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必读——轻松育儿,从良好沟通开始!
睡着时明明像个天使,醒来却像是小恶魔……
管教小小孩,经常让父母苦恼不安,失去耐心,
做父母的不免怀疑:那小脑袋瓜里头到底在想什么?该如何与他沟通?
天底下的父母遇到的教养问题其实大同小异,只要拉紧和孩子的信赖关系,一切都不成问题!
如何从小和孩子建立稳固的信赖关系,是本书的内容主轴。全书锁定家有0-3岁小小孩的新手父母,运用心理学上的「引导式对话法」,提供和宝宝沟通互动的基本原则,帮助新手父母解决育儿苦恼。一方面让做父母的享受育儿过程,另方面也启动孩子成长的力量。
书中举出许多具体实例,文字浅白易懂,非常适合父母信手阅读。虽然本书锁定0-3岁宝宝的父母,但许多沟通的原理原则也可以套用在小学生身上。例如:尊重并配合孩子的节拍、用回应的话语去同理孩子的情绪、在孩子的内心宝盒里头放入美好的字句等等。
借由本书,作者企图提供4大教养观念,帮助父母一同轻松解决小小孩的教养难题︰
.运用引导式对话,启动亲子沟通,加强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简单的把孩子的弱点变优点,激发孩子的潜能!
.启动孩子自我肯定感的5种话语。
作者简介
本田千织(Honada Chiori)
1973年4月生。爱知淑德大学文学院图书馆资讯系毕业。生于泰国曼谷,国中二年级前居住在兵库县,之后搬到爱知县。目前是职业妇女,一边上班,一边养育两个孩子。此外,也积极策划「妈妈育儿乐」、「爸爸育儿乐」等各种亲子沟通讲座。主要证照包括:「NPO法人生活支援网站」认定婴儿手语讲师、银发手语讲师;「社交引导式对话中心」SCC引导式对话讲座专业教练;心理治疗家铃木健二心理治疗讲座修毕;灵气自然疗法讲师等。部落格ameblo.jp/mama-gaku/
作者序:爱孩子,从沟通开始
第一章 与孩子建立起更深层的关系
如何建立美好的亲子关系?
.打从心里信任孩子
.「支持」远比「帮助」更重要
.父母快乐生活,孩子的未来才会灿烂美好!
答案就在孩子的心里
亲子沟通法,世代相传
配合孩子的脚步
.同理孩子的情绪
教养撇步1:如何成为妈妈心中的好爸爸?
第二章 开心对话,带来美好的亲子时光
把真正的心意传达给孩子
用失败经验,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就能开口说话,是真的吗?
对爸爸和妈妈採取不同的态度!
在教养宝盒中装进许多美好的字句
用肯定话语,带来美好的一天
教养撇步2:婴儿的记忆力和思考力
第三章 先了解孩子,启动愉快的育儿生活
接受孩子原来的样子
脱下「太空衣」,看看孩子
你擅长哪种感觉?
男孩和女孩本质上的差异
.男孩为何是大声公?
.男孩是行动派,女孩是谨慎派
.喜好不同,纯粹因为性别?
男女差异来自于不同的速度感
配合孩子的速度
教养撇步3:该向爷爷奶奶寻求什么样的帮助?
第四章 和孩子开心过生活的三大祕诀
转换「观点」,就有新发现
.试着从变焦镜头换成广角镜头
.绕三百六十度看孩子
.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
.对象不是孩子时,也能有相同态度吗?
直达孩子心里的称赞方法、责备方法
.称赞方法、责备方法的三种主词
.「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长得好」是真的吗?
.小心称赞时的陷阱!
滋养孩子心灵的5种话语
.「好喜欢」+肢体接触=幸福──『爱的话语』
.「我开动了」享用美味的餐点──『打招唿的话语』
.「谢谢你」带来甜美的笑脸──『感谢的话语』
.其实孩子很喜欢「拜託」和被依赖 ──『请求的话语』
.能坦率说出「对不起」的孩子──『道歉的话语』
「鹦鹉学话」,具有培养孩子自立心的力量
把缺点变成优点的方法
教养撇步4:孩子最爱帮忙
结语
推荐序1
小雨麻看《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引导式对话法》
因为看到〈搭建美好的亲子关系 「支持」远比「帮助」更重要〉这一篇文章介绍,再看到博客来里的内页预览以局部的漫画呈现,我想,这一本书应该是图文并茂、很容易阅读的教养书,所以书一上市,小雨麻就买回来看。
作者以婴儿手语讲师的背景,加上学习过『引导式沟通对话技巧』,当她把这些方法融会贯通应用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发现效果卓越,于是出版了这么一本育儿书:《子育□□□□□□乐□□□赤□□□□的□□□□□BOOK 》。
这本书轻轻薄薄的,搭配可爱的漫画,让读者不感负担。
书中对一个月大的孩子,就以自创的婴儿手语教会孩子表达『喝奶』一例,让我大为惊奇。作者自创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动作,发现孩子的确学会了,孩子会表达之后,因为喝奶需求会被理解,让亲子生活更为愉快。
在小雨身上,我曾经借由婴儿手语经历过一段母婴愉快的时光,我相信这方法的确不是天方夜谭。
书里也提到对小小孩来说,身边的大人便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当孩子的举止不理想,事实上应该先从大人自身改善。我非常认同父母应该借由观察孩子这面镜子,来做自我检讨与修正。
有些父母只看得到孩子的缺点,作者提出每个人的个性特质其实都是一体两面。
爱说话的孩子,表示这孩子可能善于社交;顽固的孩子,表示这孩子很有主见;散漫的孩子,表示这孩子不拘小节;容易担心的孩子,表示这孩子个性谨慎......
如果父母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自己的孩子,就能发现,孩子缺点的另一面,就是没有被父母察觉的优点。
父母挑剔自己孩子的缺点,会让孩子更没有自信,父母如果愿意欣赏孩子的优点,就可以增强孩子的优势与潜能。
在最新一期的《亲子天下》,李坤珊老师以一个案例,与大家分享一位爱拿小被被的孩子,每当他到学校,孩子总喜欢围绕着他,这表示他很有领袖气质,舍不得离开相处已久的小被被,其实象征他个性里很深情的一面。
同样的概念,孩子的个性与行为,的确是一体两面。其实大人何尝不是呢?
如果您是新手妈妈,对小小孩的教养毫无头绪,想找本书来看看的话,我觉得这一本书彷彿综合了『你的N岁孩子』、『小手会说话』、也带有一点李坤珊老师风格,轻薄浅显,很适合作为新手妈妈教养入门书。
小雨麻(☆ ~ Rainy.小雨 ~ ☆妈咪的妈妈经 部落格主)
推荐序2
推荐《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引导式对话法》
《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引导式对话法》作者本田千织,以温柔的语调,言简意赅的诉说着我们大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和我们的孩子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对话。
小ㄙㄨ姑娘现在已经是二岁多的小可爱了,但是总觉得她和老婆大人的关系好亲密,母女之间常抱在一起说悄悄话;相较之下,我和她之间则是多了点距离感。看完了这本书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在亲子之间的对话,老婆大人比起我用心多了,也更多了正面的支持感。
这本书提醒我们:用肯定句,巩固孩子的自我认知。不用否定句,而用赞美及改变主词的方式,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话语。例如:「不要在店里吵闹」可以改为「在店面要安静一点喔」,「哎呀,你怎么把果汁打翻了」可以改为「哎呀,这下糟糕了,衣服弄脏了,我真难过呢」......只是小小的改变,听起来的感受却大大不同,孩子的接受度也就更高了些!
书里头还提到了很棒的「滋养孩子心灵的五种对话」,包括了:
1. 爱的话语:「好喜欢你这样做」+肢体接触,带来亲子之间的幸福感。
2. 打招唿的话语:「早安」、「我回来了」、「我开动了!」,这种日常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3. 感谢的话语:一句「谢谢你」,带来亲子间甜美的笑脸。
4. 请求的话语:孩子很喜欢大人的「拜託」,有被依赖的价值感。
5. 道歉的话语:大人能坦率说出「对不起」,才能养出对做错事负责的好孩子。
这些都是每日和孩子相处时,必须要教导他们、但却容易被我们大人所忽略的亲子互动。很多的家庭,每天都笼罩在负面的气氛中,不只是孩子难受,连大人也不好过。也许我们真要好好思考一下,该如何和孩子建立爱和信任感的对话吧!
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去找一下这本书吧!
老ㄙㄨ老师
推荐序3
【做笔记】《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引导式对话法》
亲子天下寄来《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引导式对话法》,他们说日本作者本田千织有许多沟通方法很值得参考看看,这几天我仔细看看,作者有几个想法我很认同,于是做了笔记与大家分享。
1. 美好的亲子关系
作者认为,建立美好的亲子关系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方法:
(1)亲子之间有稳固的互信基础(共鸣)
(2)「支持」比「帮助」更重要
(3)父母要快乐过生活
我很认同「支持」比「帮助」重要。作者提到:「帮助」指的是,去代替有困难的人处理事情;而「支持」则是,告诉遇到困难的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一起思考可能的对策。
仔细想想,爸爸妈妈很容易无意识的就「帮助」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舍不得孩子有挫折,于是很容易伸出援手,做那些大人做起来轻而易举的事,想想,那些对我们来说容易的事,是花了多少时间练习而来的,所以要让孩子自己体认困难,自己试着解决问题,他才能进步,我们能做的就是一起讨论该如何是好,或是站在第二线提供建议,做好安全堡垒的角色。
有的时候,我甚至会让女儿zozo、yoyo吃一点苦,努力过程中勉励她们,当她们战胜关卡时,总有胜利、充满自信的表情,那种「又过了一关」的心情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肯定。
2. 用肯定句,巩固孩子的自我认同
作者这一观念,一直是我多年来带孩子最警惕自我的观念,在我「少用〝不〞〝No〞,多用正面思考话语」一文中,也提到:
我们在建立小孩生活规范,修正他们行为举动时,小心你的用词,有一天他也会脱口而出你的口头用语及习惯的动作,多用一些正面语言修正眼前孩子错误的行为,少用「不要」、「不行」、「不可以」、「No!」这些否定式的用语......否定语句都是简短、没有下文,它一语截断亲子间的对话,而正面思考性话语都让孩子多听了许多话语词句,这不仅让孩子有正面思考模式,无形中也接受了语言学习及沟通协调的方式。但如果孩子犯了严重性错误时,还是要严肃地说「不可以」,在此时的「不可以」就变得如此的坚定与正确,孩子是可以观察出事情的严重性,当然父母还是得机会教育地说明为什么不可以。(本篇文章亦收录在《一开始就不孤单》)
作者认为「否定句」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断地接收到这些负面讯息,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即使是真心为孩子着想而说出的话语,孩子也无法感受得到。
想想,多少的父母在孩子长大后与双亲沟通不良,父母感叹着:「我这样做是为他好,他怎么都不知道。」这是多少父母心中的痛楚,亲子间的沟通的确是需要站在对方角度想,孩子为父母想想,爸爸妈妈也为孩子想想,这样比较能有良好的互信关系。(其实夫妻关系亦是如此)
3. 滋养孩子心灵的5种话语
(1)爱的话语:「好喜欢」+肢体接出,带来幸福
(2)打招唿的话语;「我开动了!」享用美味的餐点
(3)感谢的话语:一句「谢谢你」,带来甜美的笑脸
(4)请求的话语:孩子很喜欢「拜託」和被依赖
(5)道歉的话语:能坦率说出「对不起」的孩子
这是我觉得很值得注意的亲子互动,我很自信地说以上这五种话语我都会愿意在孩子面前大方说出喔。
爱的话语:相信现在的爸爸妈妈都很容易对宝贝说出爱的话语,我们家甚至还喜欢玩唿口号的方法,大声地说出「爱死你啦!爱死你啦!爱 ~ 死 ~ 你 ~ 啦」,这种疯狂的爱让左右姊妹非常喜爱,一直到现在七岁的她们,仍然贪婪在爸爸妈妈的怀里,而我们也在这种女儿的依偎下得到稳定的情感。
打招唿的话语:女儿见我对先生说:「开车要小心喔!」、「路上小心。」、「回来了喔,辛苦了呦」她们也学会这种工作离别及回程时的打招唿,「爸爸,辛苦了!」这一句话常常化解了爸爸辛苦工作的劳累。我要求她们要对邻居打招唿,所以从小到大,她们都很自然地对邻居长辈说声好,也会对警卫先生说:「警卫伯伯,辛苦了!」。
作者提到:打招唿具有润滑人际关系的力量。请务必趁着孩子还小,会下意识模仿家长的时候,以身作则,养成他们打招唿的习惯。
感谢的话语:「谢谢你」、「感谢你」是基本的礼貌,那是不分年龄与辈份的,我们要孩子学会感恩说谢谢,那么面对孩子给予的小小帮忙,我们也要谢谢他们。「宝贝,谢谢你喔!有你的帮忙,妈妈减少许多工作量呢!」、「你真是妈妈的大帮手呢!」
请求的话语:孩子并不是指需要被人呵护。即使年纪还小,也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有能力帮助别人。
我有时会请求告诉女儿帮忙:「zozo,我可能有一个蛮困难的忙需要你帮忙的耶,不知道zozo愿不愿意帮忙妈妈?」我知道女儿喜欢有挑战的工作,所以她一听到困难的事,反而兴起极大兴趣,每当她们帮忙过后,我也会回谢:「真谢谢你喔!原来这么困难的事,妳也可以做的这么好。」每当女儿听到妈妈这样夸奖,心中更是觉得自己非常有能力,经过挑战累积的能力,让她们更有自信了。
道歉的话语:道歉与感谢是一体两面的,它们也不分年龄与辈份,要感谢就要感谢,需要道歉也不能碍于自己是长辈,而不愿意低头道歉,如果你不愿意道歉,不就是教导孩子做错事可以选择逃避不理它,不要说「对不起」,所以爸爸妈妈请不要羞于说道歉,那是一种基本的礼仪。
《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引导式对话法》这本书还有许多亲子间的沟通方法值得学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喔!
Selena∕(一开始就不孤单Ⅱ 部落格主)
推荐序4
请问:你会用「哭」来作运动吗?
几天前我推着宝宝去书店,出来后看到一个卖「爆浆奶油红豆饼」的摊位,一位60多岁的老板娘与女助手正在笑着闲聊……想到小熊们爱吃这一味,就去买几个综合口味带回家。
当时非尖峰时刻,生意清淡,我在等待她们装袋时,突然听到很奇怪的哭声:又像小猫、又像小孩,哭声很规律、感觉很遥远,就像百货公司里的背景音乐?听起来有气无力的
我直觉这不是猫叫,便问老板娘:「这里有宝宝在哭吗?」
老老的老板娘,笑着指指她的年轻助手说:「是她的啦这个妈妈真狠心呢……」
年轻的女助手却不太在乎的说:「大家都说baby要运动啊!我就让他好好运动、运动……」
这种说法,让我想到刚刚在书店看到的排行榜畅销书《百岁医师教我的育儿宝典》里面的名言:「今天不让宝宝哭,明天宝宝就让你哭」。
我忍不住问了这位年轻母亲:「你平常,会用『哭』来做运动吗?」
这位母亲突然愣住,哑口无言……
场景换到我住的社区,几个外劳推着老人,自顾自围成一个圆圈在聊天,老人们没行动能力,只能面面相觑的对望…… 突然一个老人开始叹息、哭泣,外劳们却继续聊天,我忍不住走过去提醒她们:「这位老伯哭了,应该是不舒服吧?」
外劳看到我,有点惊惶,但笑着解释:「太太,没关系,他常这样……他也需要运动啊!」
你会不会觉得这逻辑很奇怪呢?
这位老人是想要运动运动,所以才开始哭泣的吗?
如果不是,你觉得宝宝也是想运动、所以才爱哭的吗?
这是因果的倒置解释。
哭泣,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因为心理难过、或生理不舒服,又无法改变现况或无法求救时,才会出现的悲伤行为。瘫痪的老人、无行为能力的婴儿,因为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身体的不适,所以才会哭泣……怎么扯到他们是在做「运动」呢?
即使我已经养小孩十多年、即使每个孩子出生都有长辈告诉我「要让孩子哭、因为这是很好的运动!」我还是一直觉得:这理论真是很不可思议啊!
小熊出生时,我买了一套【The Baby Book(亲密育儿百科)】,是我带去美国又带回台湾、觉得最实用的育儿宝典。书中提到美国一对夫妇听朋友的建议,对宝宝的哭声置之不理,并严格规定该让宝宝哭多久……结果宝宝变的更爱哭、有时更黏人、有时很疏离,感觉亲子间失去了什么?
最后这爸妈才醒悟:「宝宝不再信任我们了!」
我养三个儿子,也曾试过百岁法的建议:让孩子哭、当作是运动。结果呢?与上述一样!孩子大哭完后,不愿跟我Eye contact、用疑惑不信任的眼神看着我、一放下就很不安、更难重新逗他们笑!我们之间好不容易建立的信赖感不见了....试过后才知道:我的孩子适合亲密育儿法、不适合百岁法(我怀疑我的儿子是特例吗?)因为「今天我让宝宝哭,明天宝宝让我哭!」。
最近因格友的推荐,我读了一本《建立爱与信任的引导式对话法》,更印证了以上想法。作者本田千织学过 Baby Sign (婴儿手语),她在儿子满月时开始教手语,结果儿子两个月大就会比「想喝奶」、「想拍嗝」的动作……之后又学会了「想被母乳背巾背」、「想换尿布」的动作。作者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儿子总是心情很好、是个很少大哭的婴儿……即使是初生婴儿,也需要把自己的需求传达出去。只要自己的需求都能被对方了解,婴儿也就没必要哭了!」
婴儿小,所以无法表达心中的需求,越努力尝试越无效,所以会哭泣。我觉得,孩子如果哭久了没人理会,Learned Helplessness(习得的无助)就会产生。
「习得的无助」理论,是在1975年宾州大学心理系的教授Martin Seligman提出。以前我在读心理系时,生理心理学的老师解释一个实验,一直让我忘不了:
将两组老鼠放在盒子中,第一组老鼠被轻微电流电击,但牠们能够找到方法停止电流,另一组老鼠而则不行,当这个实验做完之后,再将这两组老鼠放到一个有障碍物的实验箱里;第一组老鼠在箱中遭受电击时,会跳过障碍物逃走;第二组老鼠遭受电击时,则不尝试逃走,只会留在原地不动、或是无助的排泄而已。这就是习得无助感:尽管老鼠看到第一组的逃走范例,也知道自己能逃走,但他们并没有意愿、已经放弃尝试了!
造成习得的无助,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某件事情,进而产生了消极的行为。战争、饥荒、旱灾都会造成一个人出现习得无助感。例如心理学家曾研究二次大战犹太人大屠杀时的集中营倖存者,发现他们开始拒绝关心和鼓励自己。
那红豆饼摊位、婴儿有气无力又规律的微弱哭声,可能也是「习得的无助」的结果吧?之后我看到他被母亲抱出来,两眼无神的望着前方、就是没看他的母亲,心中实在很难过……
今天如果是个好天气,你会伸伸懒腰、举起双手说:「啊真是适合运动的好日子!就让我好好的『大哭一场』吧?」……如果你不会这么想,请再想想:为什么要宝宝用「哭」来作运动呢?
小熊妈∕(家在婆娑美丽处:小熊部落 部落格主)
作者序
爱孩子,从沟通开始
「孩子人生的主角是孩子自己,做父母的只能默默在一旁守护,在必要时提供一点点帮助。」从我小时候起,父母亲就经常这么跟我说。然而,自从我学了心理治疗和「引导式对话」(译註:Coaching),才更深刻体认这句话的重要。
「亲子沟通,会世代相传」是我从心理学得到的领悟。从父母亲到孩子、从孩子到孙子、从大孩子到小孩子,在许多不同的情境当中,都在传承沟通,也就是人与人的接触方式。当我明白这样的沟通原理时,也就更深切明白教养的重要和深奥。
本书将介绍能让妈妈和孩子都展露笑脸,快乐度过忙碌每一天的沟通术。书中运用到的沟通术都是来自我所学习的心理治疗和引导式对话技巧。其中有许多都是我的双亲在养育我和弟弟时运用过的教养法,现在我也用来养育自己的两个孩子。
只要亲身实践,相信对于您和宝贝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出现美好的变化。像是「啊!真是的!你为什么老是不听话呢!」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焦躁,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无踪。「睡着的时候,明明像个天使啊……」夜深人静时,心中的这些感叹也一定不复存在。
本书不时会出现我和家人之间的互动轨迹,包括四岁的女儿小纱(纱耶)和两岁的儿子小安(安),以及丈夫。希望我和家人的相处经验,能提供各位参考。
要让孩子拥有笑脸的前提是,做父母的必须先展露笑脸。书中提供了轻松育儿的快乐诀窍。谨献给苦于和孩子相处方式的您、希望和孩子建立起更美好关系的您,以及想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您。期待本书能成为你和宝贝孩子心灵世界的沟通桥粱。
对于那些渴望摆脱“鸡飞狗跳”育儿模式的家长来说,《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引导式对话法:妈妈不抓狂,宝宝好听话》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爱的长跑。这本书恰恰为这场长跑提供了最优质的“燃料”。它没有贩卖焦虑,而是传递了一种积极、平和的育儿理念。通过学习书中的引导式对话技巧,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够保持冷静,即使面对孩子的挑战,也能从容应对。不再是简单的“吼叫”和“威胁”,而是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书中的内容循序渐进,易于理解和掌握,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方法的读者,也能很快上手。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赋能”孩子的理念,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成为了一个更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妈妈,更成为了一个更懂得如何爱自己、如何享受育儿过程的女人。
评分这本《建立爱与信任感的引导式对话法:妈妈不抓狂,宝宝好听话》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温暖而充满希望的感觉,淡雅的色彩搭配上温馨的插画,让人一看就心生亲近。作为一名新手妈妈,我一直在育儿的道路上摸索,常常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感到焦虑和无助,这本书的书名仿佛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和连接。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情绪爆发的部分,因为这常常是让我最头疼的时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对话范例,让我知道在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应该如何用平静而有效的方式去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责骂或哄骗。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强调建立亲子之间深层情感连接的重要性,因为我知道,只有在爱与信任的基础上,孩子才会更愿意听从我们的引导。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家长提供了宝贵的育儿资源,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对未来的亲子关系充满了期待。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书中作者的真诚和专业深深打动。她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在育儿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没有空洞的理论,全是满满的干货。书中提到的“引导式对话法”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我能感受到它背后的力量。它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强制的命令,而是通过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需求,并最终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与父母达成共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部分,作者强调了要用心去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只关注他们的行为。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听话,可能只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看见和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导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指引,在我焦虑的时候给予我慰藉。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心灵指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脱胎换骨,对育儿这件事充满了新的认识和信心,也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我了,尤其是“妈妈不抓狂,宝宝好听话”这几个字,简直说出了我心声!作为一名全职妈妈,每天都要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小状况,从起床到睡觉,似乎总有操不完的心。很多时候,我都会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感到筋疲力尽,情绪也变得不稳定。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对话策略,让我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下,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才能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不伤害亲子感情。书中倡导的“引导式对话”,强调的是平等和尊重,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被理解的。这与我之前单纯的“听话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的方法,比如在孩子发脾气时,不再直接批评,而是先安抚他的情绪,然后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感受。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的反应变得温和了很多,甚至愿意主动和我沟通。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孩子“听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让我体验到了育儿的乐趣,也让我成为一个更自信、更快乐的妈妈。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前瞻性和实践性。它没有停留在“管教”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影响”的层面,强调通过沟通来引导孩子内心的成长。我曾经尝试过很多育儿方法,但总是觉得治标不治本。而这本书所倡导的引导式对话,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它教会我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用积极的方式回应他们的情绪。书中提供的很多对话技巧和案例都非常实用,我可以立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当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时,我不再只是命令,而是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先理解他的感受,再和他一起寻找解决办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孩子不仅配合地收拾了玩具,还因为我的理解和耐心而感到开心。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沟通是建立信任的基石,也是让孩子愿意听话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育儿大门,让我看到了一条通往和谐亲子关系的坦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