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科际整合的科目,其内涵除了心理学、社会学之外,更延伸了哲学、文化人类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工作的概念。学习本科之后,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从出生到老年,个体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之交错影响,进而能掌握个人所处环境的优势,创造个人发展上之契机,充分发展个人之潜能。本书撰写的目的,乃希望提供大学社工、社福等相关科系学生作为进修之参考书,此外,也提供准备报考社工师的考生作为研读的资料。
作者简介
王淑桢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学士
青少年儿童福利研究所硕士
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班肄业
高考社工师及格
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兼任讲师
国立空中大学兼任讲师
黄志成
中国文化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系学士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硕士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教授
序
第一章 绪 论
一、行为的意义
二、行为的分类
三、人类行为的理论基础
四、人类行为的特质
五、环境的意义及种类
六、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七、环境与人类行为互为影响
八、环境影响行为的定则
九、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方法
十、研究伦理议题
第二章 婴幼儿期
一、发展的基本观念
二、婴幼儿之生理特征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情绪的概念
五、游戏的分期(发展)
六、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征与需要(儿童社会化之过程)
七、气质
八、依恋
九、道德行为的发展
十、人格发展
第三章 儿童期
一、年龄界定
二、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
三、儿童的生理特征
四、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因素
五、发展理论
六、儿童期的几个重要议题
第四章 少年期
一、少年的涵义
二、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
三、发展理论
四、生理发展特征
五、情绪发展特征
六、家庭环境对少年行为的影响
七、目前台湾社会对少年造成不利的影响
八、少年同侪团体形成的原因
九、少年的偏差行为
十、中途辍学
十一、少年犯罪
十二、抽菸、毒品、喝酒
十三、霸凌
十四、网路成瘾
第五章 青年期
一、年龄界定
二、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
三、熙海的发展理论
四、相关理论
五、生理发展
六、心理发展
七、社会发展
第六章 中年期
一、年龄界定
二、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
三、中年期的特征
四、面对变迁社会中的议题
第七章 老年期
一、年龄界定
二、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
三、人为何会变老──老化理论
四、身体机能
五、心理特征
六、社会发展
七、退休老化阶段论
八、长寿之相关因子
九、老人的需求
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科际整合的科目,其内涵除了心理学、社会学之外,更延伸了哲学、文化人类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工作的概念。学习本科之后,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从出生到老年,个体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之交错影响,进而能掌握个人所处环境的优势,创造个人发展上之契机,充分发展个人之潜能。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描述行为的意义及分类、人类行为的理论基础、人类行为的特质、环境的意义及种类、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环境与行为互为影响、环境影响行为的定则、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方法及研究伦理议题。第二章〈婴幼儿期〉,分别介绍发展的基本观念、婴幼儿的生理特征、认知发展理论、情绪的概念、游戏的分期、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征与需要、气质、依恋、道德行为的发展、人格发展。第三章〈儿童期〉,撰写内容分别为: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儿童的生理特征、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因素、发展理论、儿童期的几个重要议题。第四章〈少年期〉,其内容为少年的涵义、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发展理论、生理发展特征、情绪发展特征、家庭环境对少年行为的影响、目前台湾社会对少年造成不利的影响、少年同侪团体形成的原因、少年的偏差行为、中途辍学、少年犯罪、抽菸、毒品、喝酒、霸凌、网路成瘾。第五章〈青年期〉,撰写内容分别为: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熙海的发展理论、相关理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第六章〈中年期〉,主要内容包括: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中年期的特征、面对变迁社会中的议题。第七章〈老年期〉,描述赫威斯特的发展任务论、老化理论、身体机能、心理特征、社会发展、退休老化阶段论、长寿之相关因子、老人的需求。
本书撰写的目的乃希望提供大学社工、社福等相关科系学生作为上课的教科书或进修之参考书,此外,也提供准备报考社工师的考生作为研读的资料。
本书涉及内容相当广,撰写之时难免有疏漏或争议之处,还企盼先进、读者不吝指正,则感幸甚。
王淑桢、黄志成 谨识
101年2月14日
我必须承认,在拿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前,我对这个主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甚至带着一丝不屑,觉得无非是些老生常谈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像一位引人入胜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人类行为的迷宫。我惊叹于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复杂和庞杂的知识体系,梳理得如此清晰有序。它让我明白了,个体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土壤之中。书中所探讨的家庭、教育、文化、经济等各种社会因素,是如何像无形的手一样,悄然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甚至是思维方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差异的细致描绘,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常识”,在其他地方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局限性,也启迪了我们对多元化世界的理解和尊重。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令人震惊的发现而停下脚步,陷入沉思,久久无法释怀。
评分这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初读之下,便给人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它并非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却句句切中要害。我翻开它,就好像踏入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器内部,细致地观察着那些驱动着我们行动的齿轮和杠杆。从个体微观的心理机制,到宏观社会结构的塑造,作者以一种近乎显微镜般的精准,剖析了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空泛,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事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显现的。我常常会被书中的某个观点所吸引,然后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观察到的身边人和事,一遍遍地咀嚼。有时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论述而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对某些一直困扰自己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性,我们又是如何在各种无形的力量中被塑造的。这本书的语言也颇有特色,虽然是学术性的探讨,但却避免了枯燥的术语堆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流畅而富有逻辑性的表达,仿佛在引导我一步步地走向真相。
评分我必须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把解锁我内心困惑的钥匙。它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转化成我能够理解和运用的洞察。我之前一直觉得,很多社会现象的发生,似乎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如此强大的、系统性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家庭环境,我们所受的教育,甚至是我们成长的年代,都对我们的行为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关于社会角色的探讨,让我对自己以及身边人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过于刻板地去定义和限制他人的行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社会变迁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分析,这让我对当前社会的一些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智慧,让我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初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便被其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与世界”的史诗。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演变、适应和发展的。我从中看到了人类社会结构的精巧设计,以及这些设计对个体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社会环境视为一个被动的背景,而是强调了环境的能动性,它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对照,惊奇地发现,许多曾经难以理解的社会问题,在这本书的指引下,似乎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例如,书中对群体动力学和从众心理的分析,让我对一些集体性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了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社会现象的能力。
评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启迪。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引导我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人类行为的分析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巧妙地融汇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立体而全面的视角。我从中看到了个体动机与社会需求的复杂博弈,也理解了社会规范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对我们的选择产生影响。书中所引用的研究案例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更具普适性和说服力。我常常会被书中对一些细微之处的观察所打动,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自然”的行为,很多时候其实是社会环境长期塑造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