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接连不断的金融危机和丑闻,透过这个行业一位最具影响力先驱的观点,为大家提供了对当代金融史一项史无前例的见解,让投资人了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共同基金,以及共同基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是1975年创立了先锋集团的约翰.伯格的故事,以及他对未来投资的看法。它特写了伯格打破旧习的本性和保持低成本,将投 面对接连不断的金融危机和丑闻,透过这个行业一位最具影响力先驱的观点,为大家提供了对当代金融史一项史无前例的见解,让投资人了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共同基金,以及共同基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是1975年创立了先锋集团的约翰?伯格的故事,以及他对未来投资的看法。它特写了伯格打破旧习的本性和保持低成本,将投资者利益作为他的首要任务的目标——这和经营共同基金的其他人是完全相反;他们贪婪,想得到更高的利润和管理费用。伯格很快获得了行业「良心」的誉,帮助同行从事改革,并因此受到尊敬。
《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揭示了投资世界里最迷人,最复杂的形象。股东民主的一位顽强支持者,在先锋集团,他自称是一位「独裁者」、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但他对人比对数字更感兴趣。严酷竞争,为推动同行改革,他费尽心力。尽管如此,相对于其他事物,伯格总是将客户的利益摆首位——这项做法在他的事业中弥足珍贵。
以从未发表过的研究和对伯格本人的採访为特色,《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涉及伯格对先锋,对他的继任者杰克.布伦南的看法,以及当前投资领域面临的危机。伯格坚定的认为拥有美国公司70%股份的法人行动的太少,不能确保这些公司避免在金融方面轻率投资,并仔细分析指数型基金的未来发展。
作者简介
Lewis Braham,财经记者
他的着作在许多商业出版刊物中发表,包括:《商业週刊》,《精明理财》和《彭博市场》。目前居住于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
序
我第一次见到约翰.伯格(Jhon Bogle)是在 2009年11月,宾夕法尼亚州的玛文市的办公室。在这之前,我曾在电视节目中看过几次这位先锋基金的创始人,并曾在一次会议上听过他的发言,但从未实际和他面对面的谈过话,所以我有些紧张。
一般人在一生中,并不是能经常和传奇人物见面。作为伯格传记的作者,我知道在我的工作中难免会谈到一些关于他的不愉快的事,关注英雄的隐私是无法避免的事。此外,这位华尔街历史上「股东利益至上」的最伟大支持者,就因他专制性格和不能容忍异议而扬名。
因为他的性格缘故,所以在自己的着作《The Battle foor the Soul of Capitlism》中严厉的指出:「在美国这个公司的专制体系中,执行长(CEO)的权利实际上是不受约束的,」1而且当我们第一次在先锋证券面谈时,他告诉我:「如果有人说,在我经营这个行业时,我是一个独裁者,我会说:『先生,您说对了。』」
当然,我也有疑惑。一个经常会自我牴触的复杂灵魂,伯格表现的过于杰出。在很多方面他和我已故的父亲相似;都生长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苏格兰美国家庭(指传统、保守的家庭)的阴影里,两个人生活原本富足,但之后又失去一切,两个人都早早失去了父亲,因而不得不在童年就负起生活的担子。我不打算对伯格的苦难做任何夸大记述,因为我父亲从未有机会去布雷尔学院(Blair academy)或者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也不能创建世界上最大的随时买卖证券的投资公司。
然而这种相似度让我感到震惊,同时也激起我的兴趣。事实证明,到玛文市的旅费并不充裕,所以我不得不从匹兹堡坐七个小时的火车来代替飞机。这也让我无法蕴酿适当的情绪来见这位涓滴不让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王者。后来我告诉Jack(John的暱称)那时我是报着「在追寻先驱之路。」
火车从匹兹堡冷清的市中心唿啸而过,灰暗的天空下着小雨,在我膝盖上的戴尔M4300笔记型电脑和一篇有关伯格的文章摇摇晃晃。突然我觉得像是马娄在刚果追逐库尔兹(此句出自《黑暗的心脏》),希望在华尔街的梦魇里找到理性的声音,然而令我担忧的是,当我最终见到伯格时,他正喘着气说:「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因为没有直达玛文的火车,我也雇不起计程车,住在附近的岳父母从艾克斯顿车站送了我一程。前往先锋园区(Vanguard campus)的漫长路程,以及众多检查站并没有减轻我的紧张情绪。园区位于一条林荫大道的尽头,它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像是一栋获得投资者青睐,拥有金融智慧的建筑,反而像是一座军营,因为从最接近这里的警卫开始,就持枪守备,先锋并没有将它的1.4兆资产放在这里,其中原因颇为费解。在这个以艾米许 whoopie饼(生活严格遵守基督教教义的一群人,迄今仍少用现代电气用品)和巨大的普鲁士王村购物中心而闻名的地区,显得格格不入。
1999年,伯格被迫以先锋主席的身份退休后, 已不住在C-suite。颇为讽刺的是,身为伯格金融研究中心的荣誉主席,同一层楼的法务部曾是他的办公室,被称为胜利的建筑,比起先锋园区的主广场和伯格铜像更引人注目。「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我更喜欢现在的状态,」他笑着说,显得有些尴尬:「我正慢慢调适自己放下一切;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停车场,也可以看见那边有我的铜像,以及员工们来来往往,让我更觉得自己只是历史的一部分。」
这间办公室充满了赞许和先锋值得纪念的事物,更时时提醒人们,唯恐谁忘记了伯格依然是这里的一部分。在一个角落,伯格的一堆书排放在硬纸板的最上方,书名是“one of a kind property trading game”。地板上放了一个选举用的标语牌,这是伯格竞选总统时用的,上面是一张修饰得相当鲜艳的玫瑰色真人大小的肖像——伯格在一幅美国国旗前咧嘴微笑。上面有很多荣耀的头衔,以及伯格与总统的合照,例如:比尔.科林顿和乔治.布希(布希已经任职期满。)窗户旁边的三角桌有一个铜质的小型望远镜,它也许是这间办公室里最重要的摆设。我猜这个小型铜质望远镜是伯格偶而用来观察他的朋友兼敌人杰克.布伦南(Jack Bernnan)在园区里的动静。自从布伦南取代了伯格成为执行长后,两个人的关系就不怎么好了。
虽然他的成功众人皆知,然而现在80高龄的伯格只是自己曾经辉煌时刻的影子。他在先锋园区蹒跚的走着,一只脚略向内撇,弓着腰,低着头,向每个他还能记起名字的人招唿、问好。他的心脏和一个肩膀都做了移植手术。从2008年开始,他的身体对于他在1996年移植的这两处器官产生排斥,为此,不得不更换自己的药物疗法。而2009年的细菌感染,差点要了他的命。
甚至伯格的衣着也受到疾病影响。「我的父亲喜欢Brooks Brothers三件式西装,」他的大女儿Barbara Renninger说,「因为这十五年来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稳定,所以他总是说:『我不要买衣服了,因为我再也不能穿着它们到处走动了。』因此当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时,我们就将他的衣橱稍微升级一下。」最近她带伯格去了Brooks Brothers专卖店,然后说服他买了两件衬衫和一条裤子,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这是专卖店耶诞节后的特卖会。
虽然如此,伯格的风趣和智慧仍然不减。比如:他总得喜欢以格言的方式说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关于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美国第六任总统)的精彩故事。某人在约翰生命的最后一年去见他,并问:『约翰.昆西.亚当斯今天过的怎么样啊?』亚当斯回答说:『约翰.昆西.亚当斯过得很好,约翰.昆西.亚当斯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这么好过,不过约翰.昆西.亚当斯居住的房子要塌喽。』」
对伯格来说,他居住的房子也许正在坍塌,但是他所打造的金融帝国却无比坚固。先锋是美国最大的基金公司,拥有13%的市场佔有率,2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然而在很多方面它已不遵循最初创立时的模式,虽然由股东拥有的与顾客共同掌控的低成基金公司的基础仍然存在,但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品项却与伯格长期持有的理念格格不入了。这个理念认为:在交易所内,买卖基金可以早上10:00买入,下午2:30卖出,所以要建立一个对沖基金高流动率,关注产业基金的高科技网络经纪交易平台。
也许最让伯格头疼的是先锋的庞大规模。「有两件事伴随我们」他说,「一件是投资方面,这个我们能够掌控;第二件关于人事方面。刚创业时只有28人,但是现在有12300人了,这是先锋未来最大的挑战。如何维持员工动力十足?怎样让员工觉得他们不只是一部机器上的齿轮?怎样保证人力资源供应?当你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在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当我环视先锋园区时,很容易就会发现,伯格认为至关重要的人的因素正在消亡。这个有12300位「船员」在工作、低矮、棕色、像工厂的建筑并非是我预想的:是一个有海洋式风格、快乐主题的整体。我所看到的园区是严肃、工厂的味道;先锋充满军事风气(相应的,鸟瞰园区的景观,恰似一个战场),而且在园区内,像是一个充斥着虚伪的友善和传奇风格,由杰出的将军指挥的19世纪的战场。就像英国威灵顿公爵和德国布吕歇尔将军,他们在滑铁卢战场上握手,随后夹击法国拿破崙。那里的工人就像指数基金的股份一样,默默无闻。
如果伯格是这个金融集团的主管,那么无疑他将是最和善的一位。他在园区内从容漫步,然后叫着员工的名字,向他们问好,并且与员工一样吃先锋单调的自助餐。吃午饭时,熟食柜台旁卖三明治的女士总是这样欢迎他:「过的好吗?年轻人。」在伯格的办公室里,他总是以喊叫的方式对助理艾蜜丽和凯文下命令,就像在操练军士:「艾蜜丽,把我在莫宁斯塔与菲力浦先生面谈时写的手稿拿给我,别啰嗦啊。」虽然如此,但就在他这样做的同时,依然充满了真挚的爱。事实上,他有时会把艾蜜丽的名字错喊成他妻子的名字。最近甚至因为理发师的死而伤怀,他为柏格理了将近35年的头发。「对于我来说,他永远是罗恩先生,同样我永远是伯格,他死的时候,我伤心至极。世界上有几个人,你能够相识35年,每年见面10个小时呢?」
这也许是伯格值得称道的素养,虽然他精于数学,却一直用计算机计算复杂的资料。他骨子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因为是以短期数据作为四分之一盈利来评估公司长期生存能力和偏好,而不是用来寻求正直的人格,他常常为此叹息:「员工是用来实现公司战略的最好的工具」他这样写道,「做其他事情也一样(当然他们从未如此)如果这些服务于公司的人是自愿的、积极主动的、有合作精神、勤勉、有道德感和创新精神,就能满足股东的利益了。」
伯格对公同基金最大抱怨是:这种基金的重点是致力于收集资产而不是成为一个好的资产管理者。好的资产管理者关注他们的客户,并了解客户。在你连自己所有的员工的名字都叫不上来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知道客户的1.4兆财富之所在呢?或者就像伯格所说的:「你要如何才能保证先锋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也就是判断至少有万分的机会战胜程式呢?」
伯格体认到要经营一个庞大的金融机构必然要取得政府部门支持,但他并不喜欢这么做。伯格认为:财产管理是一个拥有崇高理想的职业,而不是一个把客户当做可以开发的资源,把员工当做可以替换的部件的唯利是图的交易。「成为一位真正的信託人」——是伯格最喜欢的一句英语;「获取最受信任的关系」——排第二喜欢。当资产管理者在拥有像先锋一样的庞大机构之后,觉得个体信任度逐渐削弱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伯格的人本主义也是有设限的。他是极度好胜的。我们和我的编辑第一次吃午饭时,我提到最近在写一个有关世界上最大共同基金Pimco总回报(Pimco Total Return)的故事。伯格不再吃他的烤牛肉三明治了,严肃的盯着我说:「我想,如果你能够总体考量一下我们的整体股票市场指数产品帐户的话,你会发现我们才是最大的。」说完他向桌子另一端的助理凯文看了一眼,希望寻求印证,可是凯文只是挖苦似的笑了一下,摇着头说:「他们收益2000亿,为我们只有1250亿。」此时伯格不高兴的表情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说伯格是一个坏行业里的好人绝对无庸置疑。「这是个有趣的思考问题,如果先锋过去15年是由一位每一步骤都不遵循程序的人掌控,而不是一位热衷程序并不断推动其改进的人掌控,它会变成一家很不一样的公司。」伯格有点儿渴望的说:「我一定会是前者,而布伦南比较像是后者。」
环顾园区,我清楚的知道它已不再是杰克‧伯格的先锋了。但说它现在是属于杰克‧布伦南的,或者是属于新近受命的比尔.麦克纳博(Bill McNabb)也未必公允。一个更精确的说法是:先锋不再是属于某个人的先锋了,它的成长已经突破个人,也已变得比它所拥有的机构的总数还要大。对于伯格个人成就的信仰,在这个制度的巨无霸里留下的唯一处遗迹是在园区中心的一个塑像。它是一个有英雄色彩的铜像,穿着制服,有典型的苏格兰式方正下颚和细长眉毛,果敢的踏在一块儿普利茅斯岩石上,使人们不禁想起伯格最喜欢的一句谚语——义无反顾。他的办公室有一张照片,是他和塑像的合影。照片中,伯格和塑像摆着同样的姿势并排而立,虽略显憔悴,却有血有肉。伯格说:「当我看这张照片时,觉得自己就像道林.格雷(Dorian Gray,王尔德1891年《道林.格雷的画像》)。」
这个塑像看上去既像是对伯格的安慰又像是他的报复。一个人单靠想像就可以知道布伦南主席每天在上班时路过这座塑像时的感受了。可是直到2009年退休,布伦南都一直在Victory大楼的顶层。伯格则在底层。伯格承认「我们越来越变得像一家共同基金公司,一家销售公司,越来越像是在进行一场场交易而非从事一项事业。」在他过世后,也许先锋会改头换面,成为另一家金融工厂,美元就像装配线上的零件,在里面滚进滚出。人们唯有希望这一切不要发生。与此同时,精力充沛的领导人,比如;比尔.麦克纳博努力阻止这一趋势发生,但由于缺少如伯格一样伟大的品格,从各方面看来,这一趋势已经发生了。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致力于保护伯格的一部分遗产,并且为后代讲述这位金融鉅子伟大的个人成就,同时准确记录并公允评价他的部分过失。知道了这些,我真诚的欢迎你们阅读这本《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先锋基金的再造》(《the house that Bogle built》)。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封面上“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这几个字,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投资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复杂的投资理论和“秘籍”,让人眼花缭乱,也容易迷失方向。而“约翰.伯格”这个名字,在投资界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智慧。我一直很欣赏那种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最终实现卓越成果的理念。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不仅仅是介绍先锋基金如何从零开始,或者如何进行一次技术上的革新,更可能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对传统共同基金行业运作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彻底重塑。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约翰.伯格是如何超越了眼前的利益,以长远的视角,为投资者设计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如何克服行业内的阻力,将低成本、透明化的投资理念植入到每一个先锋基金的产品之中。我想象着,这或许是一部关于如何坚持原则,如何挑战权威,如何用最纯粹的商业逻辑去服务客户的励志故事。这种“再造”二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充满了力量,能够点燃读者心中对投资的理解和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来,简直就是金融投资领域的一场“觉醒宣言”。“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仿佛在告诉我们,是时候摆脱那些陈旧的、不切实际的投资观念了。而“约翰.伯格与先锋基金的再造”,更是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和一家改变行业的公司联系在一起,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想,在那个充斥着高额管理费和复杂投资策略的时代,约翰.伯格是如何看透本质,并且敢于挑战一切的?我脑海中描绘出的是一个充满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形象,他可能看到了普通投资者在传统基金体系中的困境,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为大众提供真正的投资价值。我想象着,这本书会讲述一个关于如何用“减法”创造出“加法”的故事,如何用透明、低成本的指数化投资,对抗那些华而不实的“主动管理”神话。这种“再造”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投资技巧,更是一部关于商业伦理、创新精神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金融生态系统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投资领域长期以来的一些困惑。我总是觉得,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很多信息都过于专业,或者过于倾向于某些利益方,而普通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这个词组,让我瞬间觉得,这本书将会提供一种更清晰、更本质的理解方式。而“约翰.伯格与先锋基金的再造”更是勾起了我的探究欲,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能够让一家公司从默默无闻走向行业的领导者,并且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我猜测,书中所讲述的,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选择基金,或者如何分散风险,更可能是一种关于如何建立一家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如何用最简单、最可靠的方式,为普通大众实现财富增值的过程。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剖析约翰.伯格的商业哲学,他是如何平衡创新与保守,如何将低成本的理念贯彻到底,并且如何通过持续的努力,将先锋基金打造成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这种“再造”的叙事,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改革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约翰.伯格与先锋基金的再造",光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深刻且有影响力。我一直对投资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颠覆传统、带来革新性理念的著作。约翰.伯格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他被誉为“指数基金之父”,他的理念对整个投资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先锋基金的再造”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家如此成功的基金公司,究竟是如何被再造的?它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策略?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画面:也许是关于如何打破传统主动管理基金的壁垒,如何将低成本、高效率的指数投资理念发扬光大;也许是关于如何建立一个以投资者利益为先的公司文化,如何对抗华尔街的既得利益者;亦或是关于如何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和服务,让更多普通投资者能够享受到投资的乐趣和回报。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关于投资策略的探讨,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商业哲学、领导力以及如何颠覆行业格局的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金融世界里,约翰.伯格是如何凭借他的远见和勇气,开创了属于先锋基金的传奇,并且这种“再造”的精神,又将如何启发我们对未来投资的思考。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的大脑立刻被一种全新的视角所吸引。书名中“共同基金投资新思维”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意味,仿佛在说:“你以为你了解共同基金?不,你还没看到全部。”而“约翰.伯格与先锋基金的再造”,更是点燃了我对这个传奇人物和机构的好奇心。我想象着,这可能是一部关于如何打破陈规,如何用最朴素的道理去颠覆一个庞大行业的教科书。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多数共同基金的费用如此之高,为什么它们的回报往往难以跑赢大盘,而约翰.伯格是如何凭借他的洞察力,看穿了这些问题的本质,并且提出了一个如此简单却又极其有效的解决方案——指数化投资。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在那个时代,当所有人都沉迷于追逐短期热点和所谓的“聪明钱”时,约翰.伯格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看到了普通投资者在复杂金融体系中的弱势,于是他选择为他们打造一个公平、透明、低成本的投资工具。这种“再造”,我想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种价值的重塑,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