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林明雄
现职:宏慈疗养院主治医师
刘时宁
现职:文信诊所精神专科医师
刘慧卿
现职:宏慈疗养院院长
许豪沖
现职: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精神科主任
张凯理
现职:桃园荣民医院精神科主任
富(木坚)公一(Koichi Togashi)
现职:纽约自体心理学训练研究基金会(TRISP)训练及督导分析师,甲南大学教授,执业临床心理师,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IAPSP)评议委员,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杂志(IJPSP)编辑
主编序
自体心理学在台湾2011
满10年了!谁能想到「自体心理学研讨会」竟然已经办满10年而未停歇!不论风雨或寒流,每年依旧吸引至少50位的听者前来参与这场默默耕耘的自体心理学的研讨,从上一届起,更增加一名来自日本、自体心理学爱好者富(木坚)公一医师(Dr. Koichi Togashi)与我们一起研习与交流。
这10年我们共发表56篇论文,有针对Kohut的自体心理学重要概念的深入探究,并将之与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相似概念比较;有针对自体心理学或精神分析重要代表人物的介绍与专书导读;也有针对精神分析理论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究。
我随着这些主题的探究,从陌生、艰涩的专有名词,不知觉中走向似懂非懂的理解与偶而的共鸣。原来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竟是与复杂而有时令人困惑的心理治疗实务工作有着平行的意涵:不懂时,总想往下探究;而懂了,则有着豁然开朗之成就感!是否这就是它们令人困惑却又深深吸引心理治疗实务者的迷人之处?
真的很不容易能如此稳稳地进行了10年。我看到这群讲者──精神科医师们从严谨的自体心理学核心概念的探究,到与实务工作中相互唿应的共鸣;从单一理论探讨,到灵活而有弹性地松开自体的框架,他们的讨论,总是逐步回到心理治疗实务工作的核心概念反思。
这不是大众易懂的热门研讨会,而是一场场带点冷门、需要细心品尝,才能感受到每篇论文背后的用心与对心理治疗工作的热情温度的研讨。
走了10年了!不知道下个10年是什么?自体心理学研讨会还会继续走下去吗?若您关心,请跟我们一起来!
王丽斐 谨志于
台湾师大
22012年12月
这套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理论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作者在书中探讨的关于“自体”的议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我价值的来源。我过去常常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内在力量来自于对自我的接纳和肯定。书中的许多洞见,都如同闪电般划破了我长久以来的认知盲区。例如,关于“无意识的冲突”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决策,以及“防御机制”如何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这些都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我发现,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的工具书,而是一段需要耐心和反思的旅程。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和感悟,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被触及的角落,也指引着我,如何去修复和滋养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评分坦白说,初拿到这套书时,我有些犹豫。我对精神分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担心过于艰深的理论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我的担忧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述方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复杂晦涩的心理学概念,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每一章都像是在为前一章打下基础,又在为后一章铺垫。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不同学派理论的融合与辨析,他不仅介绍了各种理论的核心观点,还指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这让我能够形成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辩证的认知体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混沌的迷雾中,终于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内心充满了对自我成长和理解世界的期待。
评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深沉的蓝色搭配烫金的标题,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又带着一丝神秘感,仿佛在召唤读者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世界。我一直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难以找到真正引人入胜、又能触及核心的读物。看到这套书的系列标题,我立刻被吸引住了。“讲台”二字,暗示着一种传授、启蒙的意味,而“自体心理学”等字样,则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尤其好奇,在“之十”这个序号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层层递进、不断深化探讨的内容。是关于自我认同的危机?是爱的多种形式?还是关于在关系中如何找到安宁与成长?我设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善于将复杂理论转化为生动语言的导师。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像坐在一个充满智慧的讲台上,聆听一场关于心灵奥秘的精彩讲座,开启一段与自己内心更深层次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作者并非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教导”读者,而是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引领我们一步步走进自己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困扰我许久的迷思,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解答,或者至少,找到了理解问题的全新角度。书中的语言流畅而富有力量,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雕细琢,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镜映”和“理想化移情”的阐述,它们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我们在与他人互动中,如何无意识地投射出自己内在的需求,又如何从他人那里寻找自我价值的确认。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理解与被理解的重要性。
评分读了这套书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又像是潜入了一片深邃的心灵海洋。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视角,将精神分析的各个流派,特别是自体心理学,进行了清晰而富有层次的梳理。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在作者的笔下被剥离出深层的心理动因,让我不禁反思自己过往的行为模式,以及那些潜藏在意识之下的渴望与恐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时,并没有拘泥于术语的堆砌,而是巧妙地运用比喻、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即便是没有深厚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其中的精髓。读到关于“自体客体”的章节,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需求,并非是病态的表现,而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人性本身的包容与理解,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和鼓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