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

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tsunma Tenzin Palmo
图书标签:
  • 积极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幸福感
  • 正念
  • 情绪管理
  • 人生哲理
  • 心灵治愈
  • 活在当下
  • 个人成长
  • 生活态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所谓的美好生活,都是企图掌控自己想要的经验、追求自己所安适的状态,而把当下这一刻给谋杀了。

  然而,真正的美好生活,只来自于对不安能泰然处之,对变动能自在顺应。

  在不安中重新找回幸福!

  当代最受爱戴的灵性女导师 杰尊玛.丹津.葩默,说出每个人充满迷惑、困扰的心,引导我们拥抱真实、深切、持久的安乐。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只要拥有我们渴望的事物,我们就会心满意足。这使我们深信,拥有自己的财物,拥有所爱的人,拥有事业及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将会为自己带来安全感,甚至拥有喜悦。然而,试图紧抓不放,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吗?在恆常和稳定中,就能寻求安全和保障吗?

  两千五百年前,拥有大量的财富、仆役、妾妇、丝绸、黄金和珠宝,以及一个王子可能想要拥有的一切事物的佛陀。从表面上来看,他拥有一切,那么,他为何要离开家园,去寻找令他感到不满足的原因?因为他体验到,生命不总是它所显现的样子,而我们的心却以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即是通往快乐之道;但事实上,超越欲望和执着的心、全然开放接受自己的处境,才能真正地通往快乐之道。

  转化自己的心不是指前往佛法中心、坐禅或举行仪轨等这类的事情,而是去培养真正开放的心。当代最受爱戴的灵性女导师──杰尊玛.丹津.葩默,将她四十多年来如何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看似平常而普通的佛法观念,如无常、因果业报、出离、菩提心和虔敬心等主题,以及透过她自己深刻的个人洞见及其所体验的精彩故事,抚慰现代人内在徬徨、骚动不安的心,激励我们深入骨子里地去了解修持佛法的必要性,引导我们趋入心灵深处,贴近生命原来的面貌。

作者简介

杰尊玛.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

  一位在喜马拉雅山洞穴中闭关苦修十二年的现代瑜伽女,她是西方世界中最资深且闻名全球的藏传佛教比丘尼。在女性被隔绝于寺院组织之外的年代,她传奇般的洞穴闭关、清修生活,启发了出家众和在家众,成为世界各地灵修女性的模范。

  一九四三年出生、成长于伦敦的杰尊玛.丹津.葩默,在青少年时期即成为佛教徒。二十岁那年,她旅行至印度,成为第一位受戒为佛教比丘尼的西方人士。国际畅销书《雪洞──丹津.葩默悟道历程》(Cave in the Snow)记录她隐居在偏远洞穴的十二年岁月。她极为关心佛教尼众身处的困境,在印度创建道久迦措尼寺(Dongyu Gatsal Ling Nunnery),为来自西藏和喜玛拉雅边境地区的年轻女性提供一个环境,让她们可以按照藏传佛教竹巴噶举传承的方式,一起研习和修行。

  二00八年,竹巴噶举(Drukpa Kagyu)传承的持有者、第十二世竹巴法王赐予她「杰尊玛」(Jetsunma)这个尊贵的头衔,意思是「在戒律和瑜伽密行有成就的女性导师」。

  相关网页:www.tenzinpalmo.com

译者简介

项慧龄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译有《你可以更慈悲》、《如是》、《白莲花》、《穿越六道轮回之旅》、《空性》、《死亡的艺术》等书。目前定居西雅图。

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 一趟回归本真、找寻内在平静的旅程 我们是否常常感到,生活像是一列失控的火车,载着我们奔向一个又一个疲惫的目的地?现代社会的喧嚣、无休止的比较和对“成功”的盲目追逐,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紧紧困住,使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忘记了生命最纯粹的律动。 《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并非一本空泛的励志口号集,而是一部深刻的生存哲学实践手册,它引导读者放下外界强加的重负,重新校准生命的坐标系,回归到那个源于内心深处、本该安宁自洽的“自然状态”。 第一部分:迷失的航向——现代生活的悖论 本书的开篇,审视了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普遍困境。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丰裕,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焦虑和空虚。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1. 效率至上主义的陷阱: 我们被训练成“多任务处理者”,相信忙碌等同于价值。这种对效率的狂热追求,是如何侵蚀我们的专注力、切断我们与当下瞬间的连接的?书中通过对时间感知和工作伦理的反思,揭示了过度规划如何使生命变得僵硬和缺乏弹性。 2. “我应该”的无形枷锁: 社会、家庭、媒体——无数的声音在告诉我们“你应该如何成功”、“你应该拥有什么”。这种由外部期待构建的“自我”,常常与内在的真实需求相悖。本书深入探讨了社会身份认同的脆弱性,以及如何辨别和拆解这些不属于自己的“应该”。 3. 情感的麻木与过度刺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承受着过载的情感输入(新闻、社交媒体的戏剧性),又在潜意识里回避处理自身深层的情绪。这种情感的错位,导致了“高强度低连接”的生活模式。我们对刺激的耐受度越来越高,却对真实的喜悦和悲伤变得麻木。 第二部分:重拾自然之语——生命的内在节奏 “自然”在这里,不是指逃离城市回归山林,而是指回归人类作为生命体最本真的运作规律——顺应、放松、自洽。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提供了重塑生活哲学的具体路径。 1. 慢下来的艺术:不仅是速度,更是深度: 慢,不是效率的敌人,而是深度的前提。本书倡导一种“有意识的慢”,即在每一个行为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思考)都注入全部的注意力。通过详细的“感官复苏练习”,引导读者重新激活被日常琐事钝化的五感,体验存在本身的丰富性。 2. 接受“不完美即是完成”的智慧: 人类的自然状态本就是流动的、充满变化的。我们常常因为追求一个固定、永恒的“完美状态”而精疲力尽。《活在微笑中》阐述了拥抱“未完成性”的哲学观。真正的强大,是能够安然处在变化之中,容许错误和弯路的存在,因为它们是生命成长的必要地形。 3. 情绪的“天气预报”系统: 情绪不是需要被征服的敌人,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书中提出了一套实用的情绪觉察框架,教导读者如何像观察天气一样观察自己的情绪——承认它的出现,理解它的来源,但不允许它控制航向。微笑不是假装快乐,而是对所有发生之事的接纳所自然流露出的平和。 4. 极简的内在空间: 物质极简已是常谈,本书更侧重于“精神极简”。如何清理心智中堆积的无用信息、未完成的愧疚、以及过时的信念?通过“心智断舍离”的练习,帮助读者腾出空间,让创造力和真正的自我浮现。 第三部分:微笑的实践——在日常中构建丰盈 如何将高深的哲学理念融入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本书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日常工具,旨在将“活在微笑中”从一个目标转化为一种持续的状态。 1. 锚定当下:重建你的“暂停按钮”: 作者设计了几个微小的“锚点仪式”,例如“早晨的第一口水”、“打开门前的那次深呼吸”。这些刻意的中断,打破了自动驾驶模式,迫使我们回到身体和此时此刻,从而将片刻的平静累积成稳定的内在力量。 2. 关系中的真诚回响: 在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戴着“取悦的面具”。本书探讨了“真诚的脆弱性”如何反而能建立更深厚、更具韧性的连接。学会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达真实需求,是回归自然状态的重要一步。 3. 创造的回归:目的之外的乐趣: 现代人倾向于将一切活动目的化——为提升简历、为赚钱、为社交。本书鼓励重拾“纯粹的创造”——做一件事情,仅仅因为它带给你乐趣,与结果无关。无论是园艺、涂鸦还是烹饪,这种无功利的投入,是疗愈“目标驱动焦虑”的良药。 4. 迎接无常的韧性: 生命中必然会有风暴和低谷。《活在微笑中》的最终指引,是建立一种面对苦难的“生命韧性”。这种韧性并非否认痛苦,而是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内在的核心力量——那个本该微笑的自己——依然存在,并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结语: 《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是一封写给疲惫灵魂的邀请函。它不是要你放弃责任或逃避现实,而是邀请你以一种更健康、更真实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当你的内在秩序被校准,外在的微笑便不再是负担的伪装,而是生命自然流淌出的光彩。在这本书中,你将发现,最美好的生活状态,不是你必须努力去获取的,而是你只需要允许自己回归和体验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嘉旺.竹巴法王(H. H. the Gyalwang Drukpa)

序言

第一章  在无常中安顿你的心
  我真正深刻地洞悉这个事实──真正的安全与保障不在于执取它们,而是在那个不安全之内感到安全。

第二章  谁播下「业」的种子?
  「业」随着我们走向新的方向,它时时刻刻都在流动变化,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当下。我们可以往上或往下,那都是我们的选择。

第三章  我要如何才能快乐?
  我们过生活的方式,会令人感到不满足,有某种内在的欠缺和空虚,某种无法用人和事物来填补的内在无意义感。是什么造成这种内在的不安……

第四章  世间八法的浪潮
  上下起伏是波浪的本质。但是,如果你执着「往上」的想法,你当然也必须接受自己将会「向下」的事实。

第五章  究竟的出离
  我们不期待从外在去获取某件事物,出离真正只是「放下」的问题。我们只是敞开心胸去接受自己已拥有的事物。

第六章  六种修行的特质
  「六度」之道是一条完整的道路,因为它包含了平衡的修行生活所需要的特质。这种修行生活不仅透过禅定和智慧而导向于内,也透过布施、无害、增长安忍等而导向于外。

第七章  一条「修心」的道路
  珍爱他人胜过自己,这需要极大的自信和无畏。《入菩萨行》和「修心八颂」击中我们的骄慢和「自我珍爱」的死结,而这个死结似乎位于我们生命的中心。

第八章  信心与虔敬心
  我们每走一步,就必须知道自己正把脚放在哪里。我们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必须提出质疑,必须真正地探究,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九章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心是无限广大的,它并非由「我」和「我的」所构成,它是把我们和一切众生彼此连结在一起的事物,它是我们的真实自性。

致谢词

道久迦措林尼寺计画

图书序言

前言

文/嘉旺.竹巴法王

  杰尊玛.丹津.葩默是一位具有成就的修行者和导师,她能够透过教法和个人的风采来触动人心。虽然《活在微笑中》(Into the Heart of Life)这本书只是她许多年来所传授教法极小部分的集结,但是它包含了如何实际运用佛法的基本原则。

  有时,佛教哲理是错综复杂、难以理解的,尤其在没有清晰理解的情况下,更难以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她解释「无常」:「无常不只具有哲学上的重要性,它是非常个人的。直到我们接受,并且从骨子里深刻地了解事物无时不在改变,甚至连一剎那都不会停止,唯有在此时,我们才能放下。」杰尊玛以简单的语言,使每个人了解无常和出离。

  在所有不同的章节里,她都运用实际的例子和个人的经验,说明佛法的实用性,以及以真正的了解去修持佛法的必要性。对于她能够以简单的文字来表达复杂的哲学理论,我真的感到惊奇。这种能力是许多人无法匹敌的,包括我自己在内。

  对于真正想要获得安乐的初学者,以及对那些需要被提醒通往安乐之道的进阶修行者而言,这是一本结构精良的书。

  我想要祝贺杰尊玛能够分享她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法的了解。我肯定本书将利益众人,它适合每个需要和想要了知通往真正安乐之道的人。

序言

  一九九0年代中期,在我长期停留义大利、即将返回印度之际,我位于札西炯(Tashi Jong)的寺院里居于高位的喇嘛们,要求我创办一座尼寺。我询问法王达赖喇嘛对此有何想法,法王相当乐观地建议,在我返回闭关之前,给它两年的时间。因此,我决定接下这项任务。当我在二○一○年撰写本文时,尼寺的建物虽然尚未竣工,但是尼众的人数已经超过七十位。

  最初,我很难知道要如何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来为创办一座尼寺而募款。我并非转世的仁波切,甚至不是西藏人。此外,在一个父权制的传统之内,我身为女性。由于我无法给予大众灌顶或加持,我到底能提供什么有用的东西呢?于是我开始发表佛法演说,分享修行的经验,听众主要是由有家庭、工作和固定社交生活的人们所构成,这与过往佛法主要传授的对象是僧众大相迳庭。

  在游走于世界各地时,我的关注一直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佛法要如何帮助人们?要如何运用佛法来照亮人生,来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我个人而言,世界没有比现在更需要佛陀的教法,以克服我们从久远以来的友伴──贪、瞋、痴三毒。

  本书是由过去数年来,我在东、西方国家发表的一些演说所构成。这些聚合在一起的听众都有共同的挑战──在他们居住的社会里,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充满意义的事物。这不是一本关于密传修行或高深禅修法门的书籍,它的内容所处理的是一般修行者所关注的事情,即如何将佛法教导转化成持续不断的生活经验。

  佛法的一个重要面向在于,以一个极为积极正面的方式,转化我们一般的心和态度,这不只会为自己带来利益,也会为所有曾经与我们接触的人带来利益。我们现在面对的基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一个充满恶念和贪、瞋、焦虑、嫉妒等烦恼的心,转变成一个寂静且令每个人(包括我们在内)乐于共处的友善之心。本书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提出一些指标,帮助一般修行者善用佛法,过着更有意义的生活。

  心是我们常时的友伴,甚至在梦中都无法逃离。我们的心是充满不息的念头、记忆、意见、希望和恐惧之流,因此,为我们的旅程培养一个相称的旅伴是很有意义的。

  【译注】[1] 札西炯(Tashi Jong)位于东北印度喜马拉雅山脉山麓。

图书试读

第三章 我要如何才能快乐?(摘录)
我们过生活的方式,会令人感到不满足,
有某种内在的欠缺和空虚,某种无法用人和事物来填补的内在无意义感。
是什么造成这种内在的不安……

我们在逃避什么?
如果我们把佛教之路想成一座寺院,那么我们必须经过前门,才能进入寺院,这前门即是「皈依」的誓戒。「皈依」是指我们逃离某件事物,那么,我们在逃避什么呢?

在这个年代,世界充满了难民。难民都在寻找庇护,他们逃离在自己国家发生的战争、敌人和天灾,逃到希望能给予安全与保护的地方。因此,在佛教之中,我们可以说全都是难民,如果我们有任何见识的话,也会发现自己正在企图逃避问题、冲突和生死轮回的困境。尤其,我们正在逃离未被调伏、训练的心和痴、贪、瞋、骄慢、嫉妒等五毒所创造出来的冲突,这些冲突为自己和他人引来许多困扰;我们在逃离求而不得和不求而得(老、病、死)等问题。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多的问题。

我们能在哪里找到皈依?我们只能在胜义谛里找到皈依。那是唯一真正稳固的基础,没有任何相对的(世俗的)事物是真正的皈依。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消费者社会总是把快乐置于外在之上,置于所拥有的事物和所达成的事物之上。这意味着我们的快乐和满足取决于自己拥有什么,取决于人们对我们形象的看法。这使我们相信,如果自己的房子比邻居的大,或如果拥有更多的车子、更大的电视或最新型的电脑,将使我们拥有一种真正的内在满足感,甚至拥有喜悦。不论你相信与否,我们事实上几乎都受到这种心态的支配,即使连小孩都不得自由,当你观看儿童电视节目时,可以看见商业广告的目标都是在制造那种充满希冀和欲望的心。当然,因为如果我们不持续地希冀和渴望,就不会继续购买,企业的利润也将会受损,「购买」才是它的目的。

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都已获得满足,我们都拥有栖身的处所、蔽体的衣物、足够的食物。事实上,我们的需求非常少;然而,我们超越自己的需求而陷入贪婪,陷入社会持续刺激的人造欲望之中。大部分的人都上了当,他们真的相信,如果拥有一间更宽敞、更舒适的房子,或一辆更宽大、更优良的汽车,或一个更有趣、更迷人的伴侣,就会达到「涅槃」!我们确实有这种感受,尤其对于伴侣就是有这么一点感觉,认为如果能找到那个完美的伴侣,完全听令于我们,在各方面都令人感到心满意足,那么我们便是找到了一段理想的人际关系,就会因而感到十足的快乐。这种想法充分说明了我们的问题。

我们有如在转轮上的仓鼠,持续不断地在这台跑步机上面奔跑,努力工作,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竭,却一无所获,因为不论我们拥有什么,总是还有更多其他的东西。大部分的世界都相信这一套──我们相信,只要拥有自己渴望的事物,我们终于会心满意足。

在佛教传统之中,我们把佛、佛陀的教法和已了证佛法的僧伽视为皈依处。为什么?佛陀曾经是一个王子,拥有他所想要的一切。他拥有三座按照一年三个季节所建造的宫殿,他拥有宠爱他的双亲和一个美丽动人的妻子,甚至拥有一个儿子。佛陀非常英俊潇洒、体格健壮,具有聪明才智。他拥有大量的财富、仆役、妾妇、丝绸、黄金和珠宝,以及一个王子可能想要拥有的一切事物。从表面上来看,他拥有一切,那么,他为何要离开家园,去寻找令他感到不满足的原因?

在他离开宫殿出游期间,他看见这样的景象──一个非常年迈的老人、一个病人和一具尸体。对他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启示,因为在他放纵于宠溺的生活时,这些事物一直都被隐藏起来。或许它们并非真的被隐藏起来不让他看见,而是他从未真正地想过这些事情。

当我们年轻时,通常不会想到老迈、疾病和死亡,因为我们认为这些事情会发生在其他地方的那些年老的守旧者身上,而不会想到它们也将无可避免地发生在自己身上。佛陀之所以离开家园,便是因为他体验到,生命不总是它所显现的样子。佛陀从我们现在身处的情境开始。

我们认为生活是相当稳定、安全的某种事物,总是努力地去保有自己所拥有的事物,保持原本的人际关系,以及让自己保持与壮年时期差不多的外貌。我们否认「改变」和「无常」存在的事实,否认包括身体里的细胞、心中的想法等一切事物都无时不在改变,在每个地方的每个剎那都处于变迁的状态,但是我们却试图执取不放。我们持续不断地否认这样的事实──一切事物正在改变,一切事物正在流动,所有事物聚合之后终会离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光看书名,就让人觉得心灵被抚慰了一下。我最近的生活节奏有点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常常感觉喘不过气来,有时候甚至会忘记为什么而忙碌,感觉自己离最初的那个快乐的自己越来越远。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我当下就把它带回家了,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找回平静和快乐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巧思,整体色调柔和,带着一点点暖意,那种感觉就像是午后洒进窗户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我喜欢这种不张扬但充满力量的设计风格,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也是内敛而深刻的。现在市面上的书很多,有时候会让人眼花缭乱,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但这本书的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它传递出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

我特别喜欢那种读完一本书,感觉自己好像和作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并且获得了成长的感觉。我希望这本《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能给我带来这样的体验。我期待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些道理,更能触及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有所感悟,甚至在读完后,生活能因此发生一些积极而细微的改变。那种感觉,就像是重新唤醒了内心沉睡的阳光,让生活重新变得明媚起来。

评分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指完全不顾一切地去生活,而是找到一种与内心和谐相处的方式。有时候,我们太执着于外界的评价,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反而迷失了自己。这本书的书名里“回到生命该有的自然”这句话,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探讨如何摆脱这些束缚,找回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那个更轻松、更自在的状态。

评分

“活在微笑中”听起来像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会提供一些如何培养这种心态的具体方法。生活中的挑战总会存在,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但如果我们能学会用微笑去面对,也许很多事情的感受就会不一样。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阐述“微笑”的力量,它是一种被动的应对,还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这本书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心灵旅程,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种“微笑”的生活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