绍,它将虚功原理进一步推广,让我看到了其在更广泛的工程问题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学习虚功原理,我感觉自己分析工程结构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从更宏观、更抽象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分《工程力学》这本书,是我在学习工程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本“精神食粮”。它的内容之丰富,涵盖之广泛,让我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体会。从静力学到动力学,从材料力学到结构力学,这本书像一条清晰的脉络,将工程学中最核心的理论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高度抽象的理论时,总能巧妙地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实例。比如,在讲解“应力集中”时,书中就用到了一个关于“水流在遇到障碍物时,水流速度会加快”的例子,这让我很容易就理解了应力为何会在几何形状突变处出现局部放大。我还记得书中关于“能量法”的讲解,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工程问题,能够非常巧妙地求解一些传统方法难以处理的难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让我明白,工程学并非是僵化的公式和计算,而是在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的过程。每次读完这本书,我都会感到思维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工程领域继续深造的决心。
评分《工程力学》这本书,就像是我的工程思维的“启蒙老师”,特别是它在“有限单元法”这个章节的介绍,虽然篇幅不算最长,但其内容对我而言,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方程,而是从“离散化”这个概念入手,将一个连续的、复杂的结构,拆分成无数个小的、简单的单元。我记得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就是将一块复杂的曲面,用一系列小的三角形或四边形拼凑起来,这样就可以在每个小单元上进行简单的力学分析,然后再将这些分析结果“集成”起来,从而得到整个结构的整体行为。作者详细解释了单元的形状、节点、插值函数等概念,以及如何建立单元刚度矩阵,然后通过组装得到整体刚度矩阵。我还记得书中关于边界条件和载荷施加的讲解,这些都是实现有限单元法计算的关键步骤。虽然书中并没有详细介绍具体的计算程序,但其逻辑和原理的阐述,足以让我对这种强大的数值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复杂的工程问题,都可以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来求解,这对于我日后学习更高级的工程软件和进行更深入的工程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阅《工程力学》时,我有点被它厚重的篇幅和密集的公式吓到。但越往后读,越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是一套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尤其是材料力学那一章节,作者对“应力”和“应变”的解释,让我深刻理解了材料在受力后内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书中对梁的弯曲、剪切以及扭转等情况的分析,配以详细的图解和公式推导,对于我理解高层建筑、桥梁结构等工程设计的原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总能提供一些非常贴切的工程实例,比如讲述疲劳强度时,就引用了飞机机翼和轮轴的设计,这让我很容易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这本书也让我对“安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工程师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材料的许用应力、安全系数等,确保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破坏。书中对失效模式的探讨,例如屈服、断裂等,都让我认识到工程设计的严谨性。我记得有一次在看到书中关于杆件轴向受力时的应力计算,作者详细解释了截面法的使用,并给出了多种截面形状的计算示例,这对于我们之后进行结构强度校核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从基本概念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让人感觉学习过程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
评分《工程力学》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于它对“结构稳定性”的深入探讨。过去我总以为只要材料强度足够,结构就不会倒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稳定性”这个更为关键的因素。作者在讲解压杆失稳时,引用了著名的“欧拉公式”,并详细解释了临界压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与杆件长度、截面惯性矩和材料弹性模量的关系。我还记得书中对斜杆失稳、板壳失稳等问题的分析,这些都让我对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结构的安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压杆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变形过程,从初始的微小扰动,到最终的失稳屈曲。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稳定性安全系数”的讲解,这让我明白工程师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结构在正常载荷下的强度,更要确保其在受到一定扰动时仍能保持稳定。我还对书中关于动载荷下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有所了解,这让我对工程安全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工程设计是一门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的学科,需要对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周密的考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