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年(二○一一)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回顾百年前的中国,动盪不安的局势,孙中山推动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此举带来了重大的改变,如帝制的推翻、民主意识的引进、人权受到重视、因应的新法制等,可说辛亥革命为亚洲近代史上的重要影响。

  前任国民党党史会编审暨前政治大学历史教授蒋永敬,为了辛亥革命百週年纪念,特别将二○○○年由国史馆所出版的《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修订补充再版,分两大部分:一为思想与理论,近百年来,有关孙中山与国民革命的着述质量均丰,因此书中将对孙中山有关世界观的言论,依其年代及性质,分类记述并加註释,让读者有基本概念;二为领导与参与,此部分详述辛亥革命的重大起义部分,从多层面做有系统的探讨,盼能使现今读者对孙中山及其发动的国民革命有更多的认识。

作者简介

蒋永敬

  一九二二年生,安徽人。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硕士。国民党党史会编审、专门委员、总干事、秘书、纂修(民国四十六年八月至六十八年八月),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民国八十一年退休)。着有《鲍罗廷与武汉政权》、《胡志明在中国》、《中国思想家—孙中山》、《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以上两本均由台湾商务出版)、《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抗战史论》、《孙中山与中国革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思想与理论
第一章 孙中山的世界观记註
第二章 革命思想发生的背景
第三章 革命思想的演进
第四章 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五章 兴中会时期革命言论之演进
第六章 同盟会《民报》中的革命起义之义理与方法
第七章 孙中山与「三大政策」
第八章 海崃两岸学者对「三大政策」解释的比较

第二部分 领导与参与
第一章 孙中山三大领导风格
第二章 同盟会成立初期会员名册之分析
第三章 同盟会河内指挥中心的西南六次起义
第四章 辛亥革命运动与香港
第五章 南洋华侨对辛亥革命运动的支援
第六章 暹华萧佛成与国民革命
第七章 辛亥前十次起义经费之研究
第八章 欧事研究会的由来与活动

图书序言

自序

  今年(二○一一)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回顾一百年前的中国,究竟是怎样情形的国家?正如孙中山在开始革命成立檀香山兴中会所言:「近之辱国丧师,强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一百年后的今日中国,又是如何情形?亦如孙中山一百年前所言;「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其后也。」

  何以有此重大的改变?毫无疑问,应是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何谓「辛亥革命」?孙中山遗嘱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遗嘱写于一九二五年,上推四十年,即为一八八五年,是年为中山「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毕生既为「国民革命」,而辛亥革命亦在其内。此本书之所以命名为《孙中山与国民革命》也。

  何谓「国民革命」?一九○六年孙中山制订《同盟会革命方略》曰:「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亦皆有负革命之责任。」

  辛亥革命带来何等影响?胡适在七十多年前(一九三四)指出: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固然有许多地方不能满意,其中也有许多的进步,如帝制的推翻,新法典的颁行,妇女的解放等,这些进步大部分都是受了辛亥革命以来革命风潮的影响。近年中外学者研究孙中山的着作,可谓汗牛充栋;大陆学界对此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孙中山对中国甚至对亚洲变化的重大影响,可谓已成定论。两岸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都会以中国有位孙中山而自豪。革命思想家陈天华在一百多年前(一九○五)就说:「孙君逸仙者」,「是吾四万万人(当时全中国的人口)之代表也」。这话今天来说,也最恰当不过!

  为了共襄盛举,来纪念历史这一重大节日,着者特将十年前(二○○○)由国史馆初版的《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修订补充再版。初版原收论文二十一篇。今略去八篇,保留十三篇,新增三篇,合为十六篇,分两大部分:一、思想与理论;二、领导与参与。前后两部分各为八篇。新增的三篇,一为《孙中山的世界观记註》;一为《孙中山三大领导风格》;一为《同盟会河内指挥中心的西南六次起》。一、三两篇是新撰,第二篇是二○○八年在学术讨论会发的论文。

  近年中国大陆学界对孙中山有关世界观的卅着,质量均丰,「百家争鸣」。着者不便再「鸣」只是做点基本工作,故将孙中山有关世界观的言论,依其年代及性质,分类记述之,加以必要的註释,以求基本的了解而已。故曰「记註」。其次,一九○七到一九○八年间,孙中山以越南河内为指挥中心在粤、桂、滇三省发动的六次起义,佔其辛亥前十次起义的绝大部分,也是同盟会成立后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今从多层面来作系统的探讨。其他各篇旧作,亦有所修正或补充。

  着者在原着《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自序中曾说:「由于两岸制度及新型之不同,对于孙中山思想及其事业亦有不同的诠释」。但经过三十年来的学术文化交流,此种差距已渐缩小,这是非常美好的现象。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美好现象也。

蒋永敬 二○一一年元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