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读
照见不同时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风貌
对出生于新竹竹东的摄影家李增昌(1927-)来说,从50多年前第一次按下快门,每天打开自家杂货店门,映入眼帘的即是以122县道往外延伸的「公路电影」,而他也用生命的「长镜头」留下街头巷尾小人物的喜乐忧愁,和乡村农家的田野纪录。本书以四季更迭中的生活影像、人物场景,搭配抒情优美的叙事、别具文化底蕴的客家谚语和童谣,堆叠出竹东、横山一带,一段人情味浓厚的客庄庶民史。
书前有导论介绍摄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题导读,书后附有摄影家年表等参考资料。
全书视觉编排兼顾艺术美感与阅读趣味,既是影像美学的欣赏范本,也是丰富多元的客家乡土文化读本。
凡例
1.本丛书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于其筹备阶段时所推动之「20世纪(1975年之前)台湾客籍摄影家调查暨数位典藏计画」,并经摄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权出版。
2.本丛书之架构,主要包含:导论、影像作品解读、摄影家年表、图版索引等几个部分。
3.本丛书文图版面之设计,以右页影像作品、左页诠释文本为原则;当影像为连续性主题者,则以多页集锦连作之版面呈现。诠释文本之主标下方特别标示影像拍摄之年代与地点。与影像及诠释文本有关之对照图、历史文献、特别解说,则视内容需要穿插呈现。
4.部分影像作品由于拍摄年代较早,或收藏条件之限制,以致出现脏点、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实非摄影家创作之原貌,因此为尽量呈现画面的完整性,且兼顾视觉的美感,而适度加以修补图像。唯有少数影像受损程度甚难改善,但因拍摄内容极具意义,值得进一步解读,仍保留现况选入书中。
5.为唿应本丛书彰显客家生活文化的题旨,内文主标在遣词用字上,亦尽量表现客语之趣味,常见者如:华语「的」作客语「个」、「是」作「系」,「和」作「摎」或「同」、「我」作「涯(应为人字边)」、「他」作「佢」、「母」作「姆」、「要」作「爱」、「挑」作「亥(加提手旁)」、「小孩」称「细人(仔)」、「一次」为「一摆」、「一起」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语字词,则于内文视情况以括弧加註、註释等方式解释字义与用法。为方便阅读,註释採「随页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后,但以明显较小的字体与之区隔。
6.客语之用字,以教育部「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为优先参照版本,四县腔(南、北)、海陆腔若有不同用字,则依照影像拍摄之地域而选择运用。
7.内文之历史时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时代」、「光复后」为标示原则。年代标示以西历为主,除了清代纪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标示日本时代、光复后至今之纪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现今通行之较为简化者,如金额之「圆」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关于罕用字「蕃」,本丛书也改成现行通用的「番」,即使是专有名词(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扰。此外,为尊重历史用语,并顾及语词意义的完整传达,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辞汇,并非有歧视之意。
作者简介
徐彩云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电系。
曾为中视客语新闻主播、气象主播、中央电台客语节目主持人、儿童节目企画及主持、公共电视《我们的岛》文字记者,以及自由撰稿人,文字作品曾获第五届客家新闻奖平面媒体类第二名(2009)。
客委会第一届「筑梦计画」成员,参访主题为「藏在婴儿眼睛里的愿望」,至日本交流三个月。
父亲的故乡是新竹县峨眉乡水流东,与头份镇流东里相邻,母亲的故乡则是苗栗县造桥乡。 虽然在台北市出生、长大,2001年转换生活重心至客家农村,从快节奏到慢下脚步,在百余年的头份黎屋伙房与五个孩子展开童年生活,被农村的养分滋养和围绕着。
也用部落格分享生活点滴:
台三线个人新闻台mypaper.pchome.com.tw/hakah
光□家族──苗栗自主生活教室blog.sina.com.tw/homeofpeace/
太阳□家──黎屋伙房华德福乐园blog.yam.com/user/waldorf.html
【主委序】让大家看到客家 3
【凡例】 4
【导论】四季流转过家尞──李增昌的生活写真 8
●嬉春 20
记得花开时节 22
全家平安 24
广东来台祖 26
范尾荣同高平堂个故事 28
开张大吉 30
天穿日山歌比赛 32
春天个音乐会 34
迎妈祖 36
客家狮 38
敬伯公 40
人生一瞬间 42
今天开张 44
洗衫 46
做家一生人 48
阿姆个背囊 50
听水圳唱歌 52
行入繁华 54
东林路个街路风光 56
和天主谈谈心 58
行过东宁桥个春夏秋冬 60
点着希望 62
莳田 64
挂纸 66
●冶夏 68
打大鼓 70
棚顶十分钟,棚下十年功 72
来看大猪公喔 74
大士爷 76
八七水灾 78
我家门前有大树 80
回家路上 82
水底桥 84
开田 86
就是爱上山 88
细人仔喫甘蔗 90
相思绵延 92
尖石岩 94
那年夏天个读书声 96
觅蚬摸螺捉湖鳅 98
市场个瓠杓 100
十七十八爱出嫁 102
卖凉茶 104
耕耘 106
●醉秋 108
山景梯田 110
街路头个人生风景 112
坐自转车去旅行 114
灰白进行曲 116
玻璃玻璃亮晶晶 118
天地人 120
大自然个礼物 122
坐巴士 124
寄出思念 126
摘茶情谊 128
树仔个香味 130
稻田里个双人舞 132
换工割禾人情浓 134
童年个笑声 136
完醮 138
肩头亥(加提手旁)等半边天 140
烧火炭 142
平安就系福 144
境.界 146
123木头.人 148
相思成林 150
●戏冬 152
卤咸菜个味绪 154
捡石炭 156
做长年 158
紧想爱起新屋 160
等阿姆转来 162
有妹莫嫁大山背 164
大当家 166
阿婆个担竿 168
阿旺伯公个童乩岁月 170
新戏登场 172
跈等河坝行 174
竹爱嫩时拗,子爱幼时教 176
阿哥开路大家行 178
一个人和一盏灯 180
千娇百媚与千锤百鍊之间 182
牵面线 184
鸡犬相闻农家乐 186
满载而归 188
连 190
聚散两依依 192
好久不见 194
【附录】
李增昌年表 196
图版索引 198
后记 杂货店的小旅行 208
致谢 209
参考书目 210
出版缘起
让大家看到客家
影像纪录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类有限的视觉,在不同的时代见证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从而引发人们对于过去的历史文化有更深一层的探索与感动。
从前辈客籍摄影家镜头下的精采画面,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间,乡土纪实摄影极盛时期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台湾客家的历史足迹,体会客家文化的传世价值与质朴精神,同时也提供研究台湾摄影史发展脉络的宝贵资源。
本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在其前身筹备处阶段,即持续推动「20世纪(1975年之前)台湾客籍摄影家调查暨数位典藏计画」,并将其内容延伸为出版成果。首先推出「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丛书,蒐录了包括:邓南光、李秀云、刘安明、李增昌、张阿祥及硬颈摄影群等多位具代表性的客籍摄影家的数百幅影像作品。
这些泛黄而珍贵的「老照片」,透过多位优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诠释,与专业编辑团队的企划整编,无形中为昔时客庄生活影像,做了一次精采的图文呈现。不仅提供了观照客家的最佳视野,也足堪为最好看的文化资产。
欣见「客庄生活影像故事」问世,让读者既能了解摄影家的传奇生平,又可感受摄影家对人、对土地,以及对生活的深情注目,进而尊敬他们坚持不懈的创作态度。
期许本丛书的出版,能够全面展现客家丰富且多元的面貌,让大家看到客家!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黄玉振 谨志
后记
杂货店的小旅行
2010年深秋,第一次寻找这家没有招牌的杂货店,竹东的朋友特别提醒我:「就在『晓江亭』对面」。果然,找到字迹斑驳的「晓江亭」,一旁的伯公庙,竖立着整排「伯公文化节」的红色看板,似乎还听得到热闹的气息,对当地居民而言,虔诚地给伯公上香,却是日日上演的平凡戏码;脚下就是东宁桥,隆隆的车声把河水的潺潺流动几乎淹没。除了门牌指引出正确的位置外,门口上方挂着公卖局菸酒零售商的牌子,门边的绿邮筒,上头写着「收信时间17点01分」,邮筒的一侧写着「请用标准信封」和「请写邮递区号」,另一侧同样是提醒寄信人的标语,「就是这里没错。」我心中暗想着。
推开半掩的门,迎面而来两位亲切的老人家,正是经营杂货店超过半世纪的李增昌和柳九妹夫妇,屋里的陈设还维持着古朴的样貌,进门处摆着小矮桌和藤椅,就是「看店」的标准姿势。四周都是刷着浅绿油漆的木制商品架,依旧精神抖擞地堆满各式罐头、零食、金香、米粉、卫生纸等等,老太太拿出冷藏柜里的养乐多和牛奶,加上几包饼干,塞给跟我一道去的孩子们。
杂货店虽小,却见到形形色色的人,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人来买东西,「头家,两罐□□(啤酒)。」身材黝黑的工人,在大太阳下闪进店里喘口气;「两斤卵,几多钱?」上了年纪的老先生,骑着也有一把年纪的脚踏车,尖锐的煞车声由远而近,摇摇晃晃地走进屋内问;也有被孙子吵得不耐烦的阿婆,过来买几包五颜六色的□□□□(跟弹珠一样大小的糖果)。上门的大多是熟识的老客人,也有刚好路过,来打声招唿的,简单聊几句,补上一段生活史。
如果说杂货店是间「博物馆」,一点儿也不为过,饭厅的墙上,挂满了老先生放大的老相片,都是他的得意作品,黑与白,带点泛黄的色调,照片会说话,很容易让人跌进过去的老时光里,让人惊异于昔日竹东地区的样貌。但这只是刚开始,访问和田调期间,担任最佳导览和解说员的李增昌老先生,不但人名记得一清二楚,还翻出过去的工作证明、老照片、幼时的童蒙书,甚至连日本时代,教日本人如何听懂客家话的《客语辞典》也让我参考(辞典详细记录了当时的谚语、发音,有三大本,是老先生影印的,他还开玩笑说,是借我,不是送我,我已经感激不尽了,但是当他把书交给我的时候,又感性地说「永久借妳珍藏」,让我惊讶地说不出话来)。看着这些珍藏已久的压箱宝,彷彿跟着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旅行般,真实地游览其中,即使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看似朴实的庶民生活,后头个个都是精采人生,只能说大时代的转变,牵动着每个人的命运,即使故事的发展迥异,却又紧紧相连。
没客人的时候,杂货店俨然成了老先生的「电脑工作室」,上网、扫描、列印,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他笑着说,「我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还有好多好多想做的事!」相对于先生的忙碌,老太太除了准备饭菜之外,常常一派悠闲地坐上按摩椅,打开电视,看看股市、新闻,这段互相扶持的岁月,就在简单的节奏里日复一日。
骑着自行车看遍世界的日本专栏作家石田裕辅,给自己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体力和耐力,而是想试试,如果不到便利超商买水喝,他能够看见什么样子的小杂货店,遇到店里哪些有趣的人?
而我记忆中的小杂货店,一间在台北,一间在苗栗头份流东里,前者伴我度过了十年的童年时光,就在青田街和金华街交界的「宜和商店」,被我们家暱称为「小店」,说小,真的很小,老觉得东西堆到人在其中都无法转身,每天还会出炉新鲜的波萝面包,一个两块钱,酥脆略焦的表皮,浓浓的香味至今还难忘不已。后者已经消失,最记得小时候过年返乡,我拿着一块钱去抽「鸡胲仔」(气球),五毛钱可以抽一次,结果两次都中奖,我乐得在苗栗客运往头份车站的公车上,拚命地吹个不停(声音很大)。
小店、小人物、小故事……,随着人的迁移起伏而不断地流传着,谢谢给我客家血缘的父亲徐秀吉和母亲曾银妹,以及我们这个「大家庭」,孩子的爸黎振君,五个孩子光妹、光棣、光野、光然和光妞,还有许多在黎屋伙房生活的伯父伯母,每个人的形象都隐约化成书中人物,一一烙进我的客家生命书写中,这本书也是我人生之旅的一小段,只要出发,就很难停下来了。
徐彩云
读完《拾影竹东.李增昌》,脑海中浮现出的,并非某个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一种属于竹东独有的,带着泥土芬芳和历史沉淀的气息。李增昌先生的文字,像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醇厚与回甘。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当地风物人情的描绘,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叙述,都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番,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 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眷恋,也看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思考。那些关于童年记忆的片段,关于人情世故的洞察,都带着一种真挚的情感,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与之对照,在那些相似或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找到了共鸣。李增昌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它不宣扬宏大的叙事,却能在细微之处,展现出人生的韧性与温情。 对我而言,《拾影竹东.李增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作者以他的视角,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片土地的脉搏。我看到了那些勤劳朴实的居民,看到了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屋,也看到了那片孕育了无数故事的土地。这些描绘,不带丝毫的浮夸,却充满了生命力,让我在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朴素而坚定的力量。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独特的。它不像很多现代作品那样追求新奇和炫技,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方式,展现出文字的魅力。这种朴素的风格,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源于真实的生活,源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喜欢作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些哲思,它们没有刻意的说教,却能引发读者深思。 总体来说,《拾影竹东.李增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一种温润的方式,讲述了属于一个地方的故事,也讲述了属于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我从中看到了生命的厚重,也感受到了情感的细腻。这本书,值得我花时间去慢慢品读,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去感受它带给我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当我翻开《拾影竹东.李增昌》,我预设的是一本描绘山川景色的书,然而,它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李增昌先生的笔,仿佛一支画笔,不仅描绘了竹东的山水,更勾勒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轮廓,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波澜。我惊叹于作者能够以如此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人性的幽微之处。 书中关于人际交往的描绘,真实而深刻。那些邻里之间的互动,那些亲人之间的关怀,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看到了作者对人情冷暖的洞察,也看到了他对于真挚情感的珍视。这种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让书中的人物变得鲜活而立体,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有着真实的喜怒哀乐。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学思考。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道理,而是将人生的感悟融入到具体的事件和描写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哲学表达,是我非常欣赏的。它没有说教感,却能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 《拾影竹东.李增昌》的叙事方式,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以一种平缓而富有节奏感的方式,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这种叙事节奏,恰似一场心灵的漫步,让读者在放松的状态下,去感受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地方的风貌,更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从中汲取了智慧,获得了启发,也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这本书,值得我花时间去细细品读,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去感受它带给我的那份宁静与思考。
评分读罢《拾影竹东.李增昌》,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穿越纸页,弥漫开来。书中的文字,像是竹东山间流淌的溪水,时而清澈见底,时而蜿蜒深邃。我总觉得,李增昌先生笔下的竹东,并非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处心灵的栖息地。那些描绘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段落,总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向往,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致远的土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泥土的芬芳。 然而,这本书的魅力绝不止于风景的描绘。李增昌先生在文字间融入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那些关于岁月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虽然措辞朴实,却字字珠玑,触动心弦。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哲理的句子,它们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书中对于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的叙述,更是写实得让人心疼,却也因为这份真实,而显得格外动人。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温情与悲悯,那是对生命最真挚的关怀。 更令我着迷的是,《拾影竹东.李增昌》在叙事上展现出的独特韵味。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一种舒缓而富有节奏的方式,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方式,如同老友闲谈,不急不躁,却能将读者慢慢引入书中构建的世界。我喜欢作者在不经意间抛出的那些回忆碎片,它们零散却又彼此呼应,最终汇聚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叙事技巧,反而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回味,试图拼凑出完整的图景。 从阅读体验来说,《拾影竹东.李增昌》是一本让人感到舒适的书。它的语言朴素而优雅,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对一个眼神的描摹,还是对一个微小动作的刻画,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栩栩如生。这些细腻的笔触,共同构筑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觉得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身边,有着真实的喜怒哀乐。这种共情的力量,是这本书最难得的宝藏。 总而言之,我将《拾影竹东.李增昌》视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不仅是一次关于竹东风土人情的记录,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人生对话。我从中汲取了力量,获得了慰藉,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觉醇厚。它让我看到了文字的温度,感受到了情感的深度,也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能在有心人的笔下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评分初识《拾影竹东.李增昌》,我被其书名所吸引,总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风土的书,更是一篇关于情感的拾遗。而阅读之后,我的感觉得到了印证。李增昌先生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水墨画,勾勒出竹东的山水,更勾勒出人心的纹理。我惊叹于作者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并将其定格在文字之中,成为永恒。 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羁绊,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条河,都仿佛有了生命,与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着岁月的流逝。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感受到雨滴落在石板上的清脆声响,这一切都让我心生向往。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对历史的回望与反思。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融入到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让读者在感知时代变迁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的悲欢离合。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充满了厚度与张力。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笑声与泪水,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印记。 《拾影竹东.李增昌》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会声嘶力竭地呐喊,却能在不动声色中,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我喜欢作者的叙事节奏,它不疾不徐,恰到好处,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沉浸其中,去体会那些细腻的情感变化。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予了我一种独特而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方的读物,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历史的散文诗。我从中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这本书,值得我细细品味,反复阅读,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启迪。
评分《拾影竹东.李增昌》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怀旧感,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怀旧,而是随着文字的深入,自然而然涌上心头的情绪。李增昌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虽然有岁月的痕迹,却清晰地记录着曾经的模样。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童年回忆的描绘,那些纯真的年代,那些简单的快乐,都随着文字的流淌,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书中关于竹东风情的描绘,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那些独特的习俗,那些朴实的民风,都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仿佛能够闻到市场上飘来的食物的香气,听到老人们在茶余饭后闲聊的声音,感受到那种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气息。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让我们得以一窥那片土地的灵魂。 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故土的深情。即使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即使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对竹东的眷恋依旧未减。这种深情,贯穿于整本书的始终,让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温度。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一定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对过往的追忆,有对现实的感慨,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拾影竹东.李增昌》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又不失韵味。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感受。这种以情动人的写作方式,是我非常欣赏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文学旅程。它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的魅力,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也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也看到了他对生活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品读,并在每一次阅读中,发现新的惊喜和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