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才得体!
一本能让你巧用固有礼俗、
待人接物人人夸的礼仪书!
出门在外,人情往来、应对进退样样有讲究,
除了要做到不失礼之外,
礼数不多不少刚刚好,让人感觉贴心又不超过,
这才是门大学问!
你知道,年节送礼,要提前多久送最恰当?
宴请重要宾客,如何安排用餐地点才能让对方感觉自己的用心?
拜访男女朋友家,选择什么伴手礼才能让长辈有好印象?
生活中有太多平时不在乎,事到临头却不知如何反应才恰当的状况,
本书列举66个最常遇到的人际往来问题,
用实际举例,告诉你适当的应对方式,并提醒你绝不可犯的人际地雷,
让你成为受欢迎、有礼貌、人人夸赞的人气王!
你知道为什么当伴娘不能超过三次,不然恐怕会嫁不出去?
每逢年节,别人送的礼物到底可不可以转送他人?
对于初次见面的客户,为何不可随意称唿大哥或大姊?
新进员工需不需要参加公司前辈的婚丧喜庆活动?
与公司主管外出用餐,该不该主动付帐?还是各付各的就好?
出门在外,五花八门的人际礼数让人手足无措,
深怕一个不小心误踩人际地雷,
不仅容易被贴上「不懂礼数」的标签,
甚至连工作、业绩、公司形象都会连带受影响!
全书分为:「年节礼俗」、「待人接物」、「食衣住行」三部分,归纳66个生活中、职场上最常碰到的人际礼数,告诉你怎么做才恰当、怎么做更贴心,让你人际应对更得体,成为面面俱到的人气王!
作者简介
春光编辑室
部落格:stareast.pixnet.net/blog
Facebook:春光上班族进香团
相关着作
《2011年开运大预言之扬眉兔气》
《2012年开运大预言之祥龙献瑞》
《iPhone超活用!上班族英语学习术》
《iPhone高效率工作术》
《最后56天最想跟爸妈一起做的46件事》
《长辈没教,但你一定要懂的100种人情世故》
第1章:年节礼俗
过年、节日、婚、丧、喜、庆
1. 过年时到亲朋好友家拜访,该准备什么礼物才得体?
2. 过年到他人家中拜访,该说什么话才讨人欢心?说什么又会让人皱眉头?
3. 为什么过年后的开工日,老板都要给开工红包?
4. 年节送礼给客户,该提前多久送才有礼?
5. 过年期间若要访友拜年,该挑什么时间去才合宜?
6. 中秋节若不想送月饼,有何恰当又能表达心意的礼物可餽赠亲友或客户呢?
7. 为什么要喝春酒?是否有固定的日期?当天一定要喝酒吗?
8. 为什么清明节要吃润饼?
9. 别人送的年节礼物,是否可以转送他人?
10. 收到红白帖,若临时无法出席时该怎么办?
11. 为什么二十九岁不能结婚?一定要提前或延后一年?
12. 家中若有红白事,帖子该怎么发才不失礼?
13. 为什么生女孩要请吃蛋糕?生男孩则要请吃油饭加鸡腿或红蛋?
14. 为什么结婚时要找?大生肖?的伴娘才吉利?
15. 婚礼宴客,该如何委婉地向宾客确认是否参加以及参加人数?
16. 为什么文定宴客多半选在中午?
17. 为什么新郎与新娘结婚前一天不可以见面?
18. 参加婚礼若要提前离席,该如何表示才不失礼?
19. 婚宴结束后,为何新人要手捧糖果、香菸送客?
20. 为什么当伴娘不能超过三次,不然恐怕嫁不出去?
21. 收到不得不收的红包餽赠时,该如何退回才不失礼?
22. 为什么没事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背,以免遭人白眼?
23. 为什么姊妹或小姑不能去提亲?迎娶时也不能露面?
24. 为什么结婚时需要伴郎?伴郎身分有没有限制?
25. 嫁出去的女儿,娘家的婚丧红白包还要不要包?
26. 白包上是否要写致意的话?该怎么写才好?
27. 为什么治丧期间,直系亲属不可坐着吃饭?
28. 为什么家中有丧,孕妇要在肚子上绑红带?
第2章:待人接物
面试、介绍、寒暄、邀约、拜访、答谢、送礼、接待
29. 想要确认是否能前往面试,该怎样询问才能给对方好印象?
30. 为什么面试时一定要穿着套装或西装?
31. 面试当天,该提前或准时到达?面试场地若可选择位置,怎么选才恰当?
32. 面试时,应试公司若始终没有提到待遇和福利,请问该怎么开口询问才有礼?
33. 交换名片时,如果不会唸对方的名字该怎么办?
34. 在路上偶遇主管及主管的朋友或家属时,该怎么示意才不失礼?
35. 对于初次见面(或不熟悉)的客户,为何不可随意称唿?大哥?或?大姊??
36. 若路上偶遇许久没见的老朋友,有哪些话题尽量不要问起,以免踩到地雷?
37. 与客户或朋友相约,该准时到达、或是提早多久到达才有礼?
38. 若要与位阶较高的客户约定拜访时间,该怎么邀约才有礼?
39. 递交个人名片时,怎么做才有礼?哪些举措容易让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40. 与人交谈时,哪些下意识动作会让人对你的印象打折扣?
41. 工作中,为何 E-mail 往来应避免使用?火星文??
42. 若是欲餽赠送礼的对象拒不收礼,该如何换个方式表达自己的谢意?
43. 客户送来的年节礼物,该收下还是交给主管?
44. 公司主管逢喜事(结婚、生小孩、买房、高昇),下属们该特别表示致意吗?
45. 接到强人所难的邀约时,该如何婉拒才不伤感情?
46. 接待客户的时候,该如何引导才能给人好印象?
47. 新进员工需不需要参加公司前辈的婚丧喜庆活动呢?
48. 同事生了好几胎,每一次都该包红包或送礼吗?
49. 乔迁新居,该向左邻右舍打招唿吗?怎么做才合宜?
50. 为何说?男抖穷、女抖贱??抖脚有何不妥?
第3章:食衣住行
请客、赴约、作客、付帐、敬酒、座位安排
51. 请客户吃饭时,怎么选择用餐地点才能让人感觉用心?
52. 如何有技巧的趁客户或朋友不注意时付帐?
53. 与长辈或主管一起用餐时,位置该怎么安排才恰当?
54. 初次宴请客户,该如何点菜介绍才能让对方感受更贴心?
55. 若是与客户或主管单独用餐,位置该怎么坐比较妥当?
56. 为什么吃饭时不可越过别人的手夹菜?
57. 与主管一起外出用餐,到底该不该主动付帐呢?
58. 公司聚餐时,同席有主管和客户,敬酒或致意该按照什么顺序才不失礼?
59. 为什么朋友请吃饭,最好不要临时携伴参加?
60. 若要和朋友介绍的对象见面吃饭,哪些举止可以加分?哪些又是扣分禁忌?
61. 与亲朋好友一起乘车出游,座位该怎么安排才有礼?
62. 与长辈或上司一同乘车外出,自己一定要坐在副驾驶座才不失礼吗?
63. 为何与长辈同行,要走在长辈的左后方才有礼?
64. 拜访男女朋友的家长,选择什么样的伴手礼较能让对方有好印象?
65. 与男女朋友的父母见面时,仪容穿着有没有禁忌?
66. 到男朋友家做客,该不该动手帮忙洗碗做家事?
这本书简直是救星!我一直是个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从小到大,很多时候都因为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做而吃了不少亏。父母也忙,不太可能手把手教我这些。每次遇到需要“做人”的场合,我内心的小剧场就开始上演,各种设想和后果让我头疼不已。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指南。我最喜欢的是它把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或者“说了也没用”的细枝末节,都一一拎出来,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比如,如何在不失礼貌的情况下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以前我总是硬着头皮答应,然后默默后悔。这本书就给出了好几种温和又坚定的方法,让我觉得下次可以试试。还有一些关于餐桌礼仪、送礼的学问,虽然听起来很琐碎,但其实真的能反映一个人的细节和教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一些“暗器”,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巧妙运用,不用再战战兢兢地猜测别人的想法了。最重要的是,它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智慧,读起来很轻松,也很受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本“人际交往指南”的范畴。它更多的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去“看人”、“懂人”,以及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同时又不失对别人的尊重。作者非常巧妙地将一些普世的价值观,比如同理心、感恩、诚信,融入到具体的行为准则中。我尤其欣赏书里关于“界限感”的讨论,在强调社交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被别人的需求过度消耗。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人际礼数”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为了建立一种健康、和谐、互惠的关系。书里的一些案例,让我看到了那些在人际交往中“用力过猛”或者“用力不足”的后果,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的审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不再纠结于细枝末节的对错,而是更专注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连接和相互的理解。
评分我真的非常佩服作者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人际交往就是“真诚”两个字,所以很多时候就凭着一股子“热情”往前冲,结果反而显得有些莽撞,或者让人觉得不够周全。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时忽略的那些“小确幸”和“小尴尬”。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比如用餐时如何拿餐具,或者在别人讲话时如何回应,都能极大地影响别人对你的观感。我尤其喜欢关于“倾听的艺术”那部分,作者详细地拆解了有效的倾听技巧,这对我这个平时总是急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以前我听别人说话,总是在脑子里预演自己的回答,结果经常听漏关键信息,也显得不够尊重。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专注地倾听,如何通过眼神、肢体语言和适当的附和来表达我的投入,这让我在和家人、朋友甚至同事的交流中,都感觉更顺畅、更融洽了。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不以为然,觉得“人际礼数”这种东西,不就是那些老生常谈吗?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有趣,完全没有那种刻板说教的感觉。她把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比如参加婚礼、拜访长辈、甚至和邻居打招呼,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其中的“门道”。我发现,原来很多我一直觉得是“习惯”或者“礼貌”的事情,背后都有更深的含义。比如,为什么送礼要注意“双数”,为什么探访病人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这些细节里都蕴含着对他人感受的体察。书里讲到的一些“反面教材”,让我看得忍俊不禁,同时也暗自庆幸自己之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非常有智慧的长辈聊天,她娓娓道来,却句句切中要害。感觉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做”,更学到了“为何这样做”,这才是真正让我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的关键。
评分我一直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擅长主动和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很多时候,工作和生活上的机会都因此错过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让我不再害怕和别人建立连接。它里面介绍的那些“破冰”技巧,还有如何在初次见面时留下好印象的方法,都非常实用。我以前总是觉得,要和人打好关系,就得特别能说会道,或者特别有钱有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得体的问候,一个恰到好处的赞美,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尝试着运用书里的一些建议,比如在电梯里遇到邻居主动打招呼,或者在会议上适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那些之前觉得遥不可及的人,现在也开始愿意和我多交流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礼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教科书,让我这个曾经躲在壳里的人,开始勇敢地走向外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