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

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殖民地政策
  • 香港政治
  • 总督
  • 英国殖民地
  • 公共政策
  • 政治史
  • 行政史
  • 20世纪香港
  • 殖民地政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This book explores the making of public policy for Hong Kong between 1918 and 1958. During much of this perio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d limited policymaking capabilities. Many new policies followed initiatives either from the Colonial Office or from politicians in Hong Kong. This book examines the balance of political power influencing how such decisions were reached and who wielded the most influence—the Hong Kong or British governments or the politicians. Graduall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hrough implementing new policies, improved its own policy-making capabilities and gained the ability to exercise greater autonomy.

  The policy areas covered by this book inclu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nt controls in 1922, the management of Hong Kong's currency from 1929 to 1936, the resolution of the financial dispute over matters arising from World War II, the origins of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and permanent squatter resettlement policies, negotiations over Hong Kong’s contribution to its defence costs and the background to the granting of formal financial autonomy in 1958.

  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will be of interest to historians and political scientists, and to anyone with a general interest i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作者简介

Gavin Ure

  Gavin Ure is a former Administrative Officer with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e is now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殖民地行政与香港的公共政策演变:1918-1958 本书深入剖析了香港在1918年至1958年间,在总督府(Governors)的领导下,以及与殖民地事务部(Colonial Office)的复杂互动中,公共政策制定的动态过程、核心议题及其深远影响。这段时期是香港历史上的关键转型期,横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二战的冲击,以及战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剧变。本书摒弃了对单一总督个人权威的过度聚焦,转而强调制度框架、官僚体系内部的张力,以及伦敦与香港之间权力关系的微妙变化对具体政策实践的影响。 第一部分:制度的基石与政策的先声(1918-1939) 本部分考察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香港殖民地治理的结构性特征。在这一时期,殖民地事务部对香港的直接干预相对有限,香港总督享有较高的行政自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制定是单向的。 殖民地政府的行政架构与官僚文化: 我们首先审视了192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政府内部的组织结构。探讨了由殖民地精英组成的常务秘书处(Secretariat)在日常行政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分析了财政、司法、警察等关键部门的运作模式,以及这些部门如何塑造了既有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利益格局。特别关注了华民政务司(The Protector of Chinese)在处理与本地华人精英阶层(如太平绅士)关系中的角色,以及这种精英合作如何影响了早期的土地、税收和公共卫生政策。 经济政策的惯性与转变: 这一阶段的经济政策主要围绕自由贸易原则和维护商业精英利益展开。本书详细分析了对码头业、航运业和土地投机活动的监管态度。研究发现,尽管面临全球经济萧条的冲击,香港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守夜人国家”的经济角色,但全球性的经济波动也迫使行政当局开始审视公共财政的脆弱性,并初步考虑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有限投入。 社会治理的保守主义: 在社会政策方面,殖民地政府表现出强烈的保守倾向。本书探讨了教育、医疗和劳工保护政策的滞后性。例如,对公立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以及对劳工组织和罢工活动的严格限制,这些都反映了维持社会稳定的优先性高于促进社会公平的治理逻辑。总督在处理与宗教团体、慈善组织的关系中,展现出一种“外包”社会福利的倾向,依赖非官方的社会网络来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 第二部分:战争的催化剂与政策的断裂(1940-1946) 二战,尤其是香港的沦陷与光复,是理解战后政策重塑的关键节点。本部分侧重于战争对既有治理模式的冲击以及随后的紧急恢复过程。 总督职权的重塑: 战争期间,总督的角色被赋予了军事和政治上的更高权重,但同时也暴露了殖民地体系在危机管理上的结构性缺陷。本书分析了战时对物资配给、黑市控制的尝试,以及这些干预措施的成效与局限。战后,总督府在恢复秩序时,面临着来自军队、技术官僚和本地政治力量的复杂压力,迫使他们在维持既有权威与适应新现实之间寻求平衡。 殖民地事务部的介入增强: 战后,鉴于对英国帝国未来战略的重新评估,伦敦对香港的控制力度有所加强。本书细致梳理了殖民地事务部在战后重建计划中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关于香港未来经济定位的讨论。分析了伦敦对香港官僚体系进行“去殖民化”或“现代化”改革的早期意图,以及这些意图在香港本地的阻力。 第三部分:战后重建与公共政策的转向(1947-1958) 战后是香港公共政策发生根本性、结构性转变的十年。人口激增、工业化起步以及冷战背景下的地缘政治变化,共同推动了治理理念的转变。 人口压力与城市规划的挑战: 战后涌入的大量难民(特别是来自上海和华南的移民)彻底改变了香港的人口和社会结构。本书重点分析了住房、供水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从“辅助性”事务上升为政府的核心治理任务。研究了早期简易寮屋区管理政策的演变,以及政府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如霍乱爆发)中所展现的对大规模干预的被迫接受。 从自由放任到有限的经济干预: 随着工业的萌芽,特别是纺织业的兴起,政府在经济管理上开始展现出务实的、机会主义的干预色彩。本书探讨了战后对工业用地分配、工业融资的初步尝试。分析了总督府如何在高压的国际贸易环境下,通过巧妙的关税和税收政策,在不违背“自由港”原则的前提下,扶持特定新兴产业。这种政策的转向是出于生存需要,而非意识形态的根本转变。 社会福利的初步扩张与制度化尝试: 面对战后阶级矛盾的激化,政府被迫在社会政策上做出让步。本书考察了教育(特别是为满足劳动力需求而增加的职业教育)和医疗体系的扩张过程。重点分析了“非官方人士”(Unofficial Members)在立法局中对社会开支增加的推动作用,以及总督府在平衡财政责任与社会压力时所采取的策略。这十年标志着从纯粹的“维持秩序”模式,向包含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发展型殖民主义”模式过渡的开始。 结论:总督、事务部与政策的张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总督与殖民地事务部之间的动态权力平衡。总督是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和适应者,他们必须在伦敦的宏观战略要求、香港本地精英的既得利益、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香港的公共政策,在这一时期,并非出自单一的、预先设定的意识形态蓝图,而是对一系列突发事件和系统性挑战的务实、渐进式的回应。这段时期的政策演变,为理解香港后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复杂的制度和心理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Foreword vii
Acknowledgments ix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Chapter 2 Governors, Cadets,Unofficial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13
Chapter 3 The Origins of’ Policy, 1917-30 27
Chapter 4 Britain’s Influence over Hong Kong’s Policy, 1929-41 45
Chapter 5 Autonomy and the Threat to Sovereignty 67
Chapter 6 Income Tax and Treasury Control 87
Chapter 7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Its Demise 111
Chapter 8 Post-war Housing Policy and the British Government 135
Chapter 9 Squatter Resettlement 163
Chapter 10 Financial Autonomy 191
Chapter 11 Conclusions 217
Notes 229
Bibliography 279
Index 287

图书序言

Foreword

  The sixteenth book i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s Hong Kong Study Series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nd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s, rules that augment or diminish the power of various offices and actors, against a wider backdrop, including the evolution of Hong Kong society and the ebb and flow of power between : the Colonial Office; the Governor, “the man on the spot”; Hong Kong’s Civil Service; and various Hong Kong actors,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expatriate and Chinese.

  In this fascinating hook, Gavin Ure fleshes out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figures and how their actions, and inactions, various imperial or Hong Kong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The tendrils of Hong Kong’s budding autonomy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are identified and followed with attention paid to the various actors, including observing which actors fade in importance and which ones seize more of the stage.

  Rather than strictly being a historical narrative, as earlier hooks i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s Hong Kong Study Series have been, this book discusses the growth of a political state, bureaucratic autonomy, viewed through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tist Daniel Carpenter, the Freed Professor of Government at Harvard.
   
  Governors,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is not a break from a tradition, it is a natural extension for the Sir Lindsay and Lady Ride Memorial Fund, which we will follow up in addition to continuing our original format of more narrative—driven          
books exploring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society of Hong Kong and neighbouring regions.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s Hong Kong Studies Series was made possible by a generous founding donation of the Trustees of the Clague Trust Fund and an approximately matching donation from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in honour of our first Vice President, Sir Lindsay Ride, and his wife, Lady Ride, and generous donations from other donors.

  The Sir Lindsay and Lady Ride Memorial Fund is always interested in both relevant proposals and manuscripts as well as donations and bequests to help us continue supporting books which might not otherwise have been published about Hong Kong and her region.

Christopher L.B. Young
President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April 2012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这本书,如同一部精心打磨的侦探小说,带领我深入挖掘1918年至1958年间,香港公共政策背后的种种“动机”与“阴谋”。作者以一种高度审慎和批判的眼光,剖析了港督与远在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之间,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权力博弈与信息不对称。书中对各个领域的政策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城市规划、公共卫生、教育,到经济发展、法律体系,几乎涵盖了殖民时期香港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我尤其被书中对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分析所吸引。作者通过考证大量的档案,揭示了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殖民政府是如何权衡轻重缓急,如何在高压的殖民统治下,推动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这些建设又如何反过来巩固了殖民统治的有效性。书中并未回避殖民统治的负面影响,例如,对劳工政策的讨论,也揭示了殖民者如何利用香港的廉价劳动力,为自身经济利益服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政策的“生成”过程,理解了在权力、利益、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下,历史是如何被塑造的。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久久不能释卷的学术巨著,它以其宏大的叙事和精妙的分析,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香港殖民时期公共政策制定的刻板印象。作者在《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一书中,对1918年至1958年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尤其聚焦于港督、殖民地办公室以及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对于当时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从城市规划、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到警务、司法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经济政策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殖民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政策如何受到全球经济形势、英国本土政策的影响,并最终作用于香港的经济格局。例如,书中对战后香港经济的重塑,以及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港口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这一过程的背后,充满了港督们的战略远见和殖民地官员的执行智慧,也伴随着不少决策的争议与妥协。作者并未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勇于揭示那些不那么光鲜的一面,例如,书中对社会福利政策的探讨,也同样展现了殖民政府在资源分配和阶级固化方面的局限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让我们能够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的真实肌理。

评分

《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这本书,让我对香港殖民时期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有了更为深刻和立体的理解。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将1918年至1958年这段历史时期,置于一个宏大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于港督的角色、殖民地办公室的权力运作,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社会治理和城市规划的章节所吸引。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揭示了殖民政府在应对香港快速增长的人口、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来维系殖民统治的稳定和发展。例如,书中对房屋政策的讨论,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供给与需求分析,而是将其置于殖民者如何平衡经济利益、社会秩序以及对香港居民进行有效管理的复杂语境中。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殖民政府在法律、警务、司法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香港社会的运行。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将港督和殖民地官员描绘成刻板的“管理者”,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复杂的个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如何应对挑战,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观点差异和权力制衡。

评分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深入探讨了1918年至1958年间,香港公共政策的形成与演变,以及港督与殖民地办公室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在《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一书中,将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和社会现实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殖民时期香港发展历程的生动图景。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经济和财政政策的论述,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数字和法案,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制定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受到英国本土政策、国际经济形势以及香港自身条件的影响。例如,书中对战后香港经济复苏的探讨,以及殖民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香港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此外,书中对社会福利和城市建设政策的分析,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揭示了殖民政府在应对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以及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殖民统治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理解了政策制定背后隐藏的种种因素,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决策,如何最终塑造了一个城市的命运。

评分

《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这本书,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1918年至1958年间香港殖民时期公共政策制定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港督的个人意志、殖民地办公室的官僚逻辑以及英国本土的战略考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香港如何被塑造的精彩画卷。书中对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政策的分析,都极具深度。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卫生政策的讨论深感震撼。在那个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殖民政府是如何应对传染病肆虐的挑战,如何平衡公共健康与经济发展,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公共卫生措施,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这些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详细描述了不同港督之间的政策理念差异,以及他们如何与殖民地办公室进行沟通和协调,从而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影响香港发展的公共政策。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迂回、妥协与博弈,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了那些看似枯燥的政策文本之中。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香港殖民时期政策制定“幕后故事”的百科全书,让我对1918年至1958年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深入剖析了港督与殖民地办公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政治博弈,影响着香港公共政策的方向。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到社会福利的分配,再到经济政策的制定,书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想提一下书中关于教育政策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学校的建立和课程的设置,更是深入探讨了殖民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塑造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教育模式如何对香港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还详细描述了不同港督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受到英国政府的制约和影响。我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政策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利益纠葛。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政策案例,让我们能够看到历史是如何在细微之处,被一个个决策所塑造。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时代,与那些历史人物一同经历着决策的挣扎与权衡。

评分

读完《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我才真正意识到,香港的殖民历史,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彩得多。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态度,将1918年至1958年这段时期,香港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剖析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港督与殖民地办公室之间“政令畅通”的背后,所发生的种种博弈,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大量档案资料的梳理,揭示了殖民政府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精密的财政预算和经济规划,来维持殖民统治的稳定和发展。例如,书中对战后香港如何从一个相对衰败的港口,重新崛起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这一过程的背后,充满了港督们的战略决策和殖民地官员的执行智慧,也少不了与殖民地办公室的复杂沟通。此外,书中对社会政策的探讨,也同样令人瞩目。作者通过对房屋、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分析,揭示了殖民政府在如何平衡不同阶层利益、如何应对社会矛盾,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来维系殖民统治的有效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肌理”,理解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在一个个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被逐步塑造出来的。

评分

读完《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场充满博弈与妥协的复杂舞蹈。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触,带领我穿越回1918年至1958年的香港,一个在殖民统治下,港督们与远在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之间,就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展开了一系列错综复杂、令人啼笑皆非的拉锯战。书中对这一时期香港社会各个层面的政策演变,都进行了极为深入的剖析。例如,在城市发展方面,书中详细阐述了香港如何从一个单纯的贸易港口,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独特城市肌理的国际大都市,这其中离不开港督们的远见卓识,也少不了殖民地办公室的战略规划。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揭示了在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考量、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矛盾。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公共卫生政策的讨论所吸引,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港督们和殖民地官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应对频发的传染病,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自由,这些都展现了他们作为决策者的艰难抉择。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呈现政策的“结果”,而是深入挖掘了政策“形成”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利益、意识形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读者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在迷雾笼罩的香港殖民时期历史画卷上,重新点亮了一盏探照灯,尤其是在1918年至1958年这一关键的半个世纪里。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博弈与决策的会议室,亲历着港督与殖民地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以及他们如何围绕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演着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码”。作者以极其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察力,勾勒出这一时期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图景,同时也深入剖析了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动机。例如,书中对于土地政策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地价评估或房屋分配,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殖民统治和经济利益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揭示了殖民者如何通过精密的土地制度设计,既满足了自身财政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香港独特的城市景观和社会结构。再如,关于教育政策的探讨,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其视为一项社会福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渗透和人才培养的工具,分析了殖民者如何通过教育体制的建立,潜移默化地影响香港居民的思想观念,以及为殖民统治培养服务人才。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充满了扎实的史料支撑,诸如档案资料、官方报告、私人信件等等,都经过作者细致的梳理和辨析,使得其论证过程令人信服。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将港督和殖民地官员描绘成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复杂个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取舍,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观点分歧和权力制衡。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使得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学术专著,它以一种宏观的视角,为我揭示了1918年至1958年间,香港殖民地时期公共政策制定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政治与官僚体系。作者在《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 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1918-58》一书中,对港督的权力边界、殖民地办公室的决策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通过信息流和政治游说来影响政策走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中涉及的公共政策领域极其广泛,从最基础的城市管理,到更深层的社会经济改革,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公共秩序和法律体系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分析一系列的案例,揭示了殖民政府如何在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吸纳了本土的社会习俗,并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其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殖民政府在应对社会危机,例如,19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对香港经济的影响,以及殖民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来稳定局势,保障殖民统治的延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殖民主义运作的全新框架,让我们能够超越简单的“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二元对立,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