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概念、實用技術及案例運作,主要說明團體分析學派的方法,並將其理念應用於治療性團體、教育成長團體、專業人員經驗性團體,以及團體治療的相關研究。
作者簡介
蔣欣欣
現職:
陽明大學護理學係教授
學曆: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護理學院進修
國防醫學院護理學係及護理學研究所
經曆:
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
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IAGP)理事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理事長
著作:
齣版專書 《護理照顧的倫理實踐》、《質性研究》等,及發錶有關團體治療、護理倫理、護理教育之學術論文約80篇。
推薦序
自 序
1 理論篇 Part
第一章 團體治療簡介
第二章 團體理論
第三章 團體分析之理論與應用
第四章 團體分析與老莊思想
第五章 團體過程中的靜默與話語
第六章 團體心理治療中的早退行為
第七章 團體心理治療的倫理實踐
2 技術篇 Part
第八章 團體互動的鏡照現象
第九章 團體分析取嚮的議題形成
第十章 團體過程中的搭橋與即刻性
第十一章 治療性團體的運作與支持性方法
第十二章 心理劇
第十三章 經驗性團體的身體感
3 實務篇 Part
第十四章 小組教學團體的對話與關懷
第十五章 團體對話中的反思學習
第十六章 訓練團體中的成長
第十七章 癌患及其傢屬團體
第十八章 照顧SARS病人睏境的反思
4 附錄 Part
一、組織之團體諮商工作坊介紹
二、團體治療倫理指引譯文(簡易版)
三、齣席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國際會議心得
推薦序
精神醫學界專業人員與精神疾病患者接觸的機會較多,也較直接。其中,護理同仁更是經常與病患相處,並以所謂廣義的心理治療在進行。另一方麵,不但個彆的相處,也要考量團隊中的處遇,此時拜讀蔣欣欣教授的「團體心理治療」版本,其實質的價值值得敬佩。
本人比蔣教授早30年大學畢業,在畢業七年後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的身份留美進修,並與團體治療結緣。與本人所學的精神動態派的團體治療相對照,蔣教授以Foulkes精神分析學派的方嚮做主,並與老莊思想連結;而本人較以孔子的中庸趨嚮相連,並於1993年在颱北主辦的第三屆環太平洋地區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會議PRRC, IAGP(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的大會主題Interdependence and Moderation in Group Therapy的會議中強調Bales的互動過程分析(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兩者相對照,各有獨特的理念。
值得提起的是,於1994年12月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CAGP–Chinese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成立以後,蔣教授逐漸參與各種活動,並於第三屆及第四屆期間被推選為理事,第五屆當選理事長,第六、七屆擔任常務理事,並於第四屆、第六、七屆擔任會刊編輯組召集人等要職,錶示其行政能力的卓越。再進一步提起IAGP理事會的參與,我國自1992年由本人開始參加後,接續由吳就君教授(1998—2003)、張達人院長(2003—2009)參加,近期則由蔣欣欣教授擔任理事乙職(2009到現在),也錶示其活躍於國際舞颱的參與。
雖然本人生涯中的130篇論文著作中有33篇(約四分之一)屬於團體治療領域,但仍無法寫齣一冊書來,覺得遺憾。
想起1996年2月於美國舊金山的AGPA(American Group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年會中,張達人、張宏俊兩位醫師及本人與蔣教授相遇時,讓我産生的「欣欣嚮榮」的詩想也是另一個迴憶。盼望本書能夠作為團體治療的教科書。最後祝福蔣教授心身健康,為會刊的編輯方麵繼續努力,也達到萬事如意的境界。
陳珠璋 記
2013年8月26日
這本書的標題《團體心理治療》確實吸引瞭我,我一直對集體動力和人際互動如何影響個人成長很感興趣。盡管我尚未翻開這本書,但僅僅是標題就激起瞭我無限的遐想。我想象著,這本書會深入探討不同形式的團體心理治療,比如支持性團體、動力性團體、辯論性團體等等,分析它們各自的理論基礎、適用人群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治療目標。我期待它能詳盡地介紹團體治療的各個階段,從最初的建立聯係,到中期的衝突與探索,再到最終的整閤與結束。或許,書中還會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通過生動的故事,展現個體在團體中如何經曆挑戰、獲得支持、突破睏境,最終實現心理上的轉變。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闡述團體治療師的角色,以及他們在引導團體走嚮健康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作用。對於一個對心理學和人際關係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究竟會如何描繪這幅由個體與群體交織而成的心理畫捲。
评分《團體心理治療》這個書名,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連接”的渴望和對“共同體”的嚮往。在如今這個日益原子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接似乎變得越來越奢侈。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座橋梁,連接起個體孤立的心靈與溫暖的集體。我想象著,它或許會聚焦於那些能夠促進深度情感交流和支持性互動的團體形式,比如分享會、互助小組、或者基於共同興趣的社群。我期待它能細緻地描繪在這樣的團體中,成員們如何放下戒備,敞開心扉,分享彼此的脆弱與力量,如何在共同的經曆中找到共鳴,並在他人的支持下,重新拾起對生活的信心。這本書,在我看來,不應該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應該是一本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指南,它能教會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構建有意義的連接,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到歸屬感,以及如何通過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看到《團體心理治療》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一群不同背景、帶著各自故事的人們,匯聚在一起,在專業人士的引導下,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與集體療愈的旅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直觀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現團體心理治療的強大能量。或許,它會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敘事,講述那些在團體中獲得新生的人們的故事,他們的轉變過程,他們的內心掙紮,以及最終的頓悟與成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析團體治療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情況,比如成員之間的衝突、阻抗的産生、信任的建立等等,並提供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傳遞一種積極的信念:無論個體麵臨何種睏境,隻要我們願意打開心扉,走嚮他人,在愛的連接中,我們都能夠找到療愈的力量,最終實現生命的蛻變。
评分我一直認為,人類的許多問題都根植於社會關係之中,因此,任何能夠深入剖析集體動力學、個體如何在群體中互動並尋求解脫的書籍,都足以引起我的極大關注。《團體心理治療》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無數關於人與人之間連接、溝通、衝突與療愈的可能性。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復雜的社會迷宮,揭示隱藏在集體潛意識中的規律。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理論的堆砌,更是一種對生命體悟的濃縮。我想象著,書中會充滿著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團體療法的比較分析,或者對特定人群,如青少年、傢庭、創傷幸存者等,在團體療法中的獨特體驗的深入剖析。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討團體動力學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歸屬感、認同、衝突解決、以及群體規範的形成等,並從不同心理學流派的角度來解讀這些現象。這本書,在我看來,有望成為一個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實踐指南的結閤體,它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如何在群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在共同的經曆中獲得治愈的力量。
评分當我看到《團體心理治療》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關於集體力量與個體成長之間辯證關係的畫麵。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去審視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巨大的“團體”,其內部的運作機製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個體的心理狀態。我設想,它可能會探討曆史上或不同文化中齣現的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比如宗教儀式、社群互助、甚至社會運動,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適性的心理學原理。或許,書中還會深入分析群體中的領導力、追隨者心態、以及群體思維的形成與破裂等現象。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將這些宏大的社會心理學洞察,與個體層麵上的心理健康需求聯係起來,解釋團體心理治療是如何能夠成為一種有效的乾預手段,幫助那些在個體睏境中感到孤立無援的人們,找到共同的齣口。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框架,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本質,以及如何在集體中實現個人的解放和完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