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阿兰若

走进阿兰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趟禅宗之旅,彷彿回到一个又一个梦中的前世,再次看见修行的初心,回到心中的寂静处--阿兰若。 ~ 妙熙法师

  佛世时,常与弟子们在山林巖洞中坐禅,这些森林、旷野、荒凉的寂静处,皆称为阿兰若。《走进阿兰若》为作者出家十八年,透过时间沉淀经验,练笔也练心的第一本着作。

  作者感于「行脚」是佛弟子磨鍊心性、提升心灵层次的必修功课,全书以行脚参学为出发,除了游历名山古剎,也纪录学佛修行的心得。

  为何弥勒菩萨总坐山门外?禅者要进「选佛场」?韦驮菩萨手持宝杵有何用意?禅宗法脉又是如何「一花开五叶」?…随文可见佛法的禅味妙谛,有寺院建筑之美、佛菩萨的来源典故,在探寻禅宗法脉、佛光祖庭中,更能从一砖一瓦、甚至参天古木里,用眼去看、用心去悟,怀古思今,沧桑历史里原有亘古而弥新的真理。这些修行体悟、故事典故,无一不是现代人点拨禅心的舟楫。

本书特色

  .内容有据有典,兼具文学与佛门常识

  .讲说禅门公案,尽显「人间佛教」真谛

  .佛像艺术及寺院建筑之美,搭配实景照片,别有禅趣

作者简介

妙熙法师

  出生花莲,三岁皈依。五岁时在一个午觉中被母亲唤醒,带到家后的寺院做晚课,从此念佛、诵经成了每日定课。曾叛逆地从佛殿中逃跑,最后被母亲的坚持所感动,在佛寺往返中度过童年。

  十八岁在素食餐馆看见佛光山佛学院招生海报写着,六祖惠能大师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当下决定就读。一年后出家,接续儿时佛缘。四年毕业后继读南华大学佛研所。

  现服务于《人间福报》,终日与文字为伍,十年中以笔名「杜荷」发表文章。誓愿:「观世音菩萨写文为众生说法,我是他手上的那只笔任运而自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行脚,也是寻根 / 星云大师
﹝推荐序﹞春蚕羽化人间禅 / 符芝瑛
﹝自序﹞心中的阿兰若

第一章:等你,往曹溪路上
1. 守护达摩十来年 河南少林寺
2. 登三千六百阶访慧可 安徽二祖寺
3. 僧灿沉默中凝定 安徽三祖寺
4. 道信威仪今领会 湖北四祖寺
5. 弘忍的前世今生 湖北五祖寺
6. 惠能千年仍说法 广州南华寺
7. 马祖道一平常心 安徽佛光禅寺

第二章:相约,梅子成熟时
8. 行堂参学六年 南京栖霞寺(一)
9. 千佛岩救万人 南京栖霞寺(二)
10. 佛光祖庭重建 江苏大觉寺
11. 重现唐式建筑 江苏鑑真图书馆
12. 戏台变身美术馆 江苏嘉应会馆
13. 金枝圆三十年心愿 河南白马寺
14. 寒山拾得兄弟情 江苏寒山寺
15. 阿弥陀佛声声远 江西东林寺
16. 坐香参念佛是谁 江苏高旻寺

第三章:参访,了却心头事
17. 入山门 解脱第一步
18. 放生池 学习慈悲心
19. 晨钟暮鼓 警醒世间名利客
20. 不立佛殿 唯树法堂
21. 戒坛 让僧人脱胎换骨
22. 选佛场 生死在里头
23. 粥来饭往 心存五观想

第四章:礼拜,伽蓝佛菩萨
24. 笑脸弥勒 坐山门口
25. 四大天王 威严守护佛法
26. 韦驮菩萨 累世现将军身
27. 叩钟念地藏 地狱得清凉
28. 观音托净瓶 能救人百病
29. 三世佛 有横三世与竖三世
30. 十八罗汉 首见女罗汉

图书序言

守护达摩10来年‧河南少林寺

也许是对达摩祖师朝思暮想的缘故!永庆法师面黑满胡,举止粗犷,眼神锐利,却心思细腻,活像达摩,让人一时间忘却古今!

少林寺外观宏伟,乳白色山门衬着蓝天,映入眼帘透澈冰心。来时,游客如织,香火鼎盛,应验了达摩祖师在传法偈中所说:「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禅宗发展。

禅!会在中土落地深根、开花结果,达摩祖师是预料到了,但应该没想到,禅的本怀!却隐没在游客的川流人声里。回推历史,当初达摩祖师来到东土之后,为了避开南方佛教的浮华风气,才到北方隐居在少林寺的。

中国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从印度经海路东渡而来,从广州登岸后,由于他相貌特殊,又具有神异能力,很快地被当时笃信佛教的梁武帝给注意到了,并极邀他入宫说法。
面对眼前这位神僧,梁武帝期待之心可想而知。几番问答之后,武帝问了一句他心底真正的疑惑:「请问我造桥铺路、建寺安僧,功德有多大呢?」

了解中国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梁武帝笃信佛教,多次舍身出家,有皇帝菩萨之称。然而,达摩祖师没有从世俗角度的多少、大小、好坏等字眼回覆,仅淡淡地说了一句:「了无功德」,泼了武帝一盆冷水。最终以话不投机为由,结束了达摩祖师在中土首次说法的短暂火花,武帝应该没想到「了无功德」四个字,至今仍留给世人深刻省思。

离开皇宫后,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北地行化,发现北方的洛阳学佛者偏执义理,与南方只追求人天福报一样都离佛甚远。这该如何弘化呢?于是达摩祖师远离两边,选择了「维摩一默如雷响」的「默然」态度,行至河南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上的石洞中壁观禅修,一坐九年。这「一默」反倒开启了中国人对禅的兴趣,也等来慧可断臂求法的传法因缘。

昔日,达摩洞因位在五乳峰顶,距少林寺后方有几公里远,游客多不愿意前往,只有少数朝圣者发心攀登六百石阶,朝礼祖师。随行的导游说:「曾经有人建议少林寺修建缆车直通达摩洞,但是住持永信法师坚持不建,他说:『如果真的有诚心,就更应该徒步登上去,了解当年祖师的披荆斩棘,才能体悟求法的艰辛!』」

听导游一番解说后,我们一行十来人面面相觑,抱着一生一回的千载难逢,决定顶着烈阳,登上五乳峰。沿途崎岖,多为石梯,少有树荫,烈阳下汗水直流,不敢多喝水的情况下,含入话梅解渴,走过炎炎正午。

首站来到当年祖师禅修的「达摩洞」,此洞又称「留影洞」,据说是达摩祖师禅坐壁观九年中,由于日光长照,身影印上了壁。可惜,今日洞内阴阴暗暗,别说是影子了,连洞内全貌都难以窥清,然而洞里洞外却无比清凉,如果没有游人的喧扰,真想坐上一枝香。

走出达摩洞,沿着草路再往上走百公尺,有一座达摩祖师盘坐的石雕,全身乳白,高约二、三十公尺。哪里有位奇僧永庆法师日日守护着达摩石像,长达十余年。

永庆法师每日清晨上山,天黑下山,常人来回最快四小时,他只花四十分钟,脚程之快令人惊异。山上饮食不便,饿了就以馒头裹腹,困了便席地而睡。为了招待我们这群台湾来的远客,永庆法师热情地从布袋里取出上等美味──馒头,和大家分享。馒头少得可数,又是永庆法师的午餐,仅管肚子咕噜咕噜作响也舍不得多吃,最后只拿了一颗馒头,每个人分得一小片。说也奇怪,北方小麦嚼劲十足,口感冰凉特殊,消退了一路来的躁热。

也许是对达摩祖师朝思暮想的缘故!永庆法师面黑满胡,举止粗犷,眼神锐利,却心思细腻,活像达摩,让人一时间忘却古今!问他为何来此?永庆法师望着远方,仅说了一句「缘分」后便默然,无声胜有声地作了最好的回答。

下山后,回首来时路,五乳峰顶的达摩石像已小如拇指,永庆法师早不见踪影,我在心底反问自己今日为何会来这里呢?我说不出最好的答案,就如永庆法师所说的──「缘分」吧!

【延伸阅读】
塔林:少林寺西方有座塔林,是历代高僧精修一生的长眠地。塔数虽散布如林,却一如僧侣生前默然之势,以无声之声向世人说法。塔在印度称「浮屠」,塔层常见为一至七级,俗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由此来。少林寺僧圆寂后,会依其生前地位、威望、修持等,建造高矮层级和大小不同的墓塔,以示功德。

【人间心事】
今日少林寺占地广大,游客在入口处搭乘小巴士,便能跑遍几座山头,这种便利对游客是需要的。然而,通往达摩洞的这段山路,少林寺住持永信法师坚持不建缆车,看似不通达人性,我却相当赞成。若是搭缆车或小巴士朝山,永远只是一名游客的心态,且人生也不可能都有缆车可乘。反倒是一步一脚印的朝山体验,才能拜出自性功德,踏踏实实地活在每个脚印上。

(选自〈守护达摩10来年‧河南少林寺〉)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