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书香: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故事

生活有书香: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间佛教
  • 读书会
  • 心灵成长
  • 生活美学
  • 文化传承
  • 佛学
  • 社群
  • 台湾文化
  • 信仰
  • 人生哲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光山人间佛教读书会成立十年了。一直以来,总会就像催生婆,凭着一股「相信阅读」的傻劲,一两个法师,带着一群群无私奉献的义工,披星戴月地从南到北,从家庭到学校,从公园到社区,从寺庙到监狱,从都市到乡村,再从台湾到世界。即使皮箱被重重的书本压得喘不过气,就凭着承诺与热情,让读书会从一个到十个、百个、千个,不知何时,播下的种子竟然如雨后春笋般地活了起来。读书会的生命力,也在每一个人物的分享中,被发现、被证明。

  本书作者宋芳绮採访人间佛教读书会最具代表性的分会及读书会领读人,呈现人间佛教读书会十年来深耕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星云大师、高希均教授、柴松林教授、郑石岩教授、简静惠女士、觉培法师等重要推手均为本书撰文。

作者简介

宋芳绮

  宋芳绮,高雄市人,成大中文系毕业,曾任记者、编辑、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为幼儿教育工作者。

  曾荣获佛光文学奖、打狗文学奖、第三届全球华人热爱生命文学奖等。

  喜爱旅行,擅长报导文学、人物传记,透过不断的採访与书写,开阔生命的视野、提升生命的能量。着有《生命之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
知识落差与阅读 高希均


人间佛教读书会十周年 星云大师

卷一:阅读新趋势
谈「读书的利益」 星云大师  
读书会的精神与发展 柴松林    
结合宗教、生活、新知的平台 郑石岩    
善缘好运来结盟 简静惠    
「人间佛教读书会」对当代社会的教化意涵 觉培法师   

卷二:读书会面面观
1、 从山巅到海边
读友无边界——悠游人间空中读书会
读到最高点——台北道场「山水读书会」
潮声、风声、读书声——小琉球「艺文读书会」
美发业的哲学家
书香飘进高墙——北所孝二舍读书会
「麻将会」变成「读书会」
「云水书坊」上山下海
阅读佛陀的故乡
海外读书会
2. 从童颜到白发
琅琅书声天空飘
晨光儿童读书会
大甲妙童读书会
佳能儿童读书会

活到老,读到老
长青读书会
婆婆妈妈读书会

全家作伙来读册
菩提眷属户外读书会
三代般若读书会

走出厨房、走入书房
「十五个善女人」读书会

3. 从经典到电影
阅读经典
台北道场种籽读书会

阅读歌曲
日本本栖寺阅读之旅

阅读山水
嘉义教师山水读书会

阅读青草
大甲青草读书会

阅读电影
福山寺电影读书会

卷三:生命因读书而转弯
以心念与木瓜沟通——魏训章
杀生与放生——陈文玉
气切插管也要读书——吴月桃
值遇「生命中的贵人」——范鸿英
照见五蕴皆「空」——黄茹卿
告别忧郁症—— 宋琼娥
读书启动善缘—— 赖义明
打开监狱的门—— 豆油

后记
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宋芳绮

附录
「人间佛教读书会」十年大事记

图书序言

出版者的话
  
知识落差与阅读 

  阅读,是思考的开始。无论是认识信仰的内涵,或是实践人生的价值,阅读是所有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起点。

  早在2003年,「人间佛教读书会」与致力推动「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建一流社会」的「天下远见读书俱乐部」共同结盟,透过多元的推广形式,让阅读深耕在台湾及海内外超过二千多个角落。十年过去了,「人间佛教读书会」所播下的每一颗种子,如今都已蔚然成林。

  众声喧哗,唯有阅读让人宁静。在媒体及网路资讯充斥的时代,阅读习惯持续受到许多的干扰与挑战。然而,阅读救自己,改变社会的力量,终将不变,更会是「人间佛教读书会」永不放弃的目标。

  (一)

  凯因斯的一句名言:「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使我决定要献身教育,传播进步观念。近年来,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出版的着作及杂志上,读到它们标示的三个英文字:「Ideas with impact」,生动地道出了我多年来的投入与向往。

  在这个全球化年代,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彼得.圣吉(Peter Senge)、查尔斯.韩第(Charles Handy)等西方管理学者一再警告:领先对手的唯一方法就是比对手学习得更快。

  21世纪初的人类,正走向逐渐被剷平的世界;急起直追的社会还有各种路障。这些石头出现在五大落差:

  .知识落差:产生了贫富不均。
  .创新落差:产生了企业盛衰。
  .格局落差:产生了政策分歧。
  .人品落差:产生了君子与小人。
  .爱心落差:产生了大爱与贪婪。
  .不克服这些落差,一个社会就无法与世界接轨。

  「知识的落差」是一切落差的根源。

  要缩短这一落差,就要从阅读开始。因此我的一本书:《阅读救自己》已经分别在台北(天下文化)与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

  自己生长在抗日战乱中的大陆,成长在经济落后的台湾,二十三岁去到优胜劣败的美国,当时就立刻加深了自己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救自己的国家,先要救自己。救自己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人。靠天生的体力、靠中国人性格中的打拚是不够的,也无法持久的。西方社会显示:必须要靠现代方法,才能把每个人化平庸为出色。

  用经济学的术语说,现代方法就是要把人提昇成具有竞争力、具有生产力、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人。这个方法就是靠教育。这个桥樑就是靠认真读书,靠大量阅读。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国家,教育落后而经济进步的;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会,必然是一个爱阅读的社会:自己阅读,家庭阅读,社区阅读,国会议员也阅读,媒体人也阅读,有钱人也阅读,每个人都是终身阅读者。

  美国人权领袖金恩在一九六三年的演讲,讲题是:「I Have a Dream」,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最具震撼力的四个英文字。

  让无数海内外读者有一个共同的梦:「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建一流社会」。

  人生学习的起点,是读一流书;人生历练的过程,是做一流人;人生奉献的高峰,是构建一流社会。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在所有的自由中,要坚持「读一流书」的自由;在所有的选择中,要坚持「做一流人」的选择;在所有的努力中,要坚持「构建一流社会」的努力。

高希均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

导读

「人间佛教读书会」对当代社会的教化意涵

  过去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佛教徒多半拿着「香」在香烟缭绕的殿堂中出现,鲜少看到佛教徒拿着「书」在寺庙的图书馆里静静阅读。回首家师从青年以文教起家,读书、写书、编辑书、出版书,到老了还挂念着佛教徒不读书,想来就心生佩服!

  2002年一月一日正式成立「人间佛教读书会」,在接下了常住的派令,家师的叮咛,期许佛教「生活书香化」的目标后,自己才开始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与思索。「读书」与「读书会」的差异在哪里?参加佛教的「读书会」跟聆听一场「佛学讲座」有何不同?对于一个忙碌到只想休息的都市人,对于读书还留着恶梦的人,对于不喜欢出门的宅男宅女,或对于有闲却不识字的乡下人,什么是吸引他们想来参加读书会的理由?还有,面对当今人我疏离的社会,怎样找到可以共读的朋友?甚至,怎样才能够让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乃至不同学佛阶段,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书?

  还记得,每走过一个地方推广,就会遇见一些人善意的提醒:「读书,如果换个轻松一点的字眼,应该比较受欢迎。」言下之意就是:「读书」总是吓跑一些人,大家很难跳脱出以往对「读书」严肃刻版的印象。再有就是:「别再读啦!要找读书会的人好难,才说要去台东旅游,不用特别找,就有三部游览车的人报名…。」边听边思考,边想边懊恼,就如同自己到台北,台北人说:「休息都不够,我们哪有时间读书!」转到乡下,欧吉桑说:「一辈子没读书,哪有习惯读书!」本来还期待着一群能读书、有时间读书的退休老师,老师们却说:「唉呀!我们可是终于『解脱』,不用再读书啦!」

  渐渐地,我终于明白家师的苦心,社会人不读书,何以进步?佛教徒不读书,怎能了解信仰的内涵?经典,倘若没有深入,怎能智慧如海?没有佛法,又岂能有办法地因应人生种种转折?没时间读书、没习惯读书、甚至自认为不用再读书的心态,绝非一时得以改变,我不得不感到「生活书香化」有其必要,但要达到这般的理想却非常困难,只有回山向家师请益。

  记得家师那几句充满智慧却又轻松的话语,至今依旧清晰:「读书目的在于『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老人家悠悠然地指点,我一字一句牢牢的记得:「读书会,就是要将人人视为老师,要跟生活结合、读来欢喜受用的,可以不拘泥于教室,可以走入山林水边阅读的终生学习。」这些话对后来成立读书会,实在有了莫大的功能与影响。

  与生活结合

  一个组织的形成,需具有其时代的需要,足以说服人的文化内涵,加上有效实务的方法。台湾社会虽没有阅读风气,但对读书这件事,幸好仍持肯定的态度。尤其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大家知道买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出书的速度;看书的速度,也赶不上读书的速度;面对浩瀚无边的书籍,不是不知道要读书,而是找不到读书的时间跟想读书的动力。怎样跟生活结合,就得看看大家平日的生活到底在忙些什么?

  家师一生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强调「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如何将佛法运用在现实的生活课题,正是读书会与生活结合的一个有趣的实例。从台东三部游览车的思维中,联想到在游山玩水间,能否将阅读带入?喜欢登山的朋友,可以在登顶后,读一篇好文章,沏一壶好茶,使身心充份休息。喜欢喝咖啡的人,可以在浪漫的咖啡屋,跟朋友品味一本好书,享受书中的乐趣。喜欢宁静的朋友,可以到寺院的一角,深思经典的智慧。读山、读水、读书、读人、读自己活生生的历程,读书会可以走入公园、社区、公司、客厅、寺庙,只要不给自己添太多的「额外」,就在生活的各种机会中,读书会便可以存在。掌握到这个关键,所有生活中加入了读书「会」的元素,不仅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凝聚了团队的共识,还结交了更多的知己。

  人人是老师

  「读书会,就是要将人人视为老师。」这是星云大师耳提面命的忠告,更是多年来成功的读书读友们所具有的必备态度。不只要带一张嘴来分享自己所阅读的内容,更要把耳朵带来聆听其他人不同于自己的看法。这当中需要「说」,也更要「听」,倾听后的思考、整理、归纳,以及生活的验证,或有观点的不同,或依体悟而有所反省。但是,要分享就要开口,要开口,就要有人擅于「提问」,而且开口后不离题、不漫谈、不错解作者,也不批评讲者的原意,甚至讨论到其中的价值核心,与自己的生命起共鸣。对话中,必然有所学亦有所觉,然后感谢所有人的分享,体会「人人都是老师」,这样的阅读,如此的聚会,正如同有人形容十个人吃一颗苹果,每个人只能吃到十分之一,但是十个人共读一本好书,可以读到十种以上不同的见解。

  感谢简静惠女士、带领人陈怡安博士及方隆彰老师,在前辈们的身上学习到读书会的有效带领法,他们数十年来推动终身学习,以灵活的讨论带领,让一篇篇看起来不起眼的文章活了起来。四层次的阅读、讨论、思考、反省、验证,恰恰与佛教「闻思修证」相应。一个好的提问,启动了思考,也带动了生命力。从佛陀跟弟子对话的经典中,或从孔子跟学生对话的《论语》里,我们不难发现:伟大的智者,以提问启发学习者的生命,从聆听打破个人思维的藩篱,重新看待每一个观念,而「真理」也在每一个正反思辨的过程中,一一被理解、被澄清。

  欢喜与包容

  然而,读书会可能会因每个人不同的观点,不一样的人生经验,当然,而产生意见相左的时候。成立读书会后,即使再好的方法,若没有尊重大众的需要,或带领时容不下观点的不同,都有可能因此而兴致缺缺。读书会要令人欢喜,除了选材合宜,带领者的素养尤其重要。一个受欢迎的带领人,带领技巧其次,能具备真诚、幽默、风趣、善解、包容、平易近人、善听谛听,才是关键所在。

  一个好的带领人,若能体会《佛光菜根谭》里的一段话:「你大我小不争吵,你对我错人缘好,你有我无纷争少,你乐我苦幸福早。」就算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事,也能够处处迎刃而解。读书会总部虽然举办过无数场次的带领人课程,超过万人以上接受培训,但真正走入社区、家庭、学校,而且持续不断者,正是以上所提到的素养与特质。这些特质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在宗教心性的养成中,日积月累的修行。

  感动与收获

  佛法离不开人间,难就难在佛法怎样让生活在人间的大众真正受益。过去的学习往往靠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听者来不及消化,听过了却不一定听懂,读懂了也不一定读通。讲者的内容就算精彩,佛法的道理再有意义,到最后,「佛还是佛,我也还是我。」

  近十年来,若没有自己一步步去执行家师对读书会的期许,实在很难理解原来读书会对当代社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更难体会家师推动读书会的背后令人惊喜的「大悲心」。一直以来,总部就像催生婆,凭着一股「相信阅读」的傻劲,一两个法师,带着一群群无私奉献的义工,披星戴月地从南到北,从家庭到学校,从公园到社区,从寺庙到监狱,从都市到乡村,再从台湾到世界。即使皮箱被重重的书本压得喘不过气,就凭着对家师的承诺与弘法的热情,让读书会从一个到十个、百个、千个,不知何时,播下的种子竟然如雨后春笋般地活了起来。读书会的生命力,也在每一个人物的分享中,被发现、被证明。

  一路上,我们享受到无数令人雀跃的好消息:不识字的欧巴桑在这里找到了信心,冷漠的都市人在这里找回温暖的人性,学生们找到读书的乐趣,多年不讲话的夫妻愿意携手同圆,忧郁症的病友竟然不药而癒,监狱的受刑人痛哭流涕、忏悔不已,左右街坊的邻居找到了社区营造的好主意,种木瓜的欧吉桑会后还会转读给又甜又胖的木瓜听,甚至麻将会转变成读书会,婆婆跟媳妇变成了最佳的知己…每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记载着读书会存在的真义,原来读书会不仅「化解人我疏离的关系」,「拉近贫富城乡的差异」,「建立团体的共同愿景」,还「创造新时代的生机」。这也让我再一次地印证家师一生所弘扬的「人间佛教」,从「欢喜」出发,以人生「幸福」为旨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感谢家师六十年来对文化教育长期的耕耘,让读者有了各种佛教文化的书籍,感谢所有佛光读友们的支持与响应,让读书会不仅有了「书」,更有了愿意启动阅读的「人」,更感谢全球各道场的法师们提供了最佳的阅读「地」。在读书会的推动中,虽然离「生活书香化」的理想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我着实看到了家师所期许的「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目标,早已经不是口号,而是如滴水穿石地深植在每一位读书读友们的内心。

释觉培
「人间佛教读书会」值行长

全世界的读书人、爱书人,大家好!

  记得十一年前(2001年),我在澳洲繁忙的弘法之余,订立了「人间佛教读书会」章程,计划着回台湾后要投入成立读书会。没想到时光匆匆,转眼间,读书会至今成立已经十年了。

  这十年来,「人间佛教读书会」发展遍及世界,已拥有超过两千个以上的读书会,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参加读书会,而获得知识的增长,心灵的净化,气质的转变,得到诸多阅读的好处,这都是我们当初的希望。

  过去有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在现代的社会里倒也不一定,只要立下目标,躬行实践,行行都能出状元。不过,读书确实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尤其能把人生这一部大书读通,一切就不为难了。

  我常自忖,自己出生在农村里,家庭贫穷,既没有进过学校,也没有看过学校,假如当年我不自动自发读书,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真是不敢想像。所以,可以说因为读书而改变了我的人生。

  一直以来,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创办人高希均教授致力于提倡家庭「以书柜代替酒柜」的理念。这个理想确实很好,饮酒不但伤害身体,还会迷失自己,就是不喝酒而做其他娱乐,也可能因为有所缺失而一无所获,徒留人生的空白;唯有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才会永远属于自己,长久留存在自己的「八识田」中。所以,我们要经常将阅读的种子,播撒在自己的心田里,等到时机成熟,才会萌芽、开花,乃至结果,如同佛教所谓的「般若花」结「般若果」。

  过去有些懒惰的人,不喜欢读书,借口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收拾过新年。」像这样年复一年地浪费时光,要想有所成就,必然难矣!现在「人间佛教读书会」在觉培法师和几位法师的带领下,到处倡导读书,推展各类型读书会,以激发大家高度参与的动力;近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成果也日益显着,每每举办一场「全民阅读博览会」,都有数千人参加。

  过去有人说,只要我们中华民族有读书的种子,有读书人,中华民族就会不断地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就会永远在世界上熠熠生辉。所以希望全球佛教徒、佛光人,大家都能做爱书人,人人都读书。

  今日的世界,社会进步一日千里,不读书,不求长进,就要被时代淘汰。不仅身为父母者要鼓励子女多读书,为人子女者也要送书给父母,甚至亲戚朋友往来,不一定都是以礼品相赠,互相赠书也是很好。

  当然,「书」并非都是开卷有益,还要进一步分辨选择,读能提升知识、增上品德的书。好书不怕千人有,好书不怕万人读,倘若出版界都出版好书,读书人都读好书,整个世界书香家庭不断增加,人人都过书香人生,到处书声朗朗、明理讲理,甚至因读书而开悟,那么世界将会是多么美丽!

  各位读书人,希望大家互相勉励,祝福你们!

星云大师
佛光山开山宗长

图书试读

美发业的哲学家

熙格沙龙,在美发业界颇富盛名,台北与宜兰共有十三家分店。
熙格读书会,阵容颇为庞大,每周日上午八点十分,十三个读书会在各分店同步进行,开始七十五分钟的阅读与共学。

读书会现场

这一天,熙格沙龙北投分店的美发造型师们正在进行读书会,带领人林玉霜在读书会开始前,先拿出茶梅请大家吃。借由这样的美食共享引出当天要共读的主题──人间福报的专栏文章「泡菜启示」。

「泡菜启示」的故事很简单,主角阿平送自制的泡菜给好友阿国和阿立品尝,从阿国和阿立的不同反应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究竟该如何拿捏?

小故事,却能引发每一个人不同角度的思维与讨论。有人说:「阿立是对的,人家送你东西,当然要赞美他才行。」也有人说:「我觉得阿国比较真诚,如果他觉得不好吃,不给阿平真实的批评与建议,阿平怎么会进步?」还有人说:「先当阿国再当阿立,先给予建议,再加以赞美。」

热络的讨论回盪在小小的空间里,话题从阿国、阿立延伸到各人生活经验的分享。

心怡:「我们很多客人,蛮多都会送地方名产来,我一定会在她们面前尝一口,表示对她的感谢,然后赞美她。人是互相的,别人送东西给你,你一定要有所回应。」

忆绮:「如果有人送我礼物,我会先赞美,对方若再问我有没有建议,我才会适时提出来。以前在家,觉得妈妈煮的菜都差不多,现在住外面,除了便当还是便当,回想起妈妈的爱心菜真的好吃,所以休假在家时,常称赞妈妈手艺好,妈妈也感到欣慰。」

带领人玉霜适时引导:「说得真好,我们最亲近的家人,往往听到的是最直接、不保留的评语,常年辛苦的母亲,我们应多表达对她的感谢。」

「熙格」老板洪明郁,也毫不保留地分享个人经验:「在家里用餐时,我曾经给太太评语:『这道勾芡做得不好。』,她火大了,说:『洪先生,如果你不喜欢吃,可以到外面去吃。』我想,这句话如果接得不好,一定会吵起来,我机伶地答说:『好,妳就帮我搬到阳台去吃也可以。』其实,我不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只是我知道要给人建议不容易。」

讨论至此,带领人玉霜引导读友进入另一层次的思维:在「施」与「受」之间,该如何展现智慧?

读友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在人际互动方面的不足与反省,并讨论出一些兼顾理性与感性的沟通方式。

洪明郁也以自己与母亲的互动为例,回馈读友们的分享。

「十几年前,有机会回南部,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去看妈妈,妈妈很开心,拿出我小时候喜欢吃的糖甘仔跟蜜饯,要让我带回台北。我说:『妈,我这么大了,不吃这些东西了!』那当下,我妈脸上一抹落寞的神情,那表情是她未说出口的话语:『哦!好吧!你不需要了。』在回程的车子上,我愈想,心里愈难过,于是停车在路边打电话:『妈!那些糖果跟蜜饯帮我留着,我待会儿回去拿。』我突然体悟到,人年纪大了,真正存在的价值是『被需要』。儿女在父母心目中,永远都是小孩,永远疼爱,如果连这份基本的疼爱,你都不需要了,妈妈会感觉她没有价值了。从那次之后,我学会常常打电话跟她撒娇。以前,我不重视人家的『给』,现在好好回顾,我们怎么成长的?一路走来,给我们的人太多了。」
洪明郁的这一番话,为这一天的共学做了最好的结论。

带领人玉霜也顺势做了总结:「我读了这则『泡菜的启示』之后,自我检讨,记忆中我从未像故事中的阿立一样,收到礼物之后会主动打电话道谢。于是我冲去买了几盒宜兰饼,送给曾经送我礼物的朋友们,并感谢他们时常想到我,连出去旅行都记得买礼物给我。您们呢?收到礼物时,是如何给予赠礼者回馈的呢?」
带领人留下一个可以不断思考的问号,让「泡菜」效应继续发酵,发酵成生命的养分,滋养每一个人的内心。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