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非常关注学科本身的历史演变,本书作者巴纳德撰写了这本清晰、持平、且明确判断的教科书,追溯了各种理论与思想学派的系谱,并思索在评估这些理论时涉及的问题。本书内容涵盖了人类学的先行者;各种型态的演化论;传播论与文化区理论;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行动中心理论;过程学派与马克思论观点;相对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诸多面向;以及晚近的诠释论与后现代论观点。本书原版于2000年出版,可让读者回顾人类学从先行者至今约三个世纪的发展,并以此为立足点,思索21世纪的人类学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巴纳德(Alan Barnard)
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着作包括《亲属研究的实践》(Research Practices in the Study of Kinship)(与 Anthony Good 合着, 1984)、《非洲南部的狩猎畜牧者》(Hunters and Herders of Southern Africa)(1992)、《人类学与布须曼人》(Anthropology and the Bushman)(2007)、《社会人类学与人类起源》(Social Anthropology and Human Origins)(2011)。并与Jonathan Spencer 合编《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2010(1996))。
译者简介
徐雨村
加拿大亚伯达大学人类学博士(2012)。译着包括《文化人类学》(巨流,2009)、《文化人类学经典选读》(桂冠与国立编译馆合作发行,2007)。
序
本书开始于一门人类学理论课程的授课笔记,但它已演变成非常不同的东西。在几番努力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我反覆修改自己对人类学理论的论证,从各种角度着手,包括观念史、国家传统与思想学派的发展、个别学者的影响力,以及他们引入这个学科的新理论观点。这本书就是最后的成果,相信这是一个独特但折衷的取向,并成为在各式各样的人类学理论书籍中,最能让读者理解的一本。
我的目标就是呈现人类学思想的发展,对应着这样的一个背景,人类学家所具有的不断聚合与分歧的研究兴趣,每位人类学家都有自己的假定与问题。例如,鲍亚士将文化视为一个共享的知识体,而芮克里夫布朗则将社会视为各种关系所构成的一套相互串连的关系组合,两人迥异的思考方向所导向的问题就有极大不同。当今人类学家始终对这两人表示敬意,即使我们的问题与假定可能又有所不同。本书的内容组织兼具主题与时间先后顺序的成分,一方面我尝试同时强调人类学思想的连续性与转型过程;另一方面则突显从过去到现在的伟大人物影响。就这两方面相关的内容我也强调分裂,好比当人类学家改变了他们的问题,或驳斥他们的旧有假定时;或是经常发生的,当他们拒斥跟自己最直接关联的前辈学者时。最引人入胜的主题就是在这些连续性、转型与分裂背后的个人及社会理由。
对于尚未具备人类学史知识的读者,我在每章结尾提供了建议阅读书目,并在附录提供了名词解释,本书内文提及的绝大多数作者的生卒年分。极少数没有明确标明其出生年分的学者,主要是较年轻且健在者。我也在引用书目当中,列举各书第一版的出版年分(以方形括号□□表示),以及引用的最近版本。无论我在本书什么地方引用了一篇文章,方形括号中的年分就是这篇论文最初出版的年分。在引用书目中,以方型括号圈起的单一年分就是这篇文章以原来语言首次发表的年代;在方形括号之中的一个范围的年分,就是在我所引用的一本选集当中,所有论文的原先出版年分。
有许多人协助我增进这本书的内容。乔伊.巴纳德(Joy Barnard)、艾莉丝.吉恩.克莱因(Iris Jean-Klein)、查尔斯.杰卓列吉(Charles Jdrej)、亚当.库帕(Adam Kuper)、洁西卡.库帕(Jessica Kuper)、彼得.史卡尼克(Peter Skalnik)、迪米特里.辛吉拉尼斯(Dimitri Tsintjilonis)等人,以及三位匿名审查人全都提供了有所助益的建议。我的学生也提供了协助,他们不仅提出了最佳问题,更引导我注意那些确实重要的议题。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更多地集中在它对人类学思想史的梳理上。我一直认为,理解一门学科,必须从它的源头和发展脉络开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学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理论范式。比如,启蒙运动的思想对早期人类学有何影响?殖民主义又如何塑造了人类学的早期议题?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对那些早期的人类学家们进行深入的剖析,了解他们的研究背景、学术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局限。同时,我也非常关注理论的演变。比如,从演化论到传播论,再到结构主义、解释人类学,以及后来的后现代转向,这些理论的提出,是如何回应前人的不足,又是如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理解人类学理论的“前世今生”,并能够分辨出不同理论的核心观点和适用范围,从而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学术范儿,简约大气,让我对内容充满期待。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在人类学发展的早期,那些西方学者们是如何看待“他者”的?他们的观察是否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书里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原始”或“落后”的文化,是如何在后来的研究中被重新解读和尊重的?我希望看到,这门学科是如何一步步摆脱殖民主义的阴影,是如何发展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视角。同时,我也很关心书中对理论部分的阐述。比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等,这些理论在解决人类社会问题上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批判,并共同推动着人类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用生动而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理论梳理清楚,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人类学思想的演变轨迹,理解不同理论流派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贡献,从而形成自己对人类学理论的独立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几个大字,一开始就抓住了我。我一直对人类是如何从古至今演变的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社会的思想和观点。翻开书,我希望能看到一部详尽的史诗,记录下那些伟大的先驱者们如何一步步探索未知,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起这门学科的基石。我期待着那些如马林诺夫斯基、弗朗茨·博厄斯、列维-施特劳斯等巨匠的生平轶事,他们的田野调查如何充满了艰辛与惊喜,他们的理论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孕育、碰撞、又被修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人类学研究者们那种探索精神的炽热,那种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深深敬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隐藏在各种习俗、信仰和制度背后的深刻意义。我设想着,读完这本书,我将能清晰地梳理出人类学发展的脉络,理解不同学派的核心观点,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我们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洞察。这本书,应该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对人类文明深刻的致敬。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它在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人类学作为一个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无疑是其核心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阐释那些对人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理论,比如,我非常好奇结构主义人类学是如何将语言学的方法引入文化分析的,以及它在理解神话、亲属关系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同时,我也想了解,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人类学理论带来了哪些颠覆性的冲击,它们是如何挑战宏大叙事,强调多元视角和地方知识的。另外,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对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如文化、符号、权力、主体性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辨析,帮助我理解这些概念在不同理论框架下的含义和演变。更重要的是,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不同理论之间的对话和张力,让我看到人类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争论和反思中向前发展的。这对于我构建自己的学术视野,理解人类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至关重要。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去翻阅目录,想看看它涵盖了哪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核心理论。我特别希望里面能有关于人类学研究方法论的详细介绍。毕竟,人类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独特的田野调查方式。我想知道,人类学家们是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建立信任,如何进行访谈和观察,如何记录和分析数据。有没有一些经典的田野研究案例被提及?比如,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参与式观察”,或是其他学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入研究。这些故事,如果能生动地展现出来,我想会非常有启发性。另外,我对理论部分也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文化相对主义、普遍主义、以及文化变迁的理论。我希望这本书能解释清楚,这些理论是如何被提出、被论证,又如何被修正的。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文化会发展出如此差异化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又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文化的演变和传播?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深入理解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入门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