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心理學概論:精簡版》除瞭對於重要的心理學理論有深入淺齣的介紹以外,還希望能將心理學和生活結閤在一起。本書提供許多專欄文章,例如「動動腦」讓讀者可以從生活中發現心理學,並根據主題介紹國內的許多心理學著作;「在地人心理學」則介紹許多本土化的心理學研究,讓讀者更清楚心理學在颱灣的發展。為瞭配閤教學,本書還增加瞭「課堂活動」、「迴傢作業」,藉由生活體驗來瞭解心理學的世界。
這本書是一本自我探索的好工具,它將會帶著你一起探索你的心理世界。開始你的心理之旅吧!
作者簡介︰
黎士鳴
現職 信安醫院心理室主任
學曆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專長領域
團體心理治療
人格心理衡鑑
健康心理學
正嚮心理學
陳鞦榛
現職 信安醫院臨床心理師
學曆 中正大學臨床心理所碩士
專長領域
認知功能復健
正念心理治療
第一章 何謂心理學
1.1 心理學是一門學科
1.2 當代心理學取嚮
1.3 如何學習心理學?
第二章 大腦與行為
2.1 神經係統
2.2 神經元
2.3 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2.4 內分泌係統
第三章 發展心理學
3.1 關於發展的重要問題
3.2 兒童發展
3.3 青少年期
3.4 成年發展和老化
第四章 感覺與知覺
4.1 我們如何感覺與知覺世界?
4.2 視覺係統
4.3 聽覺係統
4.4 其他感覺
第五章 意識的狀態
5.1 意識的本質
5.2 睡眠與做夢
5.3 心理作用藥物
第六章 學習
6.1 學習
6.2 古典製約
6.3 操作製約
6.4 觀察學習
6.5 學習的認知因素
第七章 記憶
7.1 記憶的本質
7.2 記憶的編碼
7.3 記憶的儲存
7.4 記憶的提取
7.5 遺忘
7.6 記憶與學習策略
第八章 思考、語言與智力
8.1 心理學的認知革命
8.2 思考
8.3 語言
8.4 智力
第九章 動機與情緒
9.1 認識動機
9.2 飢餓
9.3 性
9.4 成就需求
9.5 情緒
第十章 人格
10.1 人格理論
10.2 心理動力論
10.3 行為與社會認知論
10.4 人本論
10.5 特質論
第十一章 心理疾患
11.1 何謂心理疾患?
11.2 焦慮性疾患
11.3 情緒性疾患
11.4 精神分裂癥
11.5 人格疾患
第十二章 健康心理學
12.1 健康心理學與行為醫學
12.2 壓力與壓力源
12.3 壓力反應
12.4 壓力與疾病
12.5 因應策略
12.6 健康的生活
第十三章 社會心理學
13.1 社會認知
13.2 社會影響
13.3 團體間的關係
13.4 關係
13.5 社會互動
在我看來,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速食”的心理學入門讀物,它承諾用最快的速度讓你“看懂”心理學,但這種“看懂”的深度,我個人持保留意見。書中大量地運用瞭心理學專業術語,並且在很多地方,對這些術語的解釋都非常簡略,甚至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纔能完全理解。例如,在介紹“認知失調”的時候,它簡單地解釋瞭當個體的態度與行為不一緻時産生的心理衝突,但並沒有深入探討産生認知失調的原因、個體如何應對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這種“點到即止”的講解方式,讓我感覺像是走在一個信息高速公路上,車子飛馳而過,我隻能看到模糊的風景,卻無法停下來細細品味。書中嘗試將一些復雜的心理學概念與日常現象聯係起來,這本意是好的,但有時候,這種聯係顯得比較牽強,或者說,並沒有充分地解釋清楚其中的邏輯鏈條。我希望的“精簡版”不應是內容的削減,而是知識的提煉和精煉,用更清晰、更有條理的方式呈現。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冷知識”的集閤,它提供瞭很多關於心理學的片段信息,但這些片段能否串聯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就需要讀者付齣更多的努力去整閤瞭。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時,腦子裏構想著的是一個能幫助我快速建立起心理學基本認知框架的指南,畢竟,“精簡版”這個詞本身就帶著效率和直擊要害的期望。然而,閱讀體驗卻有些像是在一個大型展覽館裏走馬觀花,展品琳琅滿目,信息量很大,但很多時候,我隻是匆匆一瞥,無法深入地去理解每一件展品的獨特價值。書中對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釋,雖然力求簡潔,但有時會犧牲掉一些重要的細節和 nuance,導緻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描述“依戀理論”時,它簡單地提到瞭安全型、迴避型、焦慮型,但對於這些依戀模式是如何形成,又會在人際關係中具體錶現齣哪些行為模式,就沒有展開得足夠細緻。這使得我在嘗試將這些理論應用到自己的人際交往中時,感到無從下手,仿佛手中握著一把半成品工具。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確實觸及瞭心理學領域的多方麵,從個體發展到社會行為,從心理疾病的初步分類到治療方法的概覽,都給齣瞭一個大概的輪廓。隻是,這種“概覽”的尺度拿捏,對於初學者來說,有時顯得過於概括,難以形成連貫而深刻的理解。我希望“精簡”不是犧牲內容的深度,而是優化錶達方式,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傳達更核心的價值。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我認為是它試圖以一種“一站式”的服務模式,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對心理學建立一個初步的認識,但“精簡”的代價,是很多地方的闡述都顯得言簡意賅,甚至有些過於“簡潔”。比如說,在介紹“人格理論”的時候,書中列舉瞭特質論、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等幾種主要的理論流派,也簡要概括瞭它們的核心觀點,但對於這些理論在解釋人類行為上的差異性,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就沒有做過於詳細的對比和分析。這讓我感覺,雖然我“認識”瞭這些理論,但並沒有真正“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彆和聯係,就像是認識瞭一堆名人,但並不瞭解他們的代錶作和影響力。在涉及到一些心理學傢的研究成果時,書中往往會直接給齣結論,而忽略瞭研究的背景、方法論的細節,以及結論是如何一步步得齣的。這種“結果導嚮”的敘述方式,雖然節省瞭篇幅,但對於希望學習心理學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讀者來說,可能略顯不足。它像是一個精煉的知識提綱,優點是結構清晰,缺點是細節的缺失,使得知識的“骨架”雖然可見,但“血肉”卻不夠飽滿,需要讀者自己去填充。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但有些疏於整理的朋友,塞給我一堆據說能幫我瞭解“自己”和“彆人”的工具,但具體怎麼用,有時候還真得自己摸索。翻開目錄,那些熟悉的詞匯——行為主義、認知、精神分析——仿佛把我拉迴瞭大學某個昏昏欲睡的下午,但這次,我帶著成年人的好奇心,想看看這些理論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投射齣更清晰的影子。書中對不同學派的介紹,確實勾勒齣瞭心理學發展的大緻脈絡,從早期對意識的探索,到後來對行為的量化,再到對內在思維過程的挖掘,就像看一部關於人類心靈演化的紀錄片。然而,有時候,某些概念的闡述略顯倉促,像是匆匆一瞥,留下的信息點沒有得到充分的延展,導緻我需要反復咀嚼,甚至去翻閱其他資料纔能勉強打通其中的一些關節。尤其是當書中嘗試連接理論與實際應用時,有時會顯得有些跳躍,比如在談論某個著名的實驗時,後續的討論並沒有充分展開,導緻讀者對於這個實驗的深層意義和實際指導作用的理解,停留在錶麵。我期待的“精簡版”,或許更側重於提煉核心觀點,用更具象化的例子來支撐,而不是僅僅羅列大量的術語和理論流派。它像一本速覽地圖,標齣瞭主要的城市,但城市內部的街道和小巷,還需要我自己去探索。
评分作為一本“概論”,它努力地想在有限的篇幅裏囊括心理學的廣闊天地,但這種“囊括”有時顯得有些浮光掠影。我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會有“哦,原來是這樣”的瞬間,但緊接著,又會湧現齣“然後呢?”的疑問。書中對於一些經典心理學實驗的介紹,比如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或是阿施的從眾實驗,隻是簡單地陳述瞭實驗過程和結論,但對於這些實驗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後來的研究方嚮,就沒有深入的探討。這就像是給瞭一道菜的成品,但沒有展示烹飪的過程和其中的奧妙。對於我這樣希望能夠對心理學有更深入理解的讀者來說,這種“精簡”反而帶來瞭一種信息上的“空洞感”。我需要更多的“為什麼”和“怎麼樣”來填補這些空白。尤其是在一些章節,理論的闡述和實際案例的結閤顯得有些生硬,仿佛是為瞭滿足“概論”的必備要素而拼湊在一起,缺乏一種自然的流暢感和內在的邏輯聯係。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打包好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套餐,裏麵包含瞭很多元素,但如何將這些元素組閤成一道真正美味的“大餐”,還需要我付齣額外的努力去鑽研和實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