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谁的?
你的?我的?他的?——NO!台湾是世界的。
这是一本手持望远镜和显微镜,远距离而又细致入微的审视台湾政治、经济和社会以及未来的文集。其角度不是台湾人的(政治不正确?),也不是中国人的,而是一个世界人的角度。全书架构乃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起点,也是一个超越岛屿视线而从世界透视台湾的视角:我(台湾)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中?我可以往哪儿去?我怎么去?只有诚实的追问这一串问题,台湾才可能有出路,想不清楚,永远只能原地打转。
——那么,台湾的现状如何?
——台湾是一座没有所谓国际地位的岛屿,但它也是摆脱了专制制度后的中华文明的一扇新窗口和一种新可能。它目前还未全然跳脱出亚细亚孤儿的悲情心态,还被政党利益绑架和操弄,它的经济不振,前景不明,年轻人失业率攀高,政治想像只能在统独之间游移,两岸关系还在西伐利亚民族国家的逻辑里打转。
——台湾该往何处去?
——这座美丽的岛屿完全可以如此定位:经济上的观光休闲岛、资讯自由岛、工业精密岛,以及国际的大陆跳板岛。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岛、法治透明岛和行政效率岛。环境上的生态平衡岛。文化上的人类多元文明兼容岛。外部世界关系上的等距和平岛,以及区域中的民主催生岛。(哇!真好!)
——然而,如何抵达这美好目标?
——历史让台湾变成一个身穿大中国衣服的小岛,民主化后台湾又搬来大美国的民主架构,因此台湾残留着大国才能支撑的行政结构,玩大国才有的复杂政治;心态上残余大国子民的尊严。这个现象不妨称为「台湾的定位矛盾」。只有摆脱大中国的历史情结和大台湾意识,摆脱中心意识,摆脱西伐利亚的国家逻辑,摆脱政党利益绑架,轻松上阵,融入世界,追求世界地位,台湾就有无限可能!
概言之,台湾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更不是他的,而是世界的!世界化是台湾唯一的出路和美好可能。台湾人不能活在当下,忘记了怎么作「人」——世界人。台湾目前在「国际」上的国家地位低落,也许是一个上天的玩笑恩赐。但世界的文明趋势,正在等待一个不以「国家」定位的文明主体——台湾的到来。
振聋发聩,字字珠玑。只有打破迷思,才能豁然开朗。台湾是谁的?谁才是台湾的?答案只有两个字:世界。
本书特色
不加标签、跳脱政党利益的新锐时政评论。
超越在地思考的局限,而以世界的角度关照台湾社会之未来的野火集。
引领读者思索和探讨未来的第三种美好可能。
作者简介
范畴
连续创业者,企业及机构顾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自然万物皆有可观的信奉者
工作生活于东南亚、北美、台湾、中国大陆数十载
当下游走于台北京一日生活圈之间
前言
开篇
台湾:是谁?从哪里来?在哪里?
台湾第一,选票第二
过小日子,还是改变世界?
第一部分 我是谁?台湾的主体性和切片
辛亥革命后的两条支流
历史大脉络下的台湾
台湾的奇幻官民社会
大台湾还是小台湾?
集团的中国与直销的台湾
台湾主体性的「母子倒挂」
台湾的世界品牌应该是什么?
台湾究竟穷不穷?
民国九九,亚洲第一村?
台湾需要调整它的「时间尺」
短线关怀:台湾的致命伤
从桃园机场看台湾的公领域
小米酒调,都兰调
台湾需要新住民符号
第二部分 我在哪里?台湾的现状和处境
一、 台湾的政治处境
台湾必须走出「后蒋经国政治」
台湾的政府还没有国家化
没有了中国,两党即失业!
民进党必须正视它的「大国意识」
如何解决台湾的政治「必剩客」?
台湾选民的最后一公里
2012选举:包公战妈祖
黄金十年与2012
「一枪翻盘」的可怕思维
二、 台湾的经济处境
台湾经济需要「权力自宫」
台湾要卖多少钱?
打破隐形经济锁国,台湾才安全
两岸经济交往的矩阵
两岸经济:合资不如合织
豹子的饭点
台湾需要B计划
论服务业「登陆山寨化」
再论服务业「登陆山寨化」
ECFA:蝴蝶效应还是大象效应?
ECFA:台湾的玻璃天花板?
ECFA:不仅是台湾的,也是世界的
海西:吸过去还是吸进来?
海西经济区如何妙用?
陆资入台:是经济的转机还是命运的转机?
台湾为什么不做「停车场」?
台湾应该进口大陆的「放养牛」
三、两岸关系的处境
两岸缺少民意交流的轨道
两岸经济与政治气球
三个傻子一台歹戏
为什么两岸航线谈判触礁?
台湾在两岸关系上的危险误区
台湾,你的大陆概念什么时候才能清醒?
残缺的大陆观:从陈光标事件说起
台湾应面对大陆的人口问题
台湾如何解读中国?
台湾丧失的「中南海学」能力
金门国共史实博物馆
救了大陆的蒋经国模式
马英九意外为胡锦涛上的一课
连式传奇的完美收官
四、台企的处境
十年后,还有台商吗?
中小企业如何避免廉价的走入历史?
台商应该启动「价值竞争策略」
聪明人做钮扣,傻子做面料
台企先不忙着打肥皂
台商注意:前方熊出没!
富士康如何避免做代罪羔羊?
台商与中国政府共享的困局
第三部分 我往哪里去?台湾的方向和未来
民国百年:两岸的世界机遇
两岸关系必须超越西法利亚逻辑
世界化,才是台湾的远景
(两岸关系概念突破系列)
残破世界观 危及两岸和平
两岸驶离必定撞车的路线
台湾是中华文明的新器官
如果我是马英九
台湾应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台湾真的需要姓「国」?
台湾岛2020:非政治性的主体性
不粘锅:台湾核心竞争力
台湾应该抛弃「中心」观
台湾应该广设赌场
民间活力而非政府,才能救赎台湾
X动力:不靠远景过日子的台湾
给草莓族和八0后的一封信
2030:台湾核心竞争力是政治向导
台湾可以表述「中华人民宪章」
两岸系统兼容政策的「贾伯斯」何在?
大陆必须把台湾视为新传统
感谢状
前言
人若认定自己是穷人,穷一辈子的可能性很大。内心的自我形象决定一个人最终的成就及角色;老人在回顾自己一生时,想来多半会同意这句话。但是,年轻人多半不懂这道理。
台湾若认定自己的命运不是统就是独,那么现在活着的台湾人,抑郁以终的可能性很大。台湾人内心的自我形象,将决定台湾最终的成就及角色。二、三十年后的台湾人若回顾自己一生,应该会同意这道理。但是,现在还在青春期的台湾,许多人还不懂这道理。
这是一本远距离观察台湾未来的文集。甘冒不讳的说,文中的角度不是台湾人的角度,也不是中国人的角度,我希望它是一个世界人的角度。
为什么从世界人的角度看台湾?这并不是说我自己是一个合格的世界人,而是基于一个多年来的个人结论:台湾的真正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中国大陆问题,而这个问题只有从世界人的角度来做远距离的宏观,才可能有解。
然而,眼下的台湾人似乎已经失去了远距离宏观台湾的能力,任何议题,不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都会很快的碰上中国问题这个玻璃天花板。台湾人似乎都活在「当下」,而这个「当下」的玻璃边际,就是中国问题,或大家俗称的两岸问题。
长期下来,台湾人变得只懂得作「台湾人」,而忘记了怎么作「人」。在地球村内,人应该是世界的动物,在当前人类文明的进程下,世界上许多人已经开始先问自己要作什么样的「人」,想清楚了,然后才问自己要作怎样的「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
这让我想起女权运动的历史。就在五十年前,女权运动还处在某种原始状态,那时的口号都是负面列表式的,我不要作这个,我不要作那个。然后,运动开始比较成熟了,口号变成正面列表式,我要作这个,我要作那个。一直到了最近二十年,妇女运动才回过神来,开始从「人」的层次出发,反省我究竟要作什么样的一个人。
先作人,再作女人!同样的,先作人,再作台湾人!
台湾的资讯已经很发达,取得世界上的任何资讯,在台湾已经不是问题。也就是说,从外部资讯的角度,台湾已经具备了反省自己要作什么样的人的必要资讯条件。台湾的人口只有二千三百万,不是那种近亿或数亿人口的社会,只要愿意下功夫,台湾可以率先世界,提出一个基于「我们已经想清楚要作什么样的人」的 「台湾人」概念。请问,若谈「主体性」,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具「主体性」的?
在这件事上,台湾在「国际」上的国家地位低落,也许是一个上天的玩笑恩赐。也许世界的文明趋势,正在等待一个不以政治上「国家」定位,而简简单单的以「作什么样的人」为定位的文明主体。
行文至此,一些读者心理可能会浮现某种不安。不谈政治武装、军事武装、经济武装,先谈作什么样的人,在当今世道下,是不是太天真了?在本文集多篇文章中,读者可以察觉一个反复出现的信念:台湾的政治力、经济力,完全可以是目前的两倍、三倍,然而,却因为台湾人还没想清楚「我是谁」,跳脱不出那个玻璃盒子,它们就被压抑成了目前的水准。台湾人若挣脱了心理障碍、价值障碍,政治力、经济力都不成问题。
至于军事武装力量方面呢?容我说一个小例子,或许可助读者突破迷思。瑞士,撮尔小国,领地比台湾略大,为列强所环,以军事中立自保。台湾人印象中的瑞士,多为一个牧草殷殷、牛羊成群、男男女女平和知乐的乳酪国度。事实上,瑞士人出自山民,自古骁勇善战,今天温柔和乐印象的背后,乃是一个人人皆兵的国度。瑞士政府鼓励青年男女练习射击,男子二十岁必须通过射击考试,全国家庭拥有步枪近三百万把,以其八百万人口计算,几乎一家一枪。只要瑞士不惹人,谁敢惹瑞士,纵使它没有飞机大炮军舰?
当然,台湾没有一户一枪,也不可能。然而,台湾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比枪还要有力的武器,那就是,在被惹恼了之后,台湾人人可以上街头!不要小看了这股力量,也不要仅由负面角度看这现象,台湾是一个随时可以形成「玉兰花革命」、事情解决后又都自动返回工作的社会。台湾已经不是荷据时代、日据时代的福尔摩沙,也不是老国民党时代的宝岛,而是一个平民价值急剧抬头的新国度。在世界文明的趋势下,谁也不能轻易吞下台湾,纵使它的飞机枪炮不如人。
或有人说,台湾的「国际地位」低落,这才使得台湾人弄不清楚自己是谁。我的看法是,要搞清楚自己要作怎样的人,为什么需要「国际」地位?人,已经生下来了,难道因为户籍制度改变,身份证被强行拿走,这个人就不是一个人了?但若这个人其他事不好好干,成天找人辩论自己是姓王还是姓李,那就是自作孽了。固然,户籍制度上没有登记,会带来许多日常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被歧视,但是,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把心敞开来,干得比别人好,总会走出一条别人不得不承认的路来。
本书的开篇,收录了三篇文章。建议读者先读这三篇,然后就可以风吹哪篇看哪篇。
该三开篇文章提供了一个远距离观察台湾的架构:我(台湾)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可以往哪儿去?我怎么去?
作者曾经顾问过许许多多企业及机构,多年来发现,几乎所有的困境在解套之前,都必须诚实的追问这一串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可以往哪去?怎么去?这几个问题,可以说是万惑之母,想清楚了,才可能有出路,想不清楚,永远只能原地打转。
任何的思想脱困,都起于对问题的清楚定义;一个回避问题定义的社会,思想难以脱困,行动也自然摇摆反复。本书内的文章,仅仅是为了定义核心问题,或曰破题,答案尚需集思广益;文中纵或有提供答案的痕迹,那也仅是祭出一个锐角,以期抛砖能引玉。
本文集收纳了过去三年见诸报端的专栏,限于单篇字数,对种种大议题只能做切片式的处理,有时甚至必须扣紧行文当时的热点事件,事过境迁后读起来有点脱序,且有当时认识不足之处。虽然如此,在整理文集时,个人觉得即使部分文章的主题已经事过境迁,但其间都还有一种值得留意的宏观视角,因此还是将这些文章收录。
由于个人也在不断自我辨析及成熟中,先后成文的篇章中的观点,或有后来者修正前者之处。也曾想借着出书统一其中观点,然再想想,如此一来岂不成了「事后诸葛亮」,对自己交待不过去。因此决定所有文章保留当时刊出的原貌,纵有自打嘴巴之处,也就概括承受了。编辑文集时,并未用当时刊登时间排序,而是以议题分类,尚恳请读者对其中出入不必深究。
另需略作交待的是,三年间也写了不少对中国大陆的评论。道理上,那些中国评论与台湾的终极问题是分不开的,但限于篇幅未收入本书,日后亦将结集成册,或许,书名就叫作「中国是谁的?你的?我的?他的?世界的?」。
——作者于2011冬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简单地脸谱化,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所做出的选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古人对话,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去感受他们的情感。作者的笔触温和而又富有洞察力,他能够用一种 empathetic 的方式去呈现历史,让你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包容和理解。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褒贬,而应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让我对人类的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深刻启示。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来源史料之间的差异,并从中找出最接近真相的线索。我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他对待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力求做到最客观、最全面。在分析某个问题时,作者会引用多方面的证据,并对它们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让你不得不信服。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复杂的数据和繁多的文献之中,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去挖掘。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研究方法课,让我对如何看待历史,如何解读史料,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被这本书所展现的宏大视角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狭隘的区域,而是将视野投射到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之下,去审视一个特定议题的演变。这种宏观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各种力量的博弈,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历史的走向。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棋盘之上,看着作者一步步解析着每一颗棋子的运动轨迹,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联系。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们如同时代的脉搏,跳动着,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它更是关于现在和未来。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非是陈旧的遗物,而是对当下和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启示。它引发了我对很多现实问题的思考,让我觉得更有力量去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技巧非常娴熟,它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物的命运跌宕,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文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些场景,听到那些声音,感受到那些情感。他对于细节的把握堪称精准,每一个场景的转换,每一次人物的对话,都显得那么自然而又充满张力。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投入。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盛大的历史剧,而作者就是那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那些曾经生活在历史中的人们,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逻辑。我感觉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激发去思考,去探究,去连接。作者的分析常常具有启发性,他能够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出隐藏的规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和透彻,他能够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阐释清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深刻。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在启发我思考,让我成为一个更独立、更有批判精神的思考者。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去寻找答案。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作者并没有因为追求所谓的“和谐”而回避敏感的问题,而是勇敢地去触碰那些可能引发争议的议论。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他爬梳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访谈了许多关键人物,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面貌。读到某些章节,我几乎能听到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喧嚣,感受到当事人的纠结与挣扎。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我能够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它让我明白,了解真相,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它不是一篇简单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研究,但其呈现方式却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很多事情。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独树一帜,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线性叙述,而是如同编织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不同时期的事件、不同人物的命运巧妙地串联起来。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逻辑洪流,将你推向对核心问题的深刻理解。作者在处理信息时,非常注重节奏感,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震撼人心。这种起伏跌宕的叙事,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些细微之处的刻画,比如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无心之语,在作者的笔下,都可能成为揭示深层含义的钥匙。它不是那种一眼望到底的书,你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它迫使你放慢脚步,去思考,去感受,去联系。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彻底颠覆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元和立体。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但同时又充满了力量。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将其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作者仿佛在用生命去诉说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在某个章节,我读到了令人心碎的细节,那些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和无助,让我深感触动。但同时,作者也展现了人类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身影,又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光芒。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胜利者的独白,而是所有参与者的集体记忆。它让我们铭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它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的共鸣,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智识上的满足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廊,指点着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揭示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不会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通过展示事实,通过梳理脉络,让你自己去做出判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理性,没有丝毫的情感偏颇,纯粹基于事实和逻辑。在某个章节,作者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但当我看完作者的论证,我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历史的许多认知,可能都是被简化、被过滤过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复杂性,也照出了我们认知上的局限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一次智力探险,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也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历史的层层迷雾,让我这个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体验了一场思想的激荡。作者的笔触冷峻而又充满了力量,他并没有选择用煽情的辞藻来博取同情,而是用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逻辑,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被掩盖的真相。读到某个章节,我几乎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不安,历史人物的决策,在作者的梳理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鲜活个体。他对于不同观点的呈现,也力求客观,让读者能够从多角度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尤其是在描绘某个关键历史事件时,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堪称精准,仿佛亲历其境,让我为之震撼。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的问题,促使我去思考,去追寻。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被解读、被重塑的生命体。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历史对话,而这次对话,让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