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媒体的鉅观图像,大致上由两个趋势带头,第一个是「全球化」的世界格局;而另一个则是「数位化」的科技革命。如果九○年代是个以资讯或后工业社会改变全球的年代,那么这股潮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可谓已扎根日深。事实上「数位化」与「全球化」就像是牵动着世界媒体往前进的一道双绞链,彼此在不同领域开启,却又快速产生纠结效应。
编者简介
邱志勇(Chih-Yung CHIU)
美国俄亥俄大学跨科际艺术系博士(PhD,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s, Ohio University, Athens, USA ),现为静宜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副教授暨系主任、媒体科技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长、数位艺术基金会监事。专长为新媒体艺术美学与艺术评论、影视美学与科技文化研究、创意产业研究。曾任崑山科技大学视讯传播设计系暨媒体艺术研究所助理教授暨系主任、国立电影资料馆电影欣赏季刊特约专题主编暨顾问、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年报主笔人(台湾、香港与澳门部分,2008,2009 )、〈媒体科技、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国际汇聚论坛〉总筹(2008)、台北数位艺术节评审与导览专家、新媒体艺术策展人等。曾连续两年获数位艺术评论奖(2007,2008)。编着有《媒介拟想(4):数位媒体与科技文化》、《电影欣赏季刊(135):电影与新媒体艺术之间》,并有多篇以新媒体艺术为主题之学术期刊与研讨会论文,此外亦有多篇杂志期刊文章。
郑志文(Chih-Wen CHENG)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社会学博士(PhD,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UK ),现为静宜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助理教授、媒体科技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执行长。专长为媒体经济、媒介社会学、媒介全球化与创意产业。曾任崑山科技大学视讯传播设计系暨媒体艺术研究所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年报主笔人之一(台湾、香港与澳门部分,2008,2009)、〈视觉影像.数位媒体.科技文化〉学术论坛总筹(2008)、〈全球化下的台湾软实力〉学术研讨会总筹(2011)等。着有多篇以媒体、全球化与现代性之学术期刊和研讨会论文,以及电影产业与票房之杂志期刊文章。
Preface 序
Contributors Note 作 / 译者简介
Part I:媒介与全球化
Chapter1 超越全球化:多重认同下的多重电视空间
Joseph D. Straubhaar 着 郑志文 译
Chapter 2 媒介全球化:想像空间与认同併裂
李天铎 着
Chapter 3 电视全球化:跨国实践与世界主义之空间形构
郑志文 着
Chapter 4 资讯娱乐化时代下的全球电视新闻
Daya K. Thussu 着 林慈荣 译
Part II:媒体科技与文化显意
Chapter 5 动画的未来:论电影中的动画美学、理论与产业实务
Bob Rehark 着 牟彩云 译
Chapter 6 数位科技浪潮下的当代电影变貌
邱志勇 着
Chapter 7 道德、伦理与电玩
Mark J. P. Wolf 着 许梦芸 译
Chapter 8 台湾音乐创意产业:唱片业的区域性流传与华人社群的重构
刘现成 着
Part III:流行与消费文化
Chapter 9 文化超级市场中的自我:关于文化认同的现象学理论
Gordon Mathews 着 邱志勇 译
Chapter 10 话语融斥与认同实践:韩剧在中国大陆的现代性想像
于淑静 着
Chapter 11 美少女战士的星舰奇航:OTAKU 文化与迷文化之比较分析
李世晖 着
Chapter 12 仲介日本流行文化:偶像商品专卖店在台湾
许文 着
「数位化」与「全球化」:牵动世界媒体向前迈进的双绞链
二十一世纪媒体的鉅观图像,大致上由两个趋势带头,第一个是「全球化」的世界格局;而另一个则是「数位化」的科技革命。如果九O年代是个以资讯或后工业社会改变全球的年代,那么这股潮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可谓已扎根日深。严格而言,「数位化」与「全球化」都是当代已逐日普遍化的字眼,但事实上在台湾学术分析的领域中,常有论者对其评价或解读似乎都有过于「一般化」的倾向,彷彿这两种趋势是种本质上常识性地存在,最好也只用常人理论视之即可,最多不过是个卖弄点科技与社会思想的词汇罢了。在媒体研究的领域会有这种现象,大致上反应了台湾传播或媒体研究的主流趋势:一则是研究媒体科技的学者多半擅长操弄技术语言,因此尽管对社会人文的关怀仍然存在,但却非科技文化专业所长,因此关于数位文化与科技文明的论述自然偏向纯粹产业与技术的分析。此外,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台湾的媒体研究大抵上有着潜在公共性的内在偏向,对于媒体产业、娱乐产业及文化经济,多半对其「经济」性格和「市场」性格不予苟同。也因此,像「全球化」这种带有世界性格的语言,很容易被框限于对跨国媒体或市场竞争的鼓吹,而带有资本主义的铜臭味或原罪。因此,当全球学者皆在谈论全球化之际,台湾通常急着将之「循循善诱」回左派论述,并与市场或娱乐经济等「新自由主义」观点切割,以符合主流思路。结果,尽管事实上全球化的概念原本就来自于真真实实的地方时间与空间,而通常也兼容并蓄自由与批判观点,但台湾看待全球概念的存在,似乎最好是以证明本土或在地的绝对正当性为前提就好;或者是,在台湾学术领域中,最好能不提也不要提了。
回归媒体科技与全球化的本质,本书的关注焦点在于社会人文面的思考本质。事实上「数位化」与「全球化」就像是牵动着世界媒体往前进的一道双绞链,彼此在不同领域开启,却又快速产生纠结效应。媒体科技的革命式演化加速了全球媒体发展,而媒介全球化的现象更以惊人速度改写科技文化的底蕴。于是科技文化与文化全球化再现出的是当代媒介生态中急需被系统化的理论发展。从社会学的结构观点出发,媒体、科技与文化生态正展示着一种系统交错与演化的戏码,这使得媒体科技与文化有着多层的可能意涵。如果媒体产业做为一个不断专业化与分工化的次系统,则媒体科技与全球文化的快速变迁则代表着外在的「环境」,这使得媒体产业的内在稳定必须由环境的适应中取得;但是从另一个方向切入,当然也有可能文化全球化自成为一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小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变化也非得由媒体科技与产业的外在「环境」变化而取得。结果,若有论者想要在媒体科技、文化和媒介全球化中取得更为全观的认识(如果这种理论是本质上本体论地存在的话),则动态地解决媒体「系统秩序」,并观察科技、社会与世界趋势的「环境威胁」是较有可能的方式。
用尼克拉斯.鲁曼(Niklas Luhmann )给社会的启示来看,我们在寻找的似乎就是从客观外在环境的各种威胁下,讨论并观察内在秩序能否被维持,或能否生存的可能逻辑。这种观察社会系统的看法给了媒体产业和科技绝佳的切入点。意即:如何产生出一个整合的媒体生态观,并且从中有系统地理解各种不同媒体的内在运作逻辑。在本书中,原则上媒体不仅是因为原本「类型」上的差异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面对外在环境而产生出不同的媒体实践方式。外在环境指的正是上述二个层次的变化,即「全球化」与「数位化」的发展;而内在实践指的则较像是社会科学强调的「行动」面向,当然它特别指称各种媒体自我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的因应之道,而这种因应之道往往带有历史观,必须从媒体科技演化的观点来说明当下的媒体运作原理。
更具体而言,本书的出发点设定了全球化这个观念为前提,亦即:如果大众媒介体系要能成为一个独特存在的社会次体系,必得由当前全球媒体发展的状况下进行自我区别才行。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电视、电影、音乐、游戏或是动画产业的存在,不是自外于全球发展而发展,而是在全球概念下自我结构化为国家的媒体次体系。失去全球观点的媒体研究始终是媒体运作的真空想像,且难以将媒体的分析深入到契合当代时间与空间的命题,因而也较难以产生更多的理论普遍性。于是,由全球化理解国家媒体的发展,可以发展出结构性的鉅观视野,动态地讨论各个地区与各个媒体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媒体结构样貌。这使得任何看视独立的媒体生态,其实都是安东尼.季登斯(Anthony Giddens )所关切的全球化「时空分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 )的后果,它既是媒体产业的结构观察,更是行动分析;是当下时间与过往历史的交相指涉,更是空间渗透的复杂连结。
这种全球化的观点因此不仅是系统的讨论,它更侧重系统中时间与空间的论述,并且将媒体导引到现代科技,而成为一种现代性的征候。也就是说,媒体发展的系统内涵中,事实上包含了科技变化的因子,这也使得当代媒体运作的方式得以与过去区隔开来。因此,如果观察媒体系统的方式是将外部环境与内部发展进行区别,则辨认媒体方式的环境条件中自然必须先行考量「数位化」科技加诸于外部环境的杂音,才能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探讨媒体内部如何将科技内化成自身演化的动力。简而言之,如果採用整体系统的观察,我们似乎可以将媒体视为社会系统的一部份,也就是媒体次系统的这个事实,逐渐概念化到因为「全球化」和「数位化」这两个大的历史条件之偶然发生,它们不仅更改系统外部的环境,更侵扰了系统内部的平衡。
由是,从结构上理解媒体可由外部与内部的关系,并且在媒介全球化与媒体科技的双重条件下开始分析,而观察的重点是由媒体次系统的轮廓釐清来指涉媒体的存在。更精准地说,电视、电影等媒体产业不是社会的次系统,而是社会系统中的媒体次系统,经过分工与演化而成的次次系统,它们各自承接了外部环境的能量与条件,但在内部不断进行适应与调整,最后分化成与大系统整合的运作体系。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尽管电视、电影等媒体产业与社会的关系是整合的,但它们是独立存在的次系统整合方式,也就是它们的各自行动方式由系统上的功能分化原理而来,这使得各自媒体产业的独特性分析显得更加重要。它们不仅是对外部媒介全球化与媒体数位化的回应,它们更成为塔尔各特.帕森思(Talcott Parsons )强调的,一种适应力升等的独立系统。
结果,电视、电影与各个媒体产业如何达到可资辨认的次系统,就成了本书讨论的重点。从这个角度出发,媒体产业之所以是有意义的系统发展,是由于其自成一格,并各媒体次系统的系统轮廓通常是可以被观察出来。这也就是说当代各种媒体产业之所以各据一方,是产业系统内部设立自我边界与生产自我内在元素而来。因此,它一方面做为与外部环境的区隔,二则成为产业自我运作的主体性。于是电视市场、电影贸易、游戏平台等都包含了自我边界化的积极意义,并且提供架构出产业各自独特元素的可能性。然而这似乎会产生一个问题:媒体产业基本上都是架构在生产价值链上的竞争行为而产生的市场,那么各个产业的独特性是否可能混淆?这种疑惑使得媒体系统的下一个特征更形重要,也就是媒体各自「自我指涉」的能力。尽管媒体的发展一如其它产业的市场发展,是价值链的结果,但电影的核心元素在内容,电视的关键元素的通道,而游戏的关键则是消费者媒介行为的全面互动化,每一个媒体又依据内化的外在刺激进行内在演化。
「自我指涉」的媒体,其重点不在产业而已,更重要的在于媒体产业这个次体系是透过自我架构的内在元素而与世界(环境)产生「沟通」。换言之,媒体产业不可能仅是生产部门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媒体各自如何界定重要的媒体文化内涵,而进行与外部的沟通对话过程,也因此使得内系统与外环境得到整合。在这个层次上,「媒体文化」及「科技文化」才是牵动着上述中当代内容元素、通道元素,甚至于互动元素不断进化的动力。这也使得「全球化」与「数位化」在媒体的分析中是产业的、内容的、甚至于消费者行动上的全面影响与渗透。媒体不断适应与演化的结果仍然是不停的进步与专业化。这看似无止境的循环,事实上在各媒体产业中已形成的是一种「自我再制」系统,不断重复地透过环境侵扰与内部演化而形成的动态、封闭的媒体次体系。电影、电视与大部份的媒体事业毫无疑问的在变动的全球格局中寻求每一种媒体类型,或每一家媒体组织的生存之道,并成为我们最后在历史中观察的对象标的,也就是它们这种与全球接轨,但又呈现独特自我指涉的「封闭系统」。
纵而观之,本书的重点在于透过各个媒体展现的封闭的生产特征(也就是结构与行动的独特之处),理解它们的元素,透析它们的系统边界,进而寻求理解它们如何在「环境」下建立内部「系统」。具体而言,本书区分为三个大组段:「媒介与全球化」、「媒体科技与文化显意」,以及「流行与消费文化」。每一个部份都与其它的部份相互扣联,又自成体系。在第一部份「媒介与全球化」中,Joseph Straubhaar 的〈超越全球化:多重认同下的多重电视空间〉聚焦于观众的多样身分认同与电视收视所处之场域、文化 / 语言和阶级间的多重关系。李天铎的〈媒介全球化:想像空间与认同併裂〉则是将焦点置放于「认同」的命题上,从基本概念与本质、认同建构的过程,以及媒体于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延伸至剖析全球文化的扩散过程,以及对文化认同所造成的冲击,最后更对西方论述中的全球化观点重新提出批判与质疑。而郑志文的〈电视全球化:跨国实践与世界主义之空间形构〉则是以德国学者Beck的第二现代论述为框架,解读跨国电视发展的意涵,并指出一个以全球化及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媒体空间正在形成,不但型塑了新的媒体实践与媒介产品,更促成新的跨国媒体新秩序。最后,Daya Thussu 的〈全球资讯娱乐化时代下的电视新闻〉则批判性地检视日益扩张中的资讯娱乐化,借以表示跨越全球的电视新闻中心在编辑和产出上已经开始有不同程度上的转变,这种扩张的部分原因来自于私有化和商业化主导的转播模式,以美国为震央全球性地支配电视新闻。这种软新闻已经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意识型态面向,即是在合法化一种信服「自由市场民主化」至上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型态。
在第二部份「媒体科技与文化显意」中,Bob Rehak 的〈动画的未来:论电影特效中的动画美学、理论和产业实务〉从电影语法的表演性和写实性来探讨动画,并尝试将论点扩大到动画、特效和表演面的分析,指出今日的电脑动画是在「似真性」和「戏剧性」表演间的对立关系中游走;最后则以电脑动画的未来,及其与传统动画的关系做总结。邱志勇的〈数位科技浪潮下的当代电影变貌〉则是将焦点置放于当代电影在数位科技文化下的转变,试图从电影作为当代视觉文化表征的视野切入,检视当电影创作已经高度依赖在电脑科技的辅助之下,如何造成电影视觉文化在当代数位科技时代中的转变。Mark Wolf 〈道德、伦理与电玩〉则从伦理与道德的层面论及当代最广为人知的电玩游戏,重新观看科技文化的伦理与道德议题。而刘现成则将音乐产业置放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下,论述唱片业在快速变迁的媒介环境中,其变迁的景况。
在第三部份「流行与消费文化」则是将焦点设定于全球化与媒体科技双重运作下的社会实践行为之中,Gordon Mathews 的〈文化超级市场中的自我〉结合传统人类学将文化视为民族生活的方式,和当代人类学将文化视为在文化超级市场中所供给之认同的概念,经由一个以现象学理论为基础的文化认同观点,检视国家政体和市场机制在模塑文化认同上的相互竞争情形,并讨论了文化超级市场所提供的虚幻自由。于淑静在〈话语融斥与认同实践:韩剧在中国大陆的现代性文化想像〉中则是分析韩剧的跨国传散,且在中国大陆特殊语境下,「哈韩」潮流背后的文化和现实成因,并指出在现代性语境中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双向生成性的想像与认同;许文在〈仲介日本流行文化:偶像商品专卖店在台湾〉中则是聚焦在日本流行偶像商品专卖店在台湾的在地实践,探讨从跨国商品与资讯被仲介给本地消费者的具体过程,分析日本庞大的偶像生产行销体系如何被台湾商家消化吸收、独立商家如何在跨国经济体系中寻求生存空间、以及这些在地「仲介者」在跨国文化流动中扮演的角色。最后李世晖的〈美少女战士的星舰奇航:OTAKU 文化与迷文化之比较分析〉则以迷(fan )文化与OTAKU 文化为分析对象,探讨经济社会学下的情感消费现状。这种情感消费并非是国家或地区独有的现象,而是现代消费社会下的普遍现象;它亦是一种符号性消费。发现迷文化与OTAKU 文化消费囊括了情感消费的大部份特质,其中包括偏好性消费、符号性消费与情感体验消费等,乃为情感消费的最佳范例之一。
总体而言,本书从理论性观点的在地反思,一直到个案分析的显着成果,都证明了当代媒体科技文化与全球化的趋势彼此快速产生纠结的连锁效应。其中,许多「在地化」的论述更可成为提供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指引,期盼对在地脉络化的论述多有贡献。
邱志勇、郑志文
于台中
收到这本《媒体科技与文化全球化读本》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有些忐忑。兴奋在于,这个书名恰好点燃了我一直以来对当下社会最核心议题的好奇心——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世界的距离,甚至模糊了国界文化的边界。我总觉得,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被海量的新闻、娱乐、观点所包围,而这些信息背后,总有一股力量在悄悄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我尤其对“全球化”这个词充满遐想,它既意味着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交流,也可能带来文化同质化的隐忧。这本书,如果能把媒体科技作为一把钥匙,去解读文化全球化这个复杂的谜题,那将是多么令人期待的旅程!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够提供扎实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媒体技术在真实世界中是如何运作,如何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比如,社交媒体的兴起,是如何促进了跨国界的青年文化交流,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新媒体艺术又如何在打破地域限制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本土文化魅力?这些具体的问题,如果能在书中得到解答,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我对《媒体科技与文化全球化读本》这个书名,第一感觉是它像一本为我们这些对现代社会运作机制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量身打造的入门读物。我常常在新闻里、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媒体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从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到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再到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似乎都与媒体息息相关。而“科技”与“文化全球化”这两个词的组合,更是直指当下我们最关注的几个热门话题。我一直很好奇,当科技的翅膀载着媒体内容,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飞翔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如何应对这种冲击的?是变得更加趋同,还是在融合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解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力量——是传播者、接受者,还是文化本身。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文化现象,都带有着全球化的印记,而媒体和科技在其中又起到了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具象、更动态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里那个遥远而抽象的存在,而是切切实实地与我们每天接触的屏幕、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跨文化交流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媒体科技与文化全球化读本》,一听就感觉内容会相当丰富且具有时代感。我一直对科技进步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全球化的趋势更是让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媒体科技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改变着文化的传播、融合与演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媒体,进而影响文化格局。例如,我想知道,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普及的今天,我们是如何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的?这种接触又是如何影响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我尤其关注的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文化殖民”的现象,或者说,媒体科技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平等?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那将对我非常有价值。
评分《媒体科技与文化全球化读本》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当下社会最热议的一些话题。作为一个对信息传播和文化变迁充满兴趣的人,我总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体时代,科技的每一次迭代都像是在给全球化的进程按下加速键。我特别好奇,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是如何跨越国界,又是如何被重塑的?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一直以来模糊的认知。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媒体科技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它是文化传播的管道,是文化碰撞的催化剂,甚至是文化霸权的工具?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看到具体的案例,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是如何在这种全球化的浪潮中,既受到冲击,又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比如,互联网如何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壁垒,让小众文化也能获得全球关注?社交媒体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同时也可能加剧了文化误解?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些理论框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媒体科技与文化全球化读本”。我一直对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以及科技如何推动这些变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媒体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是我特别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指南,为我梳理清楚这一复杂而迷人的领域。从前,我总是觉得媒体和文化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概念,但听过一些讲座,读过一些文章后,我开始意识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的影响力更是无处不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一个系统学习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够带我穿越媒体发展的历史长河,看一看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社交媒体,这些技术革新如何一步步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景观。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强势文化如何渗透,弱势文化又如何抵抗或适应,媒体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推手或缓冲剂的角色。这本书的“读本”二字,暗示着它可能收录了不同学者、不同视角的文章,这对我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我可以从中听到多元的声音,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媒体化、全球化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