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知识积累的理论学科,亦是一门生活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不仅可对许多社会现象提出解释,也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各种社会服务范畴。随着台湾社会发展与变迁,社会心理学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日益显现其重要价值。这说明社会心理学具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也产生很大的社会吸引力。
一直以来,本书即试图整合传统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并融入晚近社会心理与社会政策文献的某些新论点。据此,本书再版的较大幅度改变与主要特色包括:1.新增应用社会心理学两章;2.调整再版的各篇章节顺序;3.以关键辞汇补充各章内容;以及4.更新本书内文所附列照片。
作者简介
叶肃科
民国五十一年生,福建省金门县人。
学历: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Tasmania)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博士。
经历:
国立成功大学逸仙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助理
国立空中大学兼任讲师、兼任助理教授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系兼任助理教授
淡江大学教育发展中心通识与核心课程教学组兼任助理教授
东吴大学社会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中国医药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副教授
现任:东吴大学社会学系专任副教授。
着作:《芝加哥学派》、《日落台北城》、《一样的婚姻,多样的家庭》(再版)、《社会学概论》(合着)、《老人与身心障碍福利》(合着)、《五十年来的儿童福利》(合编)、《外籍与大陆配偶家庭问题与政策:社会资本∕融合观点》、《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性别教育:超越两性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合着)、《家庭社会学》(合着)、《老化、照护与社会:社会老年学新论》(合编),以及社会福利服务与比较社会政策领域相关论文数十篇。
第一篇 基本理念
第一章 导论: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篇 个人历程
第二章 社会认知:了解社会生活
第三章 归因历程:社会行为解释
第四章 人际知觉:如何理解他人?
第五章 社会认同:认识社会自我
第六章 态度与态度改变
第三篇 团体历程
第七章 偏见与歧视
第八章 从众、顺从与社会影响
第九章 团体历程:决策与互动
第四篇 人际互动
第十章 两性关系与人际吸引
第十一章 亲密关系与人际关系
第十二章 助人行为:利他与志愿服务
第十三章 愤怒、攻击与暴力
第五篇 应用政策
第十四章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第十五章 社会心理学与环境
序
社会心理学者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方法与理论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生活情境里。其中,最有趣也最常被探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健康、环境、政治、法律与商业等。据此,本书再版的最后两章会将关注焦点摆在健康与环境两个领域的应用社会心理学探究上。健康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产生是因它体认到:健康是生理、心理与社会的问题或状态。当我们理解健康行为的决定因素时,就较容易明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少的人真的实行良好的健康行为?这可能是因为抽菸者自我效能低而认为戒菸太难;不运动者是由于反应效能低而认为仅作运动并不能降低罹患某种疾病之危险;肥胖者是因为威胁知觉低而不觉得体重过重会对其健康造成威胁。
环境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实用的学问,也为传统心理学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关注焦点。在本质上,社会心理学同时关注人类行为的基础与应用问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不仅显示环境会影响人类行为,也意味着人类行为可能对生活周遭的物理环境造成影响。在许多有关社会与心理重要议题的应用研究上,社会心理学者尤其鼓励人们採取友善环境与永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个人的丢垃圾、开车或种树等行为,或许对环境影响不大,但当许多人都如此时,其对环境所产生的累积性影响则不容忽视。最终,这种对环境的影响又会回过头来影响个人生活。研究显示:每个人都有长期追求快乐的基本水准。人们可追求乐活与永续生活方式,而不需牺牲自己真正快乐的事。什么事情会让人快乐?快乐的祕诀又是什么?其实,有些人并不清楚让他们快乐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过于重视金钱、消费与拜金主义,而忽略让他们更快乐的其他社会因素。由此观之,「金钱能否买到快乐」的证据是混淆的。永续发展不仅需考量经济方面的问题,也要考虑人类社会、资源环境与机制等层面的因素。重要的是:永续发展概念体现了一种公平伦理观的新思维。
近五年来,我有机会在东吴大学社会学系与政治学系分别教授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这两门课程。据平常与学生互动的了解,他们普遍觉得:社会心理学似乎比社会学更有趣、活泼且实用。对于作为社会学系专任教师的我而言,这样的说法虽不满意,但可接受;尽管有些震撼与感慨,却也寄予同理心的了解。原来,他们所说的有趣与活泼是因为它同时涉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的领域,加上它又是个人日常生活的体验与社会政策的应用。
一直以来,本书即试图整合传统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并融入晚近社会心理与社会政策文献的某些新论点。据此,本书再版的较大幅度改变与主要特色包括:
(一)新增应用社会心理学两章:本书再版全书计有五篇十五章:第一篇基本理念篇(第一章)、第二篇个人历程篇(第二至第六章)、第三篇团体历程篇(第七至第九章)、第四篇人际互动篇(第十至十三章),以及第五篇应用政策篇(第十四至第十五章)。主要新增的两个章节为第五篇的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与健康、第十五章社会心理学与环境。
(二)调整再版的各篇章节顺序:再版修改幅度最大的地方在于:因为增列第五篇应用政策篇之需要而将初版第十四章扩充且改写成第十四与第十五章。此外,我们也将原有的第十一章团体历程:决策与互动一章调整为再版第三篇团体历程篇内容中的第九章。据此,其后的各篇章节顺序因而有了变动。
(三)以关键辞汇补充各章内容:在全书的相关章节中,我们会针对学生提问或较难理解的关键辞汇尽可能透过举例说明的方式以增补和充实再版内容。譬如说,在再版的内容上,我们已适切的将基模、原型、范例、睡眠者效应,以及反转歧视等重要概念以举例说明的方式补充各章节的内容。
(四)更新本书内文所附列照片:为了让再版内容更趋活泼且生动,本书特别将再版内文的某些照片加以更新。借由再版照片的更新,不仅可进一步的丰富本书内容,也可让读者了解到:这些照片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与社会心理反映的最佳例证。
本书再版的完成要感谢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的所有同仁,以及持续给我鼓励与协助的师长、友人与学生。近五年来,尤其是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社二A学生在修读社会心理学课程时,不时对我的上课内容进行提问与脑力激盪,均促使我有更新与增补本书再版内容的动力。当然,也要感谢内人海娟提供许多相关的宝贵资料,并且不辞辛劳的替我分担照护两位子女之责任,留给作者更宽裕时间以准备本书的再版。本书再版承蒙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发行人洪有道先生的慨允与支持,以及该公司颜秀安小姐的多次联系,在此致上最深的谢意。虽然本书再版的撰写已力求周延完善,但因社会心理学领域广泛且再版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因此,疏漏、错误或词不达意之处必不可免。尚祈读者、先进与同好不吝给予批评指正。
这本《社会心理学(第二版)》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它对“我们为什么会那样做”的根本性追问。我一直觉得,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在逻辑,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关键。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解剖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一一呈现。例如,关于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讨论,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信息处理模型、说服策略以及认知失调的原理,这让我不仅能更好地分析广告和宣传,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如何被影响的。同时,书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比如群体极化、社会懈怠以及合作与冲突,都让我看到了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现实世界挑战方面的巨大潜力。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对“旁观者效应”的深入剖析,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紧急情况下,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群体因素的影响。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更激发了我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清晰的章节划分,恰到好处的图表和例证,都让原本可能沉闷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社会心理学史的简要回顾,让我能够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的。而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因素的章节,则让我看到了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压力、应对机制以及社会支持的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别人”的,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关于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我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构建和维护自我,这部分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也促使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成长。书中对人性的探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不乏感性的共鸣,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文的温暖。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从中获得新启发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人际互动和群体行为的新视角!作为一名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一直充满好奇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现象的读物。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社会心理学(第二版)》时,立刻就被其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所吸引。书中对社会认知、归因理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探讨,让我对为什么人们会形成特定的信念、如何被说服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关于社会影响的部分,无论是从众、服从还是群体决策,作者都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和生活化场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偏见和歧视的分析,它不仅揭示了这些负面现象的根源,还提供了积极的干预策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有理论深度,更有现实意义。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发现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能得到印证,这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内容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的百科全书,充满了值得反复品味的思想火花。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我这种喜欢系统性学习的人量身定做的。从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反应,到群体动力学的演变,再到跨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人际吸引和关系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吸引力的因素,如邻近性、相似性、外貌吸引力,以及亲密关系的维持和发展。这对我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书中还涉及了健康心理学和社会认同的议题,这些内容紧密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健康行为的心理机制,以及群体归属感对个体自我认知的影响。作者的论述严谨,引用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数据,但又不乏人文关怀,使得理论的阐述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对人性的深入洞察。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地将复杂的社会心理学概念,转化成读者能够理解和应用的知识,这种用心程度让我非常感动。
评分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的学术性会过于枯燥,毕竟社会心理学听起来就有点“高冷”。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聊天一样,一点点地引导你进入社会心理学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和融合,让我在理解一个概念时,能够看到它与其他理论的联系,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书中关于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的章节,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帮助别人是出于纯粹的善良,但书里解释了利他主义的进化基础、社会交换理论以及对同情心的强调,让我认识到行为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动机。同样,对于攻击性的分析,也让我理解了环境、生理因素以及认知过程是如何共同作用的。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忍不住去观察身边的人,试图用书中的理论去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的内容扎实,但语言却不失生动,让我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大量的专业术语所困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