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身心障碍:促进身心障碍者就业成效的背景因素、议题与策略》(Work and disability: Contexts,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employment outcom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是一本职业重建专业人员重要的参考书籍,全书共十三章,可概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泛谈基本概念与相关立法;第二部分(第三至第七章)包括身心障碍者的就业、相关理论与研究、生涯谘商、职评等内容;第三部分(第八至第十三章)探讨职务再设计、雇主谘询、就业机会开发、企业内的职业复健,以及支持性就业等与职场相关的议题。
以国内职业重建专业服务尚属起步的阶段,本书分享先进他国的作法,并提供丰厚的文献,可供读者进一步探索有兴趣的主题,另外亦辅以许多图表说明,更有助读者对身心障碍与就业议题的理解,值得职业重建领域的专业人员研读与参考。
译者简介
王华沛(第一章)
学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与复健谘商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经历︰
国小教师、组长、主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王敏行(第二章、第十二章)
学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哲学博士(复健心理)
现职︰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中彰投区身心障碍者职业重建服务资源中心主任
经历︰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北市政府劳工局身心障碍者就业资源中心执行长
邱满艳(第三章、第四章)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经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北县政府劳工局副局长
行政院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科长
财团法人高雄市私立乐仁启智中心教师
赖陈秀慧(第五章、第十一章)
学历︰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心理学系博士
现职︰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与复健谘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经历︰私立长荣大学健康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凤 华(第六章)
学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
现职︰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教授
经历︰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所长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副教授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教授
省立台东高级农工职业学校专任辅导教师
吴明宜(第七章)
学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复健心理学博士
现职︰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与复健谘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高屏澎东区身心障碍者职业重建服务资源中心主任
经历︰
南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资源中心副主任、主任
国立成功大学职能治疗学系助理教授
国立成功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兼任职能治疗师
黄宜君(第八章、第十章)
学历︰英国里兹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特殊教育)
现职︰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副教授
经历︰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
吴亭芳(第九章)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经历︰
长庚大学职能治疗学系讲师及助理教授
国立成功大学职能治疗学系讲师
陈静江(第十三章)
学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哲学博士(复健心理)
现职︰台湾智青之友协会理事长
经历︰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复健谘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南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资源中心主任、副主任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教授
师专辅导室助教四年、国中辅导教师一年
第1章 工作与身心障碍:基本概念
第2章 身心障碍者就业相关法规概述
第3章 就业年龄层身心障碍者的就业议题:最近的资料告诉我们什么
第4章 生涯发展的理论与建构:对心障碍者的意涵
第5章 身心障碍者生涯发展研究
第6章 不同族群之生涯谘商模式、介入及应用
第7章 职业辅导评量与身心障碍
第8章 使用职业与劳动市场资讯于职业谘询
第9章 障碍与合理调整
第10章 就业安置与雇主谘询:服务与策略
第11章 开发就业机会与求职支持
第12章 企业提供的职业复健:动机、管理和行销
第13章 支持性就业
总校阅序
工作是生活的核心,然而工作的目的不仅在谋生餬口,它更是个人自我实践的舞台。自从生涯的概念普遍为国人所接受后,这个观点已深深融入生涯辅导专业中,生涯辅导人员不再以职业媒合为其最终任务,生涯辅导的重心更强调协助个人自我接纳、自我认定与自我发展。在此一过程中,个人不再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更积极地在人生舞台中扮演主导的角色,营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或许仍有许多人怀疑这样的论述是否适用于身心障碍者,因为身心障碍者无论何种障碍、何时形成障碍,其所伴随的生理及心理功能限制,因着当前的社会氛围与体制,自始即侷限了其可能发展的空间,乃至后续的努力倍加艰辛。身心障碍者的生涯路上,往往布满着荆棘与挑战,常常都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与命运搏斗;然而我们仍可看到许多身心障碍者不向命运低头,虽然一路走来颠沛困顿,却能不屈不挠地克服重重难关,开展出个人璀璨的生命花朵!
一般人的生涯路亦非如想像中的顺遂平坦,但是身心障碍者可能需要多一些的协助,复健谘商专业的发展即因应着身心障碍者的重建历程。虽然早期亦如职业辅导般较着重于表层现象的困境,而以简略的职业媒合为主,但随着实务经验的累积与从业人员自我的反思及倡导,以及相关法令的颁订施行,乃逐渐形成具有实征基础的专业学门。本书即此一专业最具权威的着作,自1996年第一版起,即广受复健谘商界人士重视,而继2003年第二版六年后,第三版于2010年修订问世,为复健谘商专业人员持续提供重要的学术理念与实务基础〔编按:本书为原文书第三版〕。
虽然书中所包含的内容系以美国复健谘商之立法为依归,以美国复健教育委员会所倡议的核心课程架构为主轴,但各章所述内容仍足供各国复健专业人员参考并省思。我国自1993年试行支持性就业服务以来已历20年,从早期试办、推广,尔后又陆续投入职业评量、职务再设计、个案管理等服务措施,似已建置完整的职业重建系统,然或因发展过程边做边加边修,在新旧之间却未能即时予以统整,以致目前整个职重系统中,就服、职评、职管、职再、稳就呈现明显的分离现象,对服务使用者的生涯发展/职业重建而言,能否达成「持续而统整」的服务理念,值得深思。
在国内职业重建体系逐步扩充调整之际,本书所载内容与观点值得国人深加思索参考。全书十三章,可发现各章持续强调服务使用者的增能、复原力与自我决定,此一理念实应贯穿整个职重服务。而其中第十二章的概念更值得注意。职业重建人员与企业雇主的伙伴关系已普遍获得重视,但该章更进一步期待将行销导向的管理模式引入职重系统,作者建议职重专业人员必须将服务方案外展到企业界,将行销导向的管理模式应用到职重领域,职重人员所思所为必须更像企业界,进而与企业界合作发展具实征基础的模式,以研发更有效的介入方案,甚至为职业重建专业发展出独特的企业认同。
这个理念或许无法于短时间内实现,但当下职业重建与企业雇主间的依存关系即特别值得注意;本书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与工作环境变化的本质,相较于过去任何一个时期,现在的就业者必须具备更多面向的弹性适应力,因此职业重建人员必须持续探讨就业市场变化及工作环境趋势,才能为身心障碍者安排适切的支持力量与增能机会,这是职重人员必须慎重面对的课题。
译书是项艰鉅的任务,欣见国内职业重建/复健谘商伙伴共同完成这本巨着的翻译工作,虽尚未能称已臻信、达、雅十全十美的境界,但译者秉持着协助身心障碍者的职业/生涯重建的信念,提供了最佳的专业示范。期盼本书之出版,能为我国身心障碍者职业重建专业水准的提升,注入有力且有效的活水。
林幸台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暨复健谘商研究所教授
这本书的书名《工作与身心障碍:促进身心障碍者就业成效的背景因素、议题与策略》,传递出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它不是简单地描述现状,而是指向“促进成效”,这让我对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充满了信心。作为一个对社会议题具有高度敏感度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身心障碍者的就业问题。它是否会挑战传统的、以“同情”为基础的援助模式,转而强调身心障碍者作为劳动者的价值和潜力?“背景因素”部分,我想象中会包含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或许是文化传统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残障的认知,又或者是科技进步在哪些方面为身心障碍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又制造了新的挑战。至于“议题”,我猜测它会触及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比如不同残障类型在就业市场上的差异化待遇,或者是在支持性就业模式下,如何平衡个体 autonomy 和社会支持的需求。而“策略”部分,我最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够赋权于身心障碍者,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和掌控自己职业生涯的方案,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他人的施舍或安排。这本书,或许会是一场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包容性工作场所的深刻对话。
评分这本《工作与身心障碍:促进身心障碍者就业成效的背景因素、议题与策略》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公平和弱势群体权益的读者,我深切体会到,身心障碍者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体尊严和经济独立,更是衡量一个社会包容性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书名中“背景因素”、“议题”和“策略”这几个关键词,预示着这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复杂议题,而非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我特别期待它能揭示出影响身心障碍者就业成功的深层原因,例如社会观念的误解、职场环境的障碍、教育培训的不足,以及法律法规的滞后等等。同时,“议题”部分也让我充满好奇,究竟有哪些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就业机会的稀缺,还是工作适配性的挑战?亦或是职业发展道路的受限?而“策略”则是我最看重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切实可行、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不仅是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也包括企业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甚至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能够参与的行动指南。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那些希望了解、支持并积极推动身心障碍者就业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工作与身心障碍:促进身心障碍者就业成效的背景因素、议题与策略》,单从字面上看,就足以勾勒出其内容的厚重感和专业性,同时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我推测,在“背景因素”的探讨中,作者可能会追溯历史,分析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对身心障碍者的观念如何演变,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能涉及教育体系、医疗保障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等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宏观环境。而“议题”部分,则让我联想到一些更具体、更具争议性的讨论,例如,如何在保障平等就业权的同时,充分考虑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如何平衡庇护性就业与开放性就业的市场化运作?以及在支持性就业的实践中,如何界定和提供适度的、个性化的支持?我非常好奇作者会提出哪些“策略”,它是否会涵盖从个体赋能到社会系统性变革的多个层面?我期望书中能出现一些突破性的理念,比如如何构建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就业生态系统,让身心障碍者不仅能够获得一份工作,更能实现自我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看见。这本书,仿佛是一个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身心障碍者群体,并思考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就业未来。
评分从书名《工作与身心障碍:促进身心障碍者就业成效的背景因素、议题与策略》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部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入的探讨,无疑会吸引那些寻求深度理解和系统性知识的读者。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首先梳理出当前身心障碍者就业的宏观背景,可能涉及到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结构、社会福利体系等,然后聚焦于微观层面,剖析不同类型身心障碍者在求职、入职、在岗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这些“议题”的提出,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直击痛点的。比如,它是否会探讨残障人士在职场中可能遇到的歧视、刻板印象,以及因身体或认知差异而带来的实际工作困难?又是否会分析当前主流的就业支持模式,比如庇护性就业、支持性就业,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而“策略”部分,则让人联想到作者会提出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或许包括改进无障碍工作环境、开发适合残障人士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成功案例的详细介绍,从中学习借鉴宝贵的经验。
评分《工作与身心障碍:促进身心障碍者就业成效的背景因素、议题与策略》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是一份详尽的行动指南,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和解决身心障碍者就业的难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背景因素”,它们可能涵盖了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策到微观的家庭支持系统,再到身心障碍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同等多个层面。我猜想,“议题”部分会涉及很多我们平时可能忽略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如何打破信息壁垒,让身心障碍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合适的就业信息;如何设计更具弹性的工作岗位,以适应不同身心障碍者的能力和需求;以及如何在职场中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支持机制,确保他们能够融入团队,发挥所长。最令我兴奋的是“策略”这个词,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我希望作者能够给出一些创新的、具有前瞻性的策略,比如利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来改善培训和工作环境,或者提出一些能够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这本书,对于所有关心身心障碍者福祉的人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