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台北人平均比台东人多活八年多,而云林若有大台北的医疗条件,每年将少死三成人。面对疾病,医学科技告诉我们有哪些选择,经济学教我们如何选择,社会学则让我们了解为何有些人没机会选择。在医学科技、经济论述蓬勃发展的今日,疾病与医疗的社会学思考该是被赋予更多关怀的时刻。澳洲国立大学Kevin White教授的《医疗社会学》(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Illness)一书,内容包含健康、疾病、医疗等议题,各社会学大师的对话,族群∕性别∕阶级等社会结构∕社会建构观点的阐述,以及各国经验、案例的探讨。由黄有志教授带领的译者群,透过翻译将其介绍给华语世界中关心此一议题的朋友,带给我们相当丰富的视野,重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健康与疾病。
作者简介
Kevin White
.澳洲国立大学 社会学教授
审阅者简介
黄有志
.国立政治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陈竹上
.国立中正大学 社会福利学博士
面对疾病,医学科技告诉我们有哪些选择,经济学教我们如何选择,社会学则让我们了解为何有些人没有机会选择。台湾的面积不大,但各县市、乡镇间却呈现医疗分配不均的窘境,一个台湾两个世界;例如2010年的数据显示:每一位台北市人平均寿命较台东县人多活8年以上,而云林县人若拥有大台北地区相同水准的医疗资源,每年死亡率将降低三成。在医学科技、经济论述蓬勃发展的今日台湾,攸关人类身心灵健康的各层次制度安排与运作皆饱受资本主义追求利润与忽视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侵蚀,为此,本书原着者Kevin White对西方在新自由主义下医疗市场化与公共性式微深刻的批判及强烈的质疑,对当前台湾社会医疗环境的发展格外发人深省与启发。深切盼望本书能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并重新检视全民健保下的台湾医疗制度。
黄有志.陈竹上 于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2012年8月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社会如何影响健康的全新视角。以前我总是倾向于从生理或个人行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但《医疗社会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甚至是我们居住的社区,都在以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健康状况。书中对社会分层与健康不平等现象的深入剖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罗列了数据,更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医疗资源获取、健康生活方式选择以及疾病风险暴露上的巨大差异。我开始反思,很多我们认为是“个人选择”的行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社会结构所引导甚至迫使的。例如,那些低收入社区居民更容易接触到不健康的食物,或者缺乏安全可靠的运动场所,这些都不是他们自己能轻易改变的。作者还探讨了医疗体系本身的社会性,比如医生与病人的权力关系、医疗技术发展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疾病和治疗的理解差异。这些内容让我觉得,医疗并非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肌理之中。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关注“生病”这件事本身,而是开始关注“为什么会生病”以及“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生病”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健康与疾病的认知框架,让我以一种更宏大、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健康议题。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社会学理论的锋芒指向了医疗领域。我一直对社会不公和权力结构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感到着迷,而《医疗社会学》恰恰将这种分析框架运用到了健康与疾病的议题上。它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本身,更是一部关于“谁生病”、“为什么生病”以及“如何治疗”的社会学教科书。作者对医疗话语权的批判尤其尖锐,揭示了在医疗体系中,医生、制药公司、媒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力量是如何通过塑造公众对疾病的认知,来维护自身利益并影响医疗政策的。例如,对某些疾病的“过度宣传”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医疗消费,而对另一些问题的“沉默”则可能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书中对“健康”概念的社会建构性解析也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健康”并非一个普适的、天然的标准,而是深受历史、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它并非仅仅是身体无恙,更包含了社会对个体功能和融入的期望。这本书让我开始警惕那些看似中立客观的医学信息,并鼓励我用更具批判性的思维去理解和评估与健康相关的各种论述。它是一次对现代社会健康观念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医疗社会学》是一次关于“人”的深刻洞察之旅,它让我看到,医疗的边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冰冷的医学数据和理论层面,而是将焦点置于人本身,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它深入探讨了疾病的社会建构性,也就是说,一个“疾病”的标签并非总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往往由社会、文化和政治力量共同塑造而成。比如,某些行为在过去被视为正常,现在却被归类为精神疾病,或者反之。这种视角让我对很多习以为常的医学分类产生了质疑,并开始思考,我们当前对健康的定义是否也受到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书中对医疗化现象的讨论也十分发人深响,它揭示了越来越多的生活体验被纳入医学的范畴,从小小的疲劳到人生的重大转折,似乎都可以用医学术语来解释和治疗。这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过度医疗和不必要的焦虑的担忧。作者以一种兼具学术严谨性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引导读者去审视医疗机构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认知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医疗建议的个体,而是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关于自身健康和医疗选择的思考中来,并且更加理解不同人群在面对健康问题时的不同处境。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健康”这个概念,它让我明白,健康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生物学现象,而是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经济条件以及权力关系紧密相连。作者以一种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结构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健康轨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疾病污名化和健康歧视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社会偏见是如何给那些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带来额外的痛苦和不公。此外,这本书还探讨了医疗体系本身的运作逻辑,以及它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它不仅分析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更关注了医疗机构如何通过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来塑造和管理我们的身体和行为。作者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医疗化的趋势,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过度干预和对日常生活体验的医学化解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能够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社会意义和复杂的人类经验。它鼓励我以一种更具反思性的态度,去面对和理解与健康相关的各种社会议题。
评分《医疗社会学》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社会因素对个体健康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之前从未想过,我的社会身份、职业、甚至我所居住的街区,都可能成为影响我健康状况的潜在因素。这本书就像一位细致的观察者,带我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肌理之中,去发现那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健康决定因素。作者对健康不平等现象的梳理,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群体在健康结果上的巨大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结构之中。书中对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探讨,让我体会到,即使在发达的医疗体系下,依然存在着许多因为地理位置、经济能力、语言障碍或歧视而无法获得及时有效医疗救助的人群。这让我开始思考,医疗的公平性究竟该如何实现。此外,本书对医疗化现象的分析也引人深思,它揭示了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医学化”处理,仿佛医学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这其中潜藏着怎样的风险和误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个人层面,而是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和环境层面,并且更加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在健康议题上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