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一章 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
前言
每个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存在缺损、贫穷、不幸、灾难等事故,或风险。有人出生即带着罕见疾病,或是身体功能与结构缺损而来;有人落地时就在贫困家庭;有人长大时或因失业、事业经营事业失败而贫困;有人被家庭暴力或虐待;有人老弱、病残、孤苦,乏人照顾;有人被贩卖为奴工或娼妓;有人被歧视,或被压迫而失去公平的生存机会;有人因意外事故或天灾地变致家破人亡。这些人在工业革命与现代民主政治发达之前靠家族、宗教、邻里、贵族、封建地主、员外、仕绅的慈善施舍过活;在现代社会则靠社会福利体系维持基本生活。
这些事件有可能发生在妳我的身上,或者落在我们的周遭,它影响到每个家庭的生活,关系到每个人的福祉。作为一位现代公民,我们该怎么办?这就是本书的重点,关切每个人生活得好不好。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福利
壹、定义社会福利
在还没有现代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概念之前,通常都使用福祉(well-being)来描述人民的生活好不好。福祉指涉人们过得有多好(how well people are)(Dean, 2006)。民不聊生就是没有福祉,安居乐业就是有福祉。
英文的welfare类似于德文的wohlfahrt,挪威文的welferd,西班牙文的bienestar,法文的bien-être,都是指涉日子过得很好(well to be)。这些字眼都是正向的,如同英文中来自拉丁文的利益(benefit)一般(Van Wormer, 2006)。因此,福利通常与给付(benefits)相关连。但是,在某些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如美国,社会福利有被污名化的嫌疑。社会福利的受益者往往被说成是福利依赖者(welfare dependency)。这与美国把社会福利等同于对老弱妇孺的救助有关。
英文社会工作辞典将社会福利界定为「一种国家的方案、给付,及服务体系,用来协助人民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与健康需求,此乃社会维持的基础。」(Barker, 2003)。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福利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福祉。福利指社会做了些什么,使人们得以过得更好。因此,社会福利的定义包括两个重要的面向:人们从社会得到什么(方案、给付、服务)?他们的需求(社会、经济、教育与健康)被满足到何种程度?(Kirst-Ashman, 2007)
生活过得有多好,其实是一个颇难计量的经验。好生活通常包含几个重要的内涵:快乐(happiness)、安全(security)、喜好(preference)的实现、需求(need)的满足,以及相对比较(relative comparison)之下生活没有比别人差。这些指标呈现的满意度越高,表示福利越好;相反地,即是不福利(dis-welfare)。即使如此,它还涉及几个相对的概念:主观(subjective))感觉满足或客观(objective)测量出来的满意;普遍(universal)需求的满足或相对(relative)需求的满足;个人(individual)喜好被实现或集体(collective)感到满意。这是福利理论要探讨的课题(Fitzpatrick, 2001)。
贰、社会福利政策
有了上述的定义,就不难理解什么是社会福利政策(social welfare policy)了。有时它与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被交互使用。其实,这是两个可以区辨的概念(Popple and Leighninger, 2008)。美国的社会政策学者吉尔(Gil, 1992)定义社会福利政策为「社会对特定的社会需求或问题,如贫穷、儿童不当对待(child maltreatment)、低品质住宅等的回应」。而社会政策则是指「型塑整体社会的生活品质,人民的生活条件,及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努力。」另一位美国的社会政策学者芮恩(Rein, 1970)指出社会政策「不只是社会服务,还包括农业、经济、人力、财政、环境发展、以及社会福利政策等产生的社会目的与后果,均属社会政策的主题。」显然,社会政策比社会福利政策宽广,且层次更高。
社会政策不只是一种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虽然它与公共政策界线并不明确;它还是一门学科训练(discipline),及研究领域(field of study)(Rein,1970; Alcock,2003)。学科训练是指本身具有理论传统与严谨的研究焦点,如同社会学或经济学。欧洲许多社会政策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就是将社会政策视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研究领域则是指各种不同学科训练背景的人选择社会政策作为特定的研究旨趣,如社会学者、经济学者常以社会安全、社会保险作为研究领域。此时的社会政策比较像是被其他学科研究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