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会重视身心障碍者的福利。我们的社会正朝着积极关怀身心障碍者的方向前进,政府为谋求身心障碍者的福祉,维护其权益,重视其就医、就养、就学、就业的需求,而订颁「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推展各种障碍者福利服务,作为值得肯定,然而,尚未臻完善,有志者仍有前瞻阔步的空间。本书以社会福利学的立场来探讨身心障碍者福利的理论与实务,架构完整,论述周延,值得学习者、研究者及施政者参考。
作者简介
江亮演
学历
日本立正大学社会学博士
日本庆应大学社会学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学学士
曾任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国立空中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
长荣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玄奘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所)讲座教授
现任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所)兼任教授
玄奘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所)兼任教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身心障碍者的定义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的意义与发展
第三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的重要性
第二章 身心障碍者福利课题与理念
第一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之课题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的理念
第三章 身心障碍有关理论
第一节 社会观点理论
第二节 影响家庭理论
第三节 影响个人的理论
第四章 身心障碍者的成因与其特征
第一节 肢体障碍的成因与其特征
第二节 智能障碍的成因与其特征
第三节 其他障碍的成因与其特征
第五章 身心障碍者福利服务政策与立法
第一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服务政策
第二节 我国身心障碍者福利政策
第三节 我国身心障碍者福利之立法
第四节 我国身心障碍者福利政策与立法之展望
第六章 身心障碍者疗育之福利措施
第一节 身心障碍儿童之疗育(疗养与教育)福利
第二节 我国的特殊教育实况
第七章 身心障碍者的在宅生活、社区福利与社会生活环境
第一节 身心障碍者在宅福利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我国身心障碍者的生活照顾
第四节 身心障碍者的社会与生活环境之障碍
第五节 营造障碍者安全舒适之福利生活环境的市镇
第八章 身心碍障者的就业服务
第一节 身心障碍者的雇用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的福利性就业
第三节 我国身心障碍者的就业服务
第九章 身心碍障者的社会行动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社会行动
第二节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三节 身心障碍者的社会行动、社会运动与组织
第四节 身心障碍者的权益倡导
第十章 身心障碍者福利的人力与资源
第一节 社区生活的障碍者之相谈对象或照(介)护者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机构的人员
第三节 社会工作师与照顾福利师
第四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与其工作团队
第十一章 先进国家的身心障碍者福利动态与服务措施
第一节 世界行动计画规划与障碍者的正常化
第二节 旧社会主义国的问题与福利先进国的苦恼
第三节 落实正常化及差别禁止与预算
第四节 亚洲、太平洋1993 ~ 2002年的障碍者10年发展
第五节 先进国家的身心障碍者福利服务措施
第六节 我国身心障碍者的福利服务措施
第十二章 身心障碍者福利的实务与方法(技巧)
第一节 社区化概念与社区身心障碍者福利措施之目的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支持性需求及运用性需求的评估
第三节 身心障者福利服务类型
第四节 身心障碍者个案管理
第五节 特殊教育早期疗育与个别化家庭支持及教育计画
第六节 身心障碍者的社会重建服务
第七节 身心障碍者的职业重建服务
第八节 无障碍环境与辅具服务
第九节 身心障碍者在宅(家庭)服务
第十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服务的成果评鑑与管理
第十三章 身心障碍者福利的未来与展望
第一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之理想目标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福利计画之推进
参考文献
附录
刚收到这本《身心障碍者福利 增修二版 2012年》,迫不及待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厚实得令人安心的纸张和精美的封面设计,一看就觉得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身心障碍者的权益保障议题深感兴趣,也关注过不少相关政策和新闻,但总觉得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从目录上看,就涵盖了从身心障碍者定义、分类,到各类福利服务的详细介绍,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以及福利体系的演变与发展。特别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社会模式”与“医疗模式”的辨析,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心障碍者在社会中的定位,以及福利政策背后的理念转变。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体现在实际的福利政策和执行中的,例如,我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无障碍环境”的构建,以及对于不同类型身心障碍者,如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障碍等的福利服务,是否能够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身心障碍者福祉的大门,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知框架,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提供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的基层民政工作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们每天都在与身心障碍者群体打交道,处理他们的各种福利申请、提供咨询服务,但有时候,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瓶颈。《身心障碍者福利 增修二版 2012年》在2012年进行增修,我猜测,它应该是在吸取了前些年福利政策实施中的经验教训后,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如何处理“福利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差异”的问题的。虽然国家层面有统一的政策,但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服务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会直接影响到身心障碍者所能获得的福利水平。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弥合这种区域性差距的建议,或者如何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福利政策的案例?此外,对于“经济援助”部分,我非常关心其详细的评估标准、申请流程以及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解释这些复杂的规定,一本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的著作,将极大地便利我们的工作。
评分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来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身心障碍者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过去的认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但《身心障碍者福利 增修二版 2012年》中的“增修”部分,很可能代表了社会观念的进步,将重点从“施舍”转向“赋权”和“权利保障”。我希望书中能够详述,在2012年这个时间点,我国在推动身心障碍者权利保障方面,有哪些新的法律条款、政策举措,或者国际公约的影响?书中对于“融合教育”和“社会参与”的探讨,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如何让身心障碍的孩子能够融入普通学校,如何为成年的身心障碍者创造更多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些都是关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让普通人也能从中找到参与和贡献的途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次对我国身心障碍者福利体系的深度剖析。从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到2012年增修版的出现,其间的政策演变和社会观念的进步,都贯穿其中。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康复服务”的论述。以往的认知中,康复似乎更多侧重于医疗手段,但这本书的增修版,特别是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很有可能已经融入了更多以人为本、支持性服务的理念。我想探究的是,书中是如何定义“康复”,它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恢复,更包括了社会参与、职业康复、心理支持等多元化的维度。例如,书中是否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的康复服务机构设置、服务内容和质量评估标准?对于那些因身心障碍而面临就业困难的群体,书中是否提供了相关的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和社会企业发展方面的案例和政策建议?我尤其好奇的是,对于因年老、疾病等原因新产生的身心障碍者,这本书的“增修”部分,是否有相应的政策和支持力度的调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信息传递,更在于它能够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福利发展脉络,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政策的合理性,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
评分坦白说,作为一名社会工作领域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清晰梳理身心障碍者福利政策发展历程、并对其核心概念进行深度解读的教材。这本《身心障碍者福利 增修二版 2012年》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对其中关于“社会支持系统”的部分尤为感兴趣。身心障碍者的福祉,绝不仅仅依赖于政府提供的物质援助,而更需要一个健全、包容的社会支持网络。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和构建这个社会支持系统的呢?它是否区分了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志愿服务以及专业机构的支持?在2012年的增修版中,我期望看到的是,对于如何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身心障碍者服务,如何提升公众对身心障碍者的认知和接纳度,是否有新的理论模型或实践方法被引入?书中对于“个案管理”和“综合服务”的论述,我也非常期待。身心障碍者往往面临多重需求,如何通过有效的个案管理,整合各项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这无疑是提升福利效果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流程,或者成功案例,以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