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心理学概论:精简版》除了对于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以外,还希望能将心理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本书提供许多专栏文章,例如「动动脑」让读者可以从生活中发现心理学,并根据主题介绍国内的许多心理学着作;「在地人心理学」则介绍许多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让读者更清楚心理学在台湾的发展。为了配合教学,本书还增加了「课堂活动」、「回家作业」,借由生活体验来了解心理学的世界。
这本书是一本自我探索的好工具,它将会带着你一起探索你的心理世界。开始你的心理之旅吧!
作者简介︰
黎士鸣
现职 信安医院心理室主任
学历 国立成功大学行为医学研究所硕士
专长领域
团体心理治疗
人格心理衡鑑
健康心理学
正向心理学
陈秋榛
现职 信安医院临床心理师
学历 中正大学临床心理所硕士
专长领域
认知功能复健
正念心理治疗
第一章 何谓心理学
1.1 心理学是一门学科
1.2 当代心理学取向
1.3 如何学习心理学?
第二章 大脑与行为
2.1 神经系统
2.2 神经元
2.3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2.4 内分泌系统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3.1 关于发展的重要问题
3.2 儿童发展
3.3 青少年期
3.4 成年发展和老化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4.1 我们如何感觉与知觉世界?
4.2 视觉系统
4.3 听觉系统
4.4 其他感觉
第五章 意识的状态
5.1 意识的本质
5.2 睡眠与做梦
5.3 心理作用药物
第六章 学习
6.1 学习
6.2 古典制约
6.3 操作制约
6.4 观察学习
6.5 学习的认知因素
第七章 记忆
7.1 记忆的本质
7.2 记忆的编码
7.3 记忆的储存
7.4 记忆的提取
7.5 遗忘
7.6 记忆与学习策略
第八章 思考、语言与智力
8.1 心理学的认知革命
8.2 思考
8.3 语言
8.4 智力
第九章 动机与情绪
9.1 认识动机
9.2 饥饿
9.3 性
9.4 成就需求
9.5 情绪
第十章 人格
10.1 人格理论
10.2 心理动力论
10.3 行为与社会认知论
10.4 人本论
10.5 特质论
第十一章 心理疾患
11.1 何谓心理疾患?
11.2 焦虑性疾患
11.3 情绪性疾患
11.4 精神分裂症
11.5 人格疾患
第十二章 健康心理学
12.1 健康心理学与行为医学
12.2 压力与压力源
12.3 压力反应
12.4 压力与疾病
12.5 因应策略
12.6 健康的生活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
13.1 社会认知
13.2 社会影响
13.3 团体间的关系
13.4 关系
13.5 社会互动
作为一本“概论”,它努力地想在有限的篇幅里囊括心理学的广阔天地,但这种“囊括”有时显得有些浮光掠影。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有“哦,原来是这样”的瞬间,但紧接着,又会涌现出“然后呢?”的疑问。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心理学实验的介绍,比如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或是阿施的从众实验,只是简单地陈述了实验过程和结论,但对于这些实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研究方向,就没有深入的探讨。这就像是给了一道菜的成品,但没有展示烹饪的过程和其中的奥妙。对于我这样希望能够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精简”反而带来了一种信息上的“空洞感”。我需要更多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来填补这些空白。尤其是在一些章节,理论的阐述和实际案例的结合显得有些生硬,仿佛是为了满足“概论”的必备要素而拼凑在一起,缺乏一种自然的流畅感和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打包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套餐,里面包含了很多元素,但如何将这些元素组合成一道真正美味的“大餐”,还需要我付出额外的努力去钻研和实践。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脑子里构想着的是一个能帮助我快速建立起心理学基本认知框架的指南,毕竟,“精简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效率和直击要害的期望。然而,阅读体验却有些像是在一个大型展览馆里走马观花,展品琳琅满目,信息量很大,但很多时候,我只是匆匆一瞥,无法深入地去理解每一件展品的独特价值。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虽然力求简洁,但有时会牺牲掉一些重要的细节和 nuance,导致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描述“依恋理论”时,它简单地提到了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但对于这些依恋模式是如何形成,又会在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出哪些行为模式,就没有展开得足够细致。这使得我在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时,感到无从下手,仿佛手中握着一把半成品工具。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确实触及了心理学领域的多方面,从个体发展到社会行为,从心理疾病的初步分类到治疗方法的概览,都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只是,这种“概览”的尺度拿捏,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时显得过于概括,难以形成连贯而深刻的理解。我希望“精简”不是牺牲内容的深度,而是优化表达方式,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传达更核心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它试图以一种“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心理学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但“精简”的代价,是很多地方的阐述都显得言简意赅,甚至有些过于“简洁”。比如说,在介绍“人格理论”的时候,书中列举了特质论、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理论流派,也简要概括了它们的核心观点,但对于这些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上的差异性,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就没有做过于详细的对比和分析。这让我感觉,虽然我“认识”了这些理论,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像是认识了一堆名人,但并不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和影响力。在涉及到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时,书中往往会直接给出结论,而忽略了研究的背景、方法论的细节,以及结论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这种“结果导向”的叙述方式,虽然节省了篇幅,但对于希望学习心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不足。它像是一个精炼的知识提纲,优点是结构清晰,缺点是细节的缺失,使得知识的“骨架”虽然可见,但“血肉”却不够饱满,需要读者自己去填充。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速食”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承诺用最快的速度让你“看懂”心理学,但这种“看懂”的深度,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书中大量地运用了心理学专业术语,并且在很多地方,对这些术语的解释都非常简略,甚至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例如,在介绍“认知失调”的时候,它简单地解释了当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冲突,但并没有深入探讨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个体如何应对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种“点到即止”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像是走在一个信息高速公路上,车子飞驰而过,我只能看到模糊的风景,却无法停下来细细品味。书中尝试将一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与日常现象联系起来,这本意是好的,但有时候,这种联系显得比较牵强,或者说,并没有充分地解释清楚其中的逻辑链条。我希望的“精简版”不应是内容的削减,而是知识的提炼和精炼,用更清晰、更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冷知识”的集合,它提供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片段信息,但这些片段能否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整合了。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但有些疏于整理的朋友,塞给我一堆据说能帮我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工具,但具体怎么用,有时候还真得自己摸索。翻开目录,那些熟悉的词汇——行为主义、认知、精神分析——仿佛把我拉回了大学某个昏昏欲睡的下午,但这次,我带着成年人的好奇心,想看看这些理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投射出更清晰的影子。书中对不同学派的介绍,确实勾勒出了心理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从早期对意识的探索,到后来对行为的量化,再到对内在思维过程的挖掘,就像看一部关于人类心灵演化的纪录片。然而,有时候,某些概念的阐述略显仓促,像是匆匆一瞥,留下的信息点没有得到充分的延展,导致我需要反复咀嚼,甚至去翻阅其他资料才能勉强打通其中的一些关节。尤其是当书中尝试连接理论与实际应用时,有时会显得有些跳跃,比如在谈论某个著名的实验时,后续的讨论并没有充分展开,导致读者对于这个实验的深层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我期待的“精简版”,或许更侧重于提炼核心观点,用更具象化的例子来支撑,而不是仅仅罗列大量的术语和理论流派。它像一本速览地图,标出了主要的城市,但城市内部的街道和小巷,还需要我自己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