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五年,瑞士格鲁耶区布尔市一幢房子的阁楼中发现了一部厚厚的法文手稿,不知通过何种神秘的管道流落至此。这是十七世纪中叶,有人以非常工整的字体抄写下了一位佣兵的海上冒险回忆录,书中真实呈现大航海时代记述者所见的亚洲各国风土人情,精采刺激。利邦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佣兵,亲眼见证并写下当时修筑澎湖风柜尾红毛城及大员沙洲上小型防御工事(热兰遮城前身)的珍贵第一手史料,这是可靠文献纪录下,外来者在台湾最早的筑城尝试:
「十五日,我和指挥官雷尔松到大员去,准备在那里盖一座堡垒。同一天,福朗克(Christian Francois)的船队出发到漳州去,想再试试谈和……二十七日,到了大员,第二天就上岸寻找合适地点,标出堡垒的位置。……隔天,就到目加熘湾和当地居民商谈。他们看来很友善,透过通译告诉我们一切都会顺利,而且承诺供应我们一切所需,包括建堡所需的木材。通译还答应亲自带我们去森林砍伐所需的芦苇。我们决定和他们合作,送他们几件衣服作为礼物。」
利邦笔下有十七世纪台湾麻豆原住民的速写,还有当时的鹿皮贸易盛况。随着他的脚步,我们走在荷兰人在东亚海域发展初期筚路篮缕的历史中,每个商站的设立过程都一样,而相同的剧本也不断重演:登陆新据点,通常是找一个有生产利益或战略价值的岛屿,快速建立堡垒,保障安全的退路,保护船只,然后控制当地原住民,并击退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竞争对手,再开始通商。在这份记述中,不仅看到令人血脉贲张的患难历险,窥见十七世纪亚洲各国的原始面貌,也帮助我们理解十七世纪的台湾。
★中文版独家收录澎湖与台湾三章原始手稿
★附赠利邦上尉航行路线图彩色海报
作者简介
艾利.利邦(Elie Ripon)
瑞士洛桑人。一六一八至一六二六年间,曾任职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亚洲地区担任士兵及军官。
导读者简介
包乐史(Leonard Blusse)
荷兰莱顿(Leiden)大学历史学博士,莱顿大学欧亚关系史讲座教授、印尼史教授;中国厦门大学东南亚史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伊拉斯穆斯讲座教授,日本东洋文库会员,欧洲科学会(Academia Europea)会员。
译者简介
赖慧芸
曾任民生报法文编译。译有《苍蝇老鼠人》《瑞典火柴盒》《谋杀地图》《从空中看地球》;着有《巴黎人法国风》。
【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丛书缘起
序一∕陈国栋
序二∕艾茉莉(Fiorella Allio)
中文版校注导论∕包乐史(Leonard Blusse)
中文版编辑体例与说明
利邦上尉航行路线图
法文版编注导读∕伊弗.纪侯 (Yves Giraud)
第 一 章 捕鲸记
第 二 章 从欧洲至爪哇
第 三 章 巴达维亚
第 四 章 班达群岛
第 五 章 关于摩鹿加群岛和巽他群岛的描述
第 六 章 从巴达维亚到澳门
第 七 章 澎湖
第 八 章 日本
第 九 章 台湾
第 十 章 台湾(续)
第十一章 爪哇探险
第十二章 到阿拉伯及印度海岸
第十三章 在巽他群岛中
第十四章 爪哇
第十五章 暹逻之旅与船难
第十六章 爪哇
第十七章 描述中国
第十八章 婆罗洲
第十九章 告别东印度、返航欧洲我的故乡
附录
利邦手稿
【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丛书缘起
财团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会
财团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会成立于一九九九年七月,其宗旨主要在与相关学术机关或文教单位合作,提倡并促进台湾史与海洋史相关之学术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推广、普及。因此,有关台湾史或海洋史之学术着作、国外优秀着作的译述及史料编纂等相关书籍的出版,皆是本基金会的重要业务。
曹永和文教基金会成立以来,本于前述宗旨,多次补助出版与台湾史或海洋史相关的学术着作、史料的编纂或外文学术着作的翻译。接受补助出版或由基金会出版的书籍,有不少作品已广为学术界引用。诸如,二○○○年起多次补助「东台湾研究会文化艺术基金会」出版《东台湾丛刊》,二○○○年补助播种者文化有限公司出版《台湾重层近代化论文集》,二○○四年再度补助出版《台湾重层近代化论文集》之续集《跨界的台湾史研究──与东亚史的交错》;二○○一年补助乐学书局出版《曹永和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二○○二年起补助出版荷兰莱登大学与中国厦门大学合作编辑之海外华人档案资料《公案簿》第一辑、第二辑与第四辑;二○○三年补助南天书局出版荷兰莱登大学包乐史教授(Leonard Blusse)主编之《Around and about Formosa》,二○○四年补助南天书局出版韩家宝先生(Pol Heyns)与郑维中先生之《荷兰时代台湾相关史料--告令集、婚姻与洗礼登录簿》。本会也赞助相关的学会活动、邀请外国着名学者作系列演讲,提供研究者交流的场域。诸如,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与中央研究院合办「东亚海洋史与台湾岛史座谈会」,二○○○年三月于台湾大学举办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滨下武志教授演讲「谈论从海洋与陆地看亚洲」,二○○○年十月与中央研究院与行政院文建会合办「近代早期东亚史与台湾岛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外,为了培养台湾史及海洋史研究的人才,本会与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合办「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研读班」之推广活动。
为了使相关学术论述能更为普及,以便能有更多读者分享台湾史和海洋史的研究成果,本基金会决定借重远流出版公司专业的编辑、发行能力,双方共同合作,出版【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书籍。每年度暂订出版符合基金会宗旨之着作二至三册。本系列书籍于二○○五年以新竹师范学院社会科教育系助理教授许佩贤女士(现已转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副教授)之《殖民地台湾的近代学校》,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陈国栋教授之《台湾的山海经验》、《东亚海域一千年》为首;之后除了国内的学术研究成果之外,也计划翻译出版外文学术着作或相关史料,例如由Emory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泰所着的《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就是本基金会所支持翻译出版的外文学术着作。二○○七年又出版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林玉茹所着《殖民地的边区:东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二○○八年八月出版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陈翠莲所着《台湾人的抵抗与认同:一九二○─一九五○》;十一月出版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林正慧所着《六堆客家与清代屏东平原》。二○一○年四月出版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人文社会学系教授黄绍恆所着《台湾经济史中的台湾总督府》。二○一一年三月出版洪绍洋博士所着《近代台湾造船业的技术转移与学习》。如今又有两本重量级的出版面世:一是《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一位佣兵的日志(一六一七-一六二七)》;一是《近世台湾鹿皮贸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学术启航》,出版成果可谓丰硕。
冀盼【台湾史与海洋史】系列书籍之出版,得以促使台湾史与海洋史的研究更加蓬勃发展,并能借重远流出版公司将此类研究成果推广普及,丰富大众的历史认识。
导读
包乐史(Leonard Blusse)
「无钱不使瑞士兵」(Pas d'argent, pas de Suisses),这是一句在瑞士佣兵为欧洲大陆各地广泛招募的时代,人尽皆知的俗语,当其时,欧洲各邦国间不时交战,几无宁日。时至今日,瑞士已因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与成熟的观光服务业,名列世界最富有国家之林,然而,回顾数百年前的瑞士,仅是一个由诸多过去互相仇视的小独立邦所结成的联盟,只要能获得合理酬金,这些小邦中老于征战的青年军人们,即乐于为外国提供服务。即便是现在,位于罗马的城邦国家梵谛冈,仍然雇用瑞士佣兵来为自我保卫。
这是艾利.利邦(Elie Ripon)上尉的手稿首度被翻译成中文面世。一六一八至一六二六年间,利邦任职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 ,在亚洲地区担任士兵及军官。此人可谓瑞士佣兵冒险家的典范,他很有可能跟当时其他日耳曼地区的青年人一样,由于家乡发生了惨烈的宗教战争(至一六四八年各国签署西伐利亚条约才逐渐平息),在动盪中选择离乡背井,前往荷兰谋生。据说,在三十年战争里,日耳曼地区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因为恐怖的战争而罹难。
一八六五年,利邦的旅行札记手稿在弗里堡一栋瑞士旧宅阁楼中被人发掘。两年之后,由当地图书馆书库典藏。 时光荏苒,在尘封百余年后,这份手稿又被伊弗.纪侯先生(Yves Giraud) 在书库中重新发现,并且在一九九三年附上详细的评论与注释出版。 可惜的是,手稿中完全没有提及利邦本人在东印度地区活动生涯以外之事,甚至连利邦的名字都没有提到,幸好,我们还可以在一小则轶事中,推测出他的姓名。手稿作者叙述某日他因为俯身想去观察一条黄白相间的不知名小鱼,意外地跌进了台湾岛上的一条河中,为了纪念这有趣的意外,他手下的士兵就用他们长官的名字,将这条河命名为:「利邦上尉溪」(la Riviere du Capitaine Ripon) 。既然知道了作者的名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去确认利邦是否曾如他所自称的一样,真的参加、经历过某些任务。这也使我们得以去复原许多因为使用法语发音与拼写而有所扭曲的荷兰人物名称。
十七世纪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服役的冒险家们,留下了以荷兰文与德文书写,为数颇丰的游记。而这些游记,也常被能识读的学者们所评介。儒洛夫.范盖尔德(Roelof van Gelder) 先生在其关于服役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日耳曼冒险家们之游记的精彩研究专着中,引用了不下四十七部此类的游记。 保罗.哈扎德(Paul Hazard)先生,在他关于欧洲启蒙运动早期阶段的专着中指出,欧洲知识阶层世界观的转变,与这些冒险家所刊行流布的、充满异国风情的游记,不无关系。
迄今,关于近代早期欧洲旅行写作在文学方面的研究,已蔚为时尚,但多将注意力集中于事实与虚构间的关系。结果,学者们的精力多花在诸如偏见、迷思化、(不)可信度,以及十七世纪作者对海外各地社会评介的精确性等主题。其他有趣的主题,还包括这些原始手稿出版时被「改装」(tinker)的情况。因为手稿到出版商手中时,他们总希望「改善」一下内容,让读者读起来感受更加深刻。恣意妄为的出版商经常要求编者,在原始文本中,任意插入一些较具异国风味的轶事,有时,还会为此,无耻地抄袭他人的着作。 为我们所知的,那部一六五五年荷兰大使约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出访中国、觐见中国皇帝所写的知名游记,由作者的兄弟亨德利克(Hendrick)所编辑。后者对于出版商范默斯(Van Meurs)所提出的要求,总是不厌其烦地逐一加以辩驳。 另一着例,则是法国钻石商Jean Baptiste Tavernier的游记,虽然流畅易读,可信度却受到质疑。
艾利.利邦的游记显然未如前述那些德文游记一样,受到一般惯用体例所加诸的要求与限制。这游记以一种生动朴实的风格写就,免除了刻意修饰词藻之累。甚而,由于此份手稿从来未经同时代编者处理,读来令人倍觉兴味盎然。虽然,当今爱好和平的读者可能不会很同意,这个坦荡荡、横冲直撞的军人衷心地告白。他说他很享受当一名战士的冒险生活方式:「我爱战争,胜过和平」(j'aimais mieux la guerre que la paix)
当年招募利邦来当兵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一六○二年,其主要方针有二:
一、将所有现存经营东亚航运的船运公司结合为一家特许公司,这公司将被赋予所有荷兰人与东亚地区贸易活动的垄断权力。由荷兰共和国联邦会议所赋予的特权,使得公司有权对亚洲地区的不同统治者宣战、媾和及签订条约,又能对其属下员工与外国属民行使司法权。公司垄断了亚洲各商港与荷兰间贸易的产品,如香料、丝绸与棉布等等。
二、公司将成为当时荷兰共和国向葡萄牙与西班牙人争取独立的战略工具之一。在独立战争中,公司也要竭尽全力,不断地攻击西、葡人在亚洲的居留地。
英国史学者博克塞Charles Boxer,也就是《荷兰海上帝国》(The Dutch Seaborne Empire)一书(一本详述荷兰东、西印度两公司历史的着作)之作者,即因为公司扮演了双重角色之故,顺理成章地称荷兰东印度公司为「帐册与剑之公司」。利邦的生涯,或多或少卷入了公司在亚洲出场的第三个十年间的活动,清楚地呈现了前述商业与战略的双重目标。在亚洲各地,公司盖起了高墙耸立的商馆,用以保护其贸易品,又于战略要地建造城池,借以施行其从原住居民那里所获得的垄断贸易权。为此,公司总是需要调度相当数目的欧洲士兵,以及数量更多的亚洲同盟军人。根据粗略的估计,当利邦服役时,在东印度公司常驻亚洲的六千名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军职,其中,超过半数的欧洲士兵,来自于中欧地区。利邦跟那一小群我们多次从他游记中瞥见姓名的日耳曼与瑞士军官一起,被调派到许多不同地区,去解决各种状况。虽然,在为公司服务的七年中,他造访过(或应说他宣称造访过)亚洲许多偏远的角落,但我们或许可以稳当地说,他的游踪确实贯穿了一六一九到一六二六年间,数个关键的历史事件:如东印度公司亚洲总部在荷兰人首次造访爪哇后不久所遭到的围攻,还有后来的重建;一六二一年公司强加在班达群岛上的肉荳蔻垄断政策;荷兰人侵攻葡萄牙人居留地澳门失败,与其后一六二二年到一六四四年夏季,荷兰东印度公司亟欲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这一注定失败的尝试,以及公司日后转入台湾的过程。一六二五年,利邦跟手下一群人,驻扎于巽他海崃上一座水土瘴厉的海岛上,了望着占据附近Lagundi岛的英国人,却差点没病死。一六二六年,他被派遣到生产檀香木的帝汶岛、盛产胡椒的亚齐去执行军事任务,在乘船回返巴达维亚的路上,几乎灭顶。后来,他又在巴达维亚当了几个月的上尉。当他依约服毕役期,便带着满身战斗遗留的伤疤,还有满脑子宝贵的回忆,在同年十二月登船返欧。
艾利.利邦并非一开始就在荷兰签约当兵。最初,他登上的是在北极海域史匹兹伯根(Spitsbergen)岛附近作业的捕鲸船,但猎捕与残杀鲸鱼的骇人景象让他反感,他誓言不再登上任何捕鲸船,大叹「我看着这一切前所未见景象,心中唯一的想法是,要是自己在瑞士最高的山上就好了」。 回到荷兰,他便在一六一八年三月,签约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佣兵。当月底,他就随船出航,开始了他前往东亚的八个月航程。通过好望角时,他在那里见识了一些跟原住民科伊科伊或霍屯督的交易。之后,于十一月四日,抵达了位在爪哇岛西端的雅加达的东印度公司商馆。总督昆恩开心地迎接他们,利邦与其他士兵立刻领命,增援商馆四壁的防卫工作,以御敌袭。 不久之前,昆恩才刚调派人手、物资、仓储货物及补给品,到雅加达附近的这个荷兰人所保有,刚建立的贸易商馆,昆恩当然担心万丹苏丹(亟欲迫使荷兰人回头到万丹),与雅加达当地首领(因荷兰人突然在他管领的港口大量驻扎)的联军,会突然发动攻击。此外,也担心英国东印度公司将荷兰与爪哇间升高的紧张局势,视为排除荷兰商敌的天赐良机,加入本地人的一方。
利邦的记载,生动地描绘了此后历经四个月的围城战大小事。在战斗中,冲突与喘息被巧妙地连缀在一块。荷兰守城军两度希望能开城投降,但在围城军之间,接连爆发内斗,阻碍了投降时机。后来,这一被围的商馆,终于受到昆恩总督所指挥的大型舰队援助,这也是昆恩早先于一月初,乘船到摩鹿加海域求援的成果。在优势火力下,雅加达的爪哇人市镇被夷为平地,此后数年,荷兰人在旧镇的废墟中,建造起殖民市镇--巴达维亚城,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十七、十八世纪作为亚洲营运总部的城市。至十九、二十世纪,此地发展为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的行政首都。一九四五年,印尼宣布独立,其后,巴达维亚恢复本名雅加达,直到今日,仍为印尼首都。
一年半后,在一六二一年的春季,昆恩总督率领一支由廿一艘船舰组成的大型舰队前往班达岛。按照荷兰本部公司层峰的指示,他必须征服所有生产肉荳蔻的岛屿,并垄断全部肉荳蔻的出口。利邦也参与了这次远征,虽然他把日期完全记错了--他认为是在九月,他还是把交战过程写成一份生动的报告。后来,此一战役演变成了将所有原住居民驱逐出岛的结局。虽说如此,利邦还是将当地的人群、水果、蛇与其他动物做了一番详细的叙述。
对中文读者而言,讲述利邦参与东印度公司,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各战役的那些章节,无疑是最有趣的。因为此一记载,揭示了澎湖从一六二二到一六二四年受荷兰占领时的一些新资料。 利邦个人参与了荷兰在澳门的败仗,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谈判开放贸易被拒后,劫掠沿海的活动。最具历史意义的,莫过于利邦在台湾岛沿岸建造一座小型木城的记载,以及他遭遇身材伟岸的麻豆战士的恐怖经验。麻豆人趁着他跟手下在林中伐木为材时,发动了一次奇袭。一六二四年春,当他与手下从台湾回到澎湖马公湾开口处的东印度公司城堡时,又目睹了福建巡抚南居益派兵登陆包围城堡的战争。最具一手史料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他个人面见明廷官吏,与周旋于中荷两军间的主要使者--支那船长李旦的记载。虽然在汉文的资料,以及保存于海牙档案馆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里,对于此事的转折,均有所着墨,但这些史料,均未能提供像利邦手稿这样个人间的接触经验。
根据中方与荷方议订的条约,荷方必须拆毁澎湖的城堡,迁到澎湖附近的台湾。借此,荷方将能在中国主权所属的领土之外立足,并且与派遣到那里去的中国商船从事贸易。对利邦这样的战士而言,既然和平已经达成,他在台湾的用途也所剩无几,他也就宽心地在十二月一日登船前往巴达维亚。
就跟同时代的一些作者一样,利邦也把一些他所没有,或几乎不可能前往之处的游记,穿插在他的札记里。他的圣城麦加与亚拉拉山之旅--也就是号称曾目睹诺亚方舟残骸的旅程,显然是自己发明的。另外,他的日本与中国内陆之旅,多少也启人疑窦。关于所谓「沉默贸易」(silent trade),还有残忍的亚齐苏丹,以及中国人口密集情况(利邦还提出自己的解释)的这些故事,在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的记载中,比比皆是。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手稿中存在许多执行陆战的详细描述,让我们获知许多他所运用的战术与武器。他执行过一胆大妄为的秘密侦察任务,走陆路从巴达维亚到万丹,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位十七世纪丛林「蓝波」杀气腾腾的活动。从他花费不少篇幅述说许多跟亚洲当地人交往的故事这点,以及他甚至会引用他们的语言来看,在社交能力方面,利邦拥有过人的秉赋。
读者有时会发现,在面对女性时,利邦也有他柔情的一面。他对于那些阵亡万丹高官遗孀的号泣,寄予同情;又惊讶班达女人们提供情人鸦片,当成春药;对于亚齐女人被苏丹下令给大象强姦,他深感惊怖。然而,对于在帝汶岛「皇帝」的嫔妃间能四处逢源,他感到十分享受。在澎湖那一段让我们发现,汉人官员笑瞇瞇地说,他早就把女人藏地远远,不让利邦有机可趁。尽管利邦是一个称职的士兵,但他当然也是个「坏小子」(mauvais garcon)。可是,当福尔摩沙∕台湾岛上村社的头目,热忱地让给他自己的卧榻--就是他房间地板上的床垫,还有几张鹿皮制的被子,利邦却回嘴说,要不是他得在行军中打野舖的话,总希望睡在家里舒适的床垫上。头目建议利邦,不妨以本地福尔摩沙的女人来当床垫与铺盖,利邦又回嘴说,那样的床垫,他也睡不惯。
利邦的历险记,读起来彷彿一本配满插图的小说,述说着大男人莽撞又毫无顾忌的放肆胡为,对于所受的苦遇,蛮不在乎。在利邦看来,士兵这个工作本来就有很多值得一探的危险跟际遇。他对杀死爪哇敌人,又割耳带回以证军功一事,毫不遮掩。当他在亚齐担任顾问的任务结束,利用所谓「许可私掠」(privateer)的理由,也亲自干了一回海盗,把一艘葡萄牙小商船上的船员,残杀到仅存一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竟然没有在他发出警告之后就立刻投降交货,反而大胆回击。
是否因此就说利邦是一个道德沦丧的家伙?他可能有点不道德,但还不至于反道德。他决定让另一艘葡萄牙船上被俘的船员活下去,就是因为他们真的好好投降。他体恤手下士兵,又蔑视那种不顾手下生命安危的上级,例如他自己的同胞--瑞凡上尉在攻击澳门时的表现。他也蔑视虐待、苛待士兵的马丁.宋克--他是最不得人心的福尔摩沙长官。事实上,利邦根本拒绝继续担任宋克的手下,而且,在他回到巴达维亚后,他向卡彭提尔总督直言禀报自己对原本上级的恶感,从未噤声缩舌。从公司与他本身的记载,我们知道,利邦也曾担任巴达维亚城的市政法庭承审官,同时,他又是教务评议会的一员。换言之,虽然他被同时代之人看成一介武夫,也无损于他身为一个市民的尊严。
我们应该从何种角度来阅读利邦的游记呢?这样的文本,可能会被历史学者、人类学家拿来注释与分析,这些人喜欢对其中历史的或非历史的事实,做出种种评论。但我会建议,从别处下手。依我的方式,可能要先有一些历史想像能力,说不定,享受利邦文本最佳的方式,是把自己想像成他十七世纪同伴中的一员,跟着他一起前往远方的异国。在那里,他见到许多人,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都在那些人生无法不面对的事情上,坦率自然、毫不做作地面对着他。这点可能是他作品最为吸引人的特质:无论面对怎样的人,利邦都毫不腼腆。他尝试去引发对话,并与他者坦诚相待,不带偏见与优越感。一名汉人跟他混熟了之后,告诉他说:「Lou ho bey orspaniar omho」(你是好人,西班牙人不是),他显然是十分愉快地被逗乐了吧。
《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张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古老海图,每一处标注都蕴含着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我会被书中对海洋描写的生动而细腻所折服,那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描述,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律动,每一次风暴,每一次涌潮,都仿佛是海洋在诉说着它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我会被书中对东方世界丰富而多样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遥远的港口城市,不仅仅是商业的中心,更是不同文化汇聚、碰撞的熔炉。我能想象到,利邦上尉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佣兵,他所经历的,是当时世界文化多元化最生动的写照,那种新奇、震撼,以及随之而来的适应与理解,都跃然纸上。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深入刻画。佣兵的视角,赋予了利邦上尉的记录一种独特的真实感。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叙述者,而是一个置身于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存的考验、对人性的审视,以及对机遇的敏锐捕捉。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体验。我能感受到,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永恒不变的。利邦上尉的航海经历,就像一曲激荡人心的赞歌,歌颂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勇气、智慧和坚韧。 它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小说,更是在与一位历史的见证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会被书中每一个细节所打动,也会被那些故事所带来的深刻反思所引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纯粹的、来自于历史深处的震撼。我完全沉浸在利邦上尉的世界里,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字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努力生存、探索未知的个体。 我被书中对海洋的描写所深深吸引,它不是简单地描绘风景,而是将海洋拟人化,成为一个充满力量、变幻莫测的存在,它既是通往财富和机遇的道路,也是吞噬一切的深渊。我能感受到,船员们在面对巨大海浪时的渺小与无助,也能体会到他们克服困难时的勇气与决心。 我对书中对不同地域风貌的刻画,更是赞不绝口。那些遥远的国度,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点,而是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人情冷暖的鲜活之地。我仿佛能闻到集市上的香料味,听到不同语言的交谈声,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利邦上尉的视角,作为一名佣兵,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一个身处其中的参与者,他的记录,充满了对现实的直接感受,对人性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生存的冷酷思考。我会被他坚韧的意志所打动,也会被他偶尔流露出的对家乡的思念所触动。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过去时代的沉浸式体验,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航海史诗。我会被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所折服,也会被那些故事所带来的思考所激励。
评分在我阅读《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的过程中,我被一种浓厚的历史气息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冒险的书,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年代的真实面貌。 我会被书中对海上传奇的描绘所震撼,那是一种充满了力量与未知的存在。大海的广阔与变化莫测,船员们的坚韧与智慧,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感受到船在风浪中摇曳的剧烈颠簸。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异域风情的细致描绘。那些遥远的港口,奇特的服饰,以及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都让我感到新奇而着迷。我能想象到,利邦上尉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佣兵,在这些陌生的土地上,是如何体验不同的文化,又是如何适应当地的生活。 书中的叙事风格,充满了那个时代佣兵的特点,直接、务实,却又不失对人性的洞察。我会被利邦上尉的经历所感染,感受到他在面对危险时的勇气,也会体会到他在漫长航行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思念。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社会变迁。我会被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所打动,也会被那些故事所带来的思考所启发。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沉浸式体验深深吸引。每次翻开它,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充满机遇的时代。利邦上尉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充满未知与冒险的世界。 我会被那些关于航海的描写所震撼,那种对海上风云变幻的细腻刻画,以及船员们在恶劣环境下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能想象到,在茫茫大海上,一艘小小的船只,承载着多少人的希望与梦想,也面对着多少未知的危险。 书中所描绘的异域风情,也让我着迷。那些遥远的国度,独特的文化,以及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都展现出那个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我会被那些新奇的景象,独特的语言,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利邦上尉的叙事风格,既有佣兵的务实与直接,又不乏对人性细腻的洞察。我能感受到他在经历种种挑战时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也能体会到他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迷茫与坚定。这种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塑造,让我对这个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这本书就像一部穿越时空的电影,它用文字为我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会被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所打动,也会被那些故事所带来的思考所启发。
评分这本《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面装满了那个遥远年代的闪光碎片。我会被书中描绘的壮丽海景所吸引,那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奇幻景象,而是真实存在的,充满力量的自然之力。每一次的风浪,每一次的季风,都仿佛是活生生的角色,影响着船员们的命运。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海上传奇故事时的笔触,那种既有现实的严谨,又不失浪漫的想象力,让人沉醉其中。书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反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光芒。我能想象到利邦上尉如何在颠簸的船舱里,借着摇曳的灯光,记录下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 他对不同地域的描绘,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当地的习俗、信仰,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到了那些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我喜欢这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它允许我放慢脚步,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 这本书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我会被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生存法则所吸引,也会被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瞬间所打动。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故事所组成。
评分当我阅读《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时,我的思绪便被深深地带入了那个波涛汹涌的年代。我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味,听到船帆在风中猎猎作响的声音,感受到甲板上粗糙的木质触感。作者笔下的海洋,既是壮丽的,又是充满危险的,它考验着每一个航海者的勇气和智慧。 我会被那些关于航海技术的细节所吸引,那些关于星辰导航、风力计算、以及船只维修的描述,都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的智慧和毅力。我仿佛能够看到,利邦上尉和他的船员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依靠经验和知识,征服大海的挑战。 我对书中描绘的东方世界更是充满好奇。那些遥远的港口,异域的风土人情,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都让我感到惊叹。我能想象到,利邦上尉作为一个来自西方世界的佣兵,在这些陌生的地方所经历的种种新奇体验。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充满了那个时代佣兵的视角,既有对战争的描绘,也有对生存的思考,更有对人性的探索。我会被利邦上尉的经历所感染,感受到他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冷静与果敢,也能体会到他在异域他乡所面临的孤独与迷茫。 它所营造的氛围,是如此的真实和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会被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所吸引,也会被那些故事所带来的思考所启发,它让我对那个充满未知与冒险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每当我翻开《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便如同打开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宝箱,里面闪烁着那个遥远年代的独特光芒。我会被书中对海洋的描绘所震撼,它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角色,它时而温顺,时而狂暴,是所有航海者必须面对的终极考验。 我会被书中对异域风情的细致描写所吸引。那些遥远的东方港口,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让我感到新奇无比。我能想象到,利邦上尉作为一个佣兵,他所看到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直接而真切的碰撞,是不同价值观的交融与冲突。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环境的刻画。佣兵的身份,使得利邦上尉的视角更加多元。他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身处其中的参与者,他的记录,充满了对生存的真实感受,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强烈的沉浸感。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闻到船舱里混合着咸味和木头的气息,感受到船员们在艰苦环境中彼此扶持的温情。这种真实的体验,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冒险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人性、关于探索的史诗。我会被书中每一个鲜活的细节所打动,也会被那些故事所带来的深刻思考所启迪。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把我拉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尽管我只会侧重于这本书所营造的氛围,以及它如何勾起我内心深处的探索欲。当我翻开《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一位佣兵的日志1617-1627》的扉页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波涛汹涌的海洋、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港口,以及那些身披粗布、眼神坚毅的航海者。作者对细节的刻画简直出神入化,让我仿佛能闻到咸湿的海风,听到海鸥的鸣叫,感受到船舱内木板的吱呀声。 我尤其钟情于那些对当时社会风貌、不同地域文化以及人情世故的细腻描绘。书页间流淌出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历史的温度,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利邦上尉的视角,作为一个身处异域的佣兵,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独特的观察角度。他并非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不是空谈理论的学者,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摸爬滚打的普通人,他的记录,因此显得格外真实和有血有肉。 这种真实感,体现在他笔下对陌生风土人情的描述,对不同文化碰撞的观察,以及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洞察。我仿佛跟着他一同经历了那些未知的挑战,感受了那些异域的魅力,也体会到了在那个时代,生存的艰辛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情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张陈旧的地图上,沿着一条模糊的航线,去探寻那些早已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 它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那些在史书上可能被一笔带过的细节,在这本书里却被赋予了生命。我能想象出佣兵们在甲板上的谈笑风生,他们在异域街头的迷茫与好奇,以及他们在面对危险时爆发出的勇气。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想象。
评分《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一位佣兵的日志1617-1627》这本书,就如同我手中握着的一张泛黄的古老地图,它上面标记着无数我渴望探索的未知之地。我会被书中对航海本身的描写所深深吸引,那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对海风、海浪、星辰的细致捕捉,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船只在海洋中颠簸前行的力量与孤独。 我会被书中对异域文明的细致刻画所着迷。那些古老的港口城市,陌生的语言,以及与当地居民之间发生的种种互动,都让我感到好奇万分。我能想象到,利邦上尉作为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佣兵,他所见识到的,是当时世界多元文化碰撞的缩影,那种冲击与融合,在字里行间显露无疑。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图景的描绘。佣兵的身份,赋予了利邦上尉一种独特的观察角度。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贵族,也不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摸爬滚打的普通人。他的记录,因此显得格外真实,充满了对生存的挣扎,对人性的审视,以及对机遇的渴望。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我能感受到,尽管时代变迁,但人类对于探索未知、追求梦想的渴望,却从未改变。利邦上尉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他们的荣耀与失落。 它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与一段历史对话,与一个鲜活的灵魂交流。我会被书中每一个细节所触动,也会被那些故事所带来的思考所引导。
评分当我沉浸在《利邦上尉东印度航海历险记》的世界里时,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拉入了那个波涛汹涌的年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我会被书中对海洋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是一种既壮丽又危险的存在。大海的每一次翻涌,都充满了未知与力量,它考验着船员们的勇气和智慧。我能想象到,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上,一艘小小的船只,承载着多少人的希望与期盼。 我也会被书中对东方世界的描绘所打动。那些遥远的港口,独特的文化,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都让我感到新奇而着迷。我仿佛能闻到集市上飘散的香料味,听到不同语言的交谈声,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利邦上尉作为一名佣兵的视角,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他的记录,充满了对现实的直接感受,对人性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生存的冷酷思考。我会被他坚韧的意志所打动,也会被他偶尔流露出的对家乡的思念所触动。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过去时代的沉浸式体验,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航海史诗。我会被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所折服,也会被那些故事所带来的思考所激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