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大地之歌

乐府:大地之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乐府诗
  • 中国古典诗歌
  • 文学
  • 文化
  • 历史
  • 传统文化
  • 诗词
  • 唐诗宋词
  • 文学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乐府」原是官署的名称,后来也成为民歌的代称。而「乐府诗」就是泛指民间歌谣而言。其后民间大量仿制此种民歌,遂成为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型之一。而且「乐府诗」较之其他两种诗体更为灵活多变,因为它可以用古体,也可以用近体,还可以用杂言体、长短句来表达。只不过它的唯一条件是必须能入乐来唱。所以「乐府诗」又可以指配乐的诗歌。

作者简介

傅钖壬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国家文学博士

  曾任:台湾大学、中山大学、东吴大学兼任教授。 淡江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

  现任 :淡江大学 中文系荣誉教授 文化大学 中文系兼任教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的话】
【导读】多采多姿的民间歌谣 傅钖壬
前言-认识《乐府》
郊庙歌辞
燕射歌辞
鼓吹曲辞
横吹曲辞
相和歌辞
清商曲辞
神弦歌
西曲歌
舞曲歌辞
琴曲歌辞
杂曲歌辞
近代曲辞
杂歌谣辞
新乐府辞

图书序言

前言

认识乐府

  一、乐府的由来

  现在我们口语中提到的「乐府」,实际上是「乐府诗」的省称。它泛指来自民间的歌谣。它和「古体诗」、「近体诗」三者,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但为了明白它的由来以及特性,我们不得不去追寻它的原始意义。

  「乐府」一辞,在今日可见的文献记载中,它本来是一种官署的名称。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

  它既为少府的属官,自然它的职责不应逾越「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养」等一些事务。所以这里的「乐府」,它究竟和音乐、诗歌有多少的关系,难以确知。

  到西汉惠帝(西元前一九四─一八八)时,夏侯宽担任了「乐府令」○1,《汉书》上也作「大乐令」。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景帝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

  则夏侯宽掌管的「宗庙礼仪」之事,与我们现在所通称的「乐府」,在性质上有了某部分的相近了。

  到了武帝(西元前一八七─一三九)时,因为祭祀的需要,才正式设置了「乐府」官署。据《汉书.礼乐志》: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干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2

  可见当时的「乐府」有两项职司;第一是採集民歌。范围包括了:
  赵──相当于今日的河北南部、山西东部、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代──相当于今日的河北蔚县北。
  秦──相当于今日的陕西、甘肃一带。
  楚──相当于今日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巫山以东,广东苍梧以北等地。

  第二是令司马相如等数十位文人,创作歌谣,今《汉书.乐志》中的十九章郊祀歌便是。

  从此民间的歌谣得以写定,而且文人也从民歌中吸收到了新的活力,终于使「乐府诗」大放异彩。

  二、乐府的分类

  把乐府诗加以分类的方法很多,可从採集的地区分;可以歌谣产生的年代分;也可照音乐的性质分等等。西汉时只依採集的地区分为赵、代、秦、楚之讴而已。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三年(西元六十),就用乐的性质不同,分成四品。据宋郑樵《通志.乐略.第一乐府总序》:○3

  一、大予乐:郊庙上陵用之。
  二、颂乐:辟雍享射用之。
  三、黄门鼓吹乐:天子宴群臣用之。
  四、箫铙歌乐:军中用之。

  后来唐代的吴兢撰《乐府古题要解》○4以文学价值为准,分乐府的相和歌、拂舞歌、白纻歌、铙(ㄋㄠ)歌、横吹曲、清商曲、杂题、琴曲等八类。

  其后历代有沿革,及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一百卷,收集歌词,上起唐虞,下迄五代,共分成十二类。包罗了诗歌的时代、性质、地域、流变等各方面的作品。其分类如下:

  (一)郊庙歌辞。
  (二)燕射歌辞。
  (三)鼓吹曲辞。
  (四)鼓吹曲辞。
  (五)相和歌辞:包括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琴调曲、楚调曲、大曲。
  (六)清商曲辞:包括吴声歌曲、神弦歌、西曲歌、江南弄、上云乐、雅乐。
  (七)舞曲歌辞:包括雅舞、杂舞、散乐。
  (八)琴曲歌辞。
  (九)杂曲歌辞。
  (十)近代曲辞。
  (十一)杂歌谣辞。
  (十二)新乐府辞。

  郭氏的分类最为后人所引用。但内容仍嫌庞杂,所以近人的分类又趋于单纯,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乐府第七》,依歌辞的入乐和不入乐来区分。如下:

  (一) 乐府所用本曲:如汉相和歌辞中的〈江南〉、〈东光〉。

  (二) 依乐府本曲所作辞,但仍入乐可唱的。如曹操依苦寒行而作〈北上〉,曹丕的〈燕歌行〉。

  (三) 乐府旧题以制辞,但已不入乐的:如曹植、陈机等所作的乐府诗。

  (四) 不依乐府旧题而另创新题,也不能合乐的:如杜甫的〈悲陈陶〉、〈丽人〉、〈兵车行〉等,白居易的新乐府,皮日休的正乐府。
而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又依乐府的来源及性质不同,分成三类:○5

  (一) 族特制的乐府:郊庙歌、燕射歌、舞曲。

  (二) 外国输入的乐府:鼓吹曲、鼓吹曲。

  (三) 民间采来的乐府:相和歌、清商曲、杂曲。

  总之,各家乐府的分类,都旨在帮助后人能更方便的了解乐府。至于其中的复杂性,就必须去翻检史书中的乐志或音乐志,政书中的乐略等资料。

  三、乐府的特性

  乐府诗又叫「歌行体」。是因为一般乐府诗的标题上都冠有「歌」、「行」、「唱」、「引」、「操」、「弄」、「乐」、「曲」、「篇」、「吟」、「叹」、「调」、「辞」等字。而这些字正表示了乐府诗的第一个特性,它是合乐的诗,是最正统的音乐文学。所以我们欣赏乐府诗的美,必须先从音乐入手。例如相和曲中的一首〈江南〉,歌辞是:

  江南可採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歌辞十分简单明白,朗诵起来也没多少韵味。但如果配合乐曲来吟唱,它的效果就可能大大不同了。我们假想在江南夏天的月夜,女子四、五人结伴同行,各摇摆着轻舟,一边忙着採莲撷藕,一边又和游鱼一起穿梭、游戏在茂密莲叶之间。诗中前三句是一人发声独唱,后四句是众人齐声和唱,绽现出一幅活泼生动的画面,因为相和歌本是一人唱多人和的。

  又如拿乐府诗中所录晋乐所奏六解的〈西门行〉,和古诗十九首的第十五首作个比较,更不难发现,乐府诗在音乐性的多变化。〈西门行〉说:

  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一解)夫为乐,为乐当及时。何能坐愁怫郁,当复待来兹。(二解)饮醇酒,炙肥牛,请唿心所欢,可用解愁忧。(三解)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四解)自非仙人王子乔,计会寿命难与期,自非仙人王子乔,计会寿命难与期。(五解)人寿非金石,年命安可期!贪财爱惜费,但为后世嗤。(六解)

  再举古诗十九首第十五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齐。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这一首乐府诗的几项特色。�三、七言句子夹杂使用。�五解的文字重复出现。这两项特色正代表了民歌本色,它是用来唱的。

  乐府诗的第二特性,是大众化的。它反映的生活,记录的民俗,使用的语言,都是属于社会普遍性的。例如鼓吹曲辞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为爱情许下的「誓言」,文字俚俗、朴质而生动,感情浑厚而充满乡土气息。

  又如〈焦仲卿妻〉写一出家庭间婆媳不睦的悲剧,〈孤儿行〉道出了孤儿命运的苦难,〈妇病行〉反映了母子亲情的伟大。凡此种种都是当时社会上广大民众的生活写照,真实而感人。

  四、乐府的发展

  乐府之名,虽起于汉代,而乐府之实,却自有生民之始即已流传。因为广义的说:乐府就是民歌。所以上至《诗经》中的〈国风〉,下至今日台湾流行的〈望春风〉、〈丢丢铜〉都是乐府。所以研究乐府必须分期,以明其发展。○6

  (一)两汉乐府

  汉朝初建国之时,鲁人制氏为太乐官,但是他只能纪录声律,却不能说出内容和意义。到了高祖时,叔孙通请秦地的乐人制定了宗庙乐。而高祖的唐山夫人也作了房中祠乐,以祭祀祖先,表示不忘本。汉高祖偏好楚声,所以房中乐都用楚声。惠帝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充实了箫管之器,把房中乐更名为安世乐,高祖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高祖六年,又作了昭容乐、礼容乐。不过以上都是宗庙所用的雅舞。汉初杂舞中虽也有公莫舞和巴渝舞,但也少平民色彩。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据《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说:

  高祖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自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勐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为高祖原庙。高祖所教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
高祖的〈大风歌〉当非宗庙祭祀之用可知,可知当时除了宗庙祭祀乐章之外,必也有一些抒情乐歌。

  到武帝以后,乐府官署编制扩大,採集歌谣与文人创作双管齐下,乐府诗因而大盛。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当时採集的至少有一百三十八篇。据《汉书.礼乐志》所载,参与的工作人员有八百二十九人之多。

  成帝时,郑声尤为流行,黄门名倡丙彊、景武等人,更是显名一时。哀帝生性不好音乐,对郑、□之声尤其深恶痛绝,所以他诏罢乐府官,反对採集民歌和土乐,而只留下一些贵族祭祀的乐章。

  东汉明帝时,修复旧典,把乐分成四品,有:大予乐、雅颂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乐等。稍能恢复西汉礼乐的旧观。虽然东汉末叶,社会紊乱,朝廷雅乐又告亡佚。但现存汉乐府的民歌,则多为东汉之作。今所存汉人乐府诗,据丁福保所辑,大约有三百七十四首。

  (二)魏晋南北朝乐府

  魏晋的乐府多沿用汉代的清商、相和旧曲。因为汉时的音节在当时尚可了解,所以他们也能依其音节而作诗。就如曹植〈鞞舞歌序〉所说:「故依前曲改作新歌」而已。至于内容与原作就可能完全不同。如曹操的〈蒿里行〉可以和挽歌无关。嵇康的〈秋胡行〉七曲可以不叙秋胡。或者他们把原题也改了,如汉铙歌第一曲叫〈朱鹭〉,魏改名〈楚之平〉,吴改名〈炎精缺〉,晋改名〈灵之祥〉、北齐改名〈玄精季〉。至于朝中的雅乐已沦丧殆尽。魏武帝平荆州时,得汉雅乐郎杜夔以及乐工邓静、尹商、尹胡等整理雅乐,舞曲则由冯肃、服养加以整理,但所得的诗,仅〈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而已。到明帝时,左延年任乐官,就只能演奏〈鹿鸣〉一篇。不过当时的胡乐已经盛行。如左思〈魏都赋〉说:

  鞮(ㄉㄧ)鞻(ㄌㄡ)所掌之音,靺(ㄇㄛ)昧任禁之曲,以娱四夷之君,以穆八方之俗。

  鞮鞻是掌胡乐的官员,东夷的乐曲叫靺,北夷的乐曲叫昧、禁,南夷的乐曲叫任,西夷的乐曲叫株离。可见朝廷中也杂用胡声。

  晋惠帝末叶,五胡已开始大规模的叛乱,惠帝永兴元年(西元三○四)匈奴刘渊称王,到西元四三九年北魏正式统一北方,有所谓「十六国」的先后篡立,是谓北朝。江南自东吴、东晋以后,又经宋、齐、梁、陈四代,是谓南朝。南朝虽想修复旧乐,但已有胡乐兼入,北朝虽慕汉化,但毕竟是胡人,所以南北朝乐府实已华夷杂揉不分。

  今存南朝的乐府,多在清商曲中,不过此清商曲已不是汉代旧曲,而是南朝民谣之新声。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为六小类,其中重要的只有吴歌、西曲和神弦歌。吴歌、西曲原本都是民间的徒歌,採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流行在建业一带,西曲流行在荆州一带,内容多属恋歌。神弦曲则是歌舞媚神的祭歌。

  北朝乐府多在鼓吹曲中,今传世的仅有梁鼓角横吹曲。有二十三种曲目,现存约六十六首。主要的曲调有〈企喻歌〉、〈紫骝马歌辞〉、〈陇头流水歌〉、〈隔谷歌〉、〈折杨柳歌〉、〈幽州马客吟歌辞〉等,这些鼓角横吹曲的内容多叙战争之事。

  (三)隋唐五代乐府

  隋代音乐都沿袭北周。开皇初设置了七部乐,到大业中增为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乐等。其中清乐即清商三调。隋平陈时得之,文帝非常喜爱它的节奏,以为是华夏正声,稍加损益,删去哀怨之音而成,并且在太常置清商署来管理,谓「清乐」。清乐歌曲有杨伴,舞曲有明君、并契,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箎(ㄔ)、埙(ㄒㄩㄢ)等十五种,为一部。唐贞观时用十部乐,清乐亦在其中。到武后时犹有六十三曲。其后歌辞在的还有:白雪、公莫、巴渝、明君、凤将雏、明之君、铎舞、白鸠、白纻、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及欢闻、团扇、懊□、长史变、丁督护、读曲、乌夜啼、石城、莫愁、襄阳、西乌夜飞、估客、杨伴、雅歌骁壶、常林欢、三洲、採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泛龙舟等三十二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时歌四首,合三十七首。又上柱、凤雏、平调、清调、瑟调、平折、命啸七首有声无辞,总计四十四首。武后长安以后,朝廷不重视古曲,工伎寖缺,能合于管弦的,只有明君、杨伴、骁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从此乐章讹误失传,和吴音相去愈远。开元中,刘贶以为应寻觅吴人,使他传习不辍,往请教歌工李郎子,郎子是北方人,学于江都人俞才生,当时声调已亡失,只有雅歌的曲辞,辞典而音雅。后来连清乐之歌也告亡缺。《旧唐书.音乐志》说: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可见隋、唐以来胡乐已在民间广为流行。隋、唐、九、十部乐中,除清乐外皆为胡声。新传进来的胡乐,既取代汉魏旧乐,则旧时乐府自然也不能再唱,于是新曲以及新乐府辞产生。

  唐代创作的新声,如太宗时,长孙无忌作〈倾盃曲〉,魏征作〈乐社曲〉、虞世南作〈英雄乐〉;高宗时,吕才作〈琴歌白雪〉等,又命乐工制道调。所谓道调,是因道教流行而产生的曲子,如〈众仙乐〉、〈临江仙〉、〈女冠子〉等。同样佛教流行中,有佛曲,如〈献天花〉、〈散花乐〉、〈五更转〉等。玄宗喜爱法曲,所谓法曲是梨园法部所制的清乐、胡乐混合的乐曲,如〈云韶〉、〈荔枝香〉等。而梨园则是玄宗从教坊中精选了坐部使三百人所组成,所谓「梨园子弟」。文宗时诏太常冯定,採开元遗调,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舞曲〉。宣宗时,太常乐工多至数千人,帝也自制新曲,教女乐数百连袂而歌。唐自黄巢乱后,乐工沦散,遗调旧曲,流入民间,造成五代词调之大盛。

  至于文人仿制的〈新乐府辞〉,就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收录,多载于卷八十一的〈近代曲辞〉、卷八十九的〈杂歌谣辞〉和卷九十一到一百的〈新乐府辞〉。唐人仿制的乐府诗,可分成两大类:一为盛唐以前沿旧题乐府而作的乐府诗;一为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李绅等所提倡的新题乐府,或称「新乐府」,它的精神是以社会写实为主。所以两者虽然略有不同,但实际都已徒具「乐府」之名,而是不能唱的「徒诗」。

  宋以后「乐府」一词用得更为广泛,连词也可称为乐府,似已脱离乐府诗之范围,所以前人研究乐府,多只止于唐五代。

【註释】

  ○1《汉书.礼乐志》:「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安世乐。」《史记.乐书》也说:「高祖崩,令沛得四时歌□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隶旧而已。」据《汉书补註》引何焯说,以为这两处的「乐府」,都是「以后制追述前事」,更以为「乐府令」当作「大乐令」。

  ○2《汉书.艺文志》也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3按《隋书.乐志》已有是说。

  ○4《乐府古题要解》,旧题唐吴兢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文评存类》中有辩正。

  ○5冯沅君之分类系以郭茂倩之十二类中,删除伪託的琴曲、与杂曲重复的近代曲、不入乐的杂歌谣、唐世的新歌新乐府而分成三组。

  ○6汉代以前民歌,真伪莫辨。如国风又另有专书,民国以来民歌又多而无从着手。所以此处分期,只取大处着手。

图书试读

【前言】
认识乐府


一、乐府的由来

现在我们口语中提到的「乐府」,实际上是「乐府诗」的省称。它泛指来自民间的歌谣。它和「古体诗」、「近体诗」三者,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但为了明白它的由来以及特性,我们不得不去追寻它的原始意义。
「乐府」一辞,在今日可见的文献记载中,它本来是一种官署的名称。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

它既为少府的属官,自然它的职责不应逾越「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给养」等一些事务。所以这里的「乐府」,它究竟和音乐、诗歌有多少的关系,难以确知。

到西汉惠帝(西元前一九四─一八八)时,夏侯宽担任了「乐府令」○1,《汉书》上也作「大乐令」。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景帝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

则夏侯宽掌管的「宗庙礼仪」之事,与我们现在所通称的「乐府」,在性质上有了某部分的相近了。

到了武帝(西元前一八七─一三九)时,因为祭祀的需要,才正式设置了「乐府」官署。据《汉书‧礼乐志》: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干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2

可见当时的「乐府」有两项职司;第一是採集民歌。范围包括了:
赵──相当于今日的河北南部、山西东部、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代──相当于今日的河北蔚县北。
秦──相当于今日的陕西、甘肃一带。
楚──相当于今日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巫山以东,广东苍梧以北等地。

第二是令司马相如等数十位文人,创作歌谣,今《汉书‧乐志》中的十九章郊祀歌便是。

从此民间的歌谣得以写定,而且文人也从民歌中吸收到了新的活力,终于使「乐府诗」大放异彩。

二、乐府的分类
把乐府诗加以分类的方法很多,可从採集的地区分;可以歌谣产生的年代分;也可照音乐的性质分等等。西汉时只依採集的地区分为赵、代、秦、楚之讴而已。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三年(西元六十),就用乐的性质不同,分成四品。据宋郑樵《通志‧乐略‧第一乐府总序》:○3

㈠大予乐:郊庙上陵用之。
㈡雅颂乐:辟雍享射用之。
㈢黄门鼓吹乐:天子宴群臣用之。
㈣短箫铙歌乐:军中用之。

后来唐代的吴兢撰《乐府古题要解》○4以文学价値为准,分乐府的相和歌、拂舞歌、白纻歌、铙(ㄋㄠ)歌、横吹曲、清商曲、杂题、琴曲等八类。

其后历代有沿革,及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一百卷,收集歌词,上起唐虞,下迄五代,共分成十二类。包罗了诗歌的时代、性质、地域、流变等各方面的作品。其分类如下:

(一)郊庙歌辞。
(二)燕射歌辞。
(三)鼓吹曲辞。
(四)横吹曲辞。
(五)相和歌辞:包括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琴调曲、楚调曲、大曲。
(六)清商曲辞:包括吴声歌曲、神弦歌、西曲歌、江南弄、上云乐、雅乐。
(七)舞曲歌辞:包括雅舞、杂舞、散乐。
(八)琴曲歌辞。
(九)杂曲歌辞。
(十)近代曲辞。
(十一)杂歌谣辞。
(十二)新乐府辞。

郭氏的分类最为后人所引用。但内容仍嫌庞杂,所以近人的分类又趋于单纯,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乐府第七》,依歌辞的入乐和不入乐来区分。如下:

㈠乐府所用本曲:如汉相和歌辞中的〈江南〉、〈东光〉。
㈡依乐府本曲所作辞,但仍入乐可唱的。如曹操依苦寒行而作〈北上〉,曹丕的〈燕歌行〉。
㈢乐府旧题以制辞,但已不入乐的:如曹植、陈机等所作的乐府诗。
㈣不依乐府旧题而另创新题,也不能合乐的:如杜甫的〈悲陈陶〉、〈丽人〉、〈兵车行〉等,白居易的新乐府,皮日休的正乐府。

而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又依乐府的来源及性质不同,分成三类:○5
㈠族特制的乐府:郊庙歌、燕射歌、舞曲。
㈡外国输入的乐府:鼓吹曲、横吹曲。
㈢民间采来的乐府:相和歌、清商曲、杂曲。

总之,各家乐府的分类,都旨在帮助后人能更方便的了解乐府。至于其中的复杂性,就必须去翻检史书中的乐志或音乐志,政书中的乐略等资料。

三、乐府的特性
乐府诗又叫「歌行体」。是因为一般乐府诗的标题上都冠有「歌」、「行」、「唱」、「引」、「操」、「弄」、「乐」、「曲」、「篇」、「吟」、「叹」、「调」、「辞」等字。而这些字正表示了乐府诗的第一个特性,它是合乐的诗,是最正统的音乐文学。所以我们欣赏乐府诗的美,必须先从音乐入手。例如相和曲中的一首〈江南〉,歌辞是:
江南可採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歌辞十分简单明白,朗诵起来也没多少韵味。但如果配合乐曲来吟唱,它的效果就可能大大不同了。我们假想在江南夏天的月夜,女子四、五人结伴同行,各摇摆着轻舟,一边忙着採莲撷藕,一边又和游鱼一起穿梭、游戏在茂密莲叶之间。诗中前三句是一人发声独唱,后四句是众人齐声和唱,绽现出一幅活泼生动的画面,因为相和歌本是一人唱多人和的。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