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讨都市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中透过国际赛事活动和艺术文化节庆等都市文化策略运用,汇聚既有凝视能量、文化资本,并结合都市既有的文化政策,重新诠释、转化在地文化,展现都市的全球和在地文化形象,成就全球都市的在地文化治理与文化的核心策略。
全书借由2009年高雄世运会、2009年台北听奥、2008年北京奥运、2007年广州少数民族运动会、高雄货柜及钢雕艺术节、西班牙法亚节、纽澳良狂欢节、欧洲文化首都、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等都市文化策略实务,分析都市规划者(及都市治理体系中的能动者)如何在艺术文化治理的场域和网络中,借由官方和民间的组织网络,凝聚在地市民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认同与归属,呈现的不同都市的国家文化意象、风貌,以及反思性地分配都市中既有以及额外获取的权力与资源。
作者简介
刘俊裕
英国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国际史暨国际文化研究博士,现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副教授。曾任文藻外语学院国际事务系主任、国际事业暨文化交流研究所筹备主任,文建会「文化基本法」草拟小组与谘询委员。专长为文化政策与治理、欧洲文化研究、文化全球化、世界文化史。目前研究主轴为「文化政策与治理的再东方化」和「台湾艺术文化治理的网络」等议题。
第一篇 总论:都市文化治理与文化策略
第1章 全球在地文化:都市文化治理与文化策略的形构
第2章 都市文化治理:文化的操控与反抗
第3章 都市文化策略:国际节庆、活动与文化形象
第二篇 都市文化策略实践(一):赛事活动
第4章 2009年高雄世运会与都市文化策略之运用
第5章 2009年台北听奥与城市文化行销
第6章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与国家文化形象之分析
第7章 2007年广州少?民族运动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三篇 都市文化策略实践(二):艺文节庆
第8章 高雄国际货柜及钢雕艺术节与都市文化形象之形塑
第9章 节庆收编的可能性?以西班牙法亚节为例
第10章 纽澳良狂欢节的奇观文化与权力、资本形构
第11章 欧洲文化首都之文化形象体现:以格拉斯哥与利物浦为例
第四篇 全球都市文化策略的反思
第12章 从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探讨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治理
第13章 欧洲文化首都之文化形象与认同分析
第14章 都市欢庆活动的操控与反抗
第15章 全球都市文化策略:理论与实务的反思
这是一本真正引人入胜的书!我一直对都市如何通过文化活动来塑造自身形象感到好奇,而这本书简直就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节庆和赛事活动,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活动背后的治理逻辑和策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化治理”这个概念的阐释,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文化”只是“装饰品”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文化活动背后庞大的规划、执行和资源整合能力。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不同城市在制定文化策略时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承,如何吸引国际目光的同时又不失本土特色。书中案例的选取也十分多元,从威尼斯双年展这样享誉全球的艺术盛事,到一些新兴城市精心策划的小型文化节,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身边正在发生的各种文化事件,不再是简单地去“看热闹”,而是去思考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它们最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让我对都市的活力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将宏大的理论框架落地到生动的案例分析中。我被书中关于“文化策略”的论述深深吸引,尤其是如何将文化活动转化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作者在分析不同城市文化节庆的成功之处时,着重强调了其独特性和创新性,以及如何将其与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例如,书中对某些城市如何利用体育赛事来重塑城市形象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体育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种强大的文化载体。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文化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比如文化同质化、过度商业化以及社区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模式,帮助我理解了文化活动是如何成为现代都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意识到,任何成功的文化活动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和精细化运作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摩天大楼和繁华街区,更在于它所孕育和呈现的独特文化。而这本书,正是从“文化治理”和“文化策略”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书中关于“都市文化形象”的论述,让我对“品牌”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在城市发展中同样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对大量国际案例的梳理和分析,阐述了不同城市如何巧妙地利用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等手段,来构建并传播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从而吸引居民、游客乃至投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策略”二字的深入挖掘,它不是简单的“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如何做得更好”的系统性思考。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论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城市规划师进行对话。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被“艺文节庆”和“赛事活动”这些关键词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轻松的介绍性读物。然而,读下去之后,我才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都市文化治理”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它不只是告诉你“有什么”活动,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有这些活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来达成特定的城市目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化策略”的拆解,从目标设定、资源调配到执行评估,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作者在分析不同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时,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某些城市如何通过举办设计周来吸引创意人才,或者如何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业。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文化活动在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的巨大潜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更是在学习如何“读懂”一个城市,以及如何“塑造”一个城市。
评分这本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来理解城市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经济或基础设施的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文化”这一更为核心和持久的驱动力。我被书中对于“文化治理”的探讨深深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文化活动并非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策划、有效管理和持续投入。作者在分析不同城市如何通过艺文节庆和赛事活动来塑造其独特魅力的过程中,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都市文化形象”的解读,它不再是单一的标签,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事件和体验,逐渐构建起来的立体感知。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城市文化现象,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智慧和策略。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思考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启迪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