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谓的美好生活,都是企图掌控自己想要的经验、追求自己所安适的状态,而把当下这一刻给谋杀了。
然而,真正的美好生活,只来自于对不安能泰然处之,对变动能自在顺应。
在不安中重新找回幸福!
当代最受爱戴的灵性女导师 杰尊玛.丹津.葩默,说出每个人充满迷惑、困扰的心,引导我们拥抱真实、深切、持久的安乐。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只要拥有我们渴望的事物,我们就会心满意足。这使我们深信,拥有自己的财物,拥有所爱的人,拥有事业及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将会为自己带来安全感,甚至拥有喜悦。然而,试图紧抓不放,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吗?在恆常和稳定中,就能寻求安全和保障吗?
两千五百年前,拥有大量的财富、仆役、妾妇、丝绸、黄金和珠宝,以及一个王子可能想要拥有的一切事物的佛陀。从表面上来看,他拥有一切,那么,他为何要离开家园,去寻找令他感到不满足的原因?因为他体验到,生命不总是它所显现的样子,而我们的心却以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即是通往快乐之道;但事实上,超越欲望和执着的心、全然开放接受自己的处境,才能真正地通往快乐之道。
转化自己的心不是指前往佛法中心、坐禅或举行仪轨等这类的事情,而是去培养真正开放的心。当代最受爱戴的灵性女导师──杰尊玛.丹津.葩默,将她四十多年来如何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看似平常而普通的佛法观念,如无常、因果业报、出离、菩提心和虔敬心等主题,以及透过她自己深刻的个人洞见及其所体验的精彩故事,抚慰现代人内在徬徨、骚动不安的心,激励我们深入骨子里地去了解修持佛法的必要性,引导我们趋入心灵深处,贴近生命原来的面貌。
作者简介
杰尊玛.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
一位在喜马拉雅山洞穴中闭关苦修十二年的现代瑜伽女,她是西方世界中最资深且闻名全球的藏传佛教比丘尼。在女性被隔绝于寺院组织之外的年代,她传奇般的洞穴闭关、清修生活,启发了出家众和在家众,成为世界各地灵修女性的模范。
一九四三年出生、成长于伦敦的杰尊玛.丹津.葩默,在青少年时期即成为佛教徒。二十岁那年,她旅行至印度,成为第一位受戒为佛教比丘尼的西方人士。国际畅销书《雪洞──丹津.葩默悟道历程》(Cave in the Snow)记录她隐居在偏远洞穴的十二年岁月。她极为关心佛教尼众身处的困境,在印度创建道久迦措尼寺(Dongyu Gatsal Ling Nunnery),为来自西藏和喜玛拉雅边境地区的年轻女性提供一个环境,让她们可以按照藏传佛教竹巴噶举传承的方式,一起研习和修行。
二00八年,竹巴噶举(Drukpa Kagyu)传承的持有者、第十二世竹巴法王赐予她「杰尊玛」(Jetsunma)这个尊贵的头衔,意思是「在戒律和瑜伽密行有成就的女性导师」。
相关网页:www.tenzinpalmo.com
译者简介
项慧龄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译有《你可以更慈悲》、《如是》、《白莲花》、《穿越六道轮回之旅》、《空性》、《死亡的艺术》等书。目前定居西雅图。
前言/嘉旺.竹巴法王(H. H. the Gyalwang Drukpa)
序言
第一章 在无常中安顿你的心
我真正深刻地洞悉这个事实──真正的安全与保障不在于执取它们,而是在那个不安全之内感到安全。
第二章 谁播下「业」的种子?
「业」随着我们走向新的方向,它时时刻刻都在流动变化,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当下。我们可以往上或往下,那都是我们的选择。
第三章 我要如何才能快乐?
我们过生活的方式,会令人感到不满足,有某种内在的欠缺和空虚,某种无法用人和事物来填补的内在无意义感。是什么造成这种内在的不安……
第四章 世间八法的浪潮
上下起伏是波浪的本质。但是,如果你执着「往上」的想法,你当然也必须接受自己将会「向下」的事实。
第五章 究竟的出离
我们不期待从外在去获取某件事物,出离真正只是「放下」的问题。我们只是敞开心胸去接受自己已拥有的事物。
第六章 六种修行的特质
「六度」之道是一条完整的道路,因为它包含了平衡的修行生活所需要的特质。这种修行生活不仅透过禅定和智慧而导向于内,也透过布施、无害、增长安忍等而导向于外。
第七章 一条「修心」的道路
珍爱他人胜过自己,这需要极大的自信和无畏。《入菩萨行》和「修心八颂」击中我们的骄慢和「自我珍爱」的死结,而这个死结似乎位于我们生命的中心。
第八章 信心与虔敬心
我们每走一步,就必须知道自己正把脚放在哪里。我们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必须提出质疑,必须真正地探究,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九章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心是无限广大的,它并非由「我」和「我的」所构成,它是把我们和一切众生彼此连结在一起的事物,它是我们的真实自性。
致谢词
道久迦措林尼寺计画
前言
文/嘉旺.竹巴法王
杰尊玛.丹津.葩默是一位具有成就的修行者和导师,她能够透过教法和个人的风采来触动人心。虽然《活在微笑中》(Into the Heart of Life)这本书只是她许多年来所传授教法极小部分的集结,但是它包含了如何实际运用佛法的基本原则。
有时,佛教哲理是错综复杂、难以理解的,尤其在没有清晰理解的情况下,更难以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她解释「无常」:「无常不只具有哲学上的重要性,它是非常个人的。直到我们接受,并且从骨子里深刻地了解事物无时不在改变,甚至连一剎那都不会停止,唯有在此时,我们才能放下。」杰尊玛以简单的语言,使每个人了解无常和出离。
在所有不同的章节里,她都运用实际的例子和个人的经验,说明佛法的实用性,以及以真正的了解去修持佛法的必要性。对于她能够以简单的文字来表达复杂的哲学理论,我真的感到惊奇。这种能力是许多人无法匹敌的,包括我自己在内。
对于真正想要获得安乐的初学者,以及对那些需要被提醒通往安乐之道的进阶修行者而言,这是一本结构精良的书。
我想要祝贺杰尊玛能够分享她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法的了解。我肯定本书将利益众人,它适合每个需要和想要了知通往真正安乐之道的人。
序言
一九九0年代中期,在我长期停留义大利、即将返回印度之际,我位于札西炯(Tashi Jong)的寺院里居于高位的喇嘛们,要求我创办一座尼寺。我询问法王达赖喇嘛对此有何想法,法王相当乐观地建议,在我返回闭关之前,给它两年的时间。因此,我决定接下这项任务。当我在二○一○年撰写本文时,尼寺的建物虽然尚未竣工,但是尼众的人数已经超过七十位。
最初,我很难知道要如何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来为创办一座尼寺而募款。我并非转世的仁波切,甚至不是西藏人。此外,在一个父权制的传统之内,我身为女性。由于我无法给予大众灌顶或加持,我到底能提供什么有用的东西呢?于是我开始发表佛法演说,分享修行的经验,听众主要是由有家庭、工作和固定社交生活的人们所构成,这与过往佛法主要传授的对象是僧众大相迳庭。
在游走于世界各地时,我的关注一直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佛法要如何帮助人们?要如何运用佛法来照亮人生,来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我个人而言,世界没有比现在更需要佛陀的教法,以克服我们从久远以来的友伴──贪、瞋、痴三毒。
本书是由过去数年来,我在东、西方国家发表的一些演说所构成。这些聚合在一起的听众都有共同的挑战──在他们居住的社会里,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充满意义的事物。这不是一本关于密传修行或高深禅修法门的书籍,它的内容所处理的是一般修行者所关注的事情,即如何将佛法教导转化成持续不断的生活经验。
佛法的一个重要面向在于,以一个极为积极正面的方式,转化我们一般的心和态度,这不只会为自己带来利益,也会为所有曾经与我们接触的人带来利益。我们现在面对的基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一个充满恶念和贪、瞋、焦虑、嫉妒等烦恼的心,转变成一个寂静且令每个人(包括我们在内)乐于共处的友善之心。本书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提出一些指标,帮助一般修行者善用佛法,过着更有意义的生活。
心是我们常时的友伴,甚至在梦中都无法逃离。我们的心是充满不息的念头、记忆、意见、希望和恐惧之流,因此,为我们的旅程培养一个相称的旅伴是很有意义的。
【译注】[1] 札西炯(Tashi Jong)位于东北印度喜马拉雅山脉山麓。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光看书名,就让人觉得心灵被抚慰了一下。我最近的生活节奏有点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常常感觉喘不过气来,有时候甚至会忘记为什么而忙碌,感觉自己离最初的那个快乐的自己越来越远。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我当下就把它带回家了,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找回平静和快乐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巧思,整体色调柔和,带着一点点暖意,那种感觉就像是午后洒进窗户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我喜欢这种不张扬但充满力量的设计风格,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也是内敛而深刻的。现在市面上的书很多,有时候会让人眼花缭乱,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但这本书的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它传递出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我特别喜欢那种读完一本书,感觉自己好像和作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并且获得了成长的感觉。我希望这本《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能给我带来这样的体验。我期待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些道理,更能触及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有所感悟,甚至在读完后,生活能因此发生一些积极而细微的改变。那种感觉,就像是重新唤醒了内心沉睡的阳光,让生活重新变得明媚起来。
评分我一直觉得,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指完全不顾一切地去生活,而是找到一种与内心和谐相处的方式。有时候,我们太执着于外界的评价,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反而迷失了自己。这本书的书名里“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这句话,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探讨如何摆脱这些束缚,找回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那个更轻松、更自在的状态。
评分“活在微笑中”听起来像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会提供一些如何培养这种心态的具体方法。生活中的挑战总会存在,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但如果我们能学会用微笑去面对,也许很多事情的感受就会不一样。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阐述“微笑”的力量,它是一种被动的应对,还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这本书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心灵旅程,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种“微笑”的生活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