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三位享誉国际的儿童发展学家的经典代表之作。
读完本书,您会以崭新的眼光,看待这些「宇宙最佳的学习者」!
您知道……
● 出生才42分钟的婴儿就已经会模仿人的脸部表情了?
● 6个月大的宝宝能区分各种语言的不同,是个语言的世界公民?
● 宝宝爱极了的妈妈话,能帮助宝宝蜕变为特定语言的专家?
● 2岁幼儿开始发展出同理心了?
● 什么是「婴儿失忆症」?为什么成人完全不记得3岁以前的事?
0 ~ 3岁宝宝的大脑正精密地建立起上百万个错纵复杂的联结与回路,不断透过思索证据、下结论、进行试验、解决问题……等,开启对人事物的认识。本书丰硕的研究成果,帮助爸妈了解如何与宝宝展开互动、在宝宝的学习上扮演正确的关键角色。
作者简介
爱丽森.贾布尼克博士 (Alison Gopnik, Ph. D.)
现任加州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为顶尖的儿童认知科学家。发表过至少一百份哲学、心理学和儿童初阶学习有关的期刊论文,并为《纽约书评》和《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育有三个孩子,目前与家人居住于加州柏克莱市。
安德鲁.梅哲夫博士 (Andrew N. Meltzoff, Ph. D.)
为国际知名的婴幼儿发展专家,他在婴儿模仿能力上的研究改写了人们对于早期认知、人格与大脑发展的认识。现任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中心所长,论文被刊载于《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并陈列于全世界的博物馆。2001年1月曾应邀于「第一届信谊0 ~ 3岁婴幼儿发展研讨会」发表演说。
派翠西亚.库儿博士 (Patricia K. Kuhl, Ph. D.)
全球知名的语言发展专家,现任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中心所长,亦为该校听语科学系教授。她在语言早期及大脑发展上的研究,以及早期接触语言的经验如何改变大脑功能的议题上,启发了人们对幼儿大脑学习机制的认识。1997年库儿博士获邀至白宫、参加柯林顿总统及夫人主持的「早期学习与脑部发展」研讨会。2006年6月曾应邀于「第四届信谊0 ~ 3岁婴幼儿发展研讨会」发表演说。
译者简介
黄馨慧
美国普渡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所博士,曾任讲师、幼教老师、信谊基金会企划专员。现任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婴幼儿保育系副教授。着有《幼儿行为观察与纪录》,译有《学步儿父母手册》、《不只是游戏》等书。
第一章 古老问题和新兴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孩子对人的了解
第三章 孩子对事物的了解
第四章 孩子对语言的了解
第五章 科学家对幼儿心智的新发现
第六章 科学家对幼儿大脑的新发现
第七章 追寻彩云
这本书真是颠覆了我对孩子早期成长的认知!以前总觉得孩子小,就是吃喝拉撒睡,能认识几个字,数几个数就不错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婴幼儿时期,这个看似“什么都不懂”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速度是如此惊人!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描绘了一个个孩子是如何通过感官探索、模仿、互动来构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婴儿如何学习因果关系”的章节,孩子摔打玩具,不是乱来,而是通过反复尝试,观察“我这样做,然后玩具就发出声音”,这便是最初的科学实验!还有关于语言发展的论述,从咿呀学语到会说简单的句子,孩子每一步的进步都蕴含着巨大的学习过程。书中的“游戏化学习”理念也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孩子在玩耍中学习效率最高,家长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充满支持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对如何陪伴孩子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观察我的孩子,倾听他们的“科学发现”,与他们一同探索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婴幼儿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学习的奇妙旅程。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学习就是教他们认字、算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的本质远比这些更深刻、更广泛。它是一个孩子主动探索、建构认知的过程,是他们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书中对婴幼儿感官发展的细致描绘,让我惊叹于他们是如何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来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例如,孩子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是他们在学习“软”“硬”“滑”“粗”;孩子听不同频率的声音,是他们在学习“高”“低”“响”“轻”。这些细微的观察,往往被我们大人忽略。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而非仅仅关注“结果”。孩子学习爬行、学步,即使摔倒,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它鼓励家长要耐心陪伴,给予支持,相信孩子内在的学习能力。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更懂得倾听、更有耐心的观察者,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回应孩子的学习需求。
评分我一直觉得,孩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学习者,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是无限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而这本书,恰恰印证了我的这一想法,并且将我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停留在“学习”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学习的“底层逻辑”,揭示了婴幼儿是如何通过自身的探索和互动,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体系。书中对于“主动学习”的定义,让我意识到,孩子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通过观察、尝试、提问,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模型。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特点,以及如何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学习环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安全感”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能够让孩子放下恐惧,大胆地去探索和学习。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等待”和“观察”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更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也更能把握陪伴孩子成长的节奏。
评分最近正在为一个亲子教育的讲座收集资料,偶然翻到这本书,简直是找到了“宝藏”!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育儿经,而是充满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书中详细阐述了婴幼儿大脑发展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驱动他们的学习行为。例如,关于“镜像神经元”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以及模仿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游戏”在婴幼儿学习中的不可替代性,并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可操作的游戏建议,涵盖了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等多个方面。这些游戏的设计都非常巧妙,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各项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错误”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的观点,它鼓励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要允许他们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对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学习充满了信心。讲座的听众们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启发。它不像一些理论书那样枯燥晦涩,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温度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婴幼儿的学习本质。书中对于“敏感期”的描绘,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会对某些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关注和学习热情,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并加以引导,将事半功倍。比如,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期,可以通过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来满足;对“细节”的敏感期,可以通过精细的观察游戏来培养。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孩子纯粹的尊重和热爱,强调要看见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而非仅仅将他们视为等待被塑造的容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定义,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展潜能、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支持性环境”的论述,它强调了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个老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安全的探索空间和积极的情感连接,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