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概念、实用技术及案例运作,主要说明团体分析学派的方法,并将其理念应用于治疗性团体、教育成长团体、专业人员经验性团体,以及团体治疗的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
蒋欣欣
现职:
阳明大学护理学系教授
学历: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护理学院进修
国防医学院护理学系及护理学研究所
经历:
阳明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
国际团体心理治疗学会(IAGP)理事
中华团体心理治疗学会 理事长
着作:
出版专书 《护理照顾的伦理实践》、《质性研究》等,及发表有关团体治疗、护理伦理、护理教育之学术论文约80篇。
推荐序
自 序
1 理论篇 Part
第一章 团体治疗简介
第二章 团体理论
第三章 团体分析之理论与应用
第四章 团体分析与老庄思想
第五章 团体过程中的静默与话语
第六章 团体心理治疗中的早退行为
第七章 团体心理治疗的伦理实践
2 技术篇 Part
第八章 团体互动的镜照现象
第九章 团体分析取向的议题形成
第十章 团体过程中的搭桥与即刻性
第十一章 治疗性团体的运作与支持性方法
第十二章 心理剧
第十三章 经验性团体的身体感
3 实务篇 Part
第十四章 小组教学团体的对话与关怀
第十五章 团体对话中的反思学习
第十六章 训练团体中的成长
第十七章 癌患及其家属团体
第十八章 照顾SARS病人困境的反思
4 附录 Part
一、组织之团体谘商工作坊介绍
二、团体治疗伦理指引译文(简易版)
三、出席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国际会议心得
推荐序
精神医学界专业人员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的机会较多,也较直接。其中,护理同仁更是经常与病患相处,并以所谓广义的心理治疗在进行。另一方面,不但个别的相处,也要考量团队中的处遇,此时拜读蒋欣欣教授的「团体心理治疗」版本,其实质的价值值得敬佩。
本人比蒋教授早30年大学毕业,在毕业七年后以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的身份留美进修,并与团体治疗结缘。与本人所学的精神动态派的团体治疗相对照,蒋教授以Foulkes精神分析学派的方向做主,并与老庄思想连结;而本人较以孔子的中庸趋向相连,并于1993年在台北主办的第三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团体心理治疗学会会议PRRC, IAGP(Pacific Rim Regional Congres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的大会主题Interdependence and Moderation in Group Therapy的会议中强调Bales的互动过程分析(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两者相对照,各有独特的理念。
值得提起的是,于1994年12月中华团体心理治疗学会(CAGP–Chinese Association of Group Psychotherapy)成立以后,蒋教授逐渐参与各种活动,并于第三届及第四届期间被推选为理事,第五届当选理事长,第六、七届担任常务理事,并于第四届、第六、七届担任会刊编辑组召集人等要职,表示其行政能力的卓越。再进一步提起IAGP理事会的参与,我国自1992年由本人开始参加后,接续由吴就君教授(1998—2003)、张达人院长(2003—2009)参加,近期则由蒋欣欣教授担任理事乙职(2009到现在),也表示其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参与。
虽然本人生涯中的130篇论文着作中有33篇(约四分之一)属于团体治疗领域,但仍无法写出一册书来,觉得遗憾。
想起1996年2月于美国旧金山的AGPA(American Group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年会中,张达人、张宏俊两位医师及本人与蒋教授相遇时,让我产生的「欣欣向荣」的诗想也是另一个回忆。盼望本书能够作为团体治疗的教科书。最后祝福蒋教授心身健康,为会刊的编辑方面继续努力,也达到万事如意的境界。
陈珠璋 记
2013年8月26日
看到《团体心理治疗》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群不同背景、带着各自故事的人们,汇聚在一起,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与集体疗愈的旅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现团体心理治疗的强大能量。或许,它会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叙事,讲述那些在团体中获得新生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转变过程,他们的内心挣扎,以及最终的顿悟与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团体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成员之间的冲突、阻抗的产生、信任的建立等等,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念:无论个体面临何种困境,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心扉,走向他人,在爱的连接中,我们都能够找到疗愈的力量,最终实现生命的蜕变。
评分当我看到《团体心理治疗》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关于集体力量与个体成长之间辩证关系的画面。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团体”,其内部的运作机制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理状态。我设想,它可能会探讨历史上或不同文化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比如宗教仪式、社群互助、甚至社会运动,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心理学原理。或许,书中还会深入分析群体中的领导力、追随者心态、以及群体思维的形成与破裂等现象。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将这些宏大的社会心理学洞察,与个体层面上的心理健康需求联系起来,解释团体心理治疗是如何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帮助那些在个体困境中感到孤立无援的人们,找到共同的出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框架,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以及如何在集体中实现个人的解放和完善。
评分《团体心理治疗》这个书名,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连接”的渴望和对“共同体”的向往。在如今这个日益原子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似乎变得越来越奢侈。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个体孤立的心灵与温暖的集体。我想象着,它或许会聚焦于那些能够促进深度情感交流和支持性互动的团体形式,比如分享会、互助小组、或者基于共同兴趣的社群。我期待它能细致地描绘在这样的团体中,成员们如何放下戒备,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脆弱与力量,如何在共同的经历中找到共鸣,并在他人的支持下,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应该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指南,它能教会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构建有意义的连接,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到归属感,以及如何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我一直认为,人类的许多问题都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任何能够深入剖析集体动力学、个体如何在群体中互动并寻求解脱的书籍,都足以引起我的极大关注。《团体心理治疗》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无数关于人与人之间连接、沟通、冲突与疗愈的可能性。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复杂的社会迷宫,揭示隐藏在集体潜意识中的规律。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命体悟的浓缩。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满着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团体疗法的比较分析,或者对特定人群,如青少年、家庭、创伤幸存者等,在团体疗法中的独特体验的深入剖析。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讨团体动力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归属感、认同、冲突解决、以及群体规范的形成等,并从不同心理学流派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现象。这本书,在我看来,有望成为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实践指南的结合体,它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在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在共同的经历中获得治愈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团体心理治疗》确实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集体动力和人际互动如何影响个人成长很感兴趣。尽管我尚未翻开这本书,但仅仅是标题就激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想象着,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不同形式的团体心理治疗,比如支持性团体、动力性团体、辩论性团体等等,分析它们各自的理论基础、适用人群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治疗目标。我期待它能详尽地介绍团体治疗的各个阶段,从最初的建立联系,到中期的冲突与探索,再到最终的整合与结束。或许,书中还会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个体在团体中如何经历挑战、获得支持、突破困境,最终实现心理上的转变。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阐述团体治疗师的角色,以及他们在引导团体走向健康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作用。对于一个对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究竟会如何描绘这幅由个体与群体交织而成的心理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