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之术,古已有之。武丁见了傅说,也认为是王佐之才,破格录用。周文王听说姜尚在渭水钓鱼,就前去拜访,见面后即乘同一辆车子回去,拜为太师。后来姜尚辅佐武王灭掉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观人的作用在于知人,知人才能用人。而对于敌方,了解对方的长处和弱点,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即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到了后世,观人术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甚至蒙上了某些神秘色彩。如相士的出现就是这样的结果。他们不但透过对人的相貌、神情和骨骼的观察,可以看出他的气质、性格和秉性,还能够看出他未来的发展,是富贵还是窘迫。唐朝的袁天罡善于相人,曾被唐太宗召见,太宗对他说,古代蜀地有个叫严君平的,长于占卜,你比他如何?袁天罡说,其人生不逢时,我遇到了圣君,因此要胜过他。袁天罡见到窦轨,当时窦轨颇为困顿,袁为他相面,然后说,你从前额到发际骨骼隆起,一直连到脑后的玉枕处,下巴浑圆宽大,十年之内,定会富贵,成为朝廷的贤臣良将。袁天罡还说,你的右侧下巴隆起,而且明洁光亮,应当以梁、益二州为分界线,树立显赫的功名。
张冏藏与袁天罡齐名。当时河东裴某已经五十三岁了,在禁卫军中担任三卫的官职。他遇到张冏藏,张冏藏说他一定会富贵,并说他在二十五天内便能当上三品官。二十一天过去,正赶上太宗皇帝哮喘病发作,请来良医,进服妙药,都不见效。太宗皇帝颁下诏书,三卫以上,朝官以下,都可以进献医治此病的药方。裴某进献一剂药方,太宗服下见效,特赐裴某三品正员京官,官拜鸿胪卿,后来竟升至刺史。
这些传说,显然蒙上了厚厚的神秘色彩。即使世上真的有这样的高人,如此神奇的相术,显然也不是普通人所能掌握的。
但识人之术真的非常之难吗?未必。说到底,知人论事,反过来说,论事也可知人。而且事物都有些自身的规律,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再根据具体的情势加以分析,就必然会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据说,明朝的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精通八卦,善于相人。但他和明太祖谈论朝政,品评人物,只是从人的品德、性情和能力出发,并没有多少玄虚的成分。因此,我们说识人知人,实在不必依从相术,正确的态度是从人的本质出发,透过他的具体表现来观察并得出结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观其言而察其行,然后其人可知。
因此,相书之类并不可信。但中国古代确实有很多关于观人的着作,其中并不乏科学性,这是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论,颇有见地。如刘劭的《人物志》就是一本这样的奇书。
刘劭具体生卒年代已无从考定,大约生于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卒于魏正始年间。刘劭一作刘邵,字孔才。他在汉献帝时曾为太子舍人、秘书郎,后来在曹魏时担任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都尉。他善于品鉴人物,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人物志》就是他精心撰写的一部着作。此书计三卷,上卷有《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中卷有《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下卷有《七缪》《效难》《释争》三篇,计十二篇。
刘劭学问渊深,他遍考古今人物,融合儒、道、法、名和阴阳家的思想,把传统的观识人才的方法加以总结和梳理,把经验性的认识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视尹文之说兼陈黄、老、申、韩、公孙龙之说惟析坚白同异者,迥乎不同。盖其学虽近乎名家,其理则弗乖于儒者也。
刘劭最为可贵处就是去掉了在观察和识别人才时所加上的神秘色彩,从表像出发,透过表像发现其本质。他提醒人们该如何发现人才,并指出了在发现人才时所容易犯下的错误。
《人物志》素为后世所重,但文字艰涩,内容深奥,很难被一般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君子和而不群。所谓和,就是指对人际关系处理得和谐得体。如今,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识人是为了知人用人,无论从政还是经商,人们都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把握对方。对于这些人来说,适当地读一些观人识人的着作,应该是很有益处的。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选取《人物志》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加以翻译和释义,附以事典,并予以评述,这样有助于读者进行研读和探究,从轻松的阅读中得到更深的教益。
本书特色
1.本书强调识人知人,实在不必依从相术,正确的态度是从人的本质出发,透过他的具体表现来观察并得出结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观其言而察其行,然后其人可知。
2.本书最为可贵之处就是去掉了在观察和识别人才时所加上的神秘色彩,从表象出发,透过表象发现其本质。他提醒人们该如何发现人才,并指出了在发现人才时所容易犯下的错误。
作者简介
刘邵
在魏文帝时期曾任尚书郎,后为执经讲学,赐封关内侯,卒后追赠光禄大夫。
刘邵为人博学多才,思虑玄远,特别善于品评鉴别人物,深为同代人推许和赞扬。《观人经》是其代表作。此书以古为鑑,综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素有「识人宝鉴」之雅誉。
我一直对那些能穿越时空,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智慧感到着迷。这本书,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觉。它就像一本浓缩了千年智慧的宝典,里面蕴含着关于如何理解人性,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如何发挥个人价值,以及如何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经验。我并非期待它能给我带来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但它所提供的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一种看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视角,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不再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是能尝试去理解对方的动机和需求。它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书中提供的很多理念,虽然是用一种古老的方式表达,但其核心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甚至显得更加珍贵。我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以及一种更成熟的人生态度。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让我颇有感触的书,书名虽然听起来有点像是古老的秘籍,但内容却意外地贴近现代生活。它讲述了我们如何在与人相处中,学会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从中捕捉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信息。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眼神交流的微妙之处,如何通过一个人眼神的闪烁、停留,甚至是一些不经意的微表情,来判断对方的情绪和真实想法。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候在和人聊天的时候,尽管对方的语言听起来很友善,但如果他的眼神飘忽不定,或者回避你的目光,你总会觉得有些不对劲。这本书就给了我一个框架,让我能够更系统地去理解这些细微的信号,并且教我如何去运用这些观察到的信息。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还延伸到了“交”的部分。它探讨了如何根据你对一个人的了解,来选择最合适的沟通方式,如何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以及如何在维护关系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对于我这种在社交场合偶尔会感到不知所措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这本书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觉得“观人经”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智慧的光芒。翻开它,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让我洞察人心的武功秘籍,能够让我瞬间看透别人的想法,然后顺理成章地去影响他们,甚至掌控他们。我总觉得,如果我能读懂一个人,那么无论是交朋友、谈生意,还是在职场上与人周旋,都会变得异常轻松。想象一下,在一次重要的谈判中,我能立刻分辨出对方的真实意图,知道他什么时候在虚张声势,什么时候是真心实意,这简直就是无往不利的优势。又或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我能一眼看出谁是值得信赖的伙伴,谁又会在背后捅刀子,这能为我省去多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这本书似乎承诺了这样一种能力,一种让我摆脱迷茫,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超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它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心理学理论,还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智慧?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而不是一些空泛的道理。
评分我一直对职场上的“人情世故”感到有些头疼,总觉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不够圆滑,不够得体。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揭示了职场中那些“看不见”的规则。它不是教你阿谀奉承,也不是教你虚与委蛇,而是教你如何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有效地去发挥自己的价值。比如,它会分析不同类型领导的性格特点,以及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它还会探讨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分歧,并且有效地推动项目进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触及到了“用人”的层面。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识别一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将不同类型的人安排在最适合他们的位置上,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能力强,就能做好一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领导者,更是懂得如何“整合”团队的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对“管人”这个词有点抵触,总觉得它带有一种压迫感和控制欲。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理解太片面了。它所说的“管人”,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和“引导”,而不是单纯的命令和控制。它探讨的是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建立起清晰的责任机制,如何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且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和反馈,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它还讲到了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如何制定一些规则来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转。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授权”和“信任”的部分,它让我明白,一个好的管理者,不是事必躬亲,而是要学会放手,并且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信任和空间。同时,它也强调了管理者自身的榜样作用,以及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团队的文化。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有效的管理,其实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它能让团队更具凝聚力,更能应对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