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以往都是给诗集写后记,这一次把它换来前面。
我不像作家们那么地富有文采,曲曲折折描述自己的创作路程──唯美、崇高、谦逊、坚定又莞尔。我的文字简单,用意明了,读者不疑猜。从自序开始到内文到附录,我要讲的只有我和里尔克的相遇是那么地奇妙这件事。
可是,我不想去挖掘25岁青涩年华的美好记忆,如今看起来是奢侈得想自杀的,回忆一段便显得今朝的落寞与怅然。时间迅速推移十载,我已经35岁,为了追求完美,我忙于往返新马台三地,处理剪不断理还乱的内部情感。
35岁的里尔克正在做什么?不禁想知道,google了一下:1910年至1912年之间里尔克完成了对其以后诗歌及写作有着很深影响的两部作品──《新诗集》、《马尔泰手记》。这是里尔克创作类型转变的开端,从唯物诗(类似豹之类的描述事物外表的诗)向唯心诗创作的转变。这些变化逐渐形成了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的表现手法。
啊,《杜伊诺哀歌》,我最喜爱的诗集,还有《时间之书》。如今我交出这本《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和2007年出版的《毛毛之书》,──两人的岁月历程是那么地悬殊,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而我偏偏要向这位精神导师致意,献上我的狂野之作。
这本短诗集是我任职明日工作室时,开始以自动书写方式在田寮别业BBS个人创作版,写作一系列毫无修饰的短诗。其中几篇发表于联合文学、中外文学、创世纪诗刊、干坤诗刊、自由副刊、联合报副刊、台湾日报、台湾诗学季刊,以及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文艺春秋与南洋商报文艺副刊。
2003年我选了80篇编制成诗集《No.》,因为寄售于唐山书局,所以是一本已绝版的地下诗集。当时,诗人罗浩原给这本自印诗集写了篇介绍,特别收录在这里。这本诗集以后,我离开生活了8年的公馆温州街,开始长达另外8年的流浪。至今,我人在麦寮,偶尔跑高雄,家在新北市土城,明年一定不在台湾了。
心,在哪里?
有一天,里尔克会领我前往诗意的栖居地,而不再是Out of∕Anywhere。
2011年9月27日 高雄市大寮
初次翻开《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或许是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过于文艺的疏离感,让我觉得它可能只是一部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呓语。然而,读着读着,我逐渐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所包裹,仿佛置身于一个久违的梦境,又或是回忆起一段早已被遗忘的青春。作者的文字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而是以一种近乎赤裸的坦诚,描绘着生命中那些细微却又深刻的体验。那种在异乡陌生的街头,看着日落一点点沉入远山,内心涌起的复杂情感,作者捕捉得如此真实,仿佛亲身经历。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审视,对孤独感的探索,对存在意义的追问,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在深夜里,放下手中的书,久久地凝视着窗外的夜色,思考着书中那些未曾完全解答的问题。它不是那种一口气就能读完的书,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酿,每一次阅读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孤独时所展现出的那份温柔,不是绝望的哀伤,而是带着一种对自我存在的尊重,一种在寂静中与灵魂对话的安然。这种感觉,就像是独自一人漫步在某个古老的城市,脚下的石板路印刻着岁月的痕迹,周围的建筑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你,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却又与这一切融为一体,感受着一种超越时间本身的宁静。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流浪”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精神上的探索,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一种在不断变化中寻找自我的过程。
评分第一次接触《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这本书,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当时我正处于一个有些迷茫的时期,对生活的方向感到模糊,对周遭的一切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朋友说,这本书或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带着这份半信半疑的心情,我翻开了它。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给我带来那种振聋发聩的“顿悟”,反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触动。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又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描绘的那些场景,那些人物,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都仿佛是发生在我身边,或者说,是发生在我内心深处。我记得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关于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人在雨中漫步,看着雨水冲刷着街道,冲刷着行人匆匆的脚步,而自己却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感受着这份孤独。这种孤独,并非是让人绝望的,而是一种带着审视意味的,一种在人群中,却又清晰感知自己独立存在的觉知。这种感觉,我曾经在某个深夜,独自一人在异乡的城市里,也曾体会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意义,并不在于那些宏大的叙事,而在于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细微之处。作者巧妙地将这种对细微之处的关注,与“流浪”这个主题结合起来,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流浪”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逃避?是为了寻找?还是仅仅为了体验?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审视自己内心世界的契机。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这本书时,我的目光就再也无法移开。那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浑厚的文化气息和一丝淡淡的忧伤。里尔克,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敬仰的诗人,他的名字与“流浪”联系在一起,让我充满了好奇。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人,背着行囊,带着里尔克诗歌的碎片,走在异国的街头,与远方的灵魂进行对话的画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并非是一本简单的游记,也不是对里尔克作品的学术分析。相反,它更像是一种以“流浪”为引子,对生命、对存在、对艺术、对孤独进行的一场深刻的探索。作者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那些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深邃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孤独”的描写。它不是那种让人感到绝望的、无助的孤独,而是一种带着审视的,一种在与自我对话中获得的宁静与力量。这种感觉,就如同在静谧的夜晚,独自一人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也感受到内心的广阔。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旅程。我是否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带着某种精神的印记,在人生的道路上“流浪”?我是否也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也更勇敢地去拥抱未知的远方。
评分《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场关于“存在”的漫长思辨。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漂泊感交织的张力。里尔克,这位以其对生命、孤独、艺术的深刻洞察而著称的诗人,他的肖像,仿佛成为了作者在流浪途中的一个精神坐标,一个用来衡量和理解周遭世界的参照物。我一开始是被这种“精神流浪”的概念所吸引。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流浪,有些是地理上的,有些是精神上的。而当这种流浪与里尔克的思想相结合时,便赋予了它一种超越日常的哲学意味。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去分析里尔克的诗歌,而是通过自己的旅行经历,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悟,去构建一个与里尔克精神相契合的场域。我读到书中关于在一个古老城市的小巷里,邂逅一位年迈的匠人,他默默地雕刻着一件木制品,仿佛时间在他指尖凝固。这种场景,充满了里尔克诗歌中那种对平凡事物背后深邃意蕴的关注。它让我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这种“慢”的体验,失去对事物本质的尊重。书中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失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孤独的旅程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本书,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感受,去思考,去在每一个不期而遇的瞬间,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这本书,就如同一个精心打磨的邀请函,邀请我去踏上一段别样的旅程。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意味。里尔克的肖像,象征着一种精神的追寻,一种对艺术、生命、孤独的深刻凝视;而“流浪”,则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前行的状态。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并非是那种直白的游记,也不是对里尔克作品的逐字解读。相反,它更像是一种以“流浪”为载体,对生命、对存在、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细腻描绘。作者的笔触,温润而富有力量,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触动人心。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关于在一个古老的港口城市,看着渔船缓缓驶向大海,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空气中弥漫着咸涩的味道。作者将这种感官体验,与内心深处涌起的对远方的憧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在广阔天地中,个体渺小却又充满力量的存在感。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流浪”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了抵达某个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在流浪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锚点。它是一种对生命质感的捕捉,是一种在匆忙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的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里尔克,那个以其深邃的诗歌和对艺术、生命、孤独的深刻洞察而闻名的诗人,他的肖像,一个象征着某种精神的印记,就这样被放置在“流浪”的旅程中。这本身就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求索。我抱着一种期待,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与里尔克诗歌精神的共鸣,或是作者如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诗人的思想融入到现代生活的体验之中。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远超我的想象。它不是一本解读里尔克诗歌的评论集,也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漂泊,一种在物质世界的喧嚣中,对内心净土的追寻。作者并没有直接引用里尔克的诗句,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与里尔克相似的忧郁与深沉,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敬畏。那种在旅途中,面对着陌生的风景,却在内心深处寻找熟悉的慰藉的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停下脚步,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某个咖啡馆的角落,或是某个宁静的公园里,感受到那种与里尔克跨越世纪的共鸣。这种共鸣,并非是简单的语言上的呼应,而是精神层面的契合,是对生命中那些永恒问题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流浪”,不仅仅是为了抵达某个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在途中,我们如何与自己,与这个世界,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它鼓励我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在每一个不期而遇的瞬间,发现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评分《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里尔克,那个以其对生命、艺术、孤独的深刻洞察而著称的诗人,他的肖像,如同一个精神的符号,被置于“流浪”这一充满变动与探索的主题之中。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安宁的线索,也希望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旅途中,与里尔克精神的某种共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也不是一本诗歌解读。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写照,一种在物质世界漂泊中,对内心家园的追寻。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描绘得如此真实,如此细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陌生感”的描写。那种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身体的漂泊与内心的孤独感交织在一起,却又在这种陌生中,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我。这种体验,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旅行经历,那些在异国他乡,独自一人面对未知时的忐忑,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生活更深刻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明白,“流浪”并非只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上的不断探索和成长。它鼓励我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在每一个不期而遇的瞬间,发现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认识到,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与自己,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评分我之所以会拿起《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完全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它带着一种莫名的诗意,一种探险的意味,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空间的精神之旅。里尔克的肖像,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深沉的、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而“流浪”,则是一种不断前行的状态,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拥抱。我期待着,在书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如何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静。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对自我存在的重新审视。作者的叙述,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细微之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瞬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孤独”的描写。它不是那种让人绝望的、无助的孤独,而是一种带着尊严的,一种在与自我对话中获得的宁静。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坐在窗边,看着月光洒满大地,内心却异常的清晰和坚定。书中的文字,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能够轻易地穿透你内心的防御,触及到那些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流浪”,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上的不断探索和成长。它鼓励我们去拥抱变化,去体验未知,去在每一个当下,发现生命中的美好。
评分《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这本书,仅仅是从书名,便已经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里尔克,这位以其对生命、孤独、艺术的深刻洞察而闻名的诗人,他的肖像,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与“流浪”这一充满探索与不确定性的主题相结合,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张力。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找到一种与里尔克精神的契合,一种在旅途中的感悟,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当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是对里尔克诗歌的简单解读,也不是一本流水账式的旅行日记。它更像是一种以“流浪”为载体,对自我、对世界、对存在进行的一场深刻而细腻的探索。作者的笔触,温润而富有力量,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触动人心。我尤其被书中对“陌生感”的刻画所吸引。那种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身体的漂泊与内心的孤独感交织在一起,却又在这种陌生中,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我,这种体验,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旅行经历,那些在异国他乡,独自一人面对未知时的忐忑,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生活更深刻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明白,“流浪”并非只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上的不断探索和成长。它鼓励我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在每一个不期而遇的瞬间,发现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认识到,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与自己,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带着里尔克的肖像流浪》这本书时,我便被它所散发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哲思,里尔克,这位我一直非常景仰的诗人,他的肖像,与“流浪”这个词汇结合,勾勒出一幅充满画面感的意境。这仿佛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生命、艺术与存在的深刻探寻。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它,而它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这本书,并非是那种简单的旅行记录,也不是对里尔克诗歌的枯燥解读。它更像是一种以“流浪”为契机,对内心世界进行的精妙描摹。作者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的瞬间。我尤其被书中对“孤独”的描绘所打动。它不是那种令人沮丧的、无助的孤独,而是一种带着审视与自省的,一种在与自己对话中获得的宁静与力量。这种感觉,仿佛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独自一人坐在书房,品一杯香茗,感受时光的流淌。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流浪”的真正含义。它并非仅仅是为了逃离,或是为了抵达某个目的地,而更重要的是,在流浪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与自己相遇,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内心的定力。它是一种对生命质感的捕捉,也是一种在喧嚣中,寻找片刻宁静的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