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期使有志从事长期照护领域工作的学生们,从学理来改善目前实务上遭遇的管理困境,培养分析政策意涵的能力,未来在职场上具有宏观思考与管理阶层的视野,因而各别作者从长照的本质、政策、法令,长照服务的需求与评估,长照服务的种类、机构管理、行销、人力、财务及伦理等多个层面为文,而为「长期照护政策与管理」之最为完备的中文着作。
本书可提供国内公共卫生、健康产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老人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相关领域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之用。
主编简介
徐慧娟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哲学博士
经历:参与二代健保与长期照护政策规划、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台北护理学院医管系兼任讲师、台大医院企划室组员
专职:亚洲大学健康产业管理学系专任教授专长领域:长期照护、老年学、成功老化、卫生政策
作者群简介
叶玲玲
学历:国立阳明大学公共卫生学研究所卫生政策与管理组博士
经历:参与长期照护保险规划、亚洲大学长期照护研究所所长、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医疗政策研究室主任
现职:亚洲大学健康产业管理学系专任副教授专长领域:精神障碍、健康保险、长期照护保险、健康照护政策
朱侨丽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博士
经历:台北护理学院兼任讲师、私立仁德医事学校护理教师,参与二代健保、长期照护政策规划
现职:亚洲大学健康产业管理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专长领域:社区式长期照护、健康经济学、台湾新移民女性与性别主流化、医事人力研究
谢嫣娉
学历:日本奈良女子大学人间环境科学学术博士
经历:亚洲大学健康产业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现职:国立台中科技大学老人服务事业管理系副教授
专长领域:长期照护、老人住宅空间相关研究
黄英家
学历:国立云林科技大学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
经历:云林县医师公会理事长、云林县医事审议委员、全民健保西医基层总额执委会委员兼资讯组组长
现职:亚洲大学健康产业管理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专长领域:卫生政策、实证医学、组织理论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张李淑女
学历:英国Ulster大学护理学博士
经历: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护理部护理师、台中健康暨管理学院讲师
现职:亚洲大学健康产业管理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专长领域:长期照护、个案管理与照护计画、临终关怀、护理学
第1章 长期照护的本质∕徐慧娟
前言
第一节 人口老化与长期照护
第二节 长期照护的定义与本质
第三节 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第四节 长期照护的目标
第2章 台湾长期照护政策∕叶玲玲
前言
第一节 长期照护法规
第二节 长期照护政策
第三节 台湾长期照护保险规划
结语
第3章 长期照护需求与评估∕徐慧娟
前言
第一节 长期照护需要与需求
第二节 长期照护个案需求评估
第三节 各国长期照护需要评估
第四节 长期照护总体需求推估
第4章 家庭照顾∕徐慧娟
前言
第一节 家庭照顾者在长期照护中的角色
第二节 家庭照顾者的负荷与感受
第三节 家庭照顾者的支持政策
第四节 台湾家庭照顾者的资源
第5章 长期照护服务∕朱侨丽
前言
第一节 居家式服务
第二节 社区式服务
第三节 机构式服务(住宿型服务)
第四节 台湾长期照护服务的管理与政策议题
第6章 老人住宅与长期照护机构居住空间∕谢嫣娉
前言
第一节 居住空间的概念与长期照护
第二节 台湾老人居住状况
第三节 长期照护机构空间发展趋势与设计要点
第四节 规划老人居家空间
第7章 长期照护与辅助器具∕谢嫣娉
前言
第一节 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系统
第二节 CNS15390身心障碍者辅具─分类与术语
第三节 长期照顾领域的辅具种类
第四节 长期照顾领域的辅具发展方向:智慧科技与机器人
第8章 长期照护机构领导与管理∕黄英家
前言
第一节 台湾长期照顾产业现况与领导管理需求
第二节 领导
第三节 激励
第四节 建立及管理长期照护工作团队
结语
第9章 长期照护行销与公共关系∕黄英家
前言
第一节 长期照护与行销的关系
第二节 长照产品与服务的规划与设计
第三节 建立鲜明的品牌形象
第四节 长照事业的行销计画与行销研究
第五节 社会行销与公共关系行销
结语
第10章 长期照护照顾管理∕张李淑女
前言
第一节 管理式照护、个案管理与照顾管理
第二节 长期照护照顾管理
第三节 照顾管理者的责任与知能
第四节 照顾管理的标准与品质
第五节 台湾照顾管理制度的发展
结语
第11章 长期照护机构风险管理与活动设计∕张李淑女
前言
第一节 长期照护机构的风险管理
第二节 风险管理与法律诉讼
第三节 长期照护活动设计
第四节 治疗性活动介入种类
第五节 失智症患者的活动规划
结语
第12章 长期照护人力∕朱侨丽
前言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二节 长期照护产业人力管理
第三节 长期照护产业人力团队工作模式与管理议题
第四节 长期照护产业人力政策
结语
第13章 长期照护品质管理∕叶玲玲
前言
第一节 长期照护品质管理概念
第二节 长期照护品质管理工具与技术
第三节 长期照护品质研究法
第四节 台湾长期照护品质指标
第14章 长期照护伦理∕张李淑女
前言
第一节 道德、伦理与法律
第二节 长期照护伦理原则
第三节 长期照护伦理规范
第四节 长期照护常见的伦理议题
第五节 伦理决策
结语
第15章 长期照护体系与财务∕徐慧娟
前言
第一节 长期照护制度
第二节 长期照护财源
第三节 长期照护体系的整合机制
第四节 长期照护体系评估
第16章 长期照护发展趋势∕徐慧娟
前言
第一节 长期照护服务发展趋势
第二节 长期照护政策发展趋势
第三节 长期照护研究发展趋势
结语
主编序
近二十年来台湾社会变迁最为快速的一个现象,即是人口老化与长期照护需求增加,使得长期照护在最近成为热门新兴的产业,卫生与社会政策上为了因应长期照护的需要,也做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因此培养长期照护的政策与管理人才成为当前重要的教育方向。本人从教学经验中发现,过去虽然有许多长期照护的大学教科书出版,但大多较重视临床或护理层面,对于政策与管理议题虽有述及,但多侷限于台湾现况的介绍,对于长期照护管理实务上的议题讨论有限。为了使已从事或有志从事长期照护领域工作的学生们,从学理来改善目前实务上遭遇的管理困境,培养分析政策意涵的能力,使得未来在职场上具有宏观思考与管理阶层的视野,除了引导学生阅读国外文献的同时,授课上也需配合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需要,以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后一同讨论与思考台湾长期照护未来可能的策略与方向,故而实在需要有一涵盖国际观点和国内现况的教科书做为辅助。因此本人邀集本系大学部与硕士班长期照护组教授相关课程的教师团队,一同撰写这一本《长期照护政策与管理》,希望可以提供国内公共卫生、健康产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老人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相关领域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之用。
本书的第一、三、四、十五、十六章由徐慧娟撰写,第二、十三章由叶玲玲撰写,第五、十二章由朱侨丽撰写,第六、七章由谢嫣娉撰写,第八、九章由黄英家撰写,第十、十一、十四章由张李淑女撰写。各章的重点说明如下:
第一章、长期照护的本质:本章从人口老化现况与失能进程为背景,借由长期照护的定义、本质及特性的说明,延伸到长期照护服务内容的性质以及政策管理上的需要与急性医疗的差异,并简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以及提供长期照护的目标。
第二章、台湾长期照护政策:本章介绍台湾的长期照护相关法规、政策,以及目前的长期照护保险规划内容,对于了解台湾长期照护的政策面发展有一完整的介绍。
第三章、长期照护需求与评估:本章首先介绍长期照护中需要与需求的概念,以及两者不相等的情形如何影响政策与管理上的运作;其次介绍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常用的量表,读者可由此学习到如何进行长期照护需求评估;最后提到政策上如何推估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照护需求。
第四章、家庭照顾:本章先从家庭照顾者在长期照护中担任的工作与角色谈起,以及他们的感受与负荷,将会带来何等服务的需要;然后介绍世界各国的家庭照顾政策与措施有哪些,以及当前台湾的家庭照顾者可从哪些地方得到协助。
第五章、长期照护服务:本章介绍长期照护体系的居家式、社区式及机构式服务之内涵,读者可借由这一章了解有哪些类型的长期照护服务,以及台湾的长期照护服务常遭遇的管理与政策议题。
第六章、老人住宅与长期照护机构居住空间:有别于第五章是服务方面的介绍,本章将焦点放在长期照护需求的硬体空间上,涵盖了长期照护机构与居家的空间常见问题,以及学习如何在长期照护机构与居家世代同住的情形下设计和改善空间,使得居住在社区及机构的长期照护使用者获得最好的照顾。
第七章、长期照护与辅助器具:本章介绍的也是长期照护中硬体的部分──辅具,此章先由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系统介绍,以及台湾的辅具归类方式,并加上日本对长期照护机构辅具补助制度的介绍,以及老年科技在长期照顾领域的发展。
第八章、长期照护机构领导与管理:本章介绍管理学中的领导与激励理论,管理工具、沟通、授权及冲突的管理等,以及这些管理理论与技能如何应用在长期照护产业中。
第九章、长期照护行销与公共关系:本章介绍行销理论,以及如何应用行销理论在长期照护的领域,并希望读者可借由此章学习到行销计画的撰写与执行。
第十章、长期照护照顾管理:本章主题的照顾管理,即为过去常提到的个案管理或照护管理在长期照护中的应用,本章介绍长期照护领域的照顾管理之功能与模式、步骤与内涵、照顾管理者的责任与应有知能,以及台湾照顾管理的政策应用与发展。
第十一章、长期照护机构风险管理与活动设计:本章涵盖长期照护机构在实务管理中需要面对的两个问题:风险管理和活动设计,内容偏重于学习实务上的处置和管理原则之建立。风险管理包括跌倒、约束、压疮、感染、营养不良、非计画性住院、法律诉讼等。活动设计部分除了指出设计应考量的原则以及评估活动成效的方法之外,也把常用的多种治疗法(多感官刺激、怀旧疗法、现实导向疗法、确认治疗等)加以讨论。
第十二章、长期照护人力:本章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长期照护产业的人力,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和台湾政策等,对于机构管理者在人力方面的管理制度设计有所助益。
第十三章、长期照护品质管理:本章先介绍长期照护品质的概念与原则,然后介绍在品质管理上常应用的管理工具与技术,以及微观和宏观的研究方法,最后介绍台湾的长期照护品质指标,内容对于长期照护品质的政策面和管理面均有讨论。
第十四章、长期照护伦理:本章探讨长期照护伦理议题,介绍了伦理的概念与规范,讨论长期照护常见的伦理议题,以及当遭遇伦理争议时的决策问题。
第十五章、长期照护体系与财务:本章介绍不同的长期照护体系类型与财源,公共财源和私有财源的运用,长期照护体系中多系统、多服务的整合,以及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建议,学习应如何评估长期照护体系。
第十六章、长期照护发展趋势:本章为作者对长期照护的观察,分别就服务发展趋势、政策发展趋势,以及研究发展趋势做一整理与预测。
本书的特色除了涵盖长期照护政策与管理的知识,以及介绍台湾现况之外,也加上了参与撰写的作者们近年来在长期照护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之心得。我们希望可借此书将数位教师的智慧结晶传递给更多读者,并能抛砖引玉,促进更多人对长期照护领域的讨论与参与。若有疏漏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指教。
徐慧娟 2013.04.01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本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长期照护政策与管理》的,因为我对这个领域并不算特别熟悉,但很快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用非常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一步步揭示了长期照护体系的复杂性,以及在这个体系中政策制定和管理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照护的尊严”这一章节,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政策和管理来保障接受长期照护者的个体尊严和生活质量,这不仅仅是关于机构的运营,更是关于人性的关怀。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长期照护模式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看到了各种模式的优劣之处,这对于我理解全球性的挑战和解决方案非常有帮助。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政策研究者,但这本书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了更全面的思考。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前瞻性思考的佳作。
评分老实说,《长期照护政策与管理》这本书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沉重,毕竟谈论衰老和失能本身就不是轻松的话题。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所展现出的对生命、尊严和责任的深刻理解所打动。书中关于“照护伦理”的讨论,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在面对衰老和疾病时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准则,这超越了纯粹的政策范畴,触及了人性的最深处。作者在分析不同照护模式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优劣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每种模式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影响,这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人文关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非机构化照护”的探讨,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居家和社区环境中提供高质量的长期照护,这对于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更贴近个体需求的照护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效的长期照护政策和管理,最终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晚年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评分读完《长期照护政策与管理》,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抽象的政策理念与实际的管理挑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分析不同照护模式的有效性时,并没有回避其潜在的弊端和争议,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原因,这使得内容更具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照护者支持体系”的探讨,这部分内容非常细致,从法律保障、经济补贴到心理辅导,多方面地阐述了如何减轻照护者的压力,这对于缓解社会对长期照护的需求压力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关于“技术在长期照护中的应用”的章节也让我眼前一亮,作者预见了科技进步将如何改变照护服务的形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显示了作者超前的视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不失可读性,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也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精髓。它让我认识到,长期照护不仅仅是提供生活上的便利,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评分坦白讲,《长期照护政策与管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直观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让我对长期照护这一复杂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梳理政策脉络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我特别赞赏书中对“照护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的深入探讨,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得照护服务时可能面临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对“多方协作机制”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强调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家庭在长期照护体系中的协同作用,这为构建一个高效、全面的照护网络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温度,既有政策研究的深度,又不乏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怀。它让我看到了,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和精细化的管理,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温暖、更有保障的社会。
评分《长期照护政策与管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政策的梳理,更是对未来长期照护体系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跨代际照护模式”的构想所吸引,作者提出了如何通过社区和家庭的协同,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照护网络,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书中对“照护服务的可持续性”的论述也十分到位,作者分析了资金来源、人力资源等关键要素,并提出了多种创新的解决方案,这对于确保长期照护服务的长期稳定至关重要。我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严谨逻辑和多角度思考,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深度,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中长期照护现状的深入反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启发性的,它让我看到,政策和管理不仅仅是冰冷的规则,更是连接个体需求与社会资源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