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唐耐心 (Nancy Bernkopf Tucker)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华府乔治城大学历史学教授,并于艾德蒙.华许外交学院任教。
译者简介
林添贵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历任企业高阶主管及新闻媒体资深编辑人。现任逢甲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译作极丰,有《台湾的未来 : 如何解开两岸的争端》、《宋美龄新传 : 绝代风华一夫人》、《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蒋经国传》、《季辛吉大外交》(合译) 、《大棋盘》、《李洁明回忆录》、《转向:从尼克森到柯林顿美中关系揭密》、《恶兆:中国经济降温之后》等。
推荐序
导读
作者中文版序
导论:地貌与记忆
冷战的脉络
第一章 战略模煳的起源
低盪
第二章 台湾是可牺牲的吗?
第三章 活下去
福特的困扰
第四章 崩殂与缓刑
道义责任、军事挑战
第五章 断交
第六章 最后一幕
第七章 台湾关系法
承认友与敌
第八章 雷根的不同
第九章 美国的保证
冷战结束
第十章 大转变
追寻世界新秩序
第十一章 改变与持续
第十二章 台海危机
第十三章 釐清记录
反恐战争
第十四章 民主的影响
结论:处变不惊
推荐序
唐耐心教授于二00九年着「一九四九年后的海崃风云实录︱美中台三边互动关系大揭密」一书,叙述六十年来美国处理与台湾及大陆关系的变化。英文原题是「海崃谈话︱美台关系及与中国的危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两岸关系,然而实际上涉及两岸对话在书内叙述不多。本书主要是讨论美国对双方的政策和作法,因此中文版的书名比较适宜。
本书的撰写,在前一半主要是根据美国政府的档案,特别是最近十年来,依「资讯自由法」而解密的白宫和国务院的极密档卷;同时也有若干处引用我国外交档案。至于后一半则由于档案尚未届解密时间,因此主要是依据和三方面当事人的访谈,学者专书、专文,以及媒体的论述。当然,大陆方面的档案尚未公开,而多数当事人未能接受访问,这是不可避免的无法使整个图像完整呈现。
本书是一本近四百页的鉅着,若要我在其中找出最重要的一点,无疑应该是「导论」最后一段所述:「互不信赖只是美、台关系的一个特征,但它一直居于最中心位置,有伤害,又持续不灭。了解和消泯互不信赖应该是最重要的当务之急」。我于一九六0年代到一九九0年代,处理双边关系,对于这点感触最深。
季辛吉的秘密北京之旅(一九七一年七月),种下我们对美国不信任的种籽,同年十月下旬他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处理「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紧要关头,身在北京,使各友邦清楚了解美国的珐码已转到北京,因此「变化重要问题案」(排我是重要问题要三分之二多数,北京入联,不是重要问题),缺了三票被击败,使我们不得已退出联合国。事后周书楷部长于十一月一日带我去白宫拜访季,他竟然大骂美国首席代表布希无能,不知道拖延投票时间到他回美以后。可是以后我们在书上看到他是故意挑投票的时间去北京,以昭显他支持中共的决心。
书中也一再引用解密的白宫极密档说明季在会晤毛同时的曲意奉承,凡对方所要的无不一一拱手奉上,其卑躬屈节的态度简直不像是一位资深的外交谈判者。不幸此人主导美国外交事务几达四分之一世纪,历任总统都奉他为国师,这是美国与我国关系的负面发展的一个原因。
在我国与美国终止外交关系的前后数年,变成美国对我们没有信心,一方面美方怀疑我国在暗中发展核子武器,另方面美方怀疑我们在破坏美国与大陆的关系。美方的疑虑也不是无风起浪,在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各种想法都有,政府的指示也不一定能完全贯澈。
一九八三年初我奉命驻美,履任之初就以增进互信自勉,切实作到「言忠信、行笃敬」;不过半年双方关系就开始改善。可惜不久又发生「江南命案」,使关系蒙上阴影,所幸我方不作掩饰,依法处置涉案人员,始将阴影消除。
九0年代中期,为了李登辉总统赴母校发表演说,又使双方关系陷入低迷,稍后「两国论」的提出,更是雪上加霜。二000年台北、华府两地总统易人,情势好转,布希总统就任三个月就宣佈对台四十亿美元的军售案,并且在电视上公开宣佈美国有清楚的义务保卫台湾。只是可惜陈水扁总统稍后公开说台海两岸一边一国,过了一年又宣佈将就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举办全民公投。他的举措明显逾越了美国政府的红线,因此最支持我们的小布希总统的态度大转,认为陈是为美国造成麻烦。曾担任国安顾问和国务卿的莱斯女士(Condoleezza Rice)近日出版回忆录,书中指出陈使美政府感到芒刺在背,美方认为他多次把台湾带到战争边缘,使美政府与他交恶,但也因此使美国与大陆利益趋于一致。
这些事实,明确的告诉我们,外交为维护国家利益必须以诚信为出发点;欺骗或能得逞于一时,终久仍将会被识破,尤其是在今天资讯公开的时代。
这本书是作者精心之作,不过一如许多出版品一样,难免有些疏失。如二○二页叙述一九八一年六月我方要请李光耀总理向雷根总统进言,提到我与在台协会葛乐士处长谈到这点,附註二十六说是引自葛氏当年六月二十二日日记,我并无此印象 ,查了当日前数天我的日记都没有和他谈话的记录。另外一九八页第七行提到雷根总统就职后,「蒋经国和钱复、行政院秘书长王绍堉、外交部长沈昌焕会商之后,就对台美关系拿定了主意」。当时的行政院秘书长是瞿韶华、外交部长是朱抚松。我猜作者是想指经国先生和行政院长孙运璇、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沈昌焕会商。
本书译者林添贵教授,译笔流畅,并有多处对原着有疏漏处予以斧正。
前监察院院长.国泰慈善基金会董事长 钱 复
作者中文版序
《一九四九年后的海崃风云实录》中文版问世之际,世局显得与它的英文版于迈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研究与写作时大不相同。前几年,美、台关系从温馨变艰鉅,台北方面有许多人莽撞冲动、华府方面则愤怒不平。
因此,《一九四九年后的海崃风云实录》可谓适时之作,它说明了双方互不信任及不满意的根源。本书说明从尼克森上台以来、走向断交,以迄小布希及陈水扁执政末期的美、台关系史。它採用美国、台湾及中国的文件纪录,也在美、台、中、日等地访谈上百位参与制订及执行政策的人士。《一九四九年后的海崃风云实录》探讨前人罕知的发展,澄清我们自以为已了解的事件,经过深入、仔细分析后才知事态恐有不同。
今天美、台关系已大幅改善,两岸往来趋向正面、有建设性。鉴于二十一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这些重要关系的进展意义重大,也盼望它们能持续下去。可是,也有些挑战存在。美国必须摆脱战争,并从痛苦的经济衰退复甦。它必须证明美国并未式微,也要提醒其人民肩负全球责任。中国正在崛起,努力在国际、国内寻找新定位。台湾的民主持续发展中,但它和中国的经济整合福祸兼具。
随着时间进展,会出现新问题,也有新理由必须合作。不论情势如何发展,华府和台北不能自满。关系需要持续不断呵护。两国人民都必须了解利害关键所在,学习了解彼此的优先目标和两难困局。撰写《一九四九年后的海崃风云实录》时,我试图提醒读者历史,盼望能够鼓励出现使美、台关系更坚强、更有弹性、信心及建设性的政策及态度。最后,关系需要透明及诚实,才能培养互信。
作者识,二○一一年
导读
中华民国政府(国府)迁台至今已经超过一甲子,六十年来与国府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无疑是美国,只是冷战高峰期美国对台湾的政策在冷战研究中长期不被重视,冷战史学者们多聚焦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互动,台湾只是在此关怀下的附属议题。但一九八九年大陆天安门事件与一九九○年代台湾的民主化等发展,让对中国失望的学者,开始注意到「另一个中国」──台湾。加上两岸关系的张力对东亚地区稳定的影响的因素,因此过去二十年来的两岸关系,以及美国在此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开始吸引许多观察家、评论家、国际关系研究者的注意。然而多半着作都是针对特定时间、特定问题的研究,例如美国对台军售问题与美中双方为此的争辩冲突,以及美台之间的各种协商等,都是关怀的焦点。美国在台协会前理事长卜睿哲(Richard C. Bush)二○○五年的专书Untying the Knot(中译本为卜睿哲,《台湾的未来》,台北:远流出版社,二○一○年,亦为本书译者林添贵所译),即是以参与者的角度,讨论了一九九○年代两岸关系症结的作品。但到目前为止,有关美国对台政策历史演变的着作并不多。
本书作者唐耐心是近二十年来颇受瞩目的美国中国政策专家,她在一九八○年代后期曾服务于国务院中国科与美国驻北京大使馆,近几年更曾任美国情报总署(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主管,长期执教于华府乔治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的训练加上外交实务经验,让她比多数外交史学家更深刻理解美国外交思维与运作模式。除了经常参与美国智库与两岸领导人的沟通外,她也是多方媒体请益的对象,更是与两岸三地相关学术与政策会议长期的参与者。她在一九九四年出版了美台关系的第一本专书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Uncertain Friendship(中译本为唐耐心,《不确定的友情:台湾、香港与美国,1945至1992》,台北县:新新闻文化,1995年)讨论了1945到1992年间美国与台湾的外交、军事、政治、社会与文化关系,2005年再编辑了Dangerous Strait: the U.S.-Taiwan-China Crisis 一书,讨论台湾民主化、美国对台政策与台湾的军事、经济、独立等问题。
本书是唐耐心第二部有关美台关系的「通史」,讨论双方从1949后一甲子的政治与安全关系。与《不确定的友情》不同之处,为本书略去社会文化与经济部份,将重点从感叹美国对台湾的影响有限,转变为探讨双方政军互动的症结。本书除前言、结论外,共分十四章。第一章背景部分浓缩了作者旧作的论点,书的主体则是一九六九年尼克森政府开启与中共关系正常化进程,以及之后福特、卡特、雷根、布希、柯林顿与小布希政府对台政策的起伏,略为涉及与中国的互动。作者开宗明义指出:美台关系最大的问题是双方缺乏「互信」,导致台湾海崃成为当今美国所面对「最危险的挑战」──因为台海地区是全球唯一可能使美国与另一核武大国发生冲突的地方。
作者指出美国对台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历任总统与其核心幕僚们对国际事务的主要关怀都不是亚洲,对亚洲的关怀重点也不是台湾,更顾不到「台湾人民」的感受。尼克森与季辛吉在打开与中国交往之门时固然如此、甚至不惜牺牲台湾利益;继任者也莫不如此,如卡特政府到与中共建交前都没有具体保护台湾的计划。其次,台湾方面预期会较友善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一旦当选上任后却更伤害台湾的利益。例如尼克森在副总统任内以反共、坚定支持中华民国着称,一旦进入白宫,却开始推展与中共关系正常化,认为台湾可以随意牺牲(第二章);雷根在竞选时宣称苏联与中共都是邪恶帝国、当选后要恢复与台北的正式关系,上任后却发表了限制对台军售的八一七公报,也选择牺牲台湾换取中国支持对抗苏联(第八、九章)等。反倒是上任前对台湾不友善者,上任之后却意外好转,例如甘乃迪(第一章)。第三,华府认定台湾依赖美国,故对台决策常未谘询台北,迳自採取自利的行动,不给国府足够的反应时间,有时甚至连个「糖衣」都不裹。作者认为:这样的模式不但给华府找了不少麻烦,也增加台北的疑惧;而这个问题在美国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各阶段尤其明显。
至于台湾方面,作者最大的批评是:作为一个受援的弱国,国府却常透过操控美国制度,让华府採取对自己不利的政策。作者早先的着作中,就已经严厉批判蒋介石对美国政策的操控;她在本书中再度指出,蒋无法超越自己的政策规划,了解其与美国国家利益的一致或相违之处,让美国採取了不实际的中国政策(第一章)。后来举出的重大案例则是蒋经国在华府内部安排间谍以破坏中美建交(第五章),以及李登辉透过大规模的运作取得前往康乃尔访问的签证,造成1996年的台海危机与中国和美国的冲突,严重降低美中台三方的互信(第十二章)。其次,她指出台湾的民主化是断交之后吸引华府决策者与其他美国人重新注意台湾,因而增加军事和政治互动的原因;没想到民主台湾比独裁时更复杂(第十章),李登辉滥用民主(第十三章);陈水扁则缺乏外交经验,加上台独狂热者逐渐激化他的言论,让美台与两岸关系更加困难。作者认为台湾内部的混乱让其难以拓展国际空间、对世局的变动做出合理的调适,以及有效运用自己的优势(第十四章),因此增加了美台间相互的疑惧与海崃冲突的可能性。
作者在结论中指出:当前日益强大的中国拥有前所未有解决台湾问题的能力,华府却认为美台关系肇祸的可能性增高,因此对美台关系的热情也下降。错估情势、错误行动或者只是坏运气都可能让美、中、台陷入三方都想避免的冲突;美国不能牺牲台湾,故对解决问题有政治与道德义务。她因此建议:美、台总统直接会谈沟通,同时向中国强调官方立场不改变,借以重建彼此的信心,消弭冲突的可能。
本书充分利用官方档案与丰富的研究成果,还有作者历经20多年亲自访问121位参与决策者的记录,以及自身经验所累积的判断力,用流畅的文字叙述了美台政治军事关系中各种重大问题的脉络;即便行文中交错叙述三方立场,也不会让读者有混淆的感觉。尤其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简短、生动的描述了近二十多年来美方各层决策和执行者的性格、偏执与彼此的冲突。作者对同时期台湾要人的性格也有类似描述,只可惜较不深入。
在《不确定的友情》之后,本书再度成为美台关系「通史」的指标性着作,无论是否同意此书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建议,将来相关的研究恐怕都必须参阅此书。唐耐心从美国学者的观点出发,自言写作的目标之一是釐清双方关系进展的历程,作为美国决策者的参考,希望可以消泯美台间的互不信赖,减少台海爆发冲突的可能。但对台湾的读者与决策者而言,此书对于了解过去六十年来美国对台的决策主要思维,以及美、中、台三方的互动,也有很大的帮助。笔者更期许的是:台湾的研究者们也能依据自己的资料与观点,写出美台(以及与中国)互动的「通史性」着作,让三方(与全球)从对过去经验的充分了解中,撷取避免冲突、增加合作与促进和谐的方法。毕竟,生活在台湾的人,绝对不会希望台湾海崃真如本书作者所描述的,是「危险的海崃」。
张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光是看到「1949年后的海崃风云实录」,就让我回想起许多历史书上零散的章节,以及长辈口中那些关于那个年代的片段。那个时期,对于台湾来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孕育了无数可能性的关键时刻。而「美中台三边互动关系大揭秘」,更是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我们生活在台湾,每天都在感受着大国博弈带来的影响,但往往只能从报章杂志上窥见一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性地解读这段复杂关系的可能。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梳理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每一次交锋,以及台湾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些曾经被视为机密的谈判、幕后交易,甚至是一些个人层面的决策,如果能被这本书一一呈现,那将是多么震撼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叙述,而是能更主动地去理解,那些决定我们命运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了今日的台湾。
评分「海崃风云」,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就有一种海浪翻腾、风云变幻的感觉,让人联想到1949年后的台湾,那段充满挑战与转折的岁月。而「美中台三边互动关系大揭秘」,更是直接打中了我的好奇心。身在台湾,我们对美中关系的变化总是格外敏感,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安全与未来。这本书承诺的「揭秘」,让我感觉它可能是一本能够颠覆我们既有认知的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过去我们不曾知道的细节,比如美中两国在处理台湾问题时的真实想法、谈判过程中的一些微妙之处,以及台湾当局在其中是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争取自身利益的。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被历史掩盖的真相,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是否能够在这本书中得到展现。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美中台三方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是如何互动的,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台湾,那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经历。
评分每次想到1949年后的台湾,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从国民政府迁台的仓皇,到两岸对峙的紧张,再到美国在冷战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台湾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寻求生存之道。这本书的标题「美中台三边互动关系大揭秘」,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又带点审慎的期待。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而「揭秘」这个词,恰恰触动了我对深度探究的渴望。我相信,这本书一定汇集了大量的史料,可能包含了许多我们过去未曾接触过的外交文件、内部备忘录,甚至是当事人的口述证词。能够深入了解美中之间围绕台湾进行的每一次角力,以及台湾如何在其中周旋、求存,这将极大地丰富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特别是那些可能被刻意淡化或遗忘的细节,如果能通过这本书被重新挖掘出来,那将是对历史的一种修正,也是对我们这一代台湾人理解自身定位的一次重要补充。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几次关键的危机时刻,如朝鲜战争、台海危机等,能有详尽的分析,看看美中台三方的决策者当时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每一个选择又带来了怎样的连锁反应。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诱因,很大程度来自于书名中「海崃风云」所蕴含的歷史厚重感,以及「美中台三边互动关系大揭秘」所带来的悬念。对我而言,1949年后的台湾,是充满传奇与沧桑的年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都与美中两国的战略角力息息相关。身为台湾的子民,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理应比任何人都更想了解,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本书承诺的「揭秘」,让我感觉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份深入的档案挖掘,试图还原那些被迷雾笼罩的真相。我希望它能够提供更详尽的背景资料,比如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国内的对华政策演变,以及中国大陆的战略意图。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台湾当局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美中两国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成效与代价。许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新闻报道,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深入挖掘细节的机会,去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现在生活轨迹的复杂互动。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海崃风云」,这几个字仿佛自带海浪拍打礁石的声响,预示着一段波涛汹涌的历史。1949年后的时期,对于台湾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与蜕变的年代。接着「美中台三边互动关系大揭秘」,更是直接挑明了核心主轴。身在台湾,我们多少都对这段三方关系的起伏跌宕有所感受,但往往只能从零碎的新闻片段、官方说词或是片面叙述中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轮廓。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们能以更清晰、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时刻。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每一次美中之间的博弈,又是如何影响到台湾的决策与生存空间。那些曾经的秘密档案、未公开的会谈内容,如果能被一一揭示,那将是对我们理解台湾历史的一次深度洗礼。书中提及的「互动关系」,也让我联想到,这并非单方面的力量拉扯,而是三方在利益、战略、意识形态等多重考量下的复杂博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越课本叙述,更贴近人性与现实层面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