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长
  • 治愈
  • 自我探索
  • 人生
  • 情感
  • 文学
  • 小说
  • 现实
  • 思考
  • 温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死亡,或许是另一个生命的 待续…….

  二○○九年十月的一个晚上,于娟教书下课后,骑着脚踏车去超市买牛奶,路上为了避让来车,她从脚踏车上摔下,瞬间她感到一股抽筋的疼痛从腰间传来,心想:「不会这样就扭伤腰了吧?」

  第二天,她竟然因腰痛而疼得起不了床,稍微一动,豆大的汗就往下掉。那时候的于娟万万没有想到,这剧烈的腰痛竟是癌细胞已经转移的征兆。为了工作,她忍着腰痛,每天晚上还是在办公室熬到十点钟,但开始跑医院看病,接二连三被误诊为腰椎受伤。

  直到二○○九年十二月底,痛到全身一动也不能动的于娟被救护车送进医院急诊室;几番周折,在二○一○年元旦,她被确诊罹患乳腺癌四期,也就是癌症末期。当时,距离她留学回国开始教书只有三个月,她的儿子土豆只有十四个月大,她的父母已六十多岁,而她是家中独生女……在她人生欲展翅高飞之际,突如其来的病痛完全打乱了她的人生步骤,也在她的生命槌下了重重的一击。

  但于娟没有放弃,她忍住所有化疗的痛,拚命想活下去,为孩子、为父母、为丈夫活下去。就像她丈夫光头写道:「她真的很坚强,确诊得知乳腺癌时,她居然高兴地笑,因为乳腺癌相对其他癌症来说更好医治一些。我也几乎没有落泪,只有一次,回家看到她和宝宝的合影,泪如雨下。」

  本书收录于娟确诊罹患乳腺癌后写下的病中日记,她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这时她退回到一个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发出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些文字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的故事,而是自己;在大陆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烈报导,大陆部落客的浏览人次高达800万次。

本书特色

  当你预知了生命只剩下短暂的时间,你将如何过完生活,对人生省思的真人真事,很能引起共鸣与反思。

作者简介

于娟(1979年4月 ~ 2011年4月)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讲师
  *上海交通大学学士(2000)
  *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学硕士 (2007)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 (2008)

  她是一个两岁半孩子的母亲,一个四十岁男人的妻子,两个六十多岁老者的女儿,数个失学儿童的资助者,很多人的朋友。

  她是复旦大学的讲师,研究环境政策和能源政策,积极筹组「能源林」,投身环保公益。

  她从容面对癌症,不怨天尤人;她带走家人的思念和不舍,留给世人坚强的力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文<一>  不畏病魔,看见真爱 张金坚
推荐文<二>  阳光依旧灿烂 周国平
推荐文<三>  老于的森林 郑培源
台湾版序    愿生命之树长青 赵斌元

Part 1:无畏施
我的坚强与柔软/义气和义乳/走钢丝的孩子/生命故事/孔雀爷爷
/土豆的耶诞节/黑色幽默话自杀/我可爱的朋友们/无畏施/病中病
/谁是我的下一任/病中之最散记/为什么是我得癌症/落发/由来笑我看不穿

Part 2:病中记
我的二○一○(一)/我的二○一○(二)/我的二○一○(三)
/我的二○一○(四)/我的二○一○(五)/我的二○一○(六)
/我的二○一○(七)/我的二○一○(八)/我的二○一○(九)
/我的二○一○(十)

Part 3:写给我的宝贝
不期之孕/宝贝/幸福生活/分离

Part 4:故乡
一个人的团圆/生死相隔的断想/清明的风不止/无处安放的枫斗
/碎落在身后的时光/卖报歌/一簟食/子不语/十年/女人三十

<后记>路有千万条,但只能走一条 赵斌元
<附录>土豆成长日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不畏病魔,看见真爱  张金坚博士(台中澄清医院中港院区院长/乳癌防治基金会董事长)

  本人从事癌症医疗超过三十寒暑,接触无数的乳癌患者,有的讳疾忌医,延误治疗契机;有的勇于面对,积极治疗,重获新生。本书作者于娟女士,罹癌之时,年仅三十一岁,花样年华,却得了全身骨骼多处转移之晚期乳癌,她是一位曾经出国(挪威)深造,并拥有经济学博士之优秀老师,本来可以发挥所学,教育学子、贡献社会,并可与夫婿、儿子共创和乐美满之家庭,无奈事与愿违,命运之神却百般折磨,于女士乳癌确诊之际,身边还有亟待照顾年仅一岁多的儿子土豆及需侍奉的双亲。

  在一年四个月之抗癌过程中,身心所受之煎熬,倍极辛苦,但她以无比之毅力,写下病中日记,道出生活的感触与生命的领悟。她深爱着她的儿子、丈夫与双亲,珍惜生命的每一时刻,从不向病魔低头,绝不轻言放弃,与医疗团队高度配合,接受各式各样难以忍受的治疗,可称是医师眼里的模范病人。即使病情恶化,疼痛加剧,她仍试图以最勇敢的方式撑过,真是生命中之「勇者」。

  其实她在日记的字里行间,也暗藏内心的不安与惶恐,但仍能展现出她的幽默与自信,虽然她自认是平凡的女儿、妻子与母亲,却拥有坚忍的意志力与强韧的生命力,尤其在最后的五个月,她很清楚自己的日子不多,早已放下生死与名利,留下的是「平静」、「率直」、「朴实」与「坚强」,这正是本书作者感人与令人敬佩之处。她也提醒世人要珍惜宝贵生命,更要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于女士留下的文字,值得我们咀嚼与细读,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推荐序二〉

阳光依旧灿烂  周国平 (中国着名作家和学者)

  我是在读这部遗稿时才知道于娟的,离她去世不过数日。这个风华正茂的少妇,是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在与末期癌症抗争一年四个月之后,终于撒手人寰。也许这样的悲剧亦属寻常,不寻常的是,在病痛和治疗的摧残下,她仍能写下如此灵动的文字,面对步步紧逼的死神依然谈笑自若。我感到的不只是钦佩和感动,更是喜欢,这个小女子实在可爱,在她已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的躯体里,仍蕴藏着这么活泼的生命力。

  于娟是可爱的,她的可爱由来已久,我举一个小例子。那是她在复旦读博士班的时候,一晚在夜店,因为有人打群架,她被误抓进了警察局。下面是她回忆的当时情景──「警察开始问话写口供,问到我是做什么的;我说复旦学生。他问几年级,我说博一;然后警察生气了,说我故意耍酒疯不配合。那天我身上穿着一件亮片背心搭配一条极短的热裤,一双亮银高跟鞋,除了没有化妆,和小辣妹无异。警察鄙视的眼神点燃了我体内残存的酒精,我忽地一声站起来说:「复旦的怎么了?读博士怎么了?上了复旦、读了博士,就非得穿得人模人样,也不能上夜店吗?」

  她的性格真是阳光。

  多年后,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这阳光依然灿烂。我再举一个小例子,在确诊乳腺癌之后,一个男性亲戚只知她得了重病,用手机传简讯给她:「如果需要骨髓、肾脏器官什么的,我来捐!」丈夫念给她听,她哈哈大笑说:「告诉他,我需要他捐乳房。」

  当然,在这生死关口,于娟不可能只是傻乐,她对人生有深刻的反思。和今日别的青年教师一样,她也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体制内的人事升迁,二是现实生活中的买房买车,并且似乎不得不为此奋斗。现在她认识到,「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内晋升到副教授,于是拚命写文章、找议题写论文,虽然对当了副教授之后要做什么,我非常茫然。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拚了命扑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傻子做的傻事。生病之后,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势。名利权势,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走。」

  「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我突然觉得一身轻松。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闲事,我不再有对手,不再有敌人,我也不再关心谁比谁强,课题也好、任务也罢,暂且放着。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云淡风清。」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拚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我相信,如果于娟能活下来,她的人生一定会和以前不同,更加超脱,也更加真实。她的这些体悟,现在只成了留给同代人的一份遗产。

  一次化疗结束后,于娟回到家里,当时刚一岁半的儿子土豆趴在她的膝盖上,童言童语的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她流着泪想:「也许就差那么一点点,我的孩子变成了草。」她还写道:「哪怕就让我这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蓬头垢面的趴在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稚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还有那个也是青年学者的丈夫光头,天天为全身骨头坏死、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擦屁股,说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求老天让妳活着,让我这样擦五十年屁股。」多么可爱的一家子!于娟多么爱她的孩子和丈夫,多么爱生命,她不想死,她绝不放弃,可是,她还是走了!

  我不想从文学角度来评论这本书稿,虽然读者从我引用的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么率真、质朴、生动。文学已经不重要,我在这里引用这些片断,只因为它们比我写的任何文字更能勾勒出于娟的优美个性和聪慧悟性。上苍怎么忍心把这么可怕的灾难降于这个可爱的女子、这个可爱的家庭啊!

  呜唿,苍天不仁!

  二○一一年五月七日

〈推荐序三〉

老于的森林  郑培源(于娟的挚友)

  今天是老于的头七。七天前,晚上九点多,我接到于妈妈的电话后赶到中山医院三号楼二十七病区,见了老于最后一面。

  那是一个绝望的夜晚,空气中弥漫着死别的气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已经预先感觉到那一晚将要发生的事,在书架上匆匆拿了一本《临终备览》。计程车上,我找出相关的章节,在书页上折一角做记号,车子剧烈的抖动,我的手指居然稳健。老于,我不忍送妳、不愿送妳,但机缘造化,上天安排了是我,我要平平静静、体体面面的送妳走。

  过去的三天,我每天都来看她,也看着她生命之火一点一点的熄灭:她曾经健美的身躯蜷缩的像婴儿一样,侧卧在病床的左上角, 以至于我一眼看过去还以为床上是空的;她唿吸急促、心跳极快,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说话要拚尽力气;她的躯壳已经脱缰,冲刺在生命的终点线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快。这一晚的九点钟,她已经失去了意识,进入了弥留阶段。

  于妈妈就那样眼睛直直的看着女儿。昨天她一度崩溃,最后的时间,她以知识女性特有的成熟和坚定让自己平静下来,商量女儿的后事。光头始终没有放弃,他坚定的认为还有希望,还能熬过今夜。但我更相信于妈妈的判断,母亲爱自己的骨血甚于爱自己,对自己骨血的状态有着「母女连心」式的判断。

  作为家乡人和于娟最信赖的朋友,我参与了她身后事的讨论安排。于妈妈说出了于娟最后的遗愿:关于法事和安葬,老人和孩子的安排。她希望葬回山东的能源林,希望父母在上海陪土豆长大,希望能启程去一个佛的国度。

  我离开医院的时间是十九日凌晨一点多,光头陪我走到电梯前。我看着这个令我极度佩服和崇敬的大哥,说不出话来。

  一夜翻来覆去,半梦半醒。

  早晨五点,光头给我电话,那一刻我心里还存了一丝丝幻想,但光头声音嘶哑着说:「于娟走了……」

  老于走了已有七天,敲出上面的文字,眼前依然一片朦胧。

  我曾经很认真的跟老于说,「很羡慕妳病后大澈大悟的状态,情愿和妳换一换,经历妳所经历、获得妳所获得的。」老于用那双直白大眼睛瞪着我说:「没有人愿意真的和我换,我也不忍心让你跟我换,太疼了,太累了,太苦了!」

  媒体称老于是抗癌勇士、部落客达人、生命体悟者、环保理想者、才女、高级知识分子、海外归国学人、博士……这些似乎都对,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老于是一个好人,透透彻彻、干干净净、明明白白的一个好人。这个好人情愿自己把苦痛扛了,换成文字来让大家开心;识透了人情却没惊破胆,保留着孩子似的童真和大胆;拚了命的去写微博,插着氧气管还要写微博,就只为了多留些警醒世人的文字;直到她走的时候──那么痛苦,那么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她放不下的还是能源林这个几乎耗尽她最后一点心力的事。

  老于,妳一个癌症晚期病人,为什么要承受那么多?

  在最后五个月,老于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反思和写作,这也正是她生命最后阶段留下的文字如此感人的原因;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停止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剩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最心痛的地方在于:这个普通女子剥去了凡常所欲的一切,最后所欲的还是为他人谋福祉。

  老于,妳走了,好人又少了一个,让我们这些坏人和不好不坏的人情何以堪?

  我很怕媒体把老于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健康的新闻速食话题人物,得出譬如「晚睡导致癌症,请别学于娟、早睡早起」的速食结论。在我的心里,老于和她的文字无关病症和养生,只关乎理想和灵魂。她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理想主义者的缩影,胸怀大志、学贯中西,抱着一腔的热血想给这个世界多留下些什么。

  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老于留下的文字,却足以穿越时空,直指人心。

  老于,走好。妳的心愿,我们来完成。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夜

<台湾版 序>

愿生命之树长青  赵斌元(本书作者于娟的丈夫)

  二0一一年四月十九日,这个日子越走越远。

  它的到来,如同碎片。它的远去,如同碎片。所有的记忆,都逐渐成为碎片,不真实,但深刻。

  唯有这本书,就像是她,依然在望着我,期待着我,用那一汪我永远难忘的深情和不舍。

  我不敢去细读这本书。虽然忙碌的生活继续,但难抑自己的痛楚和伤悲,常会汹涌而至。书里她熟悉的气息,一定会淹没我的自信与快乐。

  我更愿意在梦里和她重逢。

  生离、死别,实在不可同日而语。生命,实在应该珍惜!

  我相信这本书的力量。它能够让人更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会让人去思考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如何去看待逆境和顺境,如何与人相处。于娟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作家。我真希望有很多人认真去读这本书,并有所收获。那样的话,她会很快乐。

  对于这本书在台湾的发行,妈妈说:「只要于娟高兴,我都愿意。」妈妈现在把能源林的事业当做自己的女儿,也把这本书当做自己的女儿。

  我想说,这本书承载了很多人对于娟的爱。我只能把感谢放在心里,在梦里向于娟诉说。

  愿生命之树长青!

图书试读

我的坚强与柔软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特别坚强的人。
二○○九年的最后一个星期,我被救护车抬进上海瑞金医院,放置在急诊室。

病理室主任看到我那浑身黑漆漆的全息CT后,问了一句话,「病人现在用什么止痛?」
我的老公,那个可爱的光头男答:「现在还没有用任何的止痛药物。」
那个四十多岁的主任,倒吸一口凉气,一字一句地说:「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到她这个地步,差不多痛都能痛死的。」

他们进行这段对话的时候,我只是屏着气,咬着牙,拚命忍着,没有死,也没有哭。
在急诊室待了三天两夜。医生不能确诊是骨癌、肺癌、白血病、还是其他病症。

急诊室应该就是地狱的隔壁,一扇随时开启的自动门夹杂着寒冬的冷风,随时有病危的人被送进来。
我身边的邻居,虽然都躺在病床上,但似乎都比我的精神好很多,至少不是痛得身体丝毫不能动。然而,就是这些邻居,夜里两点多大张旗鼓地被送进来,躺在我身边不到两尺的地方,不等我有精神打个招唿,五点多就会被某些家属的哭声吵醒,看到一袭白单盖住一个人的轮廓,我知道那个人匆匆走了。

如此三天两夜,心惊胆战。我没有哭,表现得异常理智,我只是断断续续用身体里仅有的一点力气,录了数封遗书,安慰妈妈看穿世事生死。
后来,一天两次的骨髓穿刺。其实骨髓穿刺对我来说,并算不上疼痛,光头在旁边陪我,看到后来,他转身面壁不忍再看;妈妈也已经濒临精神崩溃边缘。

我的痛苦在于,当时破骨细胞已经在躯壳里密佈,身体容不得一点触碰,碰了,真的就会晕死过去。那种痛不是因为骨髓穿刺,而是癌细胞分分秒秒都在啃噬骨头。

我还是没有哭,不是因为坚强,是因为痛得忘了哭,那个时候,只能用尽全力硬撑着。如果稍微分神,我就会痛得晕厥。我不想家人看到我的痛苦。

当二○一○年元旦,我被确诊为乳腺癌四期,也就是最晚期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没有哭,反而发自内心的哈哈大笑,因为这个结果是我预想的所有结果中最好的一个。既然已然是癌症,那么乳腺癌总是要强一点。至于晚期,我早已明了,全身一动不能动,不是扩散转移,又能是什么?

发现太晚,癌细胞几乎扩散到了躯干所有重要的骨骼。我不能手术,只能化疗,地狱一样的化疗。

初期反应很大,呕吐一直不停。当时我全身不能动,即便呕吐,也只能侧头,最多四十五度,枕边、棉被、衣服、身上,全是呕吐物,有时候呕吐物会从鼻腔里喷涌而出,一天几十次。

其实,吐就吐了,最可怕的是,吐会带动胸腔震动,而我的嵴椎和肋骨稍一震动,便有可能痛得晕厥过去;别人形容痛说刺骨的痛,我想我真的明白了这句中文的精髓。一日几十次的呕吐,我痛到晕厥几十次。

别人化疗时那种五脏六腑的难受,我也有,只是,已经不值得一提。
那个时候,我还是没有哭。因为我想,坚持下去,我就能活下去。
六次化疗结束之后,我回家了!当时儿子土豆刚十九个月,他开心地围着我转来转去。

奶奶说:「土豆,唱歌给妈妈听吧!」
土豆趴在我膝盖上,张嘴居然童言童语的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歌未唱完,我泪先流。

也许,就差那么一点点、一点点。我的孩子,就变成了草。
于丹说:「一个人的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但心灵应该越来越柔软。」
无意之中,我做到了这点。这才发现,这两者是共通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