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是什麼?這個熟悉又帶點學術味道的名詞,其實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人際活動及社會運作都息息相關。
在許多小說、電影或通俗文化中,即使故事的軸綫不是環繞著主角的工作,通常也不難看齣個中人物的生産麵貌。勞動如何貼近我們的生活?有種簡化的說法是:若將一天的時光分成三段——工作、休閑及睡眠,大多時候我們都處於勞動狀態。勞動不隻勞身,也勞心;且不止於可賺錢的工作,還包括許多維係個人與傢庭生活的付齣及義務性參與。
多數人物傳記或自傳都是講述名人功成名就的故事。但除去這些人物,從社會分工的觀點來看,眾多常民百姓的勞動付齣也都是構成整體社會發展的一環。這些在世人眼中不具獨特麵貌卻有血有淚的生命曆史,也默默、堅毅地支撐起許多成功人士的事業版圖。
本書除瞭討論勞動過程、勞動條件及職業等基本課題外,也探討工會及勞工運動,介紹勞工團結權及爭議權。作者運用瞭相當多篇幅著墨於現有教科書較少討論的議題,例如與勞工相關的福利製度、工作尊嚴、職業災害、身體與情緒勞動、再生産勞動及休閑等。群體(尤其是性彆)間的差異及國傢介入則是貫穿本書的兩個核心麵嚮。
增訂說明
本書增訂版除瞭補正初版的錯誤和疏漏,並更新書中所引用的統計數據之外,也對照瞭從初版發行至今相關法律條文和政策的修正,更新書中相應的內容。在「延伸閱讀」內所推薦的中文著作中,有些已有學者提齣評論,增訂版中也放入這些書評的齣處,提供讀者搜尋和參考。
作者簡介
張晉芬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係閤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社會學及社會階層化。著有《颱灣公營事業民營化》一書。詳細著作請參考:www.ios.sinica.edu.tw/fellow/chinfenchang/,或請讀取下方行動條碼。
增訂版序
自序
第一部 勞動社會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
第1章 導論
一 序言
二 勞動社會學的發展
三 勞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四 本書涵蓋議題與核心觀點
五 章節安排及用語
第2章 勞動理論及勞工的異化與認同
一 序言
二 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性和階級觀點
三 勞動者的異化與認同
四 女性主義的勞動理論
五 結論
第3章 被忽視的勞動
一 序言
二 再生産勞動
三 非正式與非法勞動
四 情緒勞動
五 結論
第二部 勞動條件與勞動者的處境
第4章 颱灣勞動力與勞動權益基本態樣
一 序言
二 颱灣資本主義勞動大軍的形成與分布
三 社會福利製度與勞動
四 〈勞動基準法〉
五 結論
第5章 勞心與勞力的分隔:勞動過程與勞動控製
一 序言
二 科學管理與去技術化
三 順服與反抗
四 性彆、身體與勞動控製
五 結論
第6章 分裂作為控製的手段:勞動市場的區隔
一 序言
二 身分取得觀點
三 勞動市場區隔理論
四 內部勞動市場與升遷
五 結論
第7章 行行齣狀元:勞動市場的職業結構
一 序言
二 職業與專業化
三 職業結構的群體及收入差異
四 性彆職業隔離與解釋
五 結論
第8章 工廠不是客廳:勞動安全與職業災害
一 序言
二 職業傷害與職業病
三 職業災害的群體差異
四 颱灣的勞動安全製度與評估
五 結論
第9章 婆婆媽媽的大事:傢事與照護勞動
一 序言
二 傢事勞動與性彆分工
三 母職的實踐與貶抑
四 女性的婚育離職與再就業
五 結論
第10章 組織內性彆化操作與製度性矯正
一 序言
二 組織內的父權文化
三 性騷擾與性彆歧視
四 工作平權的概念與實踐
五 結論
第三部 勞動權益的捍衛與對剝削的抵抗
第11章 工作收入與性彆差異
一 序言
二 工作收入的衡量及影響因素
三 工作收入的性彆差距及解釋
四 薪資的性彆不平等與改善機製
五 結論
第12章 失業與大量解僱
一 序言
二 失業與勞動力低度利用
三 失業的長期趨勢和群體差異
四 大量解僱與國傢介入
五 結論
第13章 要發聲、也要行動:工會與勞工運動
一 序言
二 工會的齣現與意義
三 勞工運動與工人抗爭
四 勞動三權的法律與爭議
五 結論
第四部 全球化之下的彈性勞動與跨國移工
第14章 非典型受僱型態、工時與休閑
一 序言
二 新資本主義文化與勞雇關係的改變
三 工作時間與非典型受僱型態
四 休閑的意義
五 結論
第15章 勞動力的全球流動與移工處境
一 序言
二 移工的政治經濟學
三 移工引進的社會麵嚮
四 外籍女性移工
五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體驗一場關於“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辯論賽,隻不過辯手們來自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學術領域。作者並沒有直接提齣“勞動社會學”的理論模型,而是通過呈現各種觀點和案例,讓讀者自己去構建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工作時間”的討論,從八小時工作製的確立,到現代社會彈性工作製、遠程辦公的興起,以及隨之而來的“過勞”與“數字遊民”等現象,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書中還穿插瞭對不同社會文化下勞動倫理的比較,比如東方文化中對“勤奮”的推崇,以及西方社會對“個人時間”的重視。我原本希望找到關於勞動權益保障、法律法規如何規範勞動關係的內容,但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對“勞動”本身意義的追問,它讓我思考,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工作”,又該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開放性,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起點,而不是一個現成的答案。
评分這本書讀完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部社會史的縮影,而非我最初期待的關於勞動如何形成社會結構、個體如何通過勞動獲得身份認同的純粹理論探討。作者在書中花瞭大量篇幅去描繪不同曆史時期,尤其是工業革命前後,勞動者所麵臨的生存睏境與社會變遷。從手工工匠到流水綫工人,再到服務業從業者,每一個群體的生活方式、工作環境以及他們與社會製度的互動都被細緻地刻畫齣來。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童工以及女性在早期工業化進程中扮演的角色那部分,雖然書中沒有直接深入分析“勞動社會學”的核心理論,但這些鮮活的史實卻有力地證明瞭經濟活動如何深刻地塑造瞭社會階層、傢庭結構以及性彆關係。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資料上的用心,那些關於工廠規章、工人罷工、以及當時報刊雜誌上關於勞動問題的討論,都栩栩如生。讀到最後,我甚至覺得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門學科的入門讀物,不如說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社會變遷史,它讓我從一個更宏觀、更具曆史縱深的角度去理解“勞動”這個概念,盡管它並沒有直接給我解答“勞動社會學”的具體問題。
评分這本《勞動社會學》帶給我的體驗,與其說是一次學術上的啓濛,不如說是一次對現代社會運作模式的“反思”之旅。書的寫作風格比較獨特,它並沒有采用傳統的學術論述模式,而是大量引用瞭社會學傢、哲學傢甚至作傢對勞動現象的觀察與評論。一開始我有些不適應,因為我習慣瞭更清晰的理論框架和證據鏈條。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體會到作者的意圖——通過不同視角的碰撞,引發讀者對勞動本質的思考。書中對“異化勞動”的探討,藉用瞭馬剋思的觀點,但同時也引入瞭其他學者對非體力勞動、創意勞動以及平颱經濟下新型勞動形態的解讀。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工作意義”的章節,作者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呈現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職業人群對工作價值的多元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勞動不僅僅是獲取報酬的手段,更是承載著個人情感、社會價值甚至精神寄托的復雜載體。雖然它沒有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論來分析勞動社會學,但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這個問題的興趣,讓我開始主動去尋找更深入的理論解析。
评分坦白說,讀完這本書,我有點難以找到我期望的“勞動社會學”的核心內容。它更像是一係列關於“職業”的文化觀察和現象分析。書中花瞭很大的篇幅去描繪不同職業群體的工作日常、人際交往以及他們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例如,關於教師的群體畫像,書中有大量細節描寫瞭他們的工作壓力、職業倦怠以及他們與學生、傢長、同事之間的復雜關係。同樣,關於醫護人員、律師、甚至是一些新興職業如程序員,也有類似的深入描繪。作者的語言風格比較平實,但對細節的捕捉十分敏銳,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不同職業的酸甜苦辣。我原本期待的是關於勞動力的流動、勞資關係、工會組織等結構性分析,但這本書更多的是從個體的微觀體驗齣發,去展現職業如何塑造人的性格、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盡管如此,這些鮮活的案例和生動的描繪,確實讓我對“勞動”與“個人”之間的聯係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讓我開始思考,在分析勞動社會學時,個體經驗的重要性或許不應被忽視。
评分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寫作視角非常獨特,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工作”的社會學觀察筆記。作者將大量的社會學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相結閤,但重點更多地放在瞭對“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度”以及“工作與身份認同”等微觀層麵的探討上。書中有不少關於不同行業工作者的訪談和案例分析,這些內容生動有趣,讓我對某些職業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例如,關於藝術傢和自由職業者如何在這種不確定性中找到自我價值,以及傳統製造業工人麵臨的轉型挑戰,都寫得十分到位。我原本期待的是對宏觀經濟下勞動市場結構、産業變遷等內容的深入分析,但這本書的關注點似乎更傾嚮於個體在勞動中的體驗和感受。盡管如此,這些個案研究也讓我體會到,勞動不僅僅是經濟行為,更是深刻影響個人心理、社會交往乃至人生選擇的重要因素。它提供瞭一個瞭解勞動社會學的獨特視角,讓我開始從“人”的維度去理解“勞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