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探讨质性研究的运作过程和规则,本书一开始,扼要比较社会科学内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不同,借此来描绘出质性研究的轮廓。接着,我们将专注于质性研究的多样性,特别着重于阐释扎根理论的取径,并介绍一些在质性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亦即参与观察、访谈、焦点团体法以及蒐集视觉资料。本书阐释了质性分析的三大原则:持续比较、分析归纳和理论触觉。介绍了在一个较小或中型的研究计画中使用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教导读者使用和蒐集质性的资料,规划出一个研究计画或研究设计,分析资料的内容,最后写出一份优质的质性报告。
本书从主题与研究取径、回顾文献、制定研究问题与目的、抽样、伦理考量、质性资料分析、研究发现、确保品质、一直到撰写报告,一气呵成。本书厚度不厚,但结构严谨,是本适合初学者浅显易懂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Hennie Boeije
在一九九四年取得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医疗政策和管理学博士学位以及社会学硕士学位。她目前是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之方法论与统计学系助理教授。她主要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是质性研究、混合研究法、分析和存在的物质和试测调查。珀爱婕博士在荷兰和世界各国有等身的着作,主要撰写的领域为研究方法论,包括资料分析的不断比较法以及在访谈中有第三者在场。她已出版的质性研究横跨各个领域,包括难民、养老院、非正式医疗照顾和长期病患。目前她正参与数个关于创伤问题的研究计划。
译者简介
张可婷
英国城市大学资讯科学博士班,译有:《性与举止:西方女性解放史》、《质性研究法的实践》、《质性研究的设计》、《对话、论述研究法与文件分析》、《民族志与观察研究法》、《焦点团体研究法》、《做出有效的研究论文与计划》、《教您写出一本优质论文》、《一步步教您做文献回顾》、《社会学的基石》(以上皆由韦伯文化出版)。
刚拿到这本书《质性研究分析方法》,我真是太惊喜了!虽然我之前涉猎过一些研究方法,但对于如何系统地、深入地分析质性数据,一直感觉摸不着门道。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 M 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穿越质性研究那片看似混沌却充满洞见的迷宫。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分析流派的细致梳理,比如扎根理论、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等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每种方法的独特视角和操作路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如何从原始资料中识别主题、编码、建立理论框架,都有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指导。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面对海量文本数据感到无从下手的新手,而是仿佛获得了解锁数据背后深层意义的钥匙。而且,书中对于研究者反思性(reflexivity)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质性研究的魅力在于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而这本书恰恰帮助我理解了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既要拥抱研究者的视角,又要警惕其潜在的偏见。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对于想要提升质性研究分析能力的研究者来说,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质性研究分析方法》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过去对于质性研究分析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质性分析就是“看故事”或者“找规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是一种更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认知活动。书中对于“话语分析”和“叙事分析”的深入讲解,让我认识到语言本身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的,以及个体如何通过构建叙事来理解自身和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三角验证”和“成员核查”等信度与效度保证方法的讨论,它们让我看到了如何在质性研究中构建可信的研究结果。而且,书中关于“多重视角”的处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研究情境中,去理解和呈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有策略地进行质性研究分析,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数据表象之下的丰富意义。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阅到《质性研究分析方法》这本书的,当时我正面临着一个棘手的质性数据分析问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非常注重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的主体性。作者并没有试图将质性分析“标准化”到一种机械的流程,而是强调了研究者在理解、阐释和建构意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现象学分析”和“阐释学分析”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如何去捕捉和理解个体经验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通过对话式的解读来揭示文本的多重意义。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从数据中生成理论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验证已有理论。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处理“负面案例”和“异常案例”,这在很多质性研究指导书中是很少被提及的,但却对于构建严谨的理论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质性研究的分析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反思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应用某些方法。
评分我一直认为,质性研究最令人着迷也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深入挖掘现象的“为什么”和“如何”,而这种深入往往依赖于分析者精妙的解读能力。在阅读《质性研究分析方法》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通过阐释一系列核心的分析思路和技术,鼓励读者去探索适合自己研究问题的路径。书中关于“理论抽样”和“编码的迭代过程”的讲解,让我对如何从零散的访谈记录中构建出有意义的理论模型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当作者结合某个具体的案例,一步步演示如何从开放式编码到聚焦式编码,再到主题的提炼和理论关系的建立时,我仿佛亲身经历了整个分析过程,那些模糊的概念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此外,书中对于“情境化分析”的强调,也让我意识到,质性数据的意义往往离不开其产生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术”,更传递了“道”——一种对质性数据深邃洞察的治学之道。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刚刚开始接触质性研究的博士生,《质性研究分析方法》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之前我参加过一些质性研究的培训,但总觉得听完之后,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云里雾里。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看起来很高深的分析概念。例如,书中对“范畴”和“主题”的区分,以及如何通过“案例研究”来验证和深化这些范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特别欣赏书中提供的那些“检查清单”和“思考提示”,它们就像是研究路上的指路牌,帮助我在迷茫时找到方向。我之前最头疼的就是如何从大量的文字资料中找到那些“亮点”,这本书通过讲解“聚焦式访谈”和“焦点小组”等资料的分析策略,以及如何识别其中的“共识”与“分歧”,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一本“how-to”的手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明白质性研究的分析不是简单的归纳,而是对意义的深度建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