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精简版 中文第一版 2012年

心理学概论:精简版 中文第一版 2012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概论
  • 教材
  • 精简版
  • 中文
  • 2012
  • 心理学入门
  • 基础心理学
  • 大学教材
  • 心理学导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心理学概论:精简版》除了对于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以外,还希望能将心理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本书提供许多专栏文章,例如「动动脑」让读者可以从生活中发现心理学,并根据主题介绍国内的许多心理学着作;「在地人心理学」则介绍许多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让读者更清楚心理学在台湾的发展。为了配合教学,本书还增加了「课堂活动」、「回家作业」,借由生活体验来了解心理学的世界。

  这本书是一本自我探索的好工具,它将会带着你一起探索你的心理世界。开始你的心理之旅吧!

作者简介︰

黎士鸣

  现职 信安医院心理室主任

  学历 国立成功大学行为医学研究所硕士

  专长领域
  团体心理治疗
  人格心理衡鑑
  健康心理学
  正向心理学

陈秋榛

  现职 信安医院临床心理师

  学历 中正大学临床心理所硕士

  专长领域
  认知功能复健
  正念心理治疗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领域的图书简介,旨在全面介绍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历史发展、主要流派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但内容上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籍。 --- 《心智的奥秘:当代心理学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心理学知识框架。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思想、情感和行为驱动的世界中,理解这些内在机制不仅是学术探索的需要,更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优化人际交往的关键。《心智的奥秘:当代心理学前沿探索》 并非仅仅是对基础概念的罗列,而是一次对人类心智复杂性、适应性与局限性的全面考察。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过去数十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精炼与整合,力求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以清晰、富有洞察力的叙事方式,引导读者穿越学科的广阔领域。 第一部分:心理学的基石与历史脉络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当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我们追溯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历程,探讨了结构主义、机能主义等早期思潮如何塑造了学科的初始形态。 历史的演进:从哲学思辨到实证科学 我们详细剖析了冯特(Wundt)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里程碑意义,以及詹姆斯(James)等人如何将关注点转向心智的功能性。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介绍了行为主义的兴起与革命性影响,特别是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的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我们深入分析了行为主义的贡献——对可观察行为的严格测量——同时也批判性地讨论了其在解释内在认知过程方面的局限性。 人本主义的崛起与挑战 面对早期学派的局限,我们详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探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中心疗法。这部分强调了“自我实现”的潜力,将研究焦点从病态转向了人类的积极潜能与成长。 第二部分:认知革命与信息处理模型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认知革命”。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之一,系统阐述了心智如何获取、存储、处理和使用信息。 感知与意识的构建 我们从神经科学的基础出发,探讨了感觉器官如何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以及知觉系统如何通过组织、解释和建构,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成为一个连贯的现实。对于“意识”这一永恒的难题,本书整合了当代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讨论了不同状态下的意识(如睡眠、梦境、催眠)的神经基础与功能。 记忆的复杂结构 本书详尽解析了记忆的多个阶段模型——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我们不仅关注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存储机制,也深入探讨了非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启动效应)的作用。此外,大量篇幅被用于分析记忆的可靠性问题,包括错误记忆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司法和个人叙事的深远影响。 思维、推理与问题解决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如何运用心智工具解决问题。我们探讨了启发式思维(Heuristics)与算法(Algorithms)在日常决策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偏见(Biases)和认知捷径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质量。对于创造性思维,本书也提供了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和心流体验的深度解读。 第三部分:发展的轨迹与社会的情境 心智的发展并非孤立发生,它深深植根于生理成熟和文化环境之中。 生命周期的发展心理学 本部分描绘了个体从出生到老年的心理变化轨迹。我们详细考察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结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解释了语言、道德判断和社会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形成过程。关于依恋理论,本书提供了依恋风格如何塑造成年期人际关系的新视角。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 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本部分探讨了归因理论、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机制。我们深入分析了从众行为(如阿希实验的现代解读)、权威服从(米尔格拉姆的伦理困境)以及群体极化现象。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偏见、刻板印象的认知根源,并探讨了促进跨群体理解的有效策略。 第四部分:情绪、动机与人格 要理解“我们是谁”,必须探究驱使我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动机的驱动力 本书区分了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通过对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梳理,我们揭示了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在维持长期动机中的核心作用。我们也将饥饿、性欲等基本生理动机置于文化调节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 情绪的复杂性 情绪不仅是简单的感觉,更是对环境的快速评估和适应性反应。我们比较了詹姆斯-兰格、坎农-巴德以及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探讨了情绪在生理唤醒、认知评估和行为表达中的动态平衡。特别是,本书关注了情绪调节的策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人格的结构与评估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本书侧重于特质理论(如大五人格模型——OCEAN)的实证基础及其跨文化适用性。同时,我们也回顾了精神动力学理论的关键概念(如无意识、防御机制),但将其置于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下进行重新审视。 第五部分:心理障碍与干预实践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实践,旨在去污名化地理解心理困扰,并介绍主流的干预方法。 理解心理障碍 我们根据最新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框架,系统性地介绍了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以及人格障碍的症状学特征和潜在的生物学/社会认知模型。 治疗的范式与前沿 本书详细阐述了三大主要的治疗取向: 1. 心理动力疗法:侧重于理解早期经验对当前功能的影响。 2. 行为与认知行为疗法 (CBT):强调识别和修正非适应性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回路,这是目前实证支持最广泛的疗法之一。 3. 人际与整合性疗法:探讨关系在治愈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还简要介绍了正念减压(MBSR)等新兴的、关注心智觉察的干预技术。 结语:心理学与未来生活 《心智的奥秘:当代心理学前沿探索》 最终的目标是展示心理学如何作为一门桥梁学科,连接基础科学与人类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本学科深厚历史、严谨方法论和前沿发现的全面梳理,读者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工具箱,用于自我反思、理解他人、并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本书是所有对人类心灵抱有好奇心的求知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希望提升自身心理素养的专业人士的理想读物。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何谓心理学
1.1 心理学是一门学科
1.2 当代心理学取向
1.3 如何学习心理学?

第二章 大脑与行为
2.1 神经系统
2.2 神经元
2.3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2.4 内分泌系统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3.1 关于发展的重要问题
3.2 儿童发展
3.3 青少年期
3.4 成年发展和老化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4.1 我们如何感觉与知觉世界?
4.2 视觉系统
4.3 听觉系统
4.4 其他感觉

第五章 意识的状态
5.1 意识的本质
5.2 睡眠与做梦
5.3 心理作用药物

第六章 学习
6.1 学习
6.2 古典制约
6.3 操作制约
6.4 观察学习
6.5 学习的认知因素

第七章 记忆
7.1 记忆的本质
7.2 记忆的编码
7.3 记忆的储存
7.4 记忆的提取
7.5 遗忘
7.6 记忆与学习策略

第八章 思考、语言与智力
8.1 心理学的认知革命
8.2 思考
8.3 语言
8.4 智力

第九章 动机与情绪
9.1 认识动机
9.2 饥饿
9.3 性
9.4 成就需求
9.5 情绪

第十章 人格
10.1 人格理论
10.2 心理动力论
10.3 行为与社会认知论
10.4 人本论
10.5 特质论

第十一章 心理疾患
11.1 何谓心理疾患?
11.2 焦虑性疾患
11.3 情绪性疾患
11.4 精神分裂症
11.5 人格疾患

第十二章 健康心理学
12.1 健康心理学与行为医学
12.2 压力与压力源
12.3 压力反应
12.4 压力与疾病
12.5 因应策略
12.6 健康的生活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
13.1 社会认知
13.2 社会影响
13.3 团体间的关系
13.4 关系
13.5 社会互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概论”,它努力地想在有限的篇幅里囊括心理学的广阔天地,但这种“囊括”有时显得有些浮光掠影。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有“哦,原来是这样”的瞬间,但紧接着,又会涌现出“然后呢?”的疑问。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心理学实验的介绍,比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或是阿施的从众实验,只是简单地陈述了实验过程和结论,但对于这些实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研究方向,就没有深入的探讨。这就像是给了一道菜的成品,但没有展示烹饪的过程和其中的奥妙。对于我这样希望能够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精简”反而带来了一种信息上的“空洞感”。我需要更多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来填补这些空白。尤其是在一些章节,理论的阐述和实际案例的结合显得有些生硬,仿佛是为了满足“概论”的必备要素而拼凑在一起,缺乏一种自然的流畅感和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打包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套餐,里面包含了很多元素,但如何将这些元素组合成一道真正美味的“大餐”,还需要我付出额外的努力去钻研和实践。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脑子里构想着的是一个能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心理学基本认知框架的指南,毕竟,“精简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效率和直击要害的期望。然而,阅读体验却有些像是在一个大型展览馆里走马观花,展品琳琅满目,信息量很大,但很多时候,我只是匆匆一瞥,无法深入地去理解每一件展品的独特价值。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虽然力求简洁,但有时会牺牲掉一些重要的细节和 nuance,导致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描述“依恋理论”时,它简单地提到了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但对于这些依恋模式是如何形成,又会在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出哪些行为模式,就没有展开得足够细致。这使得我在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时,感到无从下手,仿佛手中握着一把半成品工具。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确实触及了心理学领域的多方面,从个体发展到社会行为,从心理疾病的初步分类到治疗方法的概览,都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只是,这种“概览”的尺度拿捏,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时显得过于概括,难以形成连贯而深刻的理解。我希望“精简”不是牺牲内容的深度,而是优化表达方式,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传达更核心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它试图以一种“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心理学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但“精简”的代价,是很多地方的阐述都显得言简意赅,甚至有些过于“简洁”。比如说,在介绍“人格理论”的时候,书中列举了特质论、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理论流派,也简要概括了它们的核心观点,但对于这些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上的差异性,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就没有做过于详细的对比和分析。这让我感觉,虽然我“认识”了这些理论,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像是认识了一堆名人,但并不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和影响力。在涉及到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时,书中往往会直接给出结论,而忽略了研究的背景、方法论的细节,以及结论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这种“结果导向”的叙述方式,虽然节省了篇幅,但对于希望学习心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不足。它像是一个精炼的知识提纲,优点是结构清晰,缺点是细节的缺失,使得知识的“骨架”虽然可见,但“血肉”却不够饱满,需要读者自己去填充。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速食”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承诺用最快的速度让你“看懂”心理学,但这种“看懂”的深度,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书中大量地运用了心理学专业术语,并且在很多地方,对这些术语的解释都非常简略,甚至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例如,在介绍“认知失调”的时候,它简单地解释了当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冲突,但并没有深入探讨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个体如何应对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种“点到即止”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像是走在一个信息高速公路上,车子飞驰而过,我只能看到模糊的风景,却无法停下来细细品味。书中尝试将一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与日常现象联系起来,这本意是好的,但有时候,这种联系显得比较牵强,或者说,并没有充分地解释清楚其中的逻辑链条。我希望的“精简版”不应是内容的削减,而是知识的提炼和精炼,用更清晰、更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冷知识”的集合,它提供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片段信息,但这些片段能否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整合了。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但有些疏于整理的朋友,塞给我一堆据说能帮我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工具,但具体怎么用,有时候还真得自己摸索。翻开目录,那些熟悉的词汇——行为主义、认知、精神分析——仿佛把我拉回了大学某个昏昏欲睡的下午,但这次,我带着成年人的好奇心,想看看这些理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投射出更清晰的影子。书中对不同学派的介绍,确实勾勒出了心理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从早期对意识的探索,到后来对行为的量化,再到对内在思维过程的挖掘,就像看一部关于人类心灵演化的纪录片。然而,有时候,某些概念的阐述略显仓促,像是匆匆一瞥,留下的信息点没有得到充分的延展,导致我需要反复咀嚼,甚至去翻阅其他资料才能勉强打通其中的一些关节。尤其是当书中尝试连接理论与实际应用时,有时会显得有些跳跃,比如在谈论某个著名的实验时,后续的讨论并没有充分展开,导致读者对于这个实验的深层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我期待的“精简版”,或许更侧重于提炼核心观点,用更具象化的例子来支撑,而不是仅仅罗列大量的术语和理论流派。它像一本速览地图,标出了主要的城市,但城市内部的街道和小巷,还需要我自己去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