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的路径: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的比较研究

认同的路径: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的比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撒奇莱雅族
  • 太鲁阁族
  • 原住民
  • 认同
  • 文化比较
  • 族群关系
  • 台湾原住民
  • 社会人类学
  • 民族志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撒奇莱雅族及太鲁阁族进行比较有其特殊的意义。前者自阿美族分出,并没有遭致阿美族的反对及强烈批判,族群内部对自我认识模煳,对于与阿美族分离有着不同的争论。后者自泰雅族分出,却遭到赛德克族强烈反对。在正名后续的文化复振,撒奇莱雅族虽致力恢复传统仪节,但因族人变更族籍的意愿不强,加上部落分布极为零散,以致族人游走在阿美族与撒奇莱雅族认同之间,对后设的族群界线不以为意。而太鲁阁族因为教会的介入,地方行政系统的支援,对外在政治氛围的应变极为灵敏,从传统祭典、字典编纂、传统领域的绘制及自治法的草案,其进程堪称是所有原住民族之先,两个族群的比较有助于了解族群认同建构的线索。

作者简介

靳菱菱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政治组博士,现任国立台东大学公共与文化事务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台湾原住民政治文化、族群认同与政治等。

《认同的炼金术:跨越历史与边界的族群重塑》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族群的民族志,而是一部深刻剖析身份认同构建过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的学术专著。它以跨学科的视野,汇集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核心议题,旨在揭示在剧烈社会变迁、全球化压力以及国家权力渗透的背景下,一个群体如何通过一系列复杂、动态且时常充满矛盾的“认同工程”,来定义自身、重塑历史叙事,并争取政治与文化空间。 全书围绕“认同的炼金术”这一核心隐喻展开,探讨“认同”如何像炼金术士手中的物质一样,在外部催化剂(如殖民、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作用下,经历分解、提纯、重组,最终形成新的、具有强大社会凝聚力的形式。 第一部分:认同的理论基石与历史断裂 本书开篇即对当代认同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梳理,超越了传统上将认同视为“本质”或“传统遗产”的观点。我们提出,认同是一种实践(practice)、一种表演(performance)以及一种长期的协商过程(ongoing negotiation)。 1. 民族主义的遗产与反思: 第一章追溯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对“族群性”(ethnicity)的固化作用。我们分析了国家如何通过户籍制度、教育系统和官方历史编纂,筛选、强调或抹除某些特定的文化标记,将流动的群体身份“定格”成可管理的政治实体。重点探讨了“同质化”政策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冲击。 2. 记忆的政治学与遗忘的必要性: 第二章深入探讨了集体记忆在认同重塑中的核心作用。认同的构建往往伴随着对某些历史阶段、创伤或合作经验的刻意选择性记忆。本书考察了“创伤叙事”如何被用作团结内部和争取外部同情的工具,并讨论了“遗忘”在维护社会连续性中扮演的建设性角色——即为了建立面向未来的新认同,必须对过去进行审慎的“清理”。 3. 空间、景观与具身认同: 第三章关注物质环境如何被编码为身份的载体。我们分析了地理景观(如圣地、传统居所的变迁)如何被重新诠释,成为族群叙事的物理锚点。这不仅涉及传统建筑的保护,更关乎现代都市化进程中,身体经验(如迁移、城市通勤)如何塑造新的群体意识和空间归属感。 第二部分:认同的边界与内部张力 身份认同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对“他者”的界定和对内部差异的整合。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分析了认同在实践层面的复杂性和内在冲突。 1. “我们”与“他们”的动态界限: 第四章利用互动社会学框架,考察了在日常互动中,个体如何进行“身份的切换”(identity switching)。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个体可能倾向于强调宏大叙事下的“统一族群身份”;而在内部群体中,却可能因阶层、性别、世代差异而产生显著的分歧。这种“在场差异”如何被认同的领导者所管理和消弭,是本章的重点。 2. 语言的重塑与文化资本的分配: 第五章聚焦于语言在认同实践中的双重作用。语言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我们研究了语言复兴运动的社会基础、其面临的资源困境,以及当地方言或族语被提升为“官方符号”时,对不擅长使用该语言的年轻一代或特定社会阶层所造成的“文化边缘化”风险。 3. 世代差异与认同的“代沟”: 第六章特别关注代际差异对族群认同的侵蚀与创新。老一辈可能固守基于特定历史经验的认同模式,而年轻一代则在更广阔的全球文化影响下,对传统进行“混编”(hybridization)。本书分析了这种代际冲突如何演变成对传统权威和文化继承路径的挑战。 第三部分:认同的场域——制度、媒体与全球化 本部分将分析将地方性认同“推向公共领域”的关键制度和技术力量。 1. 制度化过程中的身份政治: 第七章探讨了国家(或更广义的政治实体)如何通过法律、教育和福利政策,将某些身份“制度化”,从而赋予其政治资源。这种制度化是双刃剑:它可能带来承认和权利保障,但也可能导致身份的僵化和政治化,使得文化表达必须迎合特定的政治框架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2. 大众媒体与认同的“剧场化”: 第八章研究了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在加速和分散认同构建中的作用。身份叙事不再仅仅通过仪式和口头传统传播,而是通过短视频、网络论坛和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快速的生产、消费和修正。这导致了认同的“剧场化”倾向——个体和团体必须不断地在网络空间中“证明”其身份的真实性与重要性。 3. 全球化背景下的“挪用”与“适应”: 最后一章以全球化和跨国流动为背景,考察了族群认同如何在面对全球资本、跨国劳工流动和文化商品化时,展现其适应性。我们分析了“文化旅游”和“身份商品化”对地方实践的复杂影响:一方面,它可能为族群经济带来机会;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将深刻的文化内涵简化为可供消费的符号,造成认同的“漂白”。 结语:迈向流动的未来 本书的结论并未试图提供一个关于“最终认同”的答案,而是主张接受认同的永恒未完成性。在当今世界,任何声称已“完全实现”或“固定”的族群认同,都面临着内在瓦解或被外部力量吞噬的风险。真正的韧性在于其不断适应、吸收外部刺激并内部重塑自身的能力——这便是“认同的炼金术”的最终精髓。 本书适合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以及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族群关系、身份政治和文化变迁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认同:理论与实务
第三章 基督宗教与族群认同的形塑
第四章 台湾新正名族群认同的建构与挑战
第五章 太鲁阁族认同的建构与路径
第六章 撒奇莱雅族群建构的历程与难题
第七章 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认同路径的比较
第八章 结论:兼论对本土认同研究的省思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认同的路径: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的比较研究》,光是这八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关于文化、历史与身份的宏大画卷。我对原住民文化一直怀有敬意,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他们如何坚守与创新,如何定义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这两个名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记忆。作者以比较研究的视角,将这两个族群并置,无疑是为了揭示他们之间既可能存在的共性,又可能存在的独特之处。我猜测,书中会深入探讨他们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祭祀仪式、语言特征,以及他们在面对历史变迁、外来文化冲击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这种比较,应该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是什么样的因素塑造了他们各自的“认同”,又是什么样的“路径”引领着他们走向未来。我渴望从中读到关于族群故事的鲜活细节,关于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定位自身,以及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生命力。

评分

“认同的路径”这个词组,直接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根”的思考。《认同的路径: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的比较研究》,单单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学者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我对台湾的原住民历史和文化一直抱有深切的关注,尤其对他们如何在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维系和重塑自己的文化身份感到好奇。撒奇莱雅族和太鲁阁族,这两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原住民族群,在书中被置于一个比较研究的框架之下,这本身就暗示着一种深入的、多维度的审视。我预想,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族群表面特征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挖掘他们各自在社会结构、语言、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乃至在与外界互动过程中的历史经验,这些都构成了他们独特“认同”的基石。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在相似的外部压力下,不同的文化群体可能展现出怎样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这些古老的族群是如何在传承传统与接受现代化的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或调整他们的“认同路径”。或许,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传统知识的复兴,或者关于青年一代如何重新连接祖先的叙事,这些都能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生命力的顽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它的面纱。《认同的路径: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的比较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课题,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关于“归属感”的深刻探讨。我总觉得,一个族群的认同,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系深埋在历史的沃土之中,枝干则伸向充满未知的未来。撒奇莱雅族和太鲁阁族,这两个名字代表着台湾原住民文化中独特而璀璨的篇章。我猜测,书中会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剖析这两个族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怎样的独特文化印记,又在哪些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研究的视角,无疑会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透过这两个具体的范例,去窥见更宏大的关于身份构建的社会学原理。我会仔细阅读书中关于他们社会组织形态、祭祀仪式、神话传说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描述,并尝试在这些具体的文化元素中,寻找支撑他们“认同”的内核。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当外部世界不断涌入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时,他们是如何权衡取舍,又是如何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保持文化的活力与延续性。这种研究,让我看到了对生命本质的追寻,对文化传承的敬意,以及对人类多样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认同的路径: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的比较研究》,光是“认同的路径”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条探索个人、群体乃至文化如何形成和演变的轨迹。我一直对原住民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他们的身份认同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与重塑,更是我非常好奇的。撒奇莱雅族和太鲁阁族,这两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象,以及世代相传的古老歌谣和生活智慧。比较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学术视角,它意味着作者并非仅仅是单方面地描述,而是要在两个族群之间建立联系、找出异同,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他们认同形成的独特性与共性。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他们各自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是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又吸收融合、不断演变的。这种比较,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在多元文化碰撞的当下,不同族群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认同路径”,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挣扎、坚持与创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传统节日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新的意义,或者某个古老的传说又是如何被年轻一代重新解读和传承的。这样的研究,不仅是对原住民文化的梳理,更是对“我们是谁”这一永恒追问的深刻回应。

评分

《认同的路径:撒奇莱雅族与太鲁阁族的比较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股学术的严谨和人文的温度。我总觉得,理解一个族群的“认同”,就像是在绘制一幅复杂的地图,上面标记着历史的河流、文化的山脉、信仰的湖泊,以及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而“路径”这个词,更是为这份地图增添了动态的维度,它暗示着这种认同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撒奇莱雅族和太鲁阁族,这两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代表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作者将这两个族群置于比较研究的框架之下,无疑是为了挖掘出他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相似挑战与迥异应对。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他们各自的社会组织、经济模式、祭祀习俗,以及在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时,是如何在守护自身文化的同时,又融入、调整,最终形成各自的“认同路径”。这种比较,我想不仅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族群,更能为理解更广泛的文化认同现象提供宝贵的视角。或许,书中会讲述一些关于古老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或者关于族群记忆如何在代际间传递的故事,这些都将是引人入胜的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