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新梳理人际关系维系研究的发展现状,并依据其研究内涵之弊病提出未来可发展之研究取向,亦即「非西方文化情境之质性跨文化关系维系研究」,并建议借用人际沟通与跨文化沟通领域中所蕴含的理论,以达到人际∕跨文化关系理论建构、更新、重整之目的。笔者强调,跨文化关系维系研究通常只侷限于少数英语系国家,然而这类的研究其实非常需要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以协助学者、学子们了解我们身处的全球化世界。
本书可谓跨文化关系维系研究于华人传播界的一个开端,值得传播学者们纳为参考着作。
作者简介
李佩雯
现职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系助理教授
学历
美国俄亥俄大学传播学博士
美国纽约大学口语暨人际传播硕士
经历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LaGuardia学院副教授
美国纽约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美国俄亥俄大学讲师
研究专长 人际沟通、跨文化沟通、质性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关系维系」作为取径的沟通研究
第一节 打开关系维系(relational maintenance)的概念盒子
第二节 关系维系之理论与文献梳理
第三节 传统关系维系研究的弊病
第四节 走出另一条关系维系研究的路
第三章 质性研究方法:现象学的探索(a phenomenological inquiry)
第一节 质性研究方法之于关系研究
第二节 质性理论传统:现象学取径
第三节 现象学分析—描述(Description)
第四节 现象学分析—还原(reduction)与诠释(interpretation)
第五节 现象学与跨文化关系维系
第四章 两岸学生之跨文化国族∕政治认同协商研究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文献探讨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结果
第六节 研究发现与结论
第五章 台湾外籍家事工与雇主之间焦虑不确定感管理之研究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无声的贡献者
第二节 文献探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跨文化(intercultural)与非跨文化(intracultural)友谊关系辩证比较之初探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文献探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研究发现与结论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一直以为跨文化沟通,无非就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比如吃饭时用左手还是右手,或者见面时是否应该拥抱。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作者深入剖析了文化价值观的底层差异,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差异,以及对权威的态度等等。这些深层次的差异,才是真正影响沟通效果的关键。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有成功的跨文化合作典范,也有因沟通不当而导致项目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些案例,每一个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部分所吸引。我一直习惯于直接、明确的沟通方式,常常觉得对方说话拐弯抹角,不够坦率。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某些文化中,言外之意、非语言信号,甚至是沉默,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理解这一点,就好比掌握了打开沟通新大门的钥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解读对方的意图,并做出恰当的回应。这本书的分析非常到位,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沟通模式,并开始思考如何做出调整。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以为又是一本充斥着陈词滥调的“成功学”读物。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关系维系”的深刻探讨。它并没有停留在“如何沟通”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建立和维护信任、理解和情感连接。作者提出了“文化敏感性”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培养这种能力。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态度的转变,一种愿意去理解和接纳差异的开放心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积极倾听”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听到对方说话,更是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去理解对方的立场,甚至是要去体察对方的潜在需求。在跨文化交流中,这种深入的倾听尤为重要,因为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失真,而积极倾听能够最大限度地弥合这种信息鸿沟。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提问以澄清误解,如何通过非语言信号来表达善意,以及如何在冲突出现时采取建设性的姿态。这些技巧,都非常接地气,能够直接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应对各种跨文化交往的挑战。
评分说实话,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性格是否合拍,以及是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背景在关系构建中的强大影响力。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看待情感、责任、承诺的不同方式。我曾以为,真诚和善意是普适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这些看似普适的品质,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表达方式。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表达感激的方式可能非常含蓄,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和热烈。书中对于“信任的建立”这一章节,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承诺的履行,更是关于在细微之处体现尊重、同情和可靠。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建立跨文化友谊时,是否过于急于求成,而忽略了这些细微的、但却至关重要的连接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跨文化的关系维系,是一项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投入的长期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适应、去包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面上“跨文化沟通与关系维系”几个字,既点明了主题,又给人一种深邃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它。当时我正为即将到来的跨国项目感到一丝紧张,毕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合作,沟通方式的差异总是让我有些担忧。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纸质书特有的味道,让人感觉格外亲切。序言部分就非常有吸引力,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描绘了文化差异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化解潜在的冲突,建立稳固的关系。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那些成功化解的瞬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细腻,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谈到“面子”文化时,作者将其比作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不能随意触碰,否则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对“面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之后与亚洲同事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于“沟通”的固有认知。我一直认为,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是语言的交换。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沟通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一种文化的连接。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误解往往不是因为语言不通,而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对信息的不同解读。书中对于“情境”在沟通中的作用的阐述,尤其让我醍醐灌顶。我之前总是倾向于只关注对方所说的内容,却忽略了对话发生的具体情境,以及隐藏在情境中的文化信息。这本书教会我,要学会“阅读空气”,要学会从对方的肢体语言、语调、甚至是一个停顿中,去捕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让我明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不仅仅是学会说对方的语言,更是要学会理解对方的文化。这种理解,是建立真诚关系的基础,是化解冲突的良药。这本书让我对跨文化交往的复杂性和趣味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