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高龄阿嬷助产士,提出兼具感性和实用的育儿建言!
★妈妈部落客争相推荐、口耳相传的传奇人物!
★日本读卖新闻量身打造专题报导,破天荒连载三天!
她只有145公分,但在4000名产妇眼中,却是最高大可靠的身影。
她88岁,却接生了67个年头,不分日夜守护着孕妇与婴儿……
她是全日本最受信赖的阿嬷助产士!
很少有书顾虑到产妇的精神健康,但这本书做到了!
从怀孕初期到3岁,最具经验的提醒与教导 。
让父母重新感受孕育生命最初的感动……
高龄88岁的助产士,就像家里叨叨絮絮的阿嬷,却充满了道理和感情:
「稳定期仍害喜,得回头检查饮食。」
「小宝宝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出生,过了预产期也别着急。」
「妈妈常有的烦恼是『小宝宝不听话』。请把不听话当作一种理所当然。」
「宝宝会不会感受到爸爸是『重要的人』,关键在妈妈的作法。」
「养小孩要『偷工减料』。只要自己不辛苦,宝宝看起来就可爱。」
「嘿!听孕妇吐苦水是老公的责任!」
在这67个年头里,她感受到妈妈的焦虑越来越深,也因为这样,她觉得应该要把产妇的压力抒解法,跟孩子的相处之道,告诉更多的准爸妈。她时而温暖,时而棒喝,发自内心的种种叮咛,总是会在意外之处打中你的心,一不小心就让人热泪盈眶。
本书特色
1.符合「温柔生产」和「古老智慧」的流行,兼具感性与实用性!
2.她的观点独特,却又充满人性温暖
「从前的孕妇快生小孩时,公公骑着脚踏车去找助产士,婆婆烧水,先生握着媳妇的手,好不容易迎来新成员时,家庭羁绊由此而生,全家人的心就更紧了。
「现下社会,孩子生下时,好多孩子的爸在加班,公婆只能隔着玻璃看婴孩,大部分时间都独留母亲与孩子默默在家庭中长大,也难怪有这么多霸凌事件。
「如果做父亲的,不知道生产有多辛苦,就算有了孩子,自己只不过播了种而已;若能亲临小宝宝诞生的那一刻,毫无例外的,每一个爸爸都会自然而然的掉泪。有些父亲甚至会放声大哭。」
3.日本读卖新闻量身打造专题报导,破天荒连载三天
对于怀孕的妈妈来说,孩子应该是上天的礼物,但被孩子闯入生活的焦虑和无助,能向谁求助?是乡下的爸妈,还是一直加班永无止尽的老公?每一个孩子的妈妈都值得被温柔对待,每一个妈妈,都能在她的话语里,找回孕育生命的初衷。…………… 读卖新闻
4. 产妇不是病人,不一定要进医院!
台湾现今也仍有稀少的助产所和助产士,都会区现今就许多高学历妇女主动寻求助产士到家里作安全人性化的居家分娩,为的是希望能与家人共同参与生产过程,建立良好互动。
作者简介
(土反)本藤枝
日本现役最高龄(88)的阿嬷助产士,已扶持孕育小生命的妈妈67个年头,接生宝宝数超过4000人。1923年出生,17岁时进入助产士专科学校念书,战后时龄23岁,在自家开了「(土反)本助产所」,当时人以家中的鱼肉蔬菜交换接生工作。从乡村接生到城市,直到88岁,却仍常对别人说:「能对别人有贡献,是至高无上的喜悦。」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活到这把年纪,还能亲手接生自己的孙子和曾孙。
译者简介
陈昭蓉
1978年生于台南。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毕(辅修英语)。考取松下留日奖学金,取得东京工业大学经营工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台湾松下电器,现从事企管顾问及兼职翻译。译有《工作是乘法》《有钱人的口头禅,贫穷人的口头禅》《金钱与正义》《情感经济学》《成功不过是,把一件事做到好》(以上先觉出版),以及《壅塞学》《心的操纵术》(以上究竟出版)等书。
推荐序.看尽人生百态的88岁助产阿嬷,给你最温暖的育儿建言
自 序.助产阿嬷想跟你说的事
贴身报导.助产阿嬷与孕妇们的日常
第一章 怀孕初期.知道自己怀孕了
.新手妈妈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活得开心
.妈妈不逞强、不感冒、不受凉,宝宝一切顺利
.老公听老婆诉苦,老婆照顾老公的性需求
第二章 怀孕中期到后期.进入安定期之后
.怀孕、害喜是重新调整生活规律的机会
.宝宝准备好出生了,自然会告诉你
.生产全靠孕妇和宝宝,要相信宝宝的意志力
第三章 生产.有了生产的征兆
.生产延迟不要惊惧,要满怀期待的等候宝宝热身完毕
.出生是宝宝人生的第一份成就
.爸爸的积极参与,家庭的无形资产
第四章 卧床期.和新生婴儿共度生活
.母性本能也需要经验辅助
.不用急着餵母奶,先观察宝宝更重要
.尽情满足宝宝的需求,长大才会孝顺
第五章 新生儿期.回家以后的生活
.养小孩要偷工减料,不需要紧张兮兮
.引导宝宝发现爸爸的重要性
.宝宝是独立的个体,不听话很正常
第六章 育儿.产后一个月到六个月
.一切顺其自然,就不会产后忧郁
.宝宝前三个月只需要父母盲目的关爱
.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相信人类求生的本能
第七章 育儿.产后六个月到十二个月
.让大人的生活回归常轨,用身教感化孩子
.夫妻关系和谐,亲子关系自然紧密
.孩子是上天託付给我们的宝贝,每一个都很珍贵
第八章 育儿.开始学步以后
.陪伴,带领孩子从家庭走入外面的世界
.预设目标,会扭曲孩子的天性
.斥责的话越短,越能说进心底
最终章 助产士的人生
推荐序
看尽人生百态的88岁助产阿嬷,给你最温暖的育儿建言
畅销书《年轻,不打安全牌》作者.许峰源律师
从我大三开始,父母亲相继罹患癌症,家庭陷入与病魔抗战的煎熬日子,但最后,父母亲还是不敌病魔,离我们而去。
曾有一段时间,我人生只有学习、面对亲人的死亡和离去,父母亲是这世上对我最重要的人,他们的相继离去,对我的打击非一般人可以体会。因此,让我对于人生充满悲观、无助的想法。
直到一百年七月二十七日,我的女儿出生了!
从我太太第一次照超音波,我见到只是胚胎的她,慢慢变成看得到脸孔,最后顺利出生在这个人世间。这个过程真的很奇妙,特别是她出生的那一刻,号啕大哭竟然令人感到如此喜悦,我们流下的眼泪,是为迎接新的家人而哭,不是看着家人离去而哭。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卑微的奢求。
虽然,这小家伙为我们夫妻的生活步调及人生,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只要当她开心对着你微笑时,这一切就都值得了,甚至会有全世界的一切都比不上她的笑容珍贵的幸福感、成就感!
(土反)本阿嬷从事助产士的工作超过六十七个年头,她接生过的孩子超过四千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更是世上难得的经历、经验。书里描述的重点并非怀孕、生产、育儿的医学书,而是伟大的(土反)本阿嬷的人生经验书!在无数照顾孕妇、接生过程里,她看尽人生百态,在集结其人生历练的精华后,为全天下的父母亲提供怀孕、生产、育儿的过程中,最符合人性的建议。
愿将本书推荐给更多读者,一同分享(土反)本阿嬷的人生智慧!
自序
助产阿嬷想跟你说的事
我担任助产士,已经六十六年(註:至二○一一为六十七年)。
刚开业那时候,日本还没养成什么产检的习惯。通常由我安排大概的日子主动去拜访孕妇,比方星期○到这个村子,星期○到那个村子。到了村子后,再向田里工作的孕妇打声招唿,借用附近农家的矮房,充当健康检查室。在那个时代,女人有喜、怀胎九月、生产育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一切都如自然界的运转那么理所当然。
在当时,生产的第一选择绝对不是医院,而会在自家。孕妇快分娩了,老公就急忙骑着脚踏车去请来产婆,公公烧开水,婆婆陪着大一点的孩子们一起帮孕妇加油打气。好不容易盼来婴儿的哭声,全家人紧张的心一下子放开了,总是欢声雷动,开心得不得了。在那个时代啊,粮食不够,大家平时吃的都是掺着番薯、南瓜和没什么白米的稀饭;不过,小娃儿出生之后,粥上总能洒上一些晶莹剔透的饭粒。全家人同心协力,好不容易才迎得新成员到来,小娃儿也把全家人的心都系得更紧了。
二次世界大战过后,在美国政府的指导下,日本人也开始在医院生产了。医院有现代化的产房,住院期间也不必担心婆媳相处的事,当时的女人都向往「在医院生产」,在医院产下宝宝也立刻成了主流。后来医学进步速度惊人,现在就连七个月的早产儿都能活下来;这在六十六年前根本是没办法想像的事。在现代的日本,「生小孩」几乎已经是不须操烦的事了。
可是,养小孩的情况呢?父母凌虐小孩的新闻一桩又一桩。生小孩简单,养小孩却怕孩子出问题,比如那些关在家不肯出门的孩子、成年了也不工作不上学的大孩子、到学校受同侪欺负霸凌之类的情况。为人父母的烦恼越来越多、焦虑越来越深。从我担当助产士多年的经验来看,心里总觉得,养育子女的社会问题和医学介入生产,彼此是有关联的。
有趣的是,时代瞬息在变。最近有越来越多年轻女性,希望能採取不靠医学的自然分娩或在家生产。我们助产所也有很多孕妇来接受健康检查,她们在医院生了第一胎,希望在助产所生第二胎;有些是听了朋友的经验,自己才想到助产所生产。
有些孕妇因情况特殊,为了安全考量必须在医院生产,但是她们生产之后也希望到助产所「坐月子」。也有新手妈妈因为涨奶涨得受不了,带小孩一起过来;偶尔小婴儿会哭个不停、妈妈想不出办法了就带孩子到助产所来。不管是不是在助产所分娩的妈妈,我们都一视同仁,以心照顾。我的工作就是随时等待,等孕妇来生产,就好比一年三六五天都值大夜班,无论是谁、不管是什么时间到访,我都会张开手臂接下。
这些刚迎接新生命的妈妈们,精神压力都大得吓人,到我这儿说说话之后,僵硬的肢体好像都放松了一点,脸颊也红润起来,也好像能打起精神回家再加把劲了。一想到总觉得「啊,能做这一行真好」,接下来,我自己也得为妈妈和宝宝们好好加油才行。
助产所是辅助孕妇正常分娩的地方。婴儿有着让自己顺利来到这世界的力量。我从不觉得自己是帮妈妈「生产」,而是帮婴儿「出生」。我私下揣想,年轻女性开始重新接纳助产所,大概也是因为大家也希望从以医学为主的生产,回归以孩子为主的自然生产。
不管是在助产所生产,或在医院生产,生孩子的都是妈妈。要接受孩子「想出生」的心情,下定决心「为了孩子要加把劲」,让小宝宝在肚子里健康成长。只要抱着这种心情,放心,不管在哪儿生产,都会顺利。碰上生产这回事,不要老是担心这儿担心那儿的,只要打定主意「接受一切」,十之八九都能顺顺利利。
养育幼儿也是一样。生小孩、养小孩,光靠大脑想也没有用,必须懂得坦然接受一切。当爸妈,不要把自己当成主角,好像什么都要靠当爸妈的「我」来「生产、养育」小孩,错了,孩子才是主角,接受孩子「出生、成长」,当爸妈的只要帮助他们出生、成长就行了。不要像打仗似的,放轻松、随缘。
女人从很久以前就自然而然的生产,这只是吃饭、睡觉、排泄的延伸。希望这本书能让那些觉得生育小孩很难、提心吊胆的妈妈们了解:「放宽心,没什么大问题。」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育儿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一直以为带孩子就是喂养、换尿布、哄睡觉,书里讲的却远不止这些。它非常强调“科学育儿”,但又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用非常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宝宝每个月龄的成长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引导和互动。比如,关于宝宝的早期启蒙,书里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不是那种需要买很多昂贵玩具的,而是利用家里现有的物品就能进行,而且非常注重培养宝宝的专注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我试着书中介绍的一个“感官探索箱”的游戏,宝宝玩得不亦乐乎,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亲子互动的乐趣。书里还提到了如何与宝宝进行有效的沟通,即使宝宝还不会说话,也能通过眼神、肢体语言来回应,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以前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现在才知道原来从出生起,他们就在用自己的方式与我们交流。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我本来以为它就是一本关于如何照顾婴儿的书,但它更像是一本“人生导师”。书中有很多关于夫妻相处、家庭教育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阿嬷用她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育儿不仅仅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而是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她也强调了“陪伴”的力量,不是形式上的陪伴,而是高质量的亲子互动,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感恩教育”和“责任感培养”的理念,我现在就已经开始在实践了,虽然孩子还小,但我相信这些点滴的积累,终将塑造他未来的品格。而且,书里关于“老年育儿”的一些建议,也非常值得参考,对于那些可能由祖辈带孩子的情况,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总之,这本书让我觉得,育儿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乐趣的过程,并且它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评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本书里提到的育儿理念有多么超前和具有远见。它不是仅仅停留在“把孩子喂饱穿暖”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一个独立、自信、有情商的孩子。书中关于“界限感”的培养,让我茅塞顿开。以前我总觉得对孩子越好越好,什么都顺着他,结果发现孩子反而越来越粘人,缺乏独立性。书里讲到,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拒绝,或者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是培养他们责任感和独立性的重要一步。我还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倾听”的章节,不是耳朵听,而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育儿方式,也更加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只会“照顾”孩子,而是开始懂得“引导”孩子,并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太有“人情味”了。我之前也看过一些育儿书,但总感觉有点像在读教科书,缺乏温度。这本书就不一样,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阿嬷的慈爱和智慧。她分享了自己4000多个接生和育儿的经历,那些故事听起来真实又感人。特别是讲到新手父母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手忙脚乱”,阿嬷总能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没关系,都会过去的”,并且给出非常实用的建议。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宝宝哭闹的处理,书里没有简单地说“不要哭”,而是详细分析了宝宝哭闹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了不同的安抚方法,比如抱抱、唱歌、讲故事,甚至是转移注意力。我按照书里的方法尝试,真的有效!宝宝哭得没那么厉害了,我也没那么焦虑了。书里还强调了“父母的内心平静比什么都重要”,这句话真的很有力量,提醒我在忙乱中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孕期到宝宝一岁前的“定心丸”!作为新手爸妈,怀孕初期各种焦虑不安,担心这担心那。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结果发现它的内容太实在了,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书。特别是关于孕期饮食的部分,不是简单列出“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而是详细解释了不同阶段胎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甚至给出了具体的食谱建议,操作性超强。我还记得其中有一章讲到孕晚期如何缓解水肿和失眠,方法非常接地气,不是那些复杂的瑜伽动作,而是我回家就能跟着做的按摩手法和小贴士,效果立竿见影。书里还穿插了很多真实案例,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感觉就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谆谆教导,一下子就把我的紧张情绪缓解了不少。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一上来就讲育儿经,而是从孕期身心健康讲起,循序渐进,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为新手父母考虑周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