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线电视概论
1.1 有线电视的起源及其发展
1.2 有线电视的基本构成
1.3 有线电视的服务
1.4 有线电视的法令
习题
第二章 CATV相关通信电子学
2.1 电波的传播方法
2.2 单位偶极天线
2.3 半波长天线
2.4 馈电
2.5 匹配的原理
2.6 接收机的构成
2.7 接收机的性能
2.8 各种的调变波
2.9 热杂音的定义
2.10 杂音指数
2.11 载波杂音比
习题
第三章 电视信号与广播方式
3.1 电视信号
3.2 电视信号的广播方式
习题
第四章 有线电视的系统构成
4.1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
4.2 接收点设备
4.3 头端
4.4 传送线路设备
4.5 端末设备
习题
第五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性能与信号品质
5.1 性能基准
5.2 系统性能与接收品质
5.3 接收者端子的信号品质
习题
第六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基础
6.1 频率排列
6.2 系统性能与设计的基础
6.3 电源供给
6.4 系统设计例
6.5光缆干线传输系统的设计
习题
第七章 系统、机器性能的测定
7.1 概要
7.2 在本书採纳的测试用仪器
7.3 测定法
第八章 传送线路监视与订户管理
8.1 概要
8.2 通信方式
8.3 状态监视器
8.4 订户管理
第九章 新的有线电视技术
9.1 光纤有线电视
9.2 有线电视数位传输
9.3 有线电视新技术
第十章 资料
表1 中华民国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表2 FCC有线电视系统规范
表3 世界的电视方式
表4 国内无线数位电视频道播出一览表
表5 美规、日规CATV电视频率表
表6 日本有线电视频道分配表
表7 分配放大模组
表8 有线电视电缆规格表
表9 美国有线电视性能基准的比较
表10 日本有线电视性能基准的比较
表11 电视接收机的性能
表12 台湾地区CATV发展简表
表13 有线电视施工设计符号
表14 日规CATV符号
表15 VSWR与反射系数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字汇
我一直对有线电视的“背后”运作充满好奇,想知道那些高清频道、流畅的网络是如何实现的。《有线电视技术(第三版)》这本书,就像一本拆解神秘面纱的工具书。我特别喜欢它对信号处理流程的细致描述。从前端信号的采集、编码、复用,到传输网路的分配、调制,再到用户端的接收、解码,每一个环节都描绘得清清楚楚。书中的图解非常直观,让我这个对技术不太敏感的人也能大致理解信号是如何一步步被处理和传输的。尤其是一些关于信号质量控制的章节,比如C/N、CTB、CSO等关键指标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设备参数来优化这些指标,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虽然有些技术细节我可能无法完全消化,但这本书极大地满足了我对有线电视技术原理的好奇心,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电视和网络服务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知识探索的旅程。
评分作为一名在有线电视行业工作多年的老兵,见证了行业的每一次技术革新,从模拟到数字,再到如今的全光网络,《有线电视技术(第三版)》这本书,无异于一本沉甸甸的“技术回忆录”,更是一份指引未来方向的“路线图”。我尤为赞赏作者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对未来技术趋势的精准把握。书中关于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络架构的探讨,例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广电行业的应用前景,让我看到了行业的无限可能。作者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也贯穿全书,从高清、超高清视频的传输,到互动电视、VR/AR内容的承载,都做了详尽的技术阐述。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行业发展脉络的生动写照。每一次的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为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宝贵的思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我方向,在我困顿时给予我启发。
评分我是一名初入有线电视技术领域的新手,抱着学习和了解的心态购买了这本《有线电视技术(第三版)》。坦白说,一开始我确实被书中丰富的内容和专业术语吓了一跳,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的讲解所吸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数字电视前端处理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编码、调制、复用等基本流程,更是深入讲解了各种技术标准背后的逻辑和考量,比如MPEG-2、H.264、H.265等编码格式的演进,以及QAM调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书中对EPG(电子节目指南)的实现机制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很好奇那些丰富多彩的节目信息是如何准确、及时地展现在用户面前的。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合实际,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联系起来。虽然有些地方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仍然需要反复琢磨,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我对有线电视这个看似传统却又不断发展的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条道路上深入学习的决心。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非常关注,尤其是在有线电视这样涉及千家万户的服务领域。《有线电视技术(第三版)》中关于网络安全和可靠性保障的章节,可以说是我阅读的重头戏。作者对于网络攻击的类型,例如DDoS攻击、黑客入侵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详细介绍了相应的防护策略和技术手段。书中关于信号监测和故障诊断的章节,更是为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技术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在讲解信号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对传输质量的影响时,书中提供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实际测量方法,这对于我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故障排除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有线电视网络的“硬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其“软实力”——即安全性和可靠性——有了全新的理解,这对于我未来的工作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评分这本《有线电视技术(第三版)》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这样在广电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清流。翻开书的第一页,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扑面而来。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实,但内容却丝毫不见丝毫马虎。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光纤接入网技术原理的深入剖析,从OTN、GPON到EPON,各种缩写和技术名词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符号,而是被作者以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一一揭示。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是我的最爱,它们清晰地勾勒出复杂的光信号传输路径,以及信号衰减、色散等关键参数的影响。特别是关于分布式光纤接入的章节,作者详尽地阐述了其在现代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克服其固有的挑战。我甚至拿出之前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际案例,对照书中的理论,发现很多困惑迎刃而解。这让我深切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恰恰搭建了这座坚实的桥梁。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优化现有网络架构的全新视角,也让我对未来的网络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